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24:00
文档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
推荐度:
导读【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  , 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⑥  ,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

【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苫:用草编的席子。③顾:但是。④盈:满。⑤豕:猪。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 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

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一起;看,视;大腿;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才”。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去”:离开。“顾”:却,但是。“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          。”

【注】①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    )            

A. 可令二子来                  B.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C. 三令五申                  D. 巧言令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

(3)①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②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    )            

A. 德行                                     B. 言语                                     C. 方正                                     D. 雅量

【答案】 (1)D

(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

(3)①A【乙】  B【甲】   

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4)B   

【解析】【分析】(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令”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故选D。

 (2)此句中的得分点有:复,又;卿,你;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3)①理解句意,结合上下文回答。“卿面何以汗?”是问出汗的原因,故A处应填“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卿何以不汗?”是问不出汗的原因,故应填“战战栗栗,汗不敢出”。②本题要结合二人的性格特点回答。先根据对两人的语言描写分析其性格。两人各有优缺点,要辩证地分析。“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表现出钟毓的老实、守规矩,因为他能如实表达自己出汗的原因。但是他的紧张体现出他的胆小、过于拘谨、不够灵活;“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表现出钟会头脑灵活、机智,在解释自己不出汗的原因的同时,还维护了魏文帝的威严。但是也体现出其过于讨巧、耍滑头、抖机灵的性格。对比两人的优缺点,选取一人作答。

 (4)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故选B。

 故答案为:⑴D;

 ⑵(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

 ⑶①A【乙】  B【甲】

 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本文刻画人物使用的描写方法,根据描写方法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⑪当天睌上,回到家里,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⑫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躺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爱你要上学!”

    ⑬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

    ⑭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确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已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1)填空。  

①文段是运用第________人称来叙述的。③-⑫段是按________顺序来记叙。

②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第⑭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文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门子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    

【答案】 (1)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抒情;议论;描写。

(3)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解析】【分析】(1)①选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的事。运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抒发。③④两节写“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帮父亲到田里拔草,⑤—⑩段中分别有“中午、午后、晚上”等表时间的词语,由此可推知:③一⑩段是按照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②句中的“拿”“走” 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属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段⑥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2)“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属于景物描写;“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直接抒发了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所以段⑬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做题时先读完全文,回想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的几要素概括清楚即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结果。要让别人看到答案即能知道故事的大概情节。如:本文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选文详写“在家务农”这个情节,因为这个情节让我明白了父亲劳动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情节中“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而“我”辍学回家的原因,返校复学后的事以及怀念父亲的眼神,与文章的中心,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略写。 

故答案为:⑴ 一 ;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 ; 动作描写 ; 心理描写

 ⑵ 抒情;议论;描写。

 ⑶ 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⑷ “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叙述人才、写作顺序及描写方法的能力。文章运用第几人称叙述非常简单,分清叙述者是“你”“我”“他”即可。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即可正确辨析写作的顺序。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⑶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安排详略的能力。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②捉:检,拾。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

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不”:通假字词,同“否”。“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⑴① 同“否”;② 回头看 ;③ 代词,代指金子 ;④ 原来,从前

 ⑵ 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⑶ 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 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恐已暮矣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4)从《孙权劝学》一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5)《孙权劝学》一文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6)读完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 (1)迟、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①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②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年纪大;事务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6)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及”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是“到了……的时候”。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安、戏、孤、岂”等字要准确翻译。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这里学生能用原文理解出,晋平公担心学不好:“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年龄大了学不好;吕蒙: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多,繁忙顾不上学习。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成语: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本文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是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比如: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或者: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谈阅读感受的能力。点评:此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答案,但要语句通顺,有理解有感悟,但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

故答案为:(1)迟、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①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②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年纪大;事务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6)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再参考古今义或词类活用等情况,准确解释词语,“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分析归纳:(晋平公)年纪大;(吕蒙)事务多。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吕蒙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自信。答案: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答题时应注意,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

(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感悟真切,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附参考译文】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

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6.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_(只写序号)。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为: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因此,“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2)“袁公问曰”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的句子,后面应断句,因此排除AC。“贤家君在太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故选D。

 (3)翻译前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以:用;抚:安抚、抚慰。之:代指弱者。翻译时应调整语序:弱者以仁抚之。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联系上文可知,“此事”指的是: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陈元方说这句话是针对袁公的“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袁公的言外之意是你父亲这样做是在效仿我,元方不认同,于是就举周公、孔子的事例进行反驳,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文筛选恰当的信息。②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

;能忍受

;以……为快乐

;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逾:动词,越过;堪:动词, 能忍受;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斯:指示代词, 这,指河水。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故、新、可以。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关键词:择、善、从。句意: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故答案为:(1)① 越过;② 能忍受;③ 以……为快乐;④ 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逾:动词,;堪:动词, 能忍受;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斯:指示代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双音节词,可以作为。②其:代“他们”。从:追随。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B. 险躁则不能冶性(轻薄浮躁)

C. 又相天子(辅佐)                                              D. 守之以浅者(不久)

(2)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然 一 沐 三 握 发 一 饭 三 吐 哺 犹 恐 失 天 下 之 士。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4)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静以修身               C. 子无以鲁国骄士               D. 守之以恭者

(5)甲、乙两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告诫的内容不同,请结合文章,分别说说两文的中心内容。    

【答案】(1)D

(2)然 一 沐 三 握 发 /一 饭 三 吐 哺 /犹 恐 失 天 下 之 士

(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4)B

(5)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劝勉儿子: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亲贤远佞,知人用人,善于吸纳、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解析】【分析】(1)A: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广:增长,正确。

B:险躁则不能冶性: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险躁:轻薄浮躁,正确。

C:又相天子: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正确。

D:守之以浅者:用浅陋来保有渊博。浅:浅陋。选项解释错误,故选D。

(2)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句意是: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据此断句为:然 一 沐 三 握 发 /一 饭 三 吐 哺 /犹 恐 失 天 下 之 士。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①关键字:夫、行、以、俭、养德。句意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关键字:谦、亡、身、是也。句意是: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4)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以,介词,表示凭借。

B:静以修身 :用宁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介词表示目的,来。

C:子无以鲁国骄士: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 以,表凭借,因为。 

D:守之以恭者 :用恭敬的态度去保持。以,介词,表示凭借,用。

B项和其他三项不同,故选B。

(5)《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诫子》: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周公劝勉儿子: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亲贤远佞,知人用人,善于吸纳、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故答案为:(1)D

(2)然 一 沐 三 握 发 /一 饭 三 吐 哺 /犹 恐 失 天 下 之 士

(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4)B

(5)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劝勉儿子: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亲贤远佞,知人用人,善于吸纳、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浅:浅陋,D项错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句意断句:然 一 沐 三 握 发 /(并列句)一 饭 三 吐 哺 /(解释原因)犹 恐 失 天 下 之 士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静以修身: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②谦;谦虚谨慎;亡其身者: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是:这样。

(4)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B项和其他三项不同。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诫子书》: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诫子》:身居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亲贤远佞,知人用人,善于吸纳、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附参考译文】

(甲)诫子书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乙)周公诫子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②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③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因:于是;就。②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③会:钟会。钟毓(yù)、钟会是兄弟俩。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钟 毓 兄 弟 小 时 值 父 昼 寝 因 共 偷 服 药 酒。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①其父时觉________

②且托寐以观之________

③会饮而不拜________

④既而问毓何以拜________

(3)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起偷服药酒,钟毓、钟会两兄弟的表现却有所不同,说明他们的性格特点亦有异。你更喜欢哪个呢,为什么?    

【答案】 (1)钟 毓 兄 弟 小 时/ 值 父 昼 寝/  因 共 偷 服 药 酒。

(2)睡醒;姑且,暂且;表转折,却;为什么

(3)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守礼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  

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句意是: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据此断句为: 钟 毓 兄 弟 小 时/ 值 父 昼 寝/  因 共 偷 服 药 酒。

 (2)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觉:动词,睡醒 ; 且:副词,姑且,暂且 ;而:连词, 表转折,却 ;何:疑问代词, 为什么 。

 (3)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 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守礼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故答案为:(1) 钟 毓 兄 弟 小 时/ 值 父 昼 寝/  因 共 偷 服 药 酒。

 (2)① 睡醒 ; ② 姑且,暂且 ;③ 表转折,却 ;④ 为什么 。

 (3) 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守礼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

 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点评】(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补充句子成分断句: 钟 毓 兄 弟 小 时/ ( 钟 毓 兄 弟)值 父 昼 寝/  ( 钟 毓 兄 弟)因 共 偷 服 药 酒。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难点词,觉:动词,睡醒 ; 且:副词,姑且,暂且 。

 (3)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钟毓:为人忠实,拘守礼节。钟会: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

 【附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过了一会,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义猴

    某山隅 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   , 而不离不逸④。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⑤。姐引之去,猴揖谢⑥之,仍牢守故宅,撷⑦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⑧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注释】①隅:角落。老圃:种菜的老农。②适:嫁。③掣(chè):牵。④逸:逃跑。⑤掩:掩埋。⑥谢:拒绝。⑦撷:采撷。⑧勒:刻。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姐引之去      引:________     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

(3)本文中的“义猴”有哪些“义”的行为?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回答。    

【答案】 (1)拉;离开

(2)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的人于是资助埋葬了(老人)。

(3)①不拴链子也不逃走;②老者死时去姐姐家报丧;③向乡里募资安葬老者;④牢守故宅,逢五必哭祭;⑤尽哀而死,偃卧老者坟间。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引:动词,拉;去:动词,离开。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关键词:遍、于、乡、资。句意是: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的人于是资助埋葬了(老人)。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提取信息。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翻译并理解内容归纳为,①“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不拴链子也不逃走;②“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老者死时去姐姐家报丧;③“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向乡里募资安葬老者;④“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牢守故宅,逢五必哭祭;⑤“未三月而偃卧坟间”:尽哀而死,偃卧老者坟间。

 故答案为:⑴拉;离开;

 ⑵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的人于是资助埋葬了(老人)。

 ⑶①不拴链子也不逃走;②老者死时去姐姐家报丧;③向乡里募资安葬老者;④牢守故宅,逢五必哭祭;⑤尽哀而死,偃卧老者坟间。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遍哭于乡: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于,介词在。乃资:于是资助。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附参考译文】

        某山隅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在远方。打猎的人可怜他孤独,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老人十分喜欢,对待它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如此就过了五年。 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了点头。(她)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无有钱给他办后事,猴子于是中乡中大哭,乡里的人于是给钱它为老人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绝了,仍然守着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哭一场,好像是纪念老人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够三个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人可怜他,于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坟的旁边,为它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听已  , 辄默记/待君久不至,已去                      B. 冕因去/未若柳絮因风起

C. 冕因去/太丘舍去                                                D. 窃入学舍/鼠窃狗盗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暮 归 忘 其 牛 父 怒 挞 之 已 而 复 如 初

(3)王冕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从文中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C

(2)暮 归/ 忘 其 牛/ 父 怒 挞 之/ 已 而 复 如 初

(3)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不畏艰难,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解析】【分析】(1)A项,已:停止/已经;B项,因:于是,就/乘,趁;C项,去:都解释为:离开;D项,窃:偷偷地/偷盗;故选C。

 (2)联系上下文语境,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回家,忘记了自己放牧的牛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打过以后,王冕又像当初一样了。据此可断句为: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王冕从小因读书忘记了放牛的事,可见他读书专心致志,当王冕住在寺庙里读书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孜孜不倦,到了痴迷的程度,学习刻苦。他有着坚定的志向,刻苦学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C

 ⑵ 暮 归/ 忘 其 牛/ 父 怒 挞 之/ 已 而 复 如 初

 ⑶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不畏艰难,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句意的理解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众多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忘记了自己放牧的牛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打过以后,王冕又像当初一样了。(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像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去读书)呢?”王冕于是离开家,靠着僧人的寺庙来居住。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2.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分析】(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表示结果,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不使高”,写“天”的原因;二是“强争无益”,写黄杨自己的原因。故在“强”和“故”之前断开。

 (2)①“其素行原如是也”的意思是:它向来就是这样的。所以“素”的意思是“向来,平素”,选B。②“乃黄杨不憾天地”的意思是: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所以“憾”的意思是“怨恨”,选B。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多。②是,这样(看来);谓,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写其不怨天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黄杨每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短一寸。这是一种受到天命的树,种植的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我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知命树”。天不让它长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冬天不改变枝条,夏天不改变叶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受到天命的,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做到吗?最可怜的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闰年虽然多了一个月,黄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天地不公,甚至不但不能多得,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上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更知命的了。莲是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黄杨是树中的君子,除了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进步的?    

(4)孙权在劝说吕蒙时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你谈谈孙权这样劝说的好处。    

【答案】 (1)司马光;北宋

(2)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3)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4)“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答题时不要张冠李戴。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但”属于古今异义词。

 (3)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文章结尾部分写鲁肃的进步,通过对鲁肃神情、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我们体会到吕蒙进步非常的大,这是属于侧面描写。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针对吕蒙的话就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意思是说,你忙,能比我还忙吗,我却抽出时间来读书,而且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这其实是孙权以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吕蒙学习,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这样可以让吕蒙能接受读书的建议。 

故答案为:⑴司马光  北宋

 ⑵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⑶ 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⑷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⑷此题考查赏析人物语言的能力。赏析人物语言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⑥与昧行⑦乎?”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②暮:晚,迟。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④戏:戏弄。⑤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⑥孰:谁,哪个。⑦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黑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从师旷劝说晋平公的言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怎么;恐怕

(2)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安”“恐”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孰:比;昧 :黑暗;情行:好。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晋平公想学习,就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概括来说就是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获得的启示,晋平公已经七十岁了,还想学习,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活到老学到老”。师旷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这是师旷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晋平公 “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启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怎么;恐怕

 ⑵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⑶ 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⑷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概括即可。

 ⑷此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句子的含义来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但微颔之________

③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射于家圃

②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从文中陈康肃的语言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擅长;点头;气愤的样子;慢慢地

(2)①曾经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园子里射箭。②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的两处语言,对老者直接称“汝”“尔”显得很不客气;另外,这三句话语气强烈,透露出了陈康肃的盛气凌人。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颔:点头。徐:慢慢地。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尝:曾经。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无他:没有别的(奥妙)。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3)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尧咨善于射箭,号称“当世无双”,但是卖油翁看了“但微颔之”表示还马马虎虎。这使陈尧咨表不满的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老头轻描淡写地回答:“无他,但手熟尔。”陈尧咨大为难堪,不禁大怒斥责道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自矜傲慢之态溢于言表,看出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

 故答案为:⑴① 擅长 ;② 点头 ;③ 气愤的样子 ;④ 慢慢地

 ⑵ ①曾经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园子里射箭。②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 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的两处语言,对老者直接称“汝”“尔”显得很不客气;另外,这三句话语气强烈,透露出了陈康肃的盛气凌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性格。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文档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