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及答题纸)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21:15
文档

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及答题纸)

灌南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遒劲∕劲头震颤∕冷颤炮制∕炮烙纰漏∕砒霜B.伛偻∕佝偻积攒∕攒动剽窃∕剽悍祈祷∕颀长C.殷切∕殷忧冠冕∕冠军倾轧∕轧钢蛰伏∕海蜇D.拾级∕捡拾巷陌∕巷道曲折∕歌曲笑靥∕梦魇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殊的想象天赋成全了莫言,使他在从取材炼意乃至细节描写诸方面都获得了高度自由,在创作的“自由王国”里如鱼得水,几近达
推荐度:
导读灌南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遒劲∕劲头震颤∕冷颤炮制∕炮烙纰漏∕砒霜B.伛偻∕佝偻积攒∕攒动剽窃∕剽悍祈祷∕颀长C.殷切∕殷忧冠冕∕冠军倾轧∕轧钢蛰伏∕海蜇D.拾级∕捡拾巷陌∕巷道曲折∕歌曲笑靥∕梦魇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殊的想象天赋成全了莫言,使他在从取材炼意乃至细节描写诸方面都获得了高度自由,在创作的“自由王国”里如鱼得水,几近达
灌南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遒劲∕劲头  震颤∕冷颤   炮制∕炮烙   纰漏∕砒霜

    B.伛偻∕佝偻  积攒∕攒动   剽窃∕剽悍   祈祷∕颀长

    C.殷切∕殷忧  冠冕∕冠军   倾轧∕轧钢   蛰伏∕海蜇

    D.拾级∕捡拾  巷陌∕巷道   曲折∕歌曲   笑靥∕梦魇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特殊的想象天赋成全了莫言,使他在从取材炼意乃至细节描写诸方面都获得了高度自由,在创作的“自由王国”里如鱼得水,几近达到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境界。  

 B.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平时因为时间关系,马虎点没关系,考试时认真就可以了。因而对卷面不以为然。殊不知,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C.在久居的人的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可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归帆片片,鸥影点点。                                                                 D.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3.围绕“雨”这个话题,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4分)        

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            ;            。

4.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有的句子内部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5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阿留传

【明】  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

尝使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曷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是非铜乎?何黯然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焉。”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 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为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不材,薪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哉! 

【注释】矧:况且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元素终蓄之                 蓄:容留

 B.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       阖:关闭

C.客至,出陈之                 陈:陈述

D.其可笑事率类此               率:大概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天地间无弃物”观点的一项是(  )

①樗栎不材,薪者不弃                      ②沙石至恶,玉人赖焉 

 ③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  ④ 实元素之能容也  

⑤ 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         ⑥ 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取了“执洒扫”“应门”“涤磨古玩”“断歧生之木”“守新植柳树”等五个典型事例,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出阿留“痴呆无状”的特点,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B.作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可用之处,而人才不能为当权者所用,是因为他们不为当权者所喜欢。

C.作者在议论中,将今士之不幸与阿留之幸作对比,感慨当时的 “正直静退之士”得不到重用的悲哀。

D.本文叙议结合,先叙述阿留虽“痴呆无状”,但由于具有一技之长而得到主人终身“专任” 的故事,然后就此展开议论,指出“天地间无弃物”,应该取其所长,而不必求全责备。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使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

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

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①,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③。曾是洛阳花下客④,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天涯:极边远的地方。当时诗人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②冻雷:春天的雷声。③物华:自然美景。④诗人曾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

(1)一、二两联写了山城夷陵的自然环境,请简要概括其特点。(2分)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关于这首诗的情感,有人认为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精神,有人则认为充满了无奈和凄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4)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5)            ,不思其反。(《诗经·氓》)

(6)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雨 和 瓦

苏  童

①二十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②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③二十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我对我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④那是我惟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⑤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我哥哥的衬衣。

⑥现在我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⑦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⑧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1.“我”认为在雨与瓦的较量中“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其理由有哪些?(4分)

12.第一自然段中对“雨”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3.第二自然段中引用聂鲁达评说“雨”的语句,在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4.根据文意,说说“我”对“雨”和“瓦”关系有哪些认识?(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素书之美(有删节)

刘心武

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的那一天,坐在素净的窗下,读一本素净的书。坐的是朴素的竹椅,窗外是刚谢了秋叶的素枝,连泻进窗内的秋光也那么素净,读上几页,便闭目遐思一阵……唉,那是多么值得怀念的一幅青春读书图!

还记得,有一回读的是屠格涅夫的《罗亭》,算是长篇小说,但并不怎么厚,平明出版社刊印,繁体宇竖排,里面没有插图,封面就是全白的底子上,中间一个比例相宜的竖起的黑色长方形,当中再反白显示出“罗亭”两个宇。当时平明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那样的文学书籍,原创的、翻译的全有,全是那样的装帧方式,真个是非常的素净。读那样的书,心灵似乎被无形的尘拂轻柔地除秽,被托举到一种素净高尚的境界。

我们都懂得,书之所以能令人感动或有所感悟,关键在于其文本,就像一个人我们之所以认为他好,关键在其内在品质一样。但是,“人靠衣裳马靠鞍”,书也有个包装的问题,到现在,一般读者也都懂得,一本书不但应该内容好,形式上也应该好,这形式包括方方面面:开本、用纸、封面设计(包括封底、书脊、勒口、书裙等的设计)、扉页(包括套封)的设计、目录版式、序跋版式,最重要的是内文的版式——版心大小、字号、行距、天地留白……

文学书可以有插图,也可以无插图。无插图的文学书只要文字好,读起来是“此时无图胜有图”的。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套文学名家在1949年以前创作的小说选本,封面非常之素净,一度是全绿底面,后来干脆全白底子,上面一行大字标明某某小说选,下面一行小字是出版社名称,里面全无插图,但多数都编选得十分精当,像我精读过的《吴组缃短篇小说选》,里面《簏竹山房》等篇,其文字所唤起的想像,岂止是图画,简直是电影,随着阅读,全景、中近景、特写、大特写、反打镜头、摇拍……那感觉竟接踵而至,甚至仿佛有音乐、时起时停地伴随其中,那样的文本,配上插图反而令想像力梗阻了。

眼下中国的出版非常繁荣,文学走向了多元,文学书从内容到包装已是乱花迷眼的局面,所谓进入了“眼球经济”阶段,要想刺激消费者掏钱来买,首先必须令其“夺目”。为达到“夺目”效果,已有“无图不成书”的趋势。图文并茂当然是好事,但不要走向“无图不成书”的极端。文学书籍里,应该有一元是素净派,这样的文学书从外到里都可以是无图的,然而又是从形式上看也富有美感的。

素净的文学书现在成了稀缺的商品。进到书店,满眼花花绿绿,不光是文学书籍,几乎绝大部分书都是浓妆艳抹。浓艳当然也是一种装束风格,不可或缺,但一味地追求珠光宝气,以至于令人见色不见心,这样可不好。现在有的文学类书籍追求页页配图,而且追求配彩图,图很夺目,文字被排成小号,还常常被印在衬色上或做成反白,看起来特别费劲,已经很难说是图文并茂,应该算是彩图压迫文字,整个儿弄成了画蛇添足。也有的书,配的图大体不差,印制可谓达到国际水平,但我翻阅之中,因图过多,很快产生出审美疲劳。至于乍看金玉耀眼,细翻错字连篇、图文杂凑的新书,那就更让人倒胃蹙眉了。

有人告诉我,凡书必有图的编辑出版风气,是从境外流入的。真是这样吗?我无从做普遍考察,抽样调查也难。但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只觉得尽管当今世界上图文并茂的书的确是非常多,却也仍有不是很少的素净书在陆续地面世,而且销路也未必就比花花绿绿、大量配图的书差。

“当今读者多爱图”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成人漫画也已经在我们的书店里露面。文字是青菜,图画是冰激凌,有兼而爱之的,有只爱冰激凌的,但青菜也仍有人偏爱吧。以中国读者基数之大,爱青菜的即使不是多数,那数目也应该非常可观,足以托起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甚至可以稳赚的市场。

在我的藏书里,几十年前的一些紊书,是最视若珍宝的。素净的环境里,以一颗去除躁气戾气的素净心,享受素书之美,真乃人生头等乐事。

15.作者笔下的“素书”有哪些特点?(6分)

16.文中所说的“素书之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17.作者为什么把文字比作“青菜”,把图画比作“冰激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七、作文题(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因为刘翔,人们记住了上海;因为鲁迅,人们前往绍兴;因为海明威,人们知道了西班牙斗牛,乃至于提到巴尔扎克,人们便想到巴黎……名流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

材料二: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管理、收获……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幸福始终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时光如流水,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对上述材料,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请以“以自己的方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参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D(A.jìng/jìn   chàn/zhàn   páo/páo   pī/pī  B. lǚlóu   zǎn/cuán   piāo/piāo   qí/qí)

C.yīn/yīn  guān/guān  yà/zhá   zhé/zhé   D. shè/shí xiàng/hàng  qū/qǔ  yè/yǎn 

2.A(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要改为“不以为意”C.“司空见惯”后不能加宾语。D.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此处望文生义。)

3.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仿写题,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诗中的人物+有+诗句及其意境。)

4.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注意对联的特点是对仗,如:“小苑西回”对“大江东去”等。每处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C (陈:陈列)            6.B           7.B

译文:

阿留,是太仓人周元素的家僮。生来痴呆没有作为,但周元素一直收养着他。 

  主人曾让他负责打扫,(他)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扫干净一间屋。主人冲他发怒,(他)就将扫帚摔在地上,说:“你会做这事,为什么要麻烦我呢?”周元素有时到别的地方去,让他照看门户;来的宾客即使是熟悉的,(他)也不能说出名字来。问他,他就说:“又矮又胖的,瘦长有胡子的,长得很好看的,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后来的想想都记不住,就干脆关起门拒不接待。(周元素)家里收藏有古尊古彝古鼎古敦等多件古董,客人来了就拿出来陈列一番。阿留等客人走了,偷偷敲一敲,说:“这不是铜吧?为什么这样深黑?”跑去拿来沙石,就着水又洗又磨起来。矮榻缺了一只脚,(周元素)要阿留砍一根树的分枝做个榻脚;(阿留)拿着斧头锯子,在园子里走了一整天,等他回来了,(只见他)伸出二根手指比划着说:“树枝都向上生长,没有朝向下边的。”家人因此哄堂大笑。房子前新栽了几株柳树,周元素担心邻居家的小孩摇动它,就让阿留守护着。阿留要进屋吃饭,就将柳树拔出来收藏了。阿留可笑的事情,大概诸如此类。 

  周元素善于楷书,尤其擅长绘画。有一天,(他)和好颜料,开玩笑似地对阿留说:“你能干这个吗?”阿留说:“对于这事,有什么难的呢?”于是(周元素)就让他画起来,(只见他)色彩的浓淡,调和得参互均匀,完全像是素来就会。多次让他调色,也没有不如意的。周元素从此专门要他调色,终生用他,没有废弃。 

作传者说:樗栎不成木材,但找木材的人并不嫌弃;沙石非常难看,但雕刻匠们需要它;大概天地间没有可以完全抛弃的东西。况且比其他生物灵巧的人,偏偏就没有可取之处吗?阿留痴呆无比,本来不过是可弃之材罢了:最终却因为一技之长被任用,实则是(因为)周元素能够容人。如今天下那些正直清静的人才,常常不被当权者所了解:不聪明而又迂阔的人,又不被他们所喜欢。能够了解并且喜欢的人,使用他们时又不能适合他们的才能,接着就弃用他们。唉!如今的人才为什么不幸,而只有阿留幸运呢?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严酷(恶劣、酷寒荒僻)而不失生机。

(2)触景生情。(1分)诗人夜里听到归雁的鸣叫,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拖着病躯进入新年看到春景又至不由感慨一年时光又逝。作者因耳中所闻之声眼前所见之景的触发而不由生出一种思念家乡、时光易逝的感慨,从而表达出谪居僻地的沉痛之情。

(3)示例一:我认为体现了豁达超脱的精神。虽然诗人被贬谪到荒僻之地,以抱病之躯而又无奈度过一年,但从颔联和尾联来看,作者仍不失积极的心态。颔联写景不失生机,尾联则直说自己曾经在洛阳欣赏过牡丹花,虽然夷陵的野花开放较晚,不如洛阳的牡丹花,但是也不必嗟叹。这就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精神。示例二:我认为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何凄凉之情。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是故作豁达,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而且这种无奈何凄凉是与前面思乡、时光易逝的感受一脉相承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术业有专攻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飘飘乎如遗世  (5)信誓旦旦         (6)惟草木之零落兮

五、文学类阅读:(20分)

11.①瓦因雨的洗涤焕发出崭新的神采;②雨因有瓦的反弹而创造了美妙的音乐。(4分)

12.首先运用比喻,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然后再运用拟人,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作品通过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雨”的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6分)

13.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和“瓦”的描写(或承上启下),并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4分)

14.①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②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③如果有铺满青瓦的屋顶,雨就不是恐怖的事物;④瓦因有雨的洗涤而焕发光彩,而雨也因有瓦而创造出美妙的音乐;⑤如果有亲情(家、母亲)在,人就不会感到恐怖与孤独。

(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四点得5分,五点得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答案:要点: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装帧朴素,没有插图。(每点2分)

16.答案:要点:一方面是素净的外表给人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其优秀的内容给予人们的美的享受。(意思正确即可。) (每点3分)

17.答案:青菜,侧重在自然、本色,概括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本质;冰激凌,侧重在加工,概括了对作品的包装。(意思正确即可。) (每点3分)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 2.(  ) 

3.(4分)                                                                  

4.(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  ) 6.(  ) 7.(  )

8. ①(3分)                                          

                                                                               

②(3分)                                          

                                                                                

③(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①(2分)                                                     

                                                                               

②(4分)                                                   

                                                   

③(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⑴                                                             

 ⑵                           

⑶                                                          

⑷                             

⑸                                                                

五、文学类阅读:(20分)

11.(4分)                                                                          

                                                                             

                                                                             

12.(6分)                                                                        

                                                                             

                                                                              

13.(4分)                                                                            

                                                                            

                                                                              

14.(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5.(6分)                                                                

                                                                      

16.(6分)                                                                         

                                                                            

                                                                              

17.(6分)                                                                        

                                                                              

                                                                               

七、作文 (70分)        以自己的方式      

                                                                            800

文档

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及答题纸)

灌南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遒劲∕劲头震颤∕冷颤炮制∕炮烙纰漏∕砒霜B.伛偻∕佝偻积攒∕攒动剽窃∕剽悍祈祷∕颀长C.殷切∕殷忧冠冕∕冠军倾轧∕轧钢蛰伏∕海蜇D.拾级∕捡拾巷陌∕巷道曲折∕歌曲笑靥∕梦魇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殊的想象天赋成全了莫言,使他在从取材炼意乃至细节描写诸方面都获得了高度自由,在创作的“自由王国”里如鱼得水,几近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