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评入选名单·调解的制度建设
(排序不分先后)
序号 | 题目 |
1 | 大调解运行机制研究 ——以安徽省的实践为视点 |
2 | “大调解”格局下调解的价值定位与改革方向问题研究 ——以浙江全省的调解实践为研究对象 |
3 | “调解前置”植入“诉调对接”的制度构想 ——以地区经验为视角 |
4 | 关于我市诉调对接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
5 | 小议民事诉讼调解的强制化倾向 ——兼论调解的监督与补救 |
6 | 社会纠纷的行解决机制之研究——论行政诉讼制度引入调解的构建 |
7 | 论建立健全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制度的必要性 |
8 | 民事司法调解“空调现象”之避免与预防 ——对我国基层人民当前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完善的若干思考 |
9 | 调解“内卷化”与调解资源外部植入 ——以Q市两级协助诉讼调解实践为例 |
10 | 建立“社区法官”机制的思考 |
11 | 城市社区个人调解工作室的法理学观察 ——以“大土工作室”为例 |
12 | 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 ——以贵州省清镇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为样本 |
13 | 对我国建立附设调解制度的几点思考 |
14 | 人民调解的司法引入 ——以苏州市平江区为样本的分析 |
15 | 诉讼调解的经济分析 ——以为中心 |
16 | 合法与有效之间 ——反思调解的价值取向 |
17 | 积极参与“大调解”工作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
18 | 从《人民调解法》颁行看调解联动机制之建立 |
19 | 浸润着泥土气息的基层法庭调解艺术 ——以A省T县S人民法庭为分析样本 |
20 | 论我国民事诉讼诉前调解的困境与出路 |
21 | 关于调解书中性条款的统计分析 ——以民四庭2009年至2010年度调解案件为样本 |
22 | 调解在中国的法治困境与出路 —— 一种法文化的解读 |
23 | 社会工作与人民调解 |
24 | 诉调对接视野下的司法确认程序研究 |
25 | 论纠纷解决机制中司法权与民间自治权的重新配置——以人民调解前置为视角 |
26 | 使命与现实的反差 ——从民事调解遭遇高反悔率看其完善进路 |
27 | 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反思 ——以YC市某区的典型个案分析为切入点 |
28 | 现实之困与求解之策 ——基于运行中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实证研究 |
29 |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
30 | 大调解机制在基层的运用及其完善的建议 |
31 | 诉讼文化视野下调解的分析与思考 |
32 | 社会管理创新中人民调解价值的体现与提升 ——以杭州市创新人民调解工作为例 |
33 | 继往与开来:基层人民调解指导工作的创新发展 ——以镇海区人民调解指导工作实践为样本 |
34 | 各自为战到调诉对接: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运行的调研 ——以镇海司法确认实践为样本 |
35 | 检调对接的实践探索和机制构建 |
36 | 社会矛盾化解背景下的行政调解制度建构与机制建设 ——立足苏州市行政调解工作实践的思考 |
37 | 非零和多元博弈的多赢:探索行政协调和解制度的帕累托改进 ——以法律博弈论研究司法实践中的行政协调和解制度之建构 |
38 | 经验或是知识:基层调解委会员人员选择问题研究 |
39 | 论法官调解集约化 ——专职调解员制度建设 |
40 | 大调解格局下我国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之构建 |
41 | 公证机关委托调解制度的司法实践探索 |
42 | 纠纷解决的另一种选择 ——民事诉讼调解的法理阐释与制度构建 |
43 | 我国民事调解制度探源 |
44 | 从被动到能动:诉前调解制度的构建路径 ——重庆市江津区繁简分流机制创新 |
45 | 诉调对接机制的实证分析 ——以广州市诉前联调工作实践为范例 |
46 | 信赖保护原则视角下的行政调解制度 |
47 | 论乡土法庭调解的四个维度 |
48 | 关于规范人民调解协议的几点思考 |
49 | 加强基层与基层商会互动的价值考量与机制构建 ——以预防化解涉企矛盾纠纷为视角 |
50 | 调解的社会化探析——诉讼契约基础上的诉讼和解制度考察 |
51 | 对诉前联调中虚假诉讼的反思、追问与求解 ——以强化司法确认程序为进路 |
52 | 大调解背景下民事调解审判监督外部化研究 ——从检察监督的视角 |
53 | 论对诉前委托调解的干预 ——以“人民调解工作室”为切入点 |
54 | 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
55 | 能动司法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展开、实践与司法改革的理论资源 ——以调解社会化为视角 |
56 | 调解社会化问题刍议 |
57 | 甄别、分流、调解,论预立案的实践探索与制度设计 ——以B市基层民商事案件预立案实践为样本 |
58 | 联动机制在调解中的杠杆作用 ——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的调解工作为视角 |
59 | 从调执失衡到调执兼顾: 调解率考核机制之实证演绎与正确求解 |
60 | 论调解程序前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一种渐进式制度安排 |
61 | 行政诉讼和解的制度设计及其法律控制 |
62 | 行政诉讼调解研究 |
63 | 突破与提升:跳出调解率的 —关于完善调解考评机制的几点思考 |
关于“大调解”格局构建的思考 ——以司法调解为视角 | |
65 | 大调解机制的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 ——以基层为视角 |
66 | 解决行政纷争的技艺与技巧 ——以行政争议调解的制度架构为视角 |
67 | 论我国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 |
68 | 刑事附带民事调解的现实困惑 ——从构建人民调解制度谈起 |
69 | 行政和解促官民和谐之思 ——以能动视野下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 |
70 | 检调对接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
71 | 后法典时代人民调解实效化研究 |
72 | 论社会心理学在民事诉讼调解中的应用 ——以亲密关系理论在离婚诉讼调解中的应用为例 |
73 | 偏离与回归:构建当事人本位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以诉权与审判权的平衡为视角 |
74 | 论治安调解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
75 | 反思与前瞻:建构行政诉讼有限调解的实然述评与应然思考 ——也从“行政圆桌审判模式”说起 |
76 | 社会结构紧张背景下“大调解”对我国司法的影响 ——以人民调解、调解、司法裁判相互关系为实证分析对象 |
77 | 论现行“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以象山大调解工作机制的构建为关注点 |
78 | 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建构 ——高调解率背后的实质探究 |
79 | 消失中的审判:诉讼调解对规则之治的冲击与规制 |
80 | 浅析法制机构在行政调解机制中的功能定位 |
81 | 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风险防范与立法规制 ——以防范和规制恶意申请行为为目的 |
82 | 协助诉讼调解制度的深度思考 |
83 | 现代法治视野下诉前联调的和谐意蕴 ——基于法社会学的考察与分析 |
84 | 祛魅与重构:论调解的衍生强制 ——社会矛盾调解论反思 |
85 | 检调对接的软法之维 |
86 | 大调解机制下的人民调解流程再造 |
87 | 调解规范化的路径探析 ——以调审分离为视角 |
88 |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研究 ——对新修民诉法194条、195条的理解与适用 |
和谐语境中的刑事和解问题探讨 | |
90 | 律师调解新业务 构建中国特色的“五调联动” |
91 | 斡旋、握手:论民事诉讼调解程序中谈判模式的引入 ——兼谈民事诉讼调解程序的完善 |
92 | 揭开“行政诉讼和解热”的面纱 ——以中部某省和解实践为考察对象 |
93 | 基层管理与司法回应:人民法庭参与大调解的研究与思考 ——以丽水人民法庭为研究范本 |
94 |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探析 ——以苏州的实践为基础 |
95 | 辽宁省治安调解实证研究 |
96 | 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法定化之提倡 |
97 | 司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路径 ——以西湖推行律师主持和解的实践为样本 |
98 | 专职调解员制度与法官助理制度双轨运行抑或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新思路 ——从法官助理制度的移植与瓶颈谈起 |
99 | 从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看和谐司法的构建 |
100 | 论行政调解范围与效力的法律完善 |
101 | 论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构建 |
102 | 行政诉讼引入调解制度的思考 |
103 | 调解工作与泄露审判秘密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民事案件调解中适时透露案件结果的尺度把握 |
104 | 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以美国附设调解制度为参照 |
105 | 诉讼调解的边界 |
106 | 完善我国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的思考 |
107 | 论调解的内在规制 ——从诚实信用原则角度分析 |
108 | 论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审查内容 |
109 | 能动司法语境下诉前调解制度的思考与构建 |
110 | 对乡土司法需求的现实回应 ——略论欠发达农村地区调解法官模式之构建 |
111 | 论民事调解的检察监督 |
112 | “经验”与“博弈”: 诉讼调解在实践运行中的作用及其完善路径 |
113 | 能动司法背景下的行政诉讼调解 |
114 | 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理论与实践 |
115 | 司法过程中的意思自治——审判内调解的诉讼结构与制度实践 |
116 | 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研究 |
117 | 我国立案调解制度之司法实务考察 |
118 | 电视调解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兼与一般人民调解比较 |
119 | 价值偏差与技术重构 ——基于诉讼调解在实践中运行效果的考察 |
120 | 论委托调解制度 ——以构建附设型人民调解为视角 |
121 | 论以公诉权为主导的检调对接机制 |
122 | 作为一种公品的人民调解? ——从购买人民调解服务思考地方竞争 |
123 | “枫桥经验”语境下大调解机制的完善 |
124 | 对调解功能与限度的再审视——以调解在民俗习惯个案中的进路为视角 |
125 | 论诉讼调解监督路径之完善 ——从抗诉的视角 |
126 | 探寻我国基层民事纠纷解决的新路径 ——以司法ADR机制为中心 |
127 | 他山之石,何以攻玉?——以委托调解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
128 | 冲突中的抉择 ——法的价值判断下的调解之再认识 |
129 | 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之构建:合法性视角的分析 |
130 | 法理视野下调解制度的重构 |
131 | 试析诉调对接机制和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影响 ——对上海宁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考察和思考 |
132 | 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历史反思与重构 |
133 |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调解”路径 ——以行业联合调解机制的构建为实践样本 |
134 | 反思与进路:行政诉讼协调和解程序之建构 |
135 | 对诉调对接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我国为中心 |
136 |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探悉 ——兼谈民事案件调判结合办案方式之完善 |
137 | 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 |
138 | 酝酿与突破:“一站式”司法附设纠纷解决机制探讨 ——基于诉与非诉相衔接试点经验 |
139 | 人民调解在服务外来人口管理中的作用价值及其实现——以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平邑来沪人员居住地调委会实践为例分析 |
140 | 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理论与实践 |
141 | 电话调解当慎行 |
142 | 浅谈民事调解与诉讼的衔接 ——以调解与诉讼两分为基础 |
143 | 强制性诉前调解制度设立之初探 |
144 | 民事诉讼中“恶意调解”程序性规制研究 ——以完善第三人利益程序保障机制为重心 |
145 | 浅析大调解体系下基层民事调解工作面临的问题 |
146 | 行政诉讼协调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扬州市行政诉讼协调情况调查报告 |
147 | 论我国调解制度之去魅与重塑 |
148 | 司法调解的现状与调解外化的构想 |
149 | 类型化调解机制的构建及模式设计 ——以漳州两级调解实践为视角 |
150 | 论商事调解的反思与重构 |
151 | 诉调对接机制完善之初探 ——以基层诉调对接实证考察情况为切入点 |
152 | 行政诉讼协调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
153 | 实用驱动还是理性选择 ——诉调衔接的价值、进路分析 |
154 | 构建诉调对接新机制 打造定分止争减压阀 ——以对夷陵区“诉调对接”机制的调查为视角 |
155 | 乡土社会转型背景下附设人民调解机制之价值考量 ——以璧山县附设人民调解机制为视角 |
156 | 律师参与刑事和解,促成法治关系和谐 |
157 | 立案调解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程序设计研究 ——以四川、山东、湖南三省立案调解工作规定为样本 |
158 | 诉前调解的“经验之选”与“法律之治” ——以发展和完善我国附设调解为目的 |
159 | 我国检察调解制度法理基础及其完善研究 ——基于A市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实证调研的分析 |
160 | 行政诉讼调解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建构 |
161 | 调解的法律信息补偿机制 |
162 |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缺陷与校正 ——唤醒《人民调解法》中的休眠条款 |
163 | 当前条件下司法调解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以知识产权民事侵权诉讼为视角 |
1 | 司法调解—大调解进程中/法官的角色分析 ——缘于对C市人民法庭调解工作的实证考察 |
165 | 推动型人民调解的意涵变迁(1931-2010) —— 一个历史社会学的视角 |
166 | “公调对接”机制的问题及改善 ——江苏省机关的实证考察 |
167 | 诉调对接的司法实务研究 ——以渝北为视角 |
168 | 关于委托行业协会调解机制的调研报告 ——以永嘉瓯北人民法庭的实践为分析样本 |
169 | 构建附设调解制度 ——大调解背景下司法调解路径的探索 |
170 | 诉讼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问题研究 |
171 | 论人民调解的理论与实践 |
172 | “大调解”格局中的衔接机制探析 |
173 | “检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展望 |
174 | 论人民调解在动拆迁矛盾化解中的作用、局限及对策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
175 | 新时期农村基层调解组织救济功能研究 ——土地征收视域下的考察 |
176 | 大调解理念下的调解制度观 ——对调解制度命运两级轮回现象的哲学批判 |
177 | 分析与构建:发展中的非讼确权程序 |
178 | 关于构建调解自动履行机制的思考 |
179 | 调解的发展与规制 |
180 |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思考 |
181 | 人民调解协议民事合同效力的冷思考 ——正当性追问与范围重构 |
182 | 调判结合:尺度把握与模式选择 ——我国调解制度规范化路径分析 |
183 | 民事诉讼调解书履行中的权利救济 |
184 |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以慈溪诉调衔接机制运行情况为例 |
185 | 建立协调和解机制拓宽劳动保障行政争议解决渠道 |
186 | 探寻社会矛盾化解的新方式 ——以广东诉前联调机制为研究样本 |
187 | 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研究报告 |
188 | 论基层“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完善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 |
1 | 在困惑中寻找方向 ——能动司法视野下的社区调解化 |
190 | 撕下“协调”的遮羞布: 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 |
191 | 从失范走向衔接 ——行政案件协调和解机制探究 |
192 |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