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机械伤害是机械能意外地释放到人体上造成的,安全防护装置可防止机械能的意外转移,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人的安全防护意识,可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改善设备防护装置,就能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使两者不发生“交集”,就可防止事故的发生;主动维护和改进设备防护装置,做到“人机和谐”,就能提高设备安全防护水平。
关键词:设备安全防护 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等三种安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按照美国的海因里希(Heinrich)因果连锁理论,通过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就能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我国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41-1986)中,将企业工伤事故为分20类,其中一类为机械伤害,造成机械伤害的原因是机械设备运动或静止的部件、工具、加工件(以下简称机械零件)与人体接触引起的挤压、碰撞、卷入等伤害,这是人和机械零件发生接触后的相对运动引起的,用吉布森(Gibson)、哈登(Harden)的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解释,机械伤害就是机械能意外地释放到人体上造成的,根据该理论,机械设备可以利用各种防护装置来防止机械能的意外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机械设备通过增加各种防护装置屏蔽人和机械零件发生接触,就能减少了物的不安全状态。
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41-1986)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四个大项,其中一项就是“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该项又分为“无防护”和“防护不当”两类,由此可见,做好设备防护装置,对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管理手段提高现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也能大大减少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做好机械设备的安全防护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使人们从思想上重视安全,减少不安全行为,充分发挥设备上安全防护装置的作用,虽然设备上原始设计的安全防护装置可能存在一些缺陷,但如果在设备运行中能完整使用的话,还是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现场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对避免事故的发生是有重要意义的。要使现场工作人员认识到:一、设备止的安全防护装置是保护工作人员的重要屏障,是用来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 二、设备上的安全防护装置是设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能因为安全防护装置对生产工艺没有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工艺操作或设备维修,对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有排斥心理,不进行维修、维护甚至拆除;三、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出现不完整现象时,要及时恢复,不能因为生产紧等原因而对其置之不理,不能有“可能不发生事故”的侥幸心理,也即人们常说的就是三个字“没有事”。四、从事故发生的概率来说,也许概率只有百分之零点零零…几,但事故一旦发生,对于事故受害者来说,概率就变成了百分之百,所以绝对不能用对自己来说是百分之百的概率去赌百分之零点零零…几的概率,以前不“出事”,不代表永远不会“出事”,只要存在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现场工作人员时刻要在认识上、行动上做到“安全第一”。
如果我们现场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设备安全防护装置重要性,对其的使用和维护,就像在生活中开摩托车要戴头盔、开汽车要系安全带一样,变成一种自觉、主动的行动,养成习惯性使用,而不是习惯性忽视,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的作用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做好设备的安全防护,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
在提高现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即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同时,还要维护好设备现有安全防护装置,并根据使用情况、使用环境进一步完善、改进,提高安全防护装置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周期,减少更换时间,并让使用、安装更为简单、方便,增强安全防护装置的防护作用,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
对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和改进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去做,不断完善,持续改进,另一种是发生事故后,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对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进行改进,也就是事后的“亡羊补牢”。
说到“亡羊补牢”,人们就会想到它的后半句,“犹为晚矣”。它在原文出处《战国策.楚策四》中的全句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把“亡羊”即“羊丢失了”看作是一次安全事故,“补牢”即“修补羊圈”看作事后采取的整改措施,那么“亡羊补牢”是正确的、应该的,但是不是“犹为晚矣”或“未为迟也”就值得商榷、需要辩证地来看了:一、如果“亡羊”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预测、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那么,为了避免以后事故的再次发生,这时“补牢”是应该的,这时是“未为迟也”;二、如果“亡羊”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预测、能够预见的原因造成的,即有可能发现或已经发现的事故隐患而没有去整改,如安全防护装置缺失没有即使恢复,那么,“亡羊”之后,再进行“补牢”,是否“未为迟也”就要从两方面看了:1、如果从作为整改措施,为了避免以后事故的再次发生看,这时“补牢”也是应该的,这时也是“未为迟也”;2、但如果从已经发生了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已经受到了伤害、企业的正常生产已经受到了影响、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来看,这时就不是 “未为迟也”,而是已经 “迟也”。
所以在设备的安全防护工作中,对设备安全防护装置,重要的还是要还是采取主动的维护和改进,不能仅采取“亡羊补牢”的被动措施,更不能有“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心理,要做好预防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维护好现有的设备防护装置,在此基础上再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才能提高设备的安全防护水平,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事故的发生,但是可以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实现人机和谐,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
在机械设备的安全防护工作中,通过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通过改善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来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有关联的,而不是相互的,最佳状态就是实现人机和谐,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
1、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如前所述,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人和机械零件发生接触后的相对运动引起的,也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交集引起的,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能改善两者中一种状态,即减少其中的一种情况,使两者之间不在发生交集,就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如右图所示,在设备运行中,防护装置突然缺失,设备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图中用实线圆表示),如果现场工作人员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不进行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图中用虚线表示),使人和机械零件不产生接触,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反之,如果现场工作人员因为工艺等原因,需要进行某项不安全行为,这时通过改善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也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2、两者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的,如右图所示,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通过改善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即增大物的安全状态,就能使原来人的一些不安全行为变为相对安全的行为、也即减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反之,如果改变现场工作人员的某种操作方法,减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即增大人的安全行为,就会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
3、因为人和物也即机械设备的特性不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所采取的方法和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对于人来说,首先现场的工作人员是人,不是机器,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同一个人可能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或者主观或客观的因素,造成安全意识的一时波动,做出一些不安全行为;其次不同的人之间,因为年龄、性别、知识、经验等不同,进行同样的工作时,行为也可能不一样,因此人的行为的变化性较大,有时很难控制。而对机械设备来说,设备的运动形式是相对固定的,针对运动形式采取某种安全防护装置后,取得的效果也是相对固定的。
因此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安全事故的设备,在采取整改措施时,首先要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下着手,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不给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不安全行为的“机会”;只有经过努力,由于受客观条件确实不能减少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后,再要求现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采取相应的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4、综上所述,由于人和物是关联的,用人机工程的理论来说,现场工作人员和设备在工作中组成的是一个人机系统,两者在该系统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来完成一定的功能。这就要求,一方面,“人适应于机”,即人通过进行某些安全行为,自己的某些不安全行为,去适应机器的运动规律,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机适宜于人”,简单的讲,设备是人进行生产的工具,所以在进行设备的设计时要尽量满足人各种的要求,其中包括安全方面的要求,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使两者合理配合、协调一致,做到人机和谐相处,从而提高设备安全防护水平。
四、加强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目标
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加强设备的安全防护工作,都需要在设备安全管理中实现、去完成。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工艺纪律等,并通过教育、培训、考核等方法,使现场工作人员掌握、熟悉,在工作中遵守,并约束自己行为;同时由于人存在安全意识波动、岗位变动、人员流动等原因,对人要有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以减少人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通过增加安全投入,利用科技进步,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利用光、电、磁等信号,使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更可靠,从而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
通过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减少管理缺陷,就能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在一定的条件、一段周期内确定安全管理目标后(外圆),加大安全管理(里面的大圆)力度,就能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里面的两个小圆),如果安全管理力度足够大,就能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趋向为零,从而达到我们的安全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铁民、李可荣等编著,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2)、吴宗之、樊晶光等编著, 《安全生产技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3)、国家标准局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41-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