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范围答题(宏观、中观)
| 范围 | 原理名称 | 原理主干内容 | 方主干内容 | |
| 辩 证 唯 物 论 |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 |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
| 意识能动性用原理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 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 ||
| 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
| 认识论 |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的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
| 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是客观的 |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
|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 ||
| 认识发展的过程 |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 ||
| 唯物 辩证法 | 联 系 | 1、普遍性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 ||
| 发 展 |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发展的趋势 4、发展的状态 5、发展的过程 6、辩证法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 |||
| 矛 盾 | 1、对立统一的观点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原理 6、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原理 6、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 |||
| 辩证否定 |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也是联系的环节,实质就是“扬弃”。 |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 ||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 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
|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 ||
| 人民群众的观点 |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重要的重要向导。 |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 ||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 1、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一同(阶级性)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主体差异性)。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 | 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
| 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 ⑴(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创造价值,证明价值,是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 ⑵(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⑶(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 |||
| 范 围 | 原理名称 | 原理主干内容 | 方主干内容 |
| 联 系 观 | 普遍性的观点 |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 联系的客观性 |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 |
| 联系的多样性 | 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
|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 1、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
|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
| 范 围 | 原理名称 | 原理主干内容 | 方主干内容 |
| 发 展 观 | 发展的普遍性 |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
| 发展的实质 |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积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 |
| 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 | 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 |
| 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 |
| 发展的过程 |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也是联系的环节,实质就是“扬弃”。 |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 |
| 辩证法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的和创新的。要创新,就必须在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
| 范 围 | 原理名称 | 原理主干内容 | 方主干内容 |
| 矛 盾 观 | 对立统一的观点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 | 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创造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
| 矛盾的普遍性 | 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全面看问题,防止片面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 |
| 矛盾的特殊性 |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三个表现可略) | 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情况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结合,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 主次矛盾原理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
| 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原理 |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
|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 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论。 |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
| 原理名称 | 原理主干内容 | 方主干内容 |
| 规律具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 1、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
|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 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2、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
|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也不能离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 1、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情况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结合,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经验、典型、试点) |
|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 |
| 人的主观能动性 |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 |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 |
| 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不断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
| 原理名称 | 原理主干内容 | 原理具体内容细分 |
| 矛盾的特殊性 | 矛盾具有特殊性 |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
| 意识的具有能动作用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具计划性、目的性、预见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①A决定B
②B对A具有反作用。
表现:正确的B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B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此模板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践与认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辩证关系原理。?
模板二、A与B辩证关系型
(1)(回答核心概念)A的含义是?
B的含义是?
(2)(回答回答辩证关系的内容)A与B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区别:①定义不同
②A与B的特点、地位、作用不同(灵活运用,如果没有就不回答)
?联系:①A离不开B(简单解释+联系材料)
②B离不开A(简单解释+联系材料)?
③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联系材料)
(3)方:①坚持A(联系材料)
②坚持B(联系材料)?
说明:此模板适用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辩证关系原理。
哲学主观题解题要诀
一、审题三要素:
1.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的设问通常分大、中、小范围三种不同情况。大范围指题目要求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的知识作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要求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相关原理作答(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要求运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原理作答(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把握设问的知识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 2、意识 3、规律 3、主观能动性
(2)认识论(追求真理):1、实践 2、认识 3、真理
(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 2、发展 3、矛盾 4、否定与创新
(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历史观;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③、人民群众 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创造与实现)
(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审设问方式,把握题型 :设问是答清思路关键所在。——可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1)哲学依据 = 哲学道理 = 哲学观点 = 哲学原理。答案结构:原理 + 方法+材料分析
(2)哲学启示 = 措施 = 建议= 如何做 = 怎样做。答案结构:(动词)方+材料分析
(3)为什么 = 原因 = 理由 = 必要性 = 意义。答案结构:原理 + 方法 + 材料分析(原因意义)?有几个写几个,做到条理清楚
3.摸清“对象”:
即抓材料中的学会抓关键词。这是判断哲学原理的关键所在。一道题目中的材料往往包含一个或数个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通常都隐含一定的信息,我们可以以此判断该用指定知识范围内的哪些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二、要学会找关联性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生——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
(4)、发展具有普遍性——辩证否定观;
(5)、一分为二——主流与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
(6)、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