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论宋夏横山争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21:14
文档

论宋夏横山争夺

论宋夏横山争夺在研究北宋王朝经制西夏的历史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神宗的熙河开边,及其继承者对青海东部的青唐(今西宁市)、邈川(今乐都县)、廓州(今尖扎北)、溪哥(今贵德县境)等地的攻取,往往忽视仁宗以来的赵宋统治者不断夺取横山,切断西夏右臂的图谋和军事行动,其实,对这两者的研究不应偏废。因为:第一,神宗时两者曾构成了北宋统治者经制西夏的总战略和总方针;第二,从其战略意义和历史作用看,后者实际上大于前者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这两个问题,仅就宋夏横山之争谈点看法。宋夏争夺之横山,在陕西省北部(今陕西省的横
推荐度:
导读论宋夏横山争夺在研究北宋王朝经制西夏的历史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神宗的熙河开边,及其继承者对青海东部的青唐(今西宁市)、邈川(今乐都县)、廓州(今尖扎北)、溪哥(今贵德县境)等地的攻取,往往忽视仁宗以来的赵宋统治者不断夺取横山,切断西夏右臂的图谋和军事行动,其实,对这两者的研究不应偏废。因为:第一,神宗时两者曾构成了北宋统治者经制西夏的总战略和总方针;第二,从其战略意义和历史作用看,后者实际上大于前者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这两个问题,仅就宋夏横山之争谈点看法。宋夏争夺之横山,在陕西省北部(今陕西省的横
论宋夏横山争夺 

    在研究北宋王朝经制西夏的历史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神宗的熙河开边,及其继承者对青海东部的青唐(今西宁市)、邈川(今乐都县)、廓州(今尖扎北)、溪哥(今贵德县境)等地的攻取,往往忽视仁宗以来的赵宋统治者不断夺取横山,切断西夏右臂的图谋和军事行动,其实,对这两者的研究不应偏废。因为:第一,神宗时两者曾构成了北宋统治者经制西夏的总战略和总方针;第二,从其战略意义和历史作用看,后者实际上大于前者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这两个问题,仅就宋夏横山之争谈点看法。

宋夏争夺之横山,在陕西省北部(今陕西省的横山县,即以此山命名)。横山即古桥山,为横山主峰,高出地面一千二百尺,与宁条梁之草梁山相连,直接宁夏诸山,横亘千余里。桥山形势险要,境内分布着很多州军,宋人经常提到的横山,并非指整个桥山地区,而仅指桥山的北部地带。清人顾祖禹云:桥山南连耀州,汜抵盐州,·东接延:,绵匾八百余里。盖郧、环、延、绥、廊、坊渚郡县,皆在桥...之麓,宋入所称潢山之险,亦即桥匕睡矣。位于西夏境内的横山,其范围用宋将种谔的话去概括,犬体上包括在银(今陕西米脂县匹11里)、宥(今陕西靖边县境)、夏(今内蒙古[治区和陕西省交界处,俗称城子,原属陕西横山县,现改属靖边县)三州之内。今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宥州,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漪,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宋夏以横山为界,称为山界。大体上横U以北,尽为西夏所有,以南则为宋有。

横山之地对西夏极端重要,夏人赖以为生,宋人称其为西夏右臂。其所以极端重要,因为:第一一,横山宜农宜牧,不仅出产良马,还是西夏重要粮食产地之一。元昊时西夏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当为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和肃州(今甘肃酒泉);其次为横山、绥德、葭芦、米脂一带。尤其是横山,境内山岳绵亘,河流错综,其著名的河流有无定河、大理河、吐延水、白马川等。沿河一些州县多受其利。绥、银以大理、无定两河为灌溉。因为境内水利比较发达,粮食产量颇多,故西夏入侵宋朝的多就粮于此,缘边与贼山界相接人民繁庶,每来入寇,则科率粮糗,多出其问;第二.出产盐铁。横山东部地区的茶山,既产盐,又出铁,乾顺恃茶山盐铁之利。其境内的葭芦山则出产铁矿;第三,横山羌兵,勇悍善战,为西夏诸军之冠。、(西夏)御边善战,尤倚山讹,山讹者横山羌也,平夏兵不及也。元昊曾靠这支劲旅,屡败宋军。夏国恃横山诸族以抗中国(宋朝);第四,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西夏统治者利用这一带的险要地形,修筑了许多堡寨。如元昊时就曾于汉界缘边山险之地三百余处修筑堡寨。此后,仍不断兴修。这些堡寨的修筑,其作用有二:

(一)大大巩固了西夏的边防,使横山蕃部各有堡予守隘,以逸待劳,出邀宋军,使深入夏境的宋军往往无功而还。如康完元年(公元1040年)十月,宋将葛怀敏率军深入夏州,当宋军抵达洪州(今陕西靖边县南)时,由于据堡守险的横山蕃部,出要官军后,怀敏等战不胜,再宿而退;(二)阻塞了宋朝自天水至山西大同一带的通路。夏人据横山,并河为寨,之路皆塞。宋将种谔在概述横山对西夏的重要性时写道: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

从战略的角度看,横山之地对于柬夏双方显得都很重要。对西夏来说,它直接关系到西夏能否立国,并日趋强大。西夏据有横山当自德明始。在这之前,西夏仅据有银、夏、绥、宥等州,因为没有占据横山,远居漠二,与宋以沙漠为界,在同宋对垒时,往往地处不利,自得横山之后,如虎添翼,凭险据守,聚兵就粮,从而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这种情况,正如宋将刘平所指出:其后灵武失守,而赵德明惧王师问罪,愿为藩臣,于时若止弃灵、夏、绥、银,与之限山为界,则无今日之患矣。而以灵、夏两州及山界誉户并援德明?

故蓄甲治兵,渐窥边隙,郎、延、环、庆、泾、原、秦、陇所以不能弛备也。

对宋来说,失去横山,西夏人居赢以临我,使宋沿边一些州县诸如郧、延、环、庆......等均暴露在西夏人的眼皮底下,为了守住这些地方,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加强其前沿阵地。同时,宋军主动出击,也因失去横山,刚出宋界,便入水草、人烟俱无的荒凉沙漠之区,一旦兵饷粮运接济不上,只好不战自退了。哲宗元符年闻,曾布在同章悼探讨横山的得失对宋夏双方在军事上的战略意义时指出:若得横山、.天都,亦非常不世之功也。朝廷出师常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七、八程乃至灵州,既无水草,又无人烟,未及觅敌,我师已困矣。西人之来,虽已涉沙碛,乃在其境内,每予横山聚兵就粮,因以犯塞,稍入吾境,必有所获,此西人所以常获利。今天都、横山尽为我有,则遂以沙漠为界,彼无聚兵就粮之地,其欲犯塞难矣!曾布的这番议论,一语遭破了横山为谁所有直接关系到宋夏边防安危及其战争成败的奥秘.

宋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军事上挫败西夏,早在宋神宗时便制定了完整的方略。这个方略的基本构想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用武力逐步夺取西夏的横山地区,切断其右臂,在夺取横山的同时,再用武力打败青海东部及甘南的吐蕃势力,夺取熙、河、湟、鄯地区,砍断西夏的左臂。即所谓渐夺横山之地,又傍取熙、河、湟、鄯以制之。这个战略方案规定了夺取横山为主,经制熙、河、湟、鄯为辅,神宗以后的宋朝统治者,对西夏所采取的种种重大军事行动,虽然其每一次战役的打法各不相同,但从其整体的战略看,基本上仍是按照上述的战略构想去行动的。

宋朝用武力夺取横山虽然开始于英宗治平之际,但其最早谋划则出现予仁宗庆历年问。从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首议开始到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最终夺取为.止,首尾77年。清人张鉴在概述这近80年的横山之争的漫长历史过程时指出:庆历间姚嗣宗首发收横山之议,范仲淹用之,既而元昊纳款。元丰间,种谔亦以为言,故兴灵州之师,及王师失利之后,李宪始献进筑之议,神宗厌兵不克行。童贯本出宪之门,欲成宪志,政和以来,仓诸路兵出塞进筑,遂得横山之地。据此可知宋夏横山之争大体上经历了姚、范首议,元丰兴师,李宪献进筑之策和童贯终取四个发展阶段。现将这四个阶段分述于后。7

姚、范首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为韩、范首议。最早见于该载的时间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范仲淹云:臣与韩琦日夜计议,选练兵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年间,可期平定。范、韩究竟怎样选练兵将,渐复横山呢?这从韩、范庆历四年五月同仁宗的一段对话可以观其梗概,枢密副使韩琦、参知政事范仲淹,并对于崇政殿,上四策日:......臣等请于廊延、环庆、经原路各选将佐三人,使臣一、二十人,步兵一万,骑兵三千以为三军,训以新定阵法,俟其精勇然后观贼之隙,使三军互掠于横山,降者纳质厚尝,各令安土,拒者并兵急击,必破其族。假若廊延一军先出,贼必大举来应,我则退守边寨,或据险要,勿与之战,不越旬日,彼自困敞,势将溃归,则我复出环庆之军,彼必再点兵而来,即又有经原之师乘间而入,使贼奔命不暇,部落携怨,我则兵势自振。如宥、绥二州,金汤、白豹、析章等寨,皆可就而城之,其山界蕃部去元昊且远。援救不及,又我以坚城守之,以精兵临之,彼既乐其土,复,逼以威,必须归附,以图自安,三、二年间,山界可以尽取,此春秋时吴用三师破楚之策。元昊若失横山之势,可谓断其右臂矣!,这是一个根据当时宋夏双方的军事态势,总结历史上的作战经验而制定的夺取横山的比较完整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有三:其一,选将练兵,观隙而动。即郝延、环庆、泾原三路精选将佐、步兵和骑兵,分别组成三支训练有素专门攻掠横山的精兵,然后使三军互相配合,伺机出击;其二,剿抚兼施,就降其众。即在向横山进兵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投降者,只要愿意纳质就给以优厚的偿赐,仍令其于原处安居乐业,对于那些拒不投降者,就以武力征服,毫不手软其三,据险修寨,蚕食其地。即令三军出击时,伺机在敌境修筑堡寨,一步步侵夺其要害之处,使英疆土召蹙,最后必然纳款求和。

韩、范的这一谋取横山的方案、虽然因为元昊的纳款而未能实现,但给后来几次夺取横山的方针以直接的影响。如神宗时宦者李宪所上进筑之策,其基本构想,显然是以韩、范夺取横山方案中的据险修寨,蚕食其地的打算为蓝本的。

元丰兴师;张鉴南所滑元丰兴师指的是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所发生的著名的灵武之战。其实,元丰兴师确切地说应为熙、丰兴师,因为灵武之战以前的熙宁年间,就曾发生过一些旨在夺取横山的战斗。

绥州之役: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冬,青涧城守将种谔派兵夜袭欲以横山之众,取谅祚以降的西夏将领嵬名山的族帐,名山被迫投降,遂取绥州(今陕西绥德县)。他谔用武力夺取绥州,不仅使宋朝耗费了大量的钱财,而且拉开了宋夏争夺横山的战幕。(种谔)取绥州,费六十万:西方用兵,盖自此始矣。哕兀之役:种谔取绥州,发生在西夏毅宗谅祚之时。谅祚死,子秉常立,派遣使者请以安远、塞门两寨易绥州,神宗不但不许,反而进一步派兵城绥州,改名绥德。神宗的这一举动,加重了宋夏之间的怨恨,哕兀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正月,宋以知青澜城种谔为郎延钤辖,命诸将皆受种谔节制。种谔为了进一步夺取横山,率领深入横山要冲哕兀地区,并在哕兀之北大败夏兵,并派兵两万筑哕兀城(位于无定河边,抚定故县北之滴水崔),自是夏人日聚兵为报复计。夏人因此日思报复,反映了西夏统治者深感失去罗兀这个军事要塞的严重性。

种谔筑罗兀城的同时,又派兵进筑永川,尝逋岭二寨,另分遣都监赵璞、燕达等筑抚宁故城,及分荒堆三泉、吐浑川、开光岭、.葭芦川四寨。同年二月,西夏发起,攻顺宁寨,围抚宁,连败宋军,于是新筑诸堡悉陷,将士千余人皆没,神宗下诏班师,弃罗兀城。

灵武之役:发生在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的八月至十月问。哕兀之战后,知庆州俞充和郫延总管种谔,鉴于夏国主秉常为其母粱氏所幽蔡,国人怨嗟,夏国无人的大好时机,分别上疏,请求兴师伐夏。

神宗早就想用兵灵武,于是以熙河经制李宪为统帅,命五路出师,分进合击。对五路将领及兵力作了如下的部署:由宦官李宪总领熙秦七军及吐蕃首领董毵领兵三万出熙河;宦官王中正率领河东兵六万出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种谔将郝延及畿内兵九万三千出绥德;外戚高遵裕率领步骑八万七千出环庆。

宋伐夏大军出发后,神宗下令五路之师皆会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但进军的结果,除刘昌祚与高遵裕两军先后到达灵州城下外,其余三路不是失期,就是误期。这样,在西夏实行坚壁清野,......聚劲兵于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的情况下,宋军被迫狼狈溃退,无功而还。

灵鼠之役宋朝之所以失败,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神宗命将非人(统帅是宦官,率领环庆兵马的是外戚,率领河东兵马的仍是宦官),缺乏卓越的富有军事才能的统帅进行统一的指挥;二是宋军未能协同作战,甚至互相猜忌,(如外戚高遵裕嫉妒文昌祚);三是西夏采取了正确的防御战略,如纵敌深入,坚壁清野,断绝宋军粮遭等等。

李宪献进筑之策及其影响:灵武之战结束后,李宪不甘心失败,继续上再举之策,并阐明深入夏境,进筑堡寨,其利有五。李宪的进筑之策,虽然因为当时师老民困,神宗厌兵,不克行,但对当时以及哲宗绍圣年间的对夏战争,无疑起了推波助澜以及指导战争的作用。

首先,在李宪再举进筑之策的影响下,继灵武之战以后,紧接着出现了永乐之役。

永乐之役:发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五月,当时知延州沈括为了包围横山,使西夏不得绝沙漠为寇,建议筑乌古延城,种谔派遣其予种朴向神宗上疏,神宗表示赞同,派给事中7徐禧,内侍押班李舜举往相其事,由李稷负责兵饷粮运,又令沈括率兵同往经办,禧至都延与沈括商议,改变主意,上疏请先城永乐。衣乐接宥州(今陕西靖边县西),附横山,距故银州城二十五里,北倚山,南临无定河,三面皆绝崔而无水泉,种谔对此曾提出异议,认为城永乐非汁,但徐禧不听,于八月间用了十四天的时间,率兵筑城,赐。铝银川寨。永乐城筑好之后,徐禧命曲珍率军八百人守之。徐藩、沈括、李舜举等皆还米膛因为永暴地处险要,西夏发兵以死争之,夏兵二十万屯餐蜒北,闯城永乐即来争。徐禧闻报,留沈括守米脂,自己同李舜举、李稷赴援,及至永乐,西夏倾国而来,徐禧以兵万人,列阵永乐城下,部将高永能请乘夏兵未阵之时出击,徐请不瞩,夏人斟铁骑渡秀定河,有人建议乘其半济击之,禧又不听,夏兵渡无定河,大败宋将曲珍,将永乐城重重包围.时天下大雨,夏人环城猛攻,永乐城被攻陷。

永乐之役,由于徐禧的妄谋轻敌和坐失战机而最后失败。这次战争,宋方损失惨重。是役也,死者将校数百人,士卒、役夫二十余万,连统兵主帅徐禧也不能幸免。(徐)禧、(李)舜举、运使李稷皆死于乱兵。

其次,哲宗即位之后,在李宪进筑的影响下,为了蚕食西夏领土,进一步夺取横山等地,自绍圣开始派兵出击西夏,每得一地诌建州、军、关、城和寨、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绍圣遂罢前议、督诸军乘势进讨,自(绍圣)三年秋,迄元符二年冬,凡陕西、河东建州一,军二,关三,城九,寨二十八,堡十。这说明白韩、范首议,至李宪进一步完善了的步步据险进筑,蚕食其地之策,实践证明它是弱削西夏,进一步夺取横山的良策。但宋在推行进筑之策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每前进一步都遭遇到西夏方面的颓强抗争。乾顺每于进筑之始,必遣兵力争,至于三、四不能得方已。宋夏这种进筑与反进筑的斗争,贯穿于横山之争的整个历史过程。童贯终取:徽宗即位之后,继续对西夏主动出击。他任命宦官童贯总统永兴、郧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路边事,整个宋代西北边防大权掌握在童贯手中。童贯少出李宪之门,自掌握西北边防大权之后,继续推行李宪进筑之策,上疏进筑横山,合诸路兵出塞进筑,一步步向横山推进,至宣和元年(公元儿9年)四月,童贯以种师遭刘仲武等为将,率领鄢延、环庆之兵出肖关(今宁夏同心县城南),取永和寨、割沓城、鸣沙会,大败夏人而还。由于这次战争宋军的大获全胜,最终夺取了横山地区从而意味着宋夏横山之争的彻底结束。

宋夏横山之争虽然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大家庭里两个兄弟民族建立的政权各自为了自身边防的安危而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博斗,但就其性质而言,尚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如果我们将它放在当时的历史范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进行考察,就会得出西夏是正义的,而宋是非正义的结论。

第一,横山之地虽原为宋有,但并不是西夏用武力从宋手中夺取的,而是宋真宗之时连同灵、夏二州并授德明的(详前引)。因此,对宋来说,不存在用武力恢复失地的问题。

第二,从横山之争发展的历史进程去看,除了韩、范首议,制定夺取横山的方案(并未付诸行动),发生在仁宗时期之外,其余元丰兴师、李宪献进筑之策和童贯终取等三个阶段的所有重大军事行动,都发生在神宗至徽宗时期。战争是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仁宗时,由于元元昊西夏军事上占优势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了一场旨在对宋进行掠番的战争,宋朝军民被迫自卫还击,因此,这一时期的宋夏战争,宋是正义的,而西夏是非正义的。但宋夏战争发展到神宗、徽宗之际,由于宋朝统治者执行了一条穷兵黩武、杀人争地的错误,在西夏已经失去军事优势的情况下,经常主动挑趣战争,因此,这一时期的宋夏战争的性质明显发生了转化,团由仁宗时期的自卫防御的正义战争,变有富有进攻性、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北宋的史学家苏辙在论述神宗以后宋夏战年性质发生重大转化时指出:昔仁祖之世,元元昊命,连年入寇,边臣失律,败亡相继;然而四方士民,裹粮奔命,惟恐在后,虽捐躯中野,不以为怨,兵民竞劝,边守卒固,而中国(宋朝)徐亦自定,无土崩之势;何者?知曲在元元昊而用兵之祸,朝廷之所不得已也。顷自出师西讨,虽一胜一负,而计其所亡失,未若康定、宝元之多也,然而边人愤怒,天咨嗟,土崩之忧,企足可待,何者?知曲在朝廷,非不得已之兵也。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苏辙的细致对比和综合分析,有力地揭示了神宗以后宋夏战争性质的根本变化及其原因。第三,从宋夏人民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看,其性质也很清楚。西夏人民鉴于宋朝统治者在进兵横山进筑堡寨的过程中执行了一条错误的民族歧视和民族的,非尽我族类不止,因此,他们表现出顽强抗争,至死不屈,是以并力致死,莫有服者;同时,北宋军民对这场战争也采取了不支持和不合作的态度。如元丰四年发生了著名的灵武之战,负责这场战争转运粮草的李稷,驱迫民侠运粮,民苦折运,多散走,不能禁。即以逃亡拒运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这场战争的。同时,那些亲身参加这场战争并从灵州前线溃退下来的士兵,不仅怒不可遏地活埋了平时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军官,士卒乃敢攘夺公私之物,至剥取军官衣服,生埋掩艺而且自去巾栉辫发诈为蕃兵,追夺财物,军器什物,弃毁满野。即用实际行动表示强烈反对这场不义的战争。

第四,一些看问题比较客观的赵宋臣僚,并不否认宋朝出兵横山的非正义性。如司马光认为:灵夏之役,本由我起,新开数寨,皆是彼田。苏辙也认为神宗熙宁以来的对夏战争,曲在朝廷(详前引)等等。

四.宋夏横山之争的后果与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夏,迫使夏崇宗乾顺求和墨兵。西夏在失去横山之前,因为其有所恃,往往凭籍着横山的有利地形及其精兵良马而叛服不常,失去横山之后,因夏人失所恃,在疆地日蹙,兵势亦衰的情况下,崇宗乾顺被追遣使求和,以辽国书致郝延帅刘籍请纳款,徽宗也因关陕困矣!,以及拟与金人约夹攻辽,答应其求和。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六月,夏人正式遣使纳款,徽宗下令六路罢兵。此后,宋夏之间,除了宣和三年发生过夏霹宋西安州、怀德军的战争之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和平与友好关系。

箱二,进一步巩固了宋朝西北的边防。宋朝的西北边防,经过韩琦、范仲淹的苦心经营,早已得到了加强,至此,由于拿下横山斩断了西夏右臂,不但减轻了来自西夏的军事压力,进一步巩固了陕西的前沿阵地,而且使河东路的岚州(今山西岚县北),石州(今山西离石)一带,再不像过去邪样经常因为西夏人的骚扰而成为边防第一线,相反,因为横山的失而复得,由此岚,石遂为次边。

第三,宋夏沿边居民深受战争祸害。自绍圣,崇宁节次进筑,夏南境地仅存五、六千里,居民皆散处沙漠山谷间,泾原又筑席苇平为靖夏城、形势更蹙,乾顺大举兵攻之,时久无雪,先使数万骑绕城,践尘涨天,潜穿濠为地道入城,城陷尽屠之,以报仁多泉之役。这是对蕃汉居民在宋哲宋、徽宗深入夏境进筑堡寨期间,以及夏崇宗乾顺为了报复而屠城时所受战争灾难的生动写照。至于横山一带的老百姓,因为长期受到战争的破坏,致使耕地荒芜,缺衣少食,在死亡线上挣扎,横山一带,又为宋沿边诸将攻讨,皆弃而不敢耕,穷守沙漠,衣食并竭,老幼穷困,不能自存。说明横山一带老百姓所受战争祸害,尤甚于他处。

文档

论宋夏横山争夺

论宋夏横山争夺在研究北宋王朝经制西夏的历史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神宗的熙河开边,及其继承者对青海东部的青唐(今西宁市)、邈川(今乐都县)、廓州(今尖扎北)、溪哥(今贵德县境)等地的攻取,往往忽视仁宗以来的赵宋统治者不断夺取横山,切断西夏右臂的图谋和军事行动,其实,对这两者的研究不应偏废。因为:第一,神宗时两者曾构成了北宋统治者经制西夏的总战略和总方针;第二,从其战略意义和历史作用看,后者实际上大于前者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这两个问题,仅就宋夏横山之争谈点看法。宋夏争夺之横山,在陕西省北部(今陕西省的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