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六年级上册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19:15
文档

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独体字(一)一、教学目标理解、掌握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结构特征。通过书写,体验独体字结构平稳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把握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形态特征。(二)教学难点掌握独体字各笔画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程导入我们在三、四、五年级学习了笔画和偏旁部首的写法。大家还记得汉字有哪些基本笔画?有哪些常见的偏旁部首?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形体方正的独体字
推荐度:
导读第1课独体字(一)一、教学目标理解、掌握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结构特征。通过书写,体验独体字结构平稳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把握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形态特征。(二)教学难点掌握独体字各笔画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程导入我们在三、四、五年级学习了笔画和偏旁部首的写法。大家还记得汉字有哪些基本笔画?有哪些常见的偏旁部首?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形体方正的独体字
第1课 独体字(一)

一、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结构特征。通过书写,体验独体字结构平稳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把握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形态特征。

(二)教学难点

掌握独体字各笔画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在三、四、五

年级学习了笔画和偏

旁部首的写法。大家还

记得汉字有哪些基本笔

画?有哪些常见的偏旁

部首?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

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

写法。形体方正是独

体字的一种基本类型。

(板书:第1课独体字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井”字和“田”字为例,来学习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写法。(打开ppt,展示原碑中的“井”字和“田”字)渠

先请同学们分别

说一说,“井”字和“田”字的外轮廓是什么形状?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井”字中的四个

笔画都有哪些特点?两

个横画有什么区别?

两个竖画有什么区别?

田”字呢?(以原碑图

片为主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井”字和

“田”字(打开pt,展示

米字格中的“井”字和

田”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井”字

和“田”字中的每个笔

画从哪里起笔,从哪里

转折,从哪里收笔,还可以看到笔画的弧度。(以米字格图片为主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样书写“井”字和“田”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井”字和“田

字的主笔是哪个?

2)两个字的重

心是否平稳,如何做到的

(3)书写时需要注

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当一教师以“”字为

例,利用平台演示“井”

的书写。书写中特别强调

到最后一笔竖在书写时注土意写直,回笔上收,竖画书写利落挺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2页,先观察课本

中的“井”和“田”字的

外轮廓特点比较它们

的不同之处,做到心中

有数最后再拿起毛笔

尝试临写。

提醒学生注意

“身”字竖钩的钩法和

“元”字最后一笔竖弯钩

的“弯处书写。

强调学生书写的

笔画要有力度。

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3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本第68页继续临摹练习。

个别辅导,纠错,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本课学习的是形体方正的独体字。这一类字比较容易写,书写时,一是要注意它们的外轮廓,二是要注意笔画的分布。所谓的形体方正,并不是指字的外轮廓四四方方,呈标准的正方形或长方形而是指大略接近于长方或正方。教学时要强调学生既要把握形体方正的特点,又要避免写得呆板、僵直。

第2课 独体字(二)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外部轮廓近似于三角形和菱形独体字的结构特征初步学习险中求稳的结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外部轮廓近似于三角形和菱形的独体字写法。

(二)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险种求稳的结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

了形体方正的独体字

的写法。大家在课外还

找到哪些例字?请同

学们回忆一下《九成

宫醴泉铭》中的“井”

和“田”字怎么写?我们书写时要注意哪些要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

习外轮廓近似三角形

或菱形的独体字的写

法,这是独体字的第

二种类型。(板书:第2

课独体字(二))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

醴泉铭》中的“可”字和

“乎”字为例,来学习外

轮廓近似于三角形或

菱形的独体字的写法。(打开pt,展示原碑中

的“可”字和“乎”字。)

画一画,“可”字和

“乎”字的外轮廓是什么

形状?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可”字中的五个

笔画都有哪些特点?

“口”在不在横画的正下

面?竖钩呢?“乎”字

呢?(以原碑图片为主

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字格中的“可”字和人1,”字(打开,展示米字格中的“可”字和“乎”字)。借助米字格,我们可以看到“可”字

和“乎”字中的每个笔

画从哪里起笔,从哪里转折,从哪里收笔,还可以看到笔画的弧度。(以米字格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可”字和“乎”

教师点名请几位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可”字和“乎”字的主笔是哪个?

(2)两个字的重心是否平稳?怎样做到的?

(3)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1)利用平台展演

“乎”字的书写。此字主

笔弯钩,引导学生说出

弯钩在字中所起的作

用,强调“弯”的含义

着重演示出钩的方法。

(2)将弯钩与直钩

作对比,指出它们的形

态和写法的异同。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本

第5页,分析“可”“乎”

两个独体字的外轮廓特

点,比较它们的不同之

处,做到心中有数,最后

再拿起毛笔,尝试临写,

比对调整。

指导学生在课本第6页临摹例字。学有余力

的同学,可以在课本第68页附录部分继续临摹练习。个别辅导,纠错,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学生在第一课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外部轮廓近似于三角形和菱形的独体字写法。虽然汉字整体上被称为方块字,但并不是“四四方方”,而是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在书写过程中要做到反映本来面目,不走形,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该斜就斜、该正就正。形体为三角形或菱形的字,重在把握好字中各笔画的位置、长短等关系,要使字的重心平稳。

第3课 独体字(三)

一、教学目标

掌握外部轮廓近似于偏斜四边形的独体字写法,进一步理解险种求稳、偏中取正的结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外部轮廓近似于偏斜四边形独体字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险种求稳、偏中取正的结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大家还记得哪些

独体字的外轮廓近似

三角形或菱形?它们

如何保持重心的平稳?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九

成宫醴泉铭》中的“可”

和“乎”字怎么写?我

们书写时要注意哪些

要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

外部轮廓近似于偏斜四

边形的独体字的写法。

外部轮廓近似于偏斜四

边形是独体字的第三种

类型。(板书:第3课独

体字(三))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注我们以《九成宫醴泉铭》中的“臣”字和“夕”字为例,来学习外部轮廓近似于偏斜四边形的独体字的写法。

打开pt,展示原碑中

的臣”字和“夕”字。)

先请两位同学在

黑板上画一画“臣”字

和“夕”字的外轮廓,看

看是什么形状?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臣”字中的六个

笔画都有哪些特点?横

画之间的距离均匀不均

匀,竖画直不直?“夕

字呢?两个字笔画相对

集中于字的一侧,字中的主笔形态富于变化,险中求稳、偏中取正。(以原碑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臣”字和

学生a“夕”字(打开p,展示能近米字格中的“臣”和“夕”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臣”字

和“夕”字中的每个笔

画从哪里起笔,从哪里

转折,从哪里收笔,还可

以看到笔画的弧度。(以

米字格图片为主进行讲

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样书写“臣”字和“夕”

择教师点名请几位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臣”字和“夕”

字都有什么特点? 

的思习惯

(2)“臣”字和“夕”

字的主笔是哪个笔画?

(3)两个字的重心是否平稳?怎样做到的?

 (4)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夕”字

的写法。示范过程中,注

意强调第一笔短撇的

方向。横撇的书写中,要

注意转折处的用笔,撇

在书写中要注意方向与短撇平行,且注意轻重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8页,分析“臣”

“夕”两个独体字的外轮

廊特点,比较它们的不

同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再拿起毛笔尝试临

写,比对调整。注重学生执笔、坐姿的辅导。

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9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

本第69页附录部分继

续临摹练习。

个别辅导,纠错,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汉字各个笔画之间的空间组合有三种方式,即相离、相连和相交。相离即笔画和笔画之间离开,相互之间没有接触的地方,如三心,相连即笔画和笔画之间相互连接,如“人”“上”;相交即笔画和笔画之间相互交叉,如“力”“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扩充有关书写的知识技巧及不同的分析角度,有助于学生养成发散性的思维习惯。

集字练习:学然后知不足

本课要求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集出“学然后知不足”六个字,书写一件作品。

本课共有四个页面,分为“内容介绍”“书写提示”“我来临摹”“准备纸张”“小提示”“学习建议”六个栏目。

“内容介绍”栏目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学然后知不足”词的意思。试师

“书写提示”栏目中左边的配图选自《九成宫醴泉铭》的原帖,旁边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分析了每个字的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让学生在书写时更容易把握。

 “我来临摹”栏目占两个页面,前面是碑上的原字,后面三个米字格让学生临写、比对调整。这样既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又让学生动手临写调整,为后面的集字作品作好准备。

“准备纸张”栏目的三条文字让学生自己准备好集字创作用纸,以锻炼他们的构思能力和动手能力。

“小提示”栏目指出了书写集字作品在章法上应该注意的问题。旁边的配图是作品完成的示意图,左下角黑色的三个小方框代表落款,红色的小方块代表印章,右上角红色的椭圆代表起首章。这个配图让学生有一个参照,便于书写,也便于学习常见的书法创作形式。左边的文字强调学生对于米字格的使用,提醒学生注意笔画的大小、粗细对比,使字平稳,整体看起来和谐而有变化。

“学习建议”栏目要求学生用书写的集字作业装饰房间,时刻提醒自己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的建议旨在让学生将书写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将书法学习应用到生活中。

金书法园地:隶书《曹全碑》

本课占一个页面,文字部分简要介绍了隶书和《曹全碑》的些情况。图片是《曹全碑》的局部,并附有这部分文字的释文,这样便于学生了解图上的文字内容。

 “思考讨论”向学生们提出较为感性的问题,由学生各抒己见完成,没有固定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上面的文字内容首先介绍了一种新的书体—隶书。引导学生了解隶书是由篆书简化而来的,形成于秦代,到汉代时应用广泛。其次,从时代、内容、风格、藏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曹全碑》的一些基本情况。

《曹全碑》全名是《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隶书,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22行,每行45字;碑阴5列:第1列1行字,第2列26行字,第3列5行字,第4列17行字,第5列4行字。无额。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立,无书写人的姓名。明代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县(今合阳县)莘里村。《曹全碑》自清代康煕年间以后,断裂缺字。曾一度藏于郃阳孔庙,今藏于西安碑林。《曹全碑》是迄今为止我国现有的汉代碑版中保存隶书字数较多的石刻作品。

《曹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和刻工都很好,加上保存又好,是较为难得的一件东汉碑刻。自明代万历年间出土至今,一直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人们对其评价也一向极高。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评价《曹全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清代万经评价《曹全碑》:“秀美飞动,不東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指岀:“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在。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潇洒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

清代方朔评价《曹全碑》:“此碑波磔不异《乙瑛》,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诸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

清代杨守敬在评价《曹全碑》时指出:“前人多称其分法之佳,至以比之《韩敕》《娄寿》,恐非其伦。尝以质之孺初(清代广东书法家、诗人潘存,字仲模,号孺初),孺初曰:‘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董。可谓知言。’”

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指出:“《孔宙》《曹全》是一家春属,皆以风神逸宕胜。这些评价,都非常准确地道出了《曹全碑》的风格特征。

第4课 左右结构(一)

一、教学目标

掌握左右等宽合体字的写法,初步理解、感受左右结构中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和避让给字体带来的紧凑之感。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明确等宽含义,掌握左右等宽的合体字写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左右结构中两部分笔画的穿插与避让。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上一个单元,我们

学习了独体字的结字规

律,请同学们回忆,这些

结构规律是什么?

这些结构将在后

边的学习中,发挥很大

的作用。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从今天开始,我们

学习第二单元—左右

结构根据组合方式的

不同,合体字可以分为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包围结构等类型。(板

书:第二单元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是汉字

结构的类型之一。根据

左右两部分所占位置的

宽窄,左右结构大致分

为左右等宽左窄右宽

左宽右窄三大类。本书课我什學与左石

等宽的类型。(板书:第

4课左右结构(一))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

醴泉铭》中的“辟”字

为例,来学习左右等宽

的合体字的写法。(打

开pt,展示原碑中的

“辟”字。)

先请同学们说一

说,“辟”字的左右两部

分宽度的比例是多少?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辟”字中两部分

和独体字有哪些不同?

哪些笔画在书写中变

短?哪些笔画因为照

顾左右的部分而适当错

位?“辟”字通过笔画间

的穿插和避让,使得左

右两部分既相互呼应又

紧凑和谐。(以原碑图片

为主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辟”字(打

开pt,展示米字格中的

“辟”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辟”字

中两部分哪些笔画发生

穿插,哪些笔画相互避

让。(以米字格图片为主

进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赵样书写“辟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同

学回答下列向题并弓导

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总体来看,“辟”

字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

(2)分别来看,辟”

自字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

自点?频,正

长量;(司总

照,

(3)两部分高度是

否相同?

(4)书写时需要注

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前自以“辟”字为例,

营土教师示范过程中,注重

的强调两部分高低不同,

起笔点不同,主笔左边

长撇宜舒展,右部最后

一笔长竖长、直,书写利利落。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16页,分析“辟”

效”两字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穿插及避让

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再拿起毛笔尝试临

写,比对调整。

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17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

本第69页继续临摹练

个别辅导,纠错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独体字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写法。虽然左右结构的字大体分左右等宽、左窄右宽左宽右窄三大类,但不同的书法家处理同一个字的宽窄比例未必相同。赵孟频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这个道理。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过于机械,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当引导。当然,也不宜增加过多的知识使学生产生不疑惑,无所适从。

第5课 左右结构(二)

一、教学目标

掌握左窄右宽的合体字写法,体验、感受左右结构中两部分笔的穿插和避让。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左窄右宽的合体字写法。

(二)教学难点

掌握左右结构的字中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一节课学

习了左右等宽的合体字

的写法,大家还记得哪

些合体字的左右两部

分宽窄大体相等?两

部分之间是如何穿插

和避让的?请同学们

回忆一下《九成宫醴

泉铭》中的“辟”字怎

么写,我们书写时注意

哪些要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

左窄右宽的合体字的写

法,左窄右宽是左右结

构的一种基本类型。(板

书:第5课左右结构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成宫

醴泉铭》中的“陈”字为

例,来学习左窄右宽的

左右结构的写法。(打并pt,展示原碑中“陈”字。)剪以,先请同学们说一

说,“陈”字的左右两部

分各占比例是多少?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陈”字中两部分

是如何穿插避让的?哪

些笔画在书写中变短?

哪些笔画因为照顾左右

的部分而适当错位?

(以原碑图片为主进行

讲解。)两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陈”字(打

开ppt,展示米字格中

的“陈”字)。借助米

字格,我们可以看到

“陈”字中两部分哪些

笔画相互穿插,哪些笔

画相互避让。“陈”字

中,左耳刀较窄,右边

部分较宽,越过了米字

格的竖中线,占居了米学字格中较大的部分(以米字格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陈”字?些偏

教师点名请几位同

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

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总体来看,“陈”字的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

(2)分别来看,“陈”

字的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

(3)两部分高度是否相同?

(4)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示范。

示范“陈”字的写

法。教师在书写中,特别

要强调左耳刀的书写处

理,以及“东”的撇与捺

宜对称。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19页,分析“陈”

“从”两字左右两部分的

宽窄、高低、穿插及避让

关系,做到心中有数,然

后再拿起毛笔尝试临

写,比对调整。

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20页临摹例字。学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本第70页继续临摹练习。

个别辅导 纠错 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以鼓励性语言指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合体字左右两部分的宽窄比例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任意安排的。一般来说,没有横向伸展笔画的偏旁和笔画数量较少的偏旁要窄些,有横向伸展的笔画、笔画数量较多的偏旁部首要宽些。由于四、五、六三节课结构类似,知识点基本相同,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灵活多变,不必拘于一格。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归纳哪些偏旁部首一般写成左窄右宽,哪些般写成左宽右窄。

第6课 左右结构(三)

一、教学目标

掌握左宽右窄的合体字写法,掌握左右结构中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和避让结构特征。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左宽右窄合体字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

掌握左右结构合体字中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和避让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

了左窄右宽的合体字的

写法,大家还记得哪些

合体字的左边比右边部

分窄?两部分之间是如

何穿插和避让的?请同

学们回忆一下《九成宫

醴泉铭》中的“陈”字怎

么写?我们书写时注意

哪些要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

左宽右窄的合体字的

写法。左宽右窄是左右

结构合体字的又一种类

型。(板书:第6课左右

结构(三))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醴

泉铭》中的“则”字为例,

来学习左宽右窄的合体

字的写法。(打开p,展

示原碑中的“则”字。)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则”字的左右两部分各占的比例是多少?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则”字中两部分

是如何穿插避让的?哪

些笔画在书写中变短?

哪些笔画因为照顾左右

的部分而适当错位?

(以原碑图片为主进行

讲解。)位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则”字(打

开pt,展示米字格中

的“则”字)借助米字

格,我们可以看到“则”

字中两部分哪些笔画穿

插,哪些笔画避让。“则”

字左边的部分较宽,越

过米字格的中线,占居

了较大的部分;右边的

部分较窄。(以米字格图

片为主进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样书写“则”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单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总体来看,“则”

字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2)分别来看,则”字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

(3)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教师演示“则”的

写法。注意:左部横折

的“折”处的用笔,这是

“欧体”的精神所在。右

边竖钩的起笔位置以及

轻重的把握,尤其最后

钩的挑出要演示到位,

并讲解。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22页,分析“则”

“郡”两个例字左右两部

分的宽窄、高低变化,做

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拿

起毛笔尝试临写,比对

调整。

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23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

本第70页继续临摹练习。

个别辅导,纠错,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左右结构的汉字两部分高低排布并不一定是对齐的,一般是有错位的,通过实际的错位最终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一般来说,两部分高低位置处理的方式是左小从上,右小从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渐给学生总结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当然,汉字书写是一个灵活让学生掌握,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性的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出现了特殊结构处理情况,及时整。

读碑赏帖:《礼器碑》

本课占两个页面,欣赏汉代隶书《礼器碑》。文字部分简要介绍了《礼器碑》的情况及艺术特色,图片是《礼器碑》(局部)。

《礼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0厘米,宽73厘米,四面环刻。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阳正文记述鲁相韩敕修孔庙、增置各种礼器、捐资立石以颂其德等事。碑阳正文后一小部分、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明代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

清代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无美不备,以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又说:“此碑书有五节。体凡八变。碑文矜练,以全力赴之,故力出字外,无美不备。铭文则矜意稍懈,清超绝尘,几欲笔不著纸。文后九人,韩敕大书姓字,文如菲叶,独为矜重。后八人比于铭文,无复矜意,而清圆超妙,动乎自然。碑阴与文后八人风韵略似,而天机浮动,正一偏,往往于无意之中触处生妙。至两侧而笔益纵绝矣。左侧逾时复作,别开一境,笔虽极纵,而清圆超妙,复纵不逾矩。右侧则兴已垂竭,但存一段清气于空明有无之间,虽不作意,而功益奇。增书人名,或以书法各各不同,为出两手,细玩未然,乃两时书,非两人书。斜斜整整,转见天倪。即此也可见当时神妙无方,非复规矩所能程限矣。”

清代杨守敬《平碑记》云:“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

第7课 左右结构(四)

一、教学目标

掌握复杂的左右结构汉字的写法,观察、体验左右结构中两部分笔画的宽窄、高低、斜正、穿插和避让等关系。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复杂的左右结构汉字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

观察、体验左右结构中两部分笔画的宽窄、高低、斜正、穿插

和避让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

了左宽右窄的合体字的

写法,大家还记得哪些

合体字的左边比右边部

分宽?两部分之间是如

何穿插和避让的?请同

学们回忆一下《九成宫

醴泉铭》中的“则”字怎

么写,我们书写时注意

哪些要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

复杂的左右结构汉字的

写法。(板书:第7课左

右结构(四))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竭”字为例,来学习复杂的左右结构汉字的写法。(打开pDt,展示原碑中的先请同学们说一说,“竭”字的左右两部分各占的比例是多少?右边部分由几部分构成?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竭”字中两部分

是如何穿插避让的?哪

些笔画在书写中变短?

哪些笔画因为照顾左右

的部分而适当错位?(以原碑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竭”字(打

开pt,展示米字格中的

“竭”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竭”

字中两部分哪些笔画

穿插,哪些笔画避让。

“竭”字左窄右宽;右边

部分由上下两部分组

成,上窄下宽。(以米字

格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样书写“竭”字?教师点名请几位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竭”字两部分高度是否相同?

(2)“竭”字左边部分有什么特点?

(3)“竭”字右边部分有什么特点?

4)总体来看,“竭”字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2.教师示范。

以“竭”字为书写

对象。强调:左右两部分

土到的高低位置。右边两处转折的不同用笔的处理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27页,分析“竭”

“显”两个例字中左右两

部分的宽窄、高低、斜

正、穿插及避让关系,做

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拿

起毛笔尝试临写,比对

调整。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28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

本第71页附录部分继续临摹练习。个别辅导,纠错,

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元代袁哀在《书学纂要总论书家》中说:“右军用笔内撒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内撖,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继承王羲之内撖笔法,中宫收紧,布局险劲,法度森严,典雅浑厚,一笔一画均为后世楷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与颜真卿外拓用笔对比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欧体字特点的理解。

第8课 左中右结构(一)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合体字中左中右结构的写法,观察并实际体验左中右结构中三部分的宽窄、穿插和避让等关系。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写法同

2.教学难点

观察并体验左中右结构中三部分的宽窄、穿插和避让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

了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大家还记得哪些左右结

构的合体字?两部分之

间是如何穿插和避让

的?请同学们分别举

出几个左右结构的例

字,并说说它们属于哪

种类型。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

左中右结构合体字的

写法。左中右结构的字

由左、中、右三个部分构

成,书写时,要注意三个

部分的宽窄变化。(板

书:第8课左中右结

构(一)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

醴泉铭》中的“征”字为

例,来学习左中右结构合体字的写法。(打开

ppt,展示原碑中的“征

字。)

先请同学们说

说,“征”字的左中右三

部分各占的比例是多

少?哪部分宽,哪部分

窄?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征”字中三部分

是如何穿插避让的?哪

些笔画在书写中变短?

哪些笔画因为照顾左右

的部分而适当错位?

(以原碑图片为主进行

讲解。)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征”字(打

开pt,展示米字格中的

“征”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征”字

左、中、右三个部分中,

左边部分窄,中、右部分

宽。各部分穿插避让,结

构紧凑(以米字格图片

为主进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征”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征”字三部分

高度是否相同?

(2)初步来看,“征”

字左中右三部分有什么

特点?

(3)深入来看,“征”

字左中右三部分有什么

特点?

2.教师示范。

强调:三部分位置

之间的关系。笔画与笔

画之间的布白均匀。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30页,分析“征

“侥左中、右三部分的

宽窄及高低错落变化

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再

拿起毛笔尝试临写,比

对调整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31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本第71页继续临摹练习。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本课在前四课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写法。左中右结构的汉字横向部分比较多,既容易写得松散,又容易写得拥挤。《九成宫醴泉铭》中左中右结构的字写得整体紧凑,各部分之间穿插合理、避让有度,笔画没有拥挤重叠的地方。能够使结构紧凑而空灵,这正是欧阳询的高明之处。在实定要提醒学生注意避免松散和拥挤两个极端。

第9课 左中右结构(二)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合体字中左中右结构的写法,观察、体验左中右结构中三部分的高低、穿插和避让等关系。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合体字中左中右结构字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

观察、体验练习左中右结构中三部分的高低、穿插和避让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

了左中右结构的合体

字的写法,大家还记得

哪些左中右结构的合

体字?三部分之间是

如何穿插和避让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

征”字怎么写?我们

书写时应注意哪些要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左中右结构合体字

的另一种类型。左中右

结构的字,三个部分除

了有宽窄的不同,往往

还有高低错落的变化

(板书:第9课左中右

结构(二))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砌”字

为例,来进一步学习

左中右结构字的写法

(打开pt,展示原碑中

的“砌”字。)

先请同学们说一

说,“砌”字的左中右三

部分各占的比例是多

少?哪部分宽?哪部分

窄?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砌”字中三部分

是如何穿插避让的?哪

些笔画在书写中变短?

哪些笔画因为照顾左右

的部分而适当错位?以原碑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砌”字(打

开pt,展示米字格中的

“砌”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砌”字

中哪些笔画穿插,哪些

笔画避让。“砌”字的左

右两部分所占位置较

宽,中间部分略窄。左、

中部分高,右边部分

低,三部分高低错落以米字格图片为主进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砌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砌”字三部分

有什么特点?

(2)书写时需要注

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示范”字,强

调:三部分之间的位置

关系以及高度的变化。

注意笔画较多,但笔画

方向变化明显。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本

第33页,分析“砌”“职”

两个例字左中右三部分

的宽窄及高低错落变

化,做到心中有数,最后

再拿起毛笔尝试临写

比对调整。

指导学生在课本第34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本第72页继续临摹练习。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本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写法。左右结构(包括左中右结构)从表面上来看是每部分的宽窄变化从深层次来看是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并列、主从、相背等关系。掌握了这些深层次的关系,有助于克服“状如算子”的机械排布,从而把字写得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

集字练习:写对联

本课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集出“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十个字,书写一副五言对联。

本节课共有六个页面,分为“内容介绍”“书写提示”“准备纸张”“小提示”“学习建议”“我来临摹”六个栏目。的

“内容介绍”栏目介绍了这副对联的意思。可以看出,本课所选的是一副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书写提示”栏目中左边的配图选自《九成宫醴泉铭》的原帖,旁边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分析了每个字的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让学生在书写时更容易把握字的特点。) 

“准备纸张”栏目的三条文字指导学生自己准备好集字创作用纸,锻炼他们创作前的构思能力和自己动手能力。

“小提示”栏目提示了写对联的几点注意事项。对联分上下联,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本课练习的对联为五言联,上下联各写五个字。在上联的右上角盖起收章,下联的左下部分落款,并钤盖姓名章。其文草,求平,草

“学习建议”栏目要求学生用书写的集字作业装饰自己的房间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把书写应用到日常生活,体会书法的装饰美化功能。

“我来临摹”栏目占四个页面。前面是碑上的原字,每个字后面两个米字格让学生临写,比对调整,再后面六个米字格让学生继续调整自己认为难写的字。这样既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又让他们动手临写调整,为后面的集字作品做好准备工作。最后一页是让学生描红,检验其书写的准确性。

书法园地:古代书法家一王献之

本课占一个页面介绍古代书法家王献之。文字部分简要介绍了王献之的生平和书法成就。图片是传为王献之的《中秋帖》,并附有释文,这样便于学生了解这部分图版的内容

“思考讨论”向学生们提出感性的问题,由学生们各抒己见完成,没有固定答案。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人称王大令。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王献之的书法,主要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中秋帖》,传为东晋王献之书(又传为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行书3行,共22字。清代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睛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该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有关部门以重金收回,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10课 上下结构(一)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上下等长的合体字写法,加深巩固上下结构中两部分笔画

的穿插和避让。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上下等长的合体字写法。

(二)教学难点

掌握上下结构中两部分笔画的穿插与避让。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在第二单元

学习了左右结构和左

中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写

法。大家还记得左右结

构和左中右结构的合体

字有哪些类型?什么是

穿插避让?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单元我们学习

上下结构字的写法。上

下结构的字,根据两部

分长短的不同,可以

分为上下等长、上短下

长、上长下短三种类型。

(板书:第三单元上下

结构)

本节课我们学习

第一种类型——上下等

长字的写法。上下等长

是指上下结构的字中,

上下两部分的长短写得

大致相等。(板书:第10

课上下结构)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

醴泉铭》中的“泉”字

为例,来学习上下等

长合体字的写法。(打

开pt,展示原碑中的

“泉”字。)

先请同学们说

说,“泉”字的上下两部

分各占的比例是多少?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泉”字中哪些笔

画在书写中变短?哪些

笔画因为照顾上下的部

分而适当错位?(以原

碑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泉”字(打

开pt,展示米字格中的

“泉”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泉”字

中两部分的位置、长短

和宽窄。“泉”字的两部

分分别位于横中线的上

下,高度大致相等,各占

约一半的位置。(以米字

格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泉”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

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1)总体来看,“泉”

字两部分有什么特点?

(2)上下两部分衔

接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3)书写时需要注

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示范“泉”字的写

法。强调:上下两部分各

占的比例,明确“等长”

词的概念。下部的撇

捺舒展,托住上部。

书写实践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43页,分析“泉”

享”两个例字中上下两

部分长短及宽窄变化,

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

拿起毛笔尝试临写,比

对调整。

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44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

本第2页继续临摹练

个别辅导,纠错,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从本课开始,在第一单元独体字、第二单元左右结构合体字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上下结构合体字的写法。与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一样,不同的书法家处理同一个字的长短比例未必相同,他们都有个人安排结构的习惯,这些习惯正是他们形成个人风格特色的一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过于机械,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当引导。不要让学生产生疑惑,无所适从。

第11课 上下结构(二)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上短下长的合体字写法。通过观察,感受理解字上下两部分之间宽窄变化的结构规律。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上短下长的合体字写法。

(二)教学难点

合体字上下两部分之间的宽窄变化。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

了上下等长的上下结构

字的写法,大家还记得

学过哪些例字吗?两部

分之间是如何穿插和

避让的?请同学们回

忆一下《九成宫醴泉

铭》中的“泉”字怎么

写,我们书写时注意哪

些要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有些上下结构的

字,下边的部分明显比

上边长。今天,我们就学

习这种类型的合体字写

法。(板书:第1课上

下结构(二)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

醴泉铭》中的“宇”字

为例,来学习上短下

长合体字的写法。(打

开ppt,展示原碑中的“宇”字。)

先请同学们说

说,“宇”字的上下两

部分各占的比例是多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宇”字中上下两

部分是如何穿插避让

的?哪些笔画在书写中

变短?哪些笔画因为照

顾上下的部分而适当错

位?(以原碑图片为主

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宇”字(打

开pt,展示米字格中

的“宇”字)。借助米字

格,我们可以看到“宇”

字中上下两部分的长

短、宽窄、倾斜等特点。

“宇”字下边的部分较

长,越过了米字格的横

中线,占居了较大的部

分。(以米字格图片为主

进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宇”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总体来看,“宇”

字上下两个部分有哪些特点?

(2)“宇”字上下两

部分怎样衔接?

及出资钱

3)“宇”字上下两

部分宽度如何?

2.教师示范。

示范“宇”字的写

法。强调:第一笔点的

(位置,以及横钩出锋的

方向第二笔短竖的起

笔,体会笔锋入笔之后

渐渐加重至收笔的轻重

变化最后一笔竖钩的

弯度以及轻灵出钩的方

书写钱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46页,分析“宇”

“罪两个例字中上下两

部分长短的不同以及宽

会共最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再拿起毛笔尝试临的写。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47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

本第73页继续临摹练

个别辅导,纠错,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说:“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学习《九成宫醴泉铭》这样的拓本重在结构的训练,但同时不能忽视其中的笔法,要结构和笔法兼顾。如果忽视笔法,最终会影响到结构精彩的表现。要剥离因大自然风化、捶拓等因素造成的模糊,还原本用笔书写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看看拓本和墨迹的区别,了解拓碑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单,同御顶生更容易理解毛笔的书写。

读碑赏帖:《张迁碑》

本课共占两个页面,文字部分简要介绍了《张迁碑》的基本情况及艺术特色,图片是《张迁碑》的局部图。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中平三年(186)二月刻于山东东平州(今山东省东平)境内,明代出土,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92厘米,宽107厘米,隶书,字径3.5厘米。碑阳十五行,行412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四十一人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明代王世贞评《张迁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

清代万经评:“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

清代孙退谷评:“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代杨守敬《平碑记》:“顾亭林(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陴(《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现代费声骞认为:“《张迁碑》字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临写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谨防古板僵木。”

第12课 上下结构(三)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上下结构的字中上长下短的写法,练习上下结构字中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和避让。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上下结构的字中上长下短的书写规律。

(二)教学难点

掌握上下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和避让,以及笔画方向变化给字带来的灵动之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一节课学

习了上短下长的上下

结构,大家还记得学

过哪些例字吗?两部

分是如何穿插和避让

的?请同学们回忆一

下《九成宫醴泉铭》中

的“宇”字怎么写,我

们书写时要注意哪些

要点。平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

上下结构字中上长下短

的类型,这部分字上边

的部分明显比下边长。

(板书第12课上下结

构(三)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

醴泉铭》中的“泰”字

为例,来学习上长下短

字的写法。(打开ppt, 展示原碑中的泰”字)

先请同学们说一

说,“泰”字上下两部分

各占的比例是多少?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泰”字中两部分

长短如何?两部分是

如何穿插避让的?(以

原碑图片为主进行讲

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泰”字(打

开p,展示米字格中的

“泰”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泰”字

中两部分长短、宽窄的

关系,以及两部分的位

置。“泰”字中的春字头

较长,撇、捺舒展,越过

了米字格的横中线,占

区举目居了米字格中较大的

部分。下面的部分收

紧,嵌在春字头内。(以

米字格图片为主进行

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泰”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总体来看,“泰”字上下两部分有什么特

点?

(2)上下部分如何

衔接?

(3)“泰”字上下两

部分宽窄如何?

2.教师示范。

示范“泰”字的写

法。强调:三个横的起

笔位置和收笔位置变

化。撇的书写经过三个

横的前边位置,捺的起

笔注意位置。撇、捺舒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到第51页,分析“泰”

“甚”两个例字中上下两

部分长短的不同以及宽

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再拿起毛笔尝试临

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52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

本第73页继续临摹练

个别辅导,纠错,示范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上下结构的合体字除了上下两部分的长短外,还要注意到两部分的宽窄。合理处理宽窄关系,有助于使上下两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个字上部有长横画、宝盖、穴字头、雨字头等偏旁部首覆盖下部,并且下部没有撇捺等左右舒展性笔画,这种结构称为“天曖”。如果下边部分有长横画、心字底、四点底、皿字底等,上边部分要写得相对比较窄,下边部分把上边部分托起来,这种结构称为“地载”。在授课的过程既要让学生把握字的结构比例,又要让他们的书写生动活泼。

第13课 上下结构(四)

一、教学目标

掌握复杂的上下结构汉字的写法。掌握上下结构字中两部分笔画的长短、宽窄、斜正、穿插和避让等关系。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上下结构全体字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复杂的上下结构合体字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

掌握上下两部分笔画的长短、宽窄、斜正、穿插和避让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面一节课

学习了上下结构中上长

下短的类型,大家还记

得学过哪些例字吗?这

些例字的两部分之间是

如何穿插和避让的?请

同学们回忆一下《九成

宫醴泉铭》中的“泰”字

怎么写,我们书写时要

注意哪些要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

较为复杂的上下结构

合体字的写法。这些上

下结构的字,其中一部

分或两部分又是合体

结构,它们在字中所占

位置宽窄各不相同。(板

书:第13课上下结构

(四))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醴泉铭》中的荡子

为例,来学习复杂的上

单下结构合体字的写法。

(打开ppt,展示原碑中

的“荡”字。)

先请同学们说

说,“荡”字的上下两部分

各占的比例是多少?右

边部分由几部分构成?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荡”字中上下两

部分关系如何?上下部

分又可以分为几个部

这些部分是怎么样

联系和区别的?“荡”字

是上短下长的上下结

构,同时上下部分又各

自分为左右两部分。下

面部分左边低右边高,

左边窄、右边宽。(以原

碑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荡”字(打

开pt,展示米字格中的

“荡”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荡”字

中各部分的位置、长短、

宽窄等关系。书写“荡”

字时,要注意各部分在

米字格中的长短和宽窄

比例。(以米字格图片为

主进行讲解。)

接下来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荡”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同

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

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书写“荡”字时

要注意什么?

(2)“荡”字下边部

分由几部分构成,它们

的宽窄怎样

(3)“荡”字各部分

是如何衔接的?

2.教师示范。

示范“荡”字的写

强调:草头字的写法

以及高低的搭配。三点

水的连带关系。“勿”字

中横折钩的笔画走向。

笔画较多,注意几部分

的位置安排,和笔画之

间布白均匀的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54页,分析“荡”

“藉”两字中各部分的宽

窄、长短关系,做到心中

有数,最后再拿起毛笔

尝试临写,比对调整。指导学生在课本第

55页临摹例字。学有余

力的同学,可以在课本第

74页继续临摹练习。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本课在前三课上下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杂的上下结构字的写法。汉字并不是大小等齐、整齐划一的。一般来说,笔画多的稍大,笔画少的稍小,有伸展笔画的稍大,没有伸展笔画的稍小。具体到一个偏旁部首也是这样的。有些汉字的组成部件较多,如何安排这些部件的关系,是写好字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大小、伸缩的分析,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安排好每部分的关系,也就是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书法园地:古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

本课占一个页面介绍古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文字部分简要介绍了苏轼和黄庭坚的生平及书法成就;图片是传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和黄庭坚的《松风阁》(局部)。

“思考讨论”向学生们提出感性的问题,由学生们各抒己见完

成,没有固定答案。

苏轼(1037-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淘(1001060弟弟苏辙(1039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黄州寒食诗帖》,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撰诗并书,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庭坚(1045-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江西诗派祖师。游学于苏轼门下,与张未、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英宗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

《松风阁》,墨迹纸本,全文计29行,共153字。崇宁元年(1102年)农历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今湖北鄂州),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作了这首《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是黄庭坚行楷的代表作。

第14课 上中下结构(一)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上中下结构的合体字写法,观察并书写体验上中下结构中三部分的长短、穿插和避让等关系。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上中下结构的合体字写法。

(二)教学难点

观察并书写体验上中下结构中三部分的长短、穿插和避让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一节课学

习了复杂的上下结构字

的写法,大家还记得学

过哪些例字吗?请同学

们回忆一下《九成宫醴

泉铭》中的“荡”字怎么

写,我们书写时要注意

哪些要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

上中下结构字的写法,

这些字由上中下三个部

分构成。书写时,要注意

三个部分有长短的变

化。(板书:第14课上

中下结构(一)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

醴泉铭》中的“崇”字

为例,来学习上中下结

构字的写法。(打开ppt,展示原碑中的

“崇”字。)

先请同学们说一

说,“崇”字的上中下三

部分各占的比例是多

少?哪部分长,哪部分

短?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崇”字中上中下

三部分长短关系如何?

“崇”字上中下三部分长

短不一,示字底最长,山

字头次之,宝盖头最短。

(以原碑图片为主进行

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崇”字(打

Dt,展示米字格中的

“崇”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崇”字

三部分哪些笔画发生穿

插,哪些笔画进行避让

(以米字格图片为主进

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崇”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总体来看,“崇”

字上中下三部分有什么

特点2)“崇”字上中

三部分关系如何?

(3)书写时需要注

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示范“崇”字的写

法。强调:中间的宝盖起

到托上盖下的作用,所

以中间部位宜扁宽。字

头中间的一竖起笔较

高,目的是为了让字挺

拔。下边的竖钩短促有

力支撑上部。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安验本第58页,分析“崇”“当”两个例字上中下三部分的长短变化,做到,向心中有数,最后再拿起美毛笔尝试临写,比对调整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59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

本第4页附录部分继

续临摹练习。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合体字上下部分之间多表现为错位安排,即上面部分重心多偏左,而下面部分重心多偏右。上下错位和横画上扬相互配合,从而避免杲板,增添灵动、生气,形成欧体独特的动感,最终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书写不可能像机器那样精确,没有丝亳误差,有意识的结构错位,更能体现书法造型艺术之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字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15课 上中下结构(二)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上中下结构的合体字写法,观察上中下三部分结构的宽窄变化。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上中下结构的字上部宽、下部窄的结构规律。

(二)教学难点

观察上中下结构三部分的宽窄变化。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程导入我们上一节课学

习了上中下结构字的写

法,大家还记得学了哪

些例字吗?三部分之

间是如何穿插和避让

的?请同学们回忆

下《九成宫醴泉铭》中

的“崇”字怎么写,我

们书写时要注意哪些

要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进一

步学习上中下结构字

的写法。(板书:第15

课上中下结构(二)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ppt中的例字,聆听并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读贴。观察例字中的贴点,并回答怎样起笔和书写。

培养学生读贴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米字格观察例字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字形的能力。

讲解示范1.讲解例字。个

第我们以《九成宫

醴泉铭》的“宫”字为

例,来学习上中下结构

字的写法。(打开pD,展

示原碑中的“宫”字。)

先请同学们说一

说,“宫”字的上中下三部分各占的比例是多

少?哪部分宽,哪部分

请同学们跟老师

读帖,“宫”字由上中下

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宽

窄不一,宝盖头最宽两

个“口”一宽一窄。(L

原碑图片为主进行讲

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

字格中的“宫”字(打

开pt,展示米字格中的

人1,“宫”字)借助米字格,

我们可以看到“宫”字

三部分的位置、宽窄等

关系(以米字格图片为

主进行讲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

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

样书写“宫”字?

教师点名请几位互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1)“宫”字上中下

三部分关系如何?

(2)宝盖头有什么特点

(3)两个“口”有什

单么特点? 

4)书写时需要注

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示范“宫”字的写

法。强调:上部宝盖宜

宽且盖住下边的笔画,

注意出钩的方向。中间

的的“口”为正方,下边的

口为扁方。两个“口”笔

画方向有细微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聆听教师讲解。

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写实践指导学生打开课

本第61页,分析“宫”

人十“常两个例字上中下三人引部分的宽窄变化做到自心中有数最后再拿起中毛笔尝试临写,比对调

出指导学生在课本

第62页临摹例字。学有

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本第75页继续临摹练习。

学生观察、分析和描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检查自己的书写习惯。

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碑帖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学生是否学

会了斤字旁的写法。看

谁读帖细心,书写专注。

以鼓励性语言指

出学生有进步的地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对不好的地方

指导学生改正。互评时

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同

学的长处。

学生自评,选出书写最满意的和临摹最接近原碑帖的字。

学生互评、交流,纠错,改进。

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通过互评,使得学生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自己在

《九成宫醴泉铭》的原碑

帖中寻找一下,都有哪

些字有今天的字旁,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选择出

自己认为字形最好的例

字,并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完成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四、教学建议

学书第一要务就是准确临帖,不要急于出帖,形成个人风格,否则容易步入歧途。教师在教学生书写时要深入字帖,深入传统。同时,要把书写和性情的培养结合起来。书法是一门反省自我的艺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艺的进步,定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其中道理。在书写中,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以及抗拒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的能力,是在小学书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16课回顾·拓展

本课共有两个页面,前面的文字回顾了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并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我来临摹”栏目列出六个例字,帮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书写知识。《面顶个三喜共区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的书写规律。在内容的安排上,将上下结构分为上下等长、上短下长和上长下短三大类型;上中下结构按照上中下三部分长短不同和宽窄不同也安排了两课的内容。

课文中提示,总体来说,在书写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的字时要注意各部分在字中所占位置的长短宽窄的不同,同时还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穿插避让。这样是说法是将字按照上下两个部分或者上中下三个部分来理解。教师在讲授时,要提醒学生不仅要注意这些变化的特点,还要着眼于各部分长短和宽窄的协调。在观察各部分之间的穿插避让时,学生可以借助米字格来判断各部分、各笔画的位置。

集字练习:写春联

本课要求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集出“年至吉祥至,家和万事和”十个字进行集字练习,书写成一副春联。

本课集字练习共有三个页面,分为“内容介绍”“单字书写提示”“幅式制作”“小提示”“学习建议”“集字练习”六个栏目。

“内容介绍”栏目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春联以及这副春联的意思。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张贴,内容多写与新春祝福有关的话语,一般写在红纸上。“年至吉祥至,家和万事和”春联,将新年与吉祥、家和、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联系起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单字书写提示”栏目中左边的配图选自《九成宫醴泉铭》的原帖,旁边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分析了每个字的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让学生在书写时更容易把握。

 “幅式制作”栏目的三条文字引导学生自己准备好集字创作用纸,以锻炼他们创作前的构思能力和自己动手能力。

“小提示”栏目指出了书写集字作品在章法上应该注意的问题。旁边的配图是作品完成的示意图,春联一般不需要落款钤印。这个配图让学生有一个参照,便于书写,也便于学习常见的书法创作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书写一个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样本供学生参考。

“学习建议”要求学生在春节临近时给家里或亲戚朋友写一副春联,用自己的书法给大家增添过年的气氛。这样的安排,旨在通过加强书法在日常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文档

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独体字(一)一、教学目标理解、掌握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结构特征。通过书写,体验独体字结构平稳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把握形体方正的独体字的形态特征。(二)教学难点掌握独体字各笔画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程导入我们在三、四、五年级学习了笔画和偏旁部首的写法。大家还记得汉字有哪些基本笔画?有哪些常见的偏旁部首?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探究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形体方正的独体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