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也有其规律性。心理学作为一门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它研究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心理现象对人的生活实践条件的依存性,心理活动与主体状态的关系,还要研究客观事物如何引起人脑的活动而产生心理现象,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殿堂,教师更是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多年来,在这片圣洁的殿堂里,教师体罚学生竟屡禁不止。而且往往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多数是教学质量不错的老师.当然惩罚学生吞食粪便,强迫学生互打耳光,动手往学生脸上刺字,甚至剪断幼儿手指……属个别变态教师所为,暂且不论。
为此,我们不禁要问:教师,你到底怎么啦?
体罚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除了个别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之外,都是教师心理健康出了问题,也就是与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量有关。
‘据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达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程度较为严重。我国目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教师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并不仅限于小学,中学、大学、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
那么教师心理压力来源哪里?
1、来自教育制度.如高考、中考的一试定终身, ,城市和农村六岁入学的一刀切,等级学校的评估,教学质量的指标……
2、来自家庭.婚姻生活很不幸福,丈夫和妻子经常吵架,家里常常‘硝烟弥漫’,心情也总是‘多云见阴’。如果这人很好‘面子’,家里的事不愿让学校的同事知道,平时在办公室与老师们相处时总是和颜悦色。由于心中的烦恼无处发泄,有时便不由自主地拿学生撒气。
3、来自上级或同事。“我是一名一级教师,本科毕业,学士学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评价都很好。可是一遇到上公开课的时候,一看到有其他教师、特别是有学校领导、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在场听课时,我就感到恐惧万分。有时甚至从头天晚上便开始感到不安,肚子痛,觉得什么都不对劲了,虽然手里拿着教案,可我已经什么都看不进去了……”
4、来自社会.社会评价学校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成绩……
5、来自不负责任的家长和媒体.如个别家长时不时都告一告学校,大石镇某校带学生到珠海旅游,一学生在珠海旅游期间遗失录象机,当时没有告诉老师,等到回到大石才告诉老师,于是便用一面字词去“明杀”学校,说:教师不帮学生……
总之走上教师岗位,肩上责任压力重大。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来不得半点马虎,更要对自己的言行谨小慎微.要不是好容易成了被告.…….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和许许多多莫名的担心使教师惶恐不安、心绪不宁,情绪障碍,于是教师心理健康不出问题才怪……
行行有压力,行行都有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均可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再者,心理问题就如同常见病“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那如何减压才是正道?
本人以为:
1、以人为本,在学校中培养和谐向上的教师团队.只有领导及教师间在精神互相支持,工作上互相帮助,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2、在自我价值上进行认知调节,适当降低自我期望值,特别是在教学质量上的高要求;
3、课余时间适当放松,抵抗焦虑情绪.如:打球、跳舞、唱歌、听音乐、洗头……
4、情绪障碍严重就要进行心理咨询或看心理医生。
总之,适当减压,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已刻不容缓。只有适时适度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才能在目前教育改革的竞争中,不断进取,适者生存。因此,在实施传统德育教育的同时开展心理学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学校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对于培养“四有”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些德育内容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如何协调学生个人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却重视得不够。这样,一个学生即使比较充分地接受了这方面的教育,也不一定就能成为具有理想的个性年、品质的人。我们不难见到传统德育培养出来的某些可作为典型的人,政治上坚定,思想观点正确,道德上严格律己,但心理上完全没有达到健康标准,不善于生活,日子过得很累,劳动效率不高,自己生活得不幸福,别人也谈不上喜欢他。这些人缺少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这是因为过去学校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更多地是教导学生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而对于教育学生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学会正确地生活,关注得不够。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设计生活道路,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如何改正不良习惯等重要的人生课题,均较少过问。而这些涉及到“如何做人”的学习项目,与德育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范围,使德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例如,影响心理的因素很多,它包括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心理学研究就是查明这些因素的变化与心理活动的密切关系。理解与说明还包括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以形成与事实相符的说明,也包括就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证明的假定。例如,有的小学生在上课期间,注意力经常不集中。究其原因,并非是“多动症”或心理异常,而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最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否则就会开小差。因此,作为教师在一堂课内应该有准备地对待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所以学习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有条件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还必须适合学习者已有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才能被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同化,从而具有心理意义。否则,有意义学习便不能成功,学习者便理解不了学习材料,多半只能机械记忆。因此,课程“必须以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经验作为起点”,“把新的种种事物和事件同较早的种种经验理智地联系起来。”
而现今教育课程(尤其教育学)不适合师范生的已有经验准备。因为:初学教育课程的师范生,虽然有近十年甚至十几年的学校经历,但由于他们一直是作为学生的角色出现,因此所感知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受学生兴趣和视野的制约;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受学生所处位置的制约。对于学校中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及其遇到的谷种各样的问题,较少关心,较少了解,或仅知其一,不知其二,更少分析。即使对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很少以旁观者的身份,从教育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观察分析过。
在这种对教育现象尚缺乏全面深入的感知、了解的经验准备状态下,直接引人以概括化的概念、原则、原理、理论等为起点的课程,而“没有首先让学生熟知定义和概括所需要的种种个别事实”,学生便很难接受,觉得空洞抽象,不易理解。即使机械记忆下来,也很快遗忘。
因此,教育课程应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不断展开:从描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开始,从而“尽可能以学生直接的亲身体验,作为统觉的基础”,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现今教育课程由于以各种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理论等为课程起点,学生往往无法感知到这些知识对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有什么价值,觉得所学“无用”,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教材绪论中如何强调了这些内容的重要意义,也无济于事。
但是,如果课程从现象了解开始,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一连串问题,激起学生探究其中道理的迫切愿望,易于使学生投人学习中,积极思考。这时,学生感到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是在用书,而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为读书而读书,因而易于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现今教育课程以概括化定论为起点,学生只须进行接受学习,没有发现学习的机会。而若以现象了解为起点,则可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提供给学生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讨论、发现学习的机会,这使学生易于养成深入分析现象、发现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分析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是给学生点金术,而不仅仅是金子。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
这种分析研究问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名教师的不断成长和成熟,是极其重要的。多少充满爱心的教师,就是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研究精神,不断地自觉认识发现着教育规律,从而运用它们达到越来越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研究”,应深入每一位师范生的意识和行为中,教师工作也将由于其探索性、创造性而充满魅力,深深地吸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