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2-26 14:59:58)
次债危机已经告一段落,从现行经济运行来看,当局当初对这场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估计过大。这个倒不是指对于经济危机时机对于经济刺激方案宣传过了,在危机时刻为了挽回比金子还珍贵的投资信心,对于的宣传怎么也不为过,宣传是一回事情,但是实施的力度又是一回事情,由于过度的刺激,导致中国在这场危机中成为复苏最快的经济体,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通货膨胀。
近十年来看当局对于CPI的容忍度是在4.5%到0%之间,由于长时间的通货紧缩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忍受的。短暂的通货紧缩是由于外部经济冲击的结果,如上图所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以及最近一次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都会导致为再来一两年之内出现短暂的通货紧缩。但是得当,这种通缩仅仅是短暂的。如果经济如果不能短时间内把经济拉出通缩,经济就会陷入长期衰退的泥沼,这个代价是惨重的。由于失业率是与通胀反向关系的,通缩是比通胀可怕的事情,适度的通胀伴随着低失业率,从消费角度看,虽然通胀使得货币工资所购买的产品减少,但是至少大家还有工作。有钱消费,只是所购买的商品由于通胀的原因变少了;从生产角度看,由于市场的预期并非是理性,合同所签订的货币工资不可能随时调整,厂商终端产品价格上涨,而由于通胀所付的真实货币工资是减少,这回增加企业的利润刺激投资。如果在通缩情况,厂商终端产品价格在下降,所付工人真实货币工资在上升,利润减少,同时货币工资具有刚性,降低货币工资可能性比较小,只能裁员。相比通胀,通缩在打击投资信心的同时,并使大量的工人失业。相比通胀有工作,但是所购买物品少了,长时间的通缩就是失业,使得没有钱买商品。
在最近公布的中国CPI数据是同比增长4.9%,这个数据是有待商榷的,一方面这个数据是统计局调整了CPI权重之后的数据,另一方面,一月份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上来看,也是跟所公布的经济数据是不符的。再加之春节是消费的旺季,CPI所反映的生活成本的价格从直观感受上来讲也是相应的提高。至于这个数据是宣传上改变预期的需要,还是调节比重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是前者,预期果真被影响了,投资减少,未来的CPI数据会自然的平稳回落那倒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影响不了预期怎么办?
当下,中国紧缩货币的力度是足够的,但是CPI是否能如当局所预期的那样在今年得到有效的抑制,这个还很难下结论。虽然中国资本账户是管制的,但是经常项目是相对开放的。而且由于内需的不足,中国需要外部市场来消化国能过剩的产能。这个份额在GDP中的比重大概10%左右,这样就存在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依赖于国内对于通胀的判断而实施紧缩货币的力度,同时在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
2011年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将进入加速阶段,主要是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将加快,去年的量化货币宽松将进一步发挥做种,这个跟美国政治气候有明显的关系。明年是美国大选日子,失业率一直是美国会成为评价奥巴马的功过是非的重要参数。民主党以及奥巴马要坐稳白宫的交椅,这是不可不面对的问题。从下图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的经济出现加速复苏的步伐,1月份失业率下降到了9%,CPI也从危机时期开始反弹。而且CPI现在处于低位,给所留的空间非常大,失业率与通胀的反向关系,这也个奥更大的空间。美国的复苏会带动欧洲以及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加快复苏。世界的通胀在未来一年内会加剧。如不考虑内部对于对于中国CPI的影响,通过贸易的通胀输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剧的可能性比较大。插句题外话,从经济数据以及美国大选期间配合程度上来说,如果不出意外,奥巴马在明年大选期间连任的可能性会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