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
.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2.浮游生物指海洋表面丰富的藻类、原生动物和其它的微生物。下面哪项能恰当地描述浮游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最重要的作用
.它是自养生物的食物基础 .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基础
.是自然界最低等的生物 .地球上98%的氧气由它提供
3.到了寒冷的冬天,枫树纷纷落叶,松树却仍郁郁葱葱,这表明
.它们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枫叶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松树比枫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松树和枫树进行着种间斗争
4.红花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土蜂窝,而猫又捕食田鼠。因此猫的数量影响田鼠的数量,继而影响土蜂的数量,最终影响三叶草的数量。这个事实说明
.通过一个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关系
.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通过一个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互助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5.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种群数量和密度 .种群年龄结构
.种群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6.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具有发达的根系 .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具有厚的角质层 .叶面积较大
7.下列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顺序,其正确的是
.植物→种子→鹰→麻雀→蛇→细菌
.种子→细菌→真菌→噬菌体→麻雀→鹰
.草→食草昆虫→鼠→野兔→猫头鹰→狐
.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
8.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进入这个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
.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全部太阳能
9.下列属于分解者的生物是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病毒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营异养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除自养型以外的所有菌类
10.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其原因是
.动物不能以动物为食 .生物所处环境资源有限
.在每个环节上都有大量能量流失 .与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有关
11.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C,作曲线
如右图。请指出两种树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和在a年
的优势树种分别是
.1—e,马尾松 .1—b,马尾松
.b—c,山毛榉 .c—e,山毛榉
12.假设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C .A=B+C .A>B+C .A13.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可能呈“J”型增长
.当食物受到时
.在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远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在一个没有捕食者的生态系统中
.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14.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15.植物群落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当海拔高度上升时温度下降 .空气逐渐稀落
.阳光照射到山坡的角度变小 .云雾量增加
16.有关营养级的下列描述中,不确切的是
.食物链的每个营养层次 .自养生物为第一营养级
.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 .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
17.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海带、梨树、酵母菌 .蘑菇、水绵、洋葱
.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18.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③④①② .②③①④ .③②①④ .③②④①
19.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0.下图(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①—甲 .②—甲 .③—丙 .④—乙
21.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60只 .100只 .80只 .无法确定
22.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5个种群(A1、A2、A3、A4、A5),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10条 .15条
.20条 .25条
23.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
| 播种量的比例 | 收获种子的产量 | ||
| 大麦 | 燕麦 | 大麦 | 燕麦 |
| 0.2 0.4 0.6 0.8 | 0.8 0.6 0.4 0.2 | 42 81 98 105 | 133 56 32 13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24.右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
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
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
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
25.有下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确切的是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 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同化的能量值为A时,则生产者需保证的能量值为15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附加题共10分)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26.(10分)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
(1)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 。
(2)近海水域水深 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3)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主要是 __ 者和 者。
27.(10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 。
(2) 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 。
(3)生物甲与己的关系是 。
(4) 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 千克。
28.(l0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 头。
A.30 B.32 C.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右图中的曲线 。
29.(8分)
拟调查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如图)的组成成分。请根据图示及提供的实验器材,写出调查项目。
地点:池塘
器材:温度计、光照强度测定仪、酸度计、溶氧测定仪、水网、显微镜、放大镜、笔、记录本等
调查项目:
(1)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成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2分)鼠妇是一种小型的陆生节肢动物。现计划对鼠妇的某些生活习性进行验证实验,请你根据需要选择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以了解鼠妇是否喜欢生活在常温下的湿土中。
材料用具:鼠妇15只、圆形纸盒若干个(半径40cm)、干燥土壤若干千克、清水、冰箱。
实验方案:(可绘出示意图说明)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三、附加题(每空1分,共10分)
31.(10分)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_。
(3)迁入种群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
___ ______。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嘉中海桂学校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理科生物答案
2006.12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答案 | D | B | A | B | B | D | D | C | B | C | A | C | B | C | A |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答案 | D | D | C | B | A | B | D | B | C | C |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26.(10分) 答案:(1)光 藻类(或答浮游植物) (2)10 (3)消费 分解
27.(10分)(1)戊 甲、乙、丁 (2) 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3)捕食和竞争 (4)3250
28.(10分) (1)D (2)BC (答对一个给1分)(3)增长 稳定 (4)C
29.(8分)调查项目:(1)水温、水中含氧量、水面光照强度、PH(2)①生产者:水草、浮萍、栅藻、团藻②消费者:虾、草鱼、黑鱼③分解者:细菌、真菌
30.(12分)实验方案:
1取适量土壤,分成三等份,一份干燥、一份洒水成湿土、一份洒水并冷冻成冻湿土;
2将三份土壤铺在一个圆形纸盒里,各占相同面积,如右图所示;
3将15只鼠妇放在纸盒三土交界处,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移动方向。
(或其它合理的设计方案也可)
结果预测及分析:
1若一段时间后,鼠妇移向干土,说明它们不喜欢生活在湿土中;
2一段时间后,鼠妇移向冷冻过的湿土,说明它不喜欢生活在常温下的湿土中;
③若一段时间后,鼠妇移向未冷冻过的湿土,说明它喜欢生活在常温下的湿土中。
三、附加题(每空2分,共10分)
31.(1)s d(2)b (3)食物充足又无天敌 (4)食物减少,天敌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