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水方案
一、工程概况
1. 本工程位于亳州市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合欢路与G105国道交口,箱涵跨越宋汤河,长为73m,宽为40m,开挖深度约为7.3~10.8m,箱涵基坑东侧靠近意见105国道,其余场地较为空旷。
2.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和勘察报告,拟采用在基坑内外布置管井进行基坑降水,具体做法详平面及剖面图,降水井数量及位置可视实际降水效果予以调整,并及时反馈设计。
二、降水方案编制依据
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3.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4. 其它相关的设计及施工验收的规范、规程;
三、降水方案
1. 土层条件
①层素填土(Qml)——层厚0.30~1.40m,层底标高30.85~33.97m。黄灰色、灰褐色,可塑状态,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含碎石、植物根茎等,河沟内该层为淤泥。
②层粉质粘土(Q4al+pl)——层厚0.60~2.50m,层底标高30.73~31.88m。灰黄色,湿,可~硬塑状态,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氧化铁、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等,局部夹有薄层粉土。
③层粉土、粉细砂(Q4al+pl)——层厚2.40~4.40m,层底标高27.10~29.16m。黄褐、灰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状态,而以稍密状态为主,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其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9.0~18.0击/30cm,平均值为13.2击/30cm。
③1层粉质粘土(粘土)与粉土互层(Q4al+pl)——局部分布于场地西南部,层厚2.90~5.60m,层底标高24.20~25.62m。灰黄色,湿,软~可塑状态,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中等偏低,韧性中等偏低;含氧化铁等,间夹薄层粉细砂。
④层粉细砂 (Q4al+pl)——层厚4.30~8.50m,层底标高19.13~20.47m,黄灰色、灰褐色,中密状态,饱和,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其标准贯入实测击数N值一般为17~29击/30cm,平均为22.3击/30cm。
⑤层粉质粘土(粘土) 与粉土互层(Q4al+pl)——层厚2.60~5.00m,层底标高15.04~16.53m。灰黄色、褐黄色,硬可塑~硬塑(中密)状态,稍湿,有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氧化铁、铁锰结核、钙质结核等。
⑥层粉质粘土与粉土互层(Q4al+pl)——此层未钻穿。褐灰色、灰色,可塑~硬塑(中密)状态,稍湿,有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状结构;含氧化铁、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等。
2.地下水条件
根据本次钻探揭露,拟建场地①层土中埋藏有上层滞水,一般无稳定的自由水面,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②层及以下土层中埋藏有潜水型地下水,其水量较大。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内地下水的混合静止水位埋藏较浅,与河水面基本持平,水位和水量收大气降水、季节、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勘察期间测得混合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为0.3~1.2m,静止水位标高33.62~33.78m,
3.降水方案
3.1根据场地地质和水文条件,结合当地降水经验,拟采用管井坑内外降水。
3.2设计计算
(1)基坑降水等效半径
59.71m
—基坑的长和宽边,取=140m,b=80m;
(2)基坑降水影响半径
=41.6m
—井水位降深;当井水位降深小于10m时,取=10.0m;
—渗透系数, =2×10-4cm/s=0.173m/d。
(3)群井按大井简化处理,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的基坑降水总涌水量
380.45m3/d
—基坑地下水位的设计降深;
—潜水含水层厚度;
(4)管井单井出水量
31.5 m3/d
—过滤器半径;
—过滤器进水部分的长度;
(5)管井数量
12
取n=20
(6)管井间距
20m
(7)管井成井深度
28.0m
—基坑深度(m);
—降水水位距离基坑底要求的深度(m);
—降水区内水力梯度,取=1/12;
—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距离(m);
—降水井过滤器工作长度(m);
—沉砂管长度(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