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卫生与健康常识 1
独特的农村公共卫生风险 1
农村公共卫生风险的防范 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4
冬季易发疾病 5
以头号杀手:呼吸道疾病 5
心脑血管疾病 6
消化系统疾病 7
低体温综合征 8
肝病 9
儿童腹泻 10
中医养生防病食疗法 11
如何预防疾病 11
关节炎等旧病 16
疾病控制 18
独特的农村公共卫生风险
在计划经济下,农村公共卫生通过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来实现。以“赤脚医生”为卫生员的卫生制度使农村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初级卫生服务,保障了低收入水平的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同时有效地防范了农村公共卫生风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市场化促进了农村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农村医疗卫生领域也逐步走向市场化。农村医疗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大部分村级卫生所私有化,乡镇卫生院所获财政补助相对减少,农村卫生机构成了盈利组织;其二,农村医疗人员不再吃“皇粮”,其收入依赖于自己的医疗收费;其三,药品市场运作不规范,药品采购过程中现象严重,药品价格昂贵。根据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1993年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例增加到65.25%。
农村医疗市场化增大了农村单个居民医疗风险的同时,也增大了农村居民整体的公共卫生风险。农村公共卫生风险具有不同于其他风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农村的公共卫生风险多发生在农村贫困人口中。农村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都指望着资助,抵御疾病风险的经济能力很弱。贫困农民往往有病无钱医治,小病拖成大病,大病酿成不治之症。第二,农村公共卫生风险具有隐蔽性。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社会保障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式保障。农民的疾病风险是靠农户家庭防范,而且基于传统文化,因家庭成员发生疫情而上访的事件不会发生。所以,农村公共卫生风险分散于农村的千家万户,容易被人们疏忽。第三,农村公共卫生风险具有分散性。虽然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但是广大农村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远比城市小得多。即使某个村庄发生了传染疫情,其传播速度也受到空间。
农村公共卫生风险的防范
农村公共卫生风险是指有关农村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风险。农村公共卫生风险由于其隐蔽、分散,容易被人们疏忽。相比之下,虽然城市人口也面临着社会公共卫生风险,但是和地方各级的卫生投入一直集中在城市,社会医疗和救助制度建设的重点也在城市,城市人口享受着卫生服务的优先性。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70%以上,然而在对卫生事业的总投入中,农村卫生费用大约只占20%。可见,农村公共卫生风险比城市更为突出,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保健需要全社会关注。
我国应把防范农村公共卫生风险作为职能重视起来,把农村公共卫生提高到与城市公共卫生同等的地位,财政应直接给予资金支持。城市财政在重视本身公共卫生的同时,要与贫困乡镇结成“扶贫帮困”纽带,抽出资金支持贫困乡镇的公共卫生风险防范工作。农村乡镇不能忽视公共卫生,应把公共卫生支出列为专项支出。在医疗市场化的同时,鼓励慈善组织、私人卫生机构致力于公共卫生事业,在公共卫生方面形成组织和非组织共同分担风险的机制。
在农村的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四项公共卫生职能中,应执行防疫为主,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医疗为辅的方针,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刀刃上。继续发挥村卫生所、乡卫生院的作用,赋予它们公共卫生职能,在补助资金安排上实行优先原则,即使是贫困地区这种资金也要足额供应。对于类似于“非典”的那种危害性大的疫情,在资金方面由财政“兜底”。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重庆市最近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重庆市将在2009年至2012年之间投入245亿元,用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7项重点改革,其中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公共医疗服务被列为重要内容。
根据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年内重庆城乡居民就可同享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包括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从2009年初开始,重庆已启动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管理等3项面向全体市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居民建档率达30%,农村居民建档率达到10%。“重庆医改”重点关注的群体就是农民,根据医改要求,农村妇女可在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住院分娩有补助,免费开展宫颈癌、乳腺癌普查;农村居民还可与市民一样公平享有人均15元的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新农合将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
据了解,截至8月份重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已在所在区县铺开,1552.13万人参保,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参合率92.63%。
冬季易发疾病
以头号杀手:呼吸道疾病
杀伤力: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张新超教授指出,
秋冬交替时北京最大的生活变化无疑就是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变大。因此市民首先要提防的就是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主要分为流感和普通性感冒两种。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它会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普通性感冒如果治疗不当也很容易发展成支气管肺炎。
感染信号:流感,起病急骤、畏寒、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发烧在39摄氏度以上,还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普通性感冒,喉咙痒痛、鼻塞、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轻度发烧、头痛和咽痛。
重点攻击对象:年老者、体弱者、儿童、患有糖尿病或肿瘤等慢性病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危险指数:★★★★★
对抗招数:
◆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多饮水,多吃水果,多服用维生素C。
◆注意通风,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等。其中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的最好方法是接种疫苗,到“高危场所”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而感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不但要注意气温变化,还应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接触到感冒患者或他们碰触过的东西后要洗手。
心脑血管疾病
杀伤力:寒冷的气候会使人的血管收缩,使血压增高或血压不稳定,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发生脑血管病。
感染信号:数日或数周有乏力、头晕、烦躁、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持久的情况。
重点攻击对象:老年人。
危险指数:★★★★★
对抗招数:
◆要知冷知热,尽可能保持身体的恒温。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定时定点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另外,控制体重也很必要。过度肥胖会使心脏负荷加重,应该总热量的摄入,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药,按时检测血压,注意及时降压。
特别提醒:因为少数人感染流感后有可能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患流感后不要自治,一定要及早到医院求治。
6个月到3岁婴幼儿最易被流感病毒攻击,家长一定要在流感高峰到来前给孩子接种流感疫苗。在流感的高发季节,要给孩子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食品,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能力。
消化系统疾病
杀伤力:秋冬季节交替时,人的肠胃系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原有胃溃疡的患者也容易发病。
感染信号: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甚至会引发肠胃炎。
重点攻击对象:暴饮暴食者,原本肠胃功能差的人。
危险指数:★★★★
对抗招数:
◆注意保暖。
◆饮食有规律。原本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尤其要注意饮食要精细,切忌暴饮暴食、酗酒,尤其不要再喝冰啤酒。吃火锅时不要一味涮牛羊肉,还要适量吃些馒头、面条等面食,可对肠胃起到保护作用。
低体温综合征
杀伤力:老年人在冬季发生低体温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70%左右。
感染信号:该病主要由人体受寒冷刺激引起,病人体温会降至35摄氏度以下,自觉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此外,服用药物不当也会不同程度地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降低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和对环境的适应;喝酒后虽然会获得暂时的温暖感觉,但酒后体表血管舒张,会使人更觉寒冷。
重点攻击对象: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危险指数:
★★(发病率比较低,但危害严重)对抗招数:
◆老年性低体温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因此预防很重要。一定要为老人采取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冬季要注意定时测量老人的体温,选择阳光充足的房间做居室,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增加营养,保证机体热量需要。
肝病
杀伤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军祥教授介绍,冬天是肝病的高发季节。冬天天气寒冷,人们经常在一起喝酒,并吃一些辛辣、油腻、肥厚的饭菜,而这些习惯都容易引起肝脏损伤,导致酒精性肝病,如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同时饮食习惯很少有分餐制,因此还容易感染乙肝病毒。除饮酒外,冬天天气寒冷,人们爱睡懒觉,活动减少,受冬季进补影响,饮食上又喜欢吃火锅、牛羊肉、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品及油炸食品。这些习惯都会造成人体肥胖,而肥胖是引发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感染信号:肝炎
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腹胀、厌食、厌油腻、低烧、黄疸等症状。脂肪肝的症状则有所区别,患者食欲不会受到影响,而且不厌油腻,但会出现右下腹部疼痛、腹胀症状,此外患者还有发胖迹象。
重点攻击对象: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如有酗酒、暴饮暴食、大量摄入高胆固醇食品、不爱运动(静态生活方式)。
危险指数:★★★
对抗招数:
◆生活有规律,注意饮食,适量运动。
特别提醒:老年人服药要谨遵医嘱,避免使用抑制大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药物,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对已患低体温综合征的患者,家属可先采取保暖措施,如老人体温不能回升,就须尽快送医院诊治。
特别处方:黄芪山药羹:黄芪30克,洗净,鲜山药150克,切成薄片。先将黄芪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滤去药渣,再放入鲜山药片,再煮半小时,加盐或糖调味即成,可健脾益肾补肺,补气补血,增强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有很好的保肝作用。
儿童腹泻
杀伤力:虽然疾病的学名是小儿秋季腹泻,但事实上小儿秋季腹泻的高发期是从每年的11月持续到次年的1月。
感染信号:发病后往往症状较重。发病前常有一到两天的发热、咳嗽、流涕症状,接着出现喷射性的腹泻,一天腹泻10多次,严重的甚至腹泻三四十次。
重点攻击对象: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4个月以上婴幼儿。
危险指数:
★★★★
对抗招数:
◆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对于轻度腹泻的患儿,可口服足够的液体预防脱水,用米汤500毫升加1.75克盐分次喂服,也可用500毫升白开水加10克白糖加1.75克盐煮开后分次喂服,医院已配制好的口服补液盐给患儿服用更合适。
中医养生防病食疗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军祥教授指出,冬季防病,还可以通过传统的食疗增强人体抵抗力。如对抗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可多食用桔梗、杏仁等食品,多饮用菊花茶等花茶;消化不良者可多食用白萝卜,如用萝卜炖排骨、萝卜炖牛腩等;肠胃保健还可用生黄芪炖鸡,做法是将鸡掏空后放入黄芪;多吃山楂、豆腐都可起到胃保健的作用。
另外,体质较弱者可适量进食冬虫夏草提高免疫力,还应注意多摄入维生素C、蔬菜和水果。
特别提醒: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一旦发病要尽快和120、999急救机构取得联系。
如何预防疾病
各大医院的门诊部内往往人满为患,鼻炎、流感、肺炎、麻疹、精神疾病……一时之间众症齐发,有人因此把春季戏称为“多病之春”。医学专家指出,春季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时期,天气多变忽冷忽热,若不注意健康保养,很容易患上流行疾病。忙碌的人们在计划自己一年的工作之余,也要抓紧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
上呼吸道感染
不少疾病与病毒活跃且感染机会多。一年四季都会遭遇呼吸道感染,但春季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多发时节。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伤风”,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
季节原因:
风和日丽的季节,群体活动会增多,大家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就增多了,以及生活环境对身体的不利,如室内装修不合格等。
自我预防:
①多吃水果:食梨、甘蔗、萝卜、草莓、紫葡萄等深色水果,它们富含抗氧化剂,可以对抗造成免疫细胞破坏和免疫功能降低的自由基。
②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它们有抗感染功效,并可减轻呼吸道充血和水肿。
③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可以使血液中白细胞介素增多,进而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消灭病原体,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④充足睡眠:人在睡眠时,机体其他脏器处于休眠状态,而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白血球增多、肝脏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消灭。
过敏性皮炎
春季对于敏感体质的人来说是个难熬的季节,麻烦可能出现在皮肤上,尤以脸部较常见。春天风大,空气中浮尘很多,飞扬着柳絮、花粉等容易引起过敏的因子,很容易使皮肤过敏。很多人还会感觉皮肤发干,而且用完护肤品后,皮肤会呈现干燥红肿现象。
季节原因:
因为春天人体新陈代谢能力逐渐提高,皮脂腺分泌日益增多,皮肤在自我改变。这个时期,皮肤非常敏感,如果不注重防护和保养,就会患上皮炎,女性的皮肤更易过敏。造成过敏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有食物、动物皮毛、螨、昆虫、空气中大量飘散的花粉、灰尘、空气污染、农药、化肥、洗涤剂、橡塑鞋、化纤原料以及鲜为人知的真菌过敏等。而且,季节的变化使机体中与过敏相关的细胞出现不稳定,过敏症状随之出现。
自我预防:
①蒸脸:将沸水倒入大口碗,把脸置于其上约15分钟,或更简单,仅需将热毛巾盖在面部或长点时间的热水浴,都有助于治疗过敏性皮炎。
②用酸奶做面膜: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它们可以发挥剥离性面膜的功效,作用温和,不会刺激皮肤,每日使用,会使肌肤柔嫩、细腻。
③减少搔痒:喝冰糖银耳汤,对皮肤有良好的滋养效用。
④加强皮肤的养护,远离过敏原,尤其是本身是过敏体质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⑤多脂多糖饮食,忌饮酒,多食蔬菜和水果。
精神性疾病
俗话道:“菜花黄,疯子忙”,春天是各类精神疾病的多发期。自杀、酗酒、吵架……一到春季,我们便发现媒体报道的社会新闻频频出现类似事件。春季里人们易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如疲倦、健忘、眼冒金星、情绪低落、工作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降低、睡眠不好、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恐惧、冒汗、寒战、没有食欲、易激动等,从而影响情绪导致心情烦躁、脾气暴躁,一些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事,赶上这个季节便会诱发情绪中的不稳定因素。平日性格内向,不合群、不爱说话、独往独来、孤僻的人比较容易患抑郁症。
季节原因:
春天气压较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诱发精神症等多种重型精神病;而春季连绵的阴雨天气则是抑郁症高发的外部因素;春天多变的气候也会使正常人情绪波动较快。
自我预防:
①晒太阳:遇到阳光明媚天气时,拿本小说在自己阳台上晒太阳,让充足的阳光普照在身体上。
②自娱自乐:调动生活情趣,或唱歌跳舞,或远足旅行,只要适宜春季的活动都应该参加,可以令生活充实有生机。
③阴雨天气应增加糖类摄入:提高血糖水平能增加活力,减轻忧郁;适当服用复合维生素B、谷维素等,可调节精神情绪。
④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饮食: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品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情绪低沉。
皮肤病
春季,患有各种皮肤病患者明显增多。像病毒性皮肤病,主要是水痘、风疹等;颜面再发性皮炎俗称春季皮炎,多见于18~40岁的女性,主要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燥等症状,有的表现为红斑、丘疹和鳞屑,经一周而减退。还有些女性表现为雀斑增多或褐斑加重。此外,由蚊虫叮咬等原因所致的丘疹性荨麻疹以及接触性或吸入性过敏所致的皮炎也比较常见。
季节原因:
南方地区春季气温比北方高,且比较潮湿,故容易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等多发的皮肤病就开始“光顾”。
自我预防:
①通风设备:要保证居室和办公环境的通风,少去或不去人多群聚的地方,多喝水,多休息。
②保持身体干燥:预防体癣、股癣等真菌性皮肤病须保持皮肤干燥、卫生,如洗澡、洗脚后一定要把水分擦干,远离湿热环境。
③饮食:少量或禁食鱼、虾、蟹、羊等腥发之物,鸡、鸭、鹅等禽类食物以及葱、姜、蒜、辣椒、芫荽、酒类等刺激食物或油炸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④皮肤的清洁:避免蚊虫叮咬,尽量少到不洁的水域或草丛中游玩。
关节炎等旧病
气温、气压、气流、气湿等气象要素最为变化无常的季节是春季。与气温变化有关的旧病,如关节炎、哮喘病等,在季节变化无常的时节自然会复发。
季节原因:
受气候影响的疾病,因为平时温度调节机制就比健康人差很多,更何况像早春这样气温时高时低,时风时雨的季节,病人在此期间对气象要素的变化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极易引起复发或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自我预防:
①脚步保暖:应重视关节及脚部保暖。如果受寒,应及时用热水泡脚,以增加关节血液循环。
②携带药物:为了避免旧病的突然发作,要把日常服用药物备好。
③食补:适当的食一些进补食品增强身体抵抗力,如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可祛风通络、化湿止痛。
春困
每天早晨一上班,只见办公区内女同事、男同事哈欠连天,一个二个都说没睡醒,提不起精神,浑身懒洋洋的。这是很多人的一种状态,这种现象叫做春困。由于季节变化明显,早晨环境又宜人酣睡,大多数人都说睡不醒,出现“春困”。
季节原因:
由于冬春两季的气候变化大,人的身体需要有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们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时,受低温的影响,皮肤汗腺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保持体温恒定。进入春季,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而供给大脑的氧相应减少,大脑工作受到影响,生物钟也不那么准了。
自我预防:
①8小时睡眠:一般情况下,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结果是越睡越困。
②春茶味正香:多喝些清淡的香茶也能醒脑助神,减轻春困。
③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与朋友一起说说笑话,谈谈趣闻,会有很好的解困效果。
④冬天里少用的风油精、清凉油、香水、花露水等,也是良好的解困佳品。有条件者可种养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时令花草,同时增加点劳作解除春困倦意。
⑤慢跑:慢跑有助于细胞和组织得到额外的氧,促使大脑清醒。
疾病控制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2000年12月,中心内设职能处室6个,专业所9个,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长江2路8号。
中心以硬件建设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职能的履行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能力。中心实验室2003年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拥有国家认可资质,省市认可资质7项。
中心成立以来,干部职工团结一致,认真履行职责,在保障公众健康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色地完成了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和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任务。特别是在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疫情处理,开县天然气井喷井漏以及百年一遇特大旱涝灾害等灾后防病工作中成绩显著,多次受到卫生部、市肯定和表彰。
作为全市公共卫生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建筑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其防护效果评价,劳动和居住场所的环境卫生监测,食品、饮用水、化妆品等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生活用品、预防保健用品、农药及卫生杀虫剂、建筑与装饰材料及建筑物放射防护等物理化学、细菌病毒的检验检测方面,提供第三方公正性检测,为社会各界提供热情、周到、专业的技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