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NANJ I N G UN I V ERSI TY OF TECHNOLOGY
Vol.27No.1
Jan.2005当今大学校园规划的评析
叶如海1,2,方 遥2
(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2.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 要:对当今大学校园规划过分追求构图和图面效果,忽略了高校的实用性和人性化的需求,甚至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的现象进行了评析。并对现阶段大学校园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呼吁弹性、循序渐进的校园规划,提倡组团式的发展模式,减少高层建筑的校园中比例等。
关键词:校园规划;形式主义;功能分区3
中图分类号:T 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3(2005)01-0062-05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开始制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在其后的若干年内,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急剧增加,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22所,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108136万人。至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8212万人,在校生达110816万人。校园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新校园不断涌现,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自1997年以来,笔者参与了多个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与同事的讨论,认为在当前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几点偏差。
1 形式主义
大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其本质是生产知识或者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这需要一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这就是大学的空间[1]。大学校园空间,自11世纪出现大学以来,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封闭到开放的过程。现在的大学,不仅功能更为复杂,规模更加庞大,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重要。但其最重要的作用依然是为师生提供交流的场所,而这种交流正是大学精神(Collegiality)的核心所在[2]。
传统意义上,一个大学校园完美空间与环境的塑造,往往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当代我国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则往往需要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招生规模,从方案招投标到开始招生仅有一二年时间。为了满足目前形式的变化,校园规划与建设不是从师生的具体使用角度去考虑,而是深受巴洛克和“城市美化运动”影响,过分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背离了大学精神的精髓。因此,校园规划的形式主义问题就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1 校园规划的过分图形化
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往往采用招标方式征集规划方案,无论是设计者还是评委,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方案设计进行评判。一个在总平面上图形效果强烈的方案,往往能在竞标中抓住更多人的注意,其中标的可能性也增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者在规划校园时更多地研究图形效果,研究校园的外部形象,而不是去认真研究其具体的使用。众所周知,总平面或鸟瞰效果与实际建成后效果有着巨大的差别,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20世纪50年代印度昌迪加尔城和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规划建设。而一些历史形成的城市或校园,总平面关系无序,内部却充满勃勃生机。因此许多学者都对这种不顾实际而只注重图面效果的规划提出了种种尖锐的批评,但是在当今的大学校园规划中,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如2000年建成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规划设计
3收稿日期:2004-03-03
作者简介:叶如海(1976-),男,浙江松阳人,硕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Email:RHYE@263.net。
大胆而新颖,但校园过于图形化,造成师生使用的诸多不便。
也有一些校园规划更多地强调功能、形式、环境与具体使用的完美结合。由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设计的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图1)在规划中,就摒弃了这种只重图面的做法,而是化整为零,把学校的各功能与当地复杂的地形有机的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图1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规划总平面
Fig .1 The site for zhangzhou ca mpus of xia men university
注:图片来源于2002年第2期《城市规划汇刊》
112 校园规划缺少弹性
现代校园规划,依然沿用传统的、终极的、静态
的规划方式。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未来校园发展充满变数。如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分校以及东南大学浦口分校,在规划初期仅按一、两千在校生的规模去规划,而现有规模迅速扩大,原有的规划结构已严重阻碍了新校园的建设。
当今的大学校园规划中,由于许多规划者过分注重图面效果而忽略了大学校园建设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在规划设计中往往把整个用地上千亩的学校当成一个纯粹的物质形态来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如果一次成型也许可以达到气势辉宏的效果,但在未来国家、招生名额、资金到位程度、领导意志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这种处理方式缺少弹性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这种预先确定若干年以后的环境状况而后驾驭着零碎的发展过程向那个虚
拟世界进发,在现在是完全不可能的[3]
。如英国东安格里阿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1962年的
校园规划与现在的现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其半数以上的建筑没有按最初的规划进行布置,而是根据此后不断调整的新规划进行建设。此外,这样的规划使师生员工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缺乏影响力,从而尚失了对校园的认同感。
由于未来信息不可测,大学校园规划需要的是一个有调适能力的长程成长架构,一个有弹性的成
长架构远比图面漂亮的纲要计划切合实际得多[4]
。亚历山大(Christ opher A lexander )于1975年通过对俄勒冈大学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建立校园有机秩序的一系列理论,特别是他的分片式发展理论,通过持续的、小规模的、灵活的建设,解决校园规划缺少弹性的问题。1980年代以后的校园建设,围绕“民主过程,开放参与,提出方案,建立共识”的规划目标,采取“以具体的规划替代方案,取代公布的总
体规划方案”的运作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
。113 对空间的尺度与识别性关注不够
在某些大学校园的规划中,设计者往往过度关注总平面的形式,把整个校园当成一个大建筑加以设计,未考虑使用者的具体感受,只注重整个校园空间的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布置的节奏与韵律,而忽略了空间的尺度与空间的识别性。在一些方案中,规则布置的建筑围合出一个面积达几公顷、甚至十几公顷的大广场,大大超过了人的感知范围,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小空间则为表现韵律感而设计的一模一样,缺少空间的识别性,师生也很少在这样的空间停
留,Ed ward Hall [6]、Jan Gehl [7]与芦原义信[8]
都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规划设计的一个二等奖方案,构思大胆独特,但方案采用了一条长约1300m 、宽约300m 的轴线,9幢一模一样的院系教学楼布置在轴线一侧,图面效果响亮,但对空间的尺度与识别性研究不足。相反的例子则是由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设计的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第一轮规划设计方案(图2),设计者更加注重空间的层次性以及尺度,注重空间的识别性,力图创造一个尺度宜人、学习生活便利、建设时序清晰并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新型校园。114 校园规划缺少文化氛围世界上各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其校园大多是逐步生长起来的,它的建筑、环境以及小品均经过细致的推敲设计,并能较好的融入整个校园。不同艺术风格、不同体量、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建筑总是交
3
6 第1期叶如海等:当今大学校园规划的评析
错拼贴在一起,呈现为复合多样、文化积淀深厚的建筑校园环境[9]。此外,逐步生长的校园空间,使师生员工都有机会参与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建造和改变中去,从而为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延续创造了可能。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校园、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老校园等都是逐步生长的典型案例。
而一次规划成型的大学校园,由于所有的建筑与环境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在这样的校园中,要么存在大量毫无特色的建筑与空间,要么存在大量造型夸张的建筑和尺度巨大的外部空间。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设计师往往对之缺乏足够的注视。如一些新近建成的大学校园,宽阔的柏油马路、狭窄的人行道、苍白的色彩、兵营式布置的宿舍、追求时尚而没有文化底韵的教学楼、巨大而无人驻足的广场等等,无不反映了设计者对校园文化氛围的漠视。大学黄世孟教授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评价空间:“校园内可讲故事的小地方就是好场所”。
2 功能分区
自1933年《雅典宪章》制定以来,功能分区逐渐深入人心,但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分区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其单纯追求有序、精确、简单的观点与我们实际所处的有序与无序伴生、确定性与随机性统一、简单与复杂一致的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
在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中,其功能主要由3片构成: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以及体育运动区。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诸如校前区、科研产业区、后勤仓库区、教师生活区等相关内容。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分区,能使整个校园的规划结构清晰,但在建成后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制约了师生对各功能区的合理使用。
此外,现代校园规划,多是以规划师为主导的至上而下式的规划,校园管理者与使用者往往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这样的设计往往使建成的物质环境与实际使用存在巨大差距。
211 严格意义的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学校的阵发性人流问题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由于其在校生的人数往往上万甚至是几万,仅仅在规划中把校园分成三大块,势必造成学校在上下课前后的极短时间段内大量的阵发性人流集中于某一个或数个地域内,造成人流的不畅。此外,学生的钟摆式运动使同一时间段内大部分功能区使用效率低下。
212 简单的功能分区与复杂的校园功能存在矛盾规划将校园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每一个分区内部功能较为单一。如学生宿舍区,一般规划的功能仅考虑学生休息、吃饭和部分课外活动,但是实际的使用往往复杂得多,许多学生在宿舍附近打球和锻炼,大量的学生在宿舍中度过课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场所,更是学生交流交往的地方等等。为了满足师生使用方面多样化的需要,现代校园规划应推崇适度的混合分区。如教学区,除了满足师生普通教学需要外,还需要设置快餐厅、研究室、超市、行政办公等设施,以适应师生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213 学生的各项活动不便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与自习自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分区,使学生要完成这些活动都必须要经过长距离的步行才能到达目的地,从而妨碍了这些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一些新校区,可以经常发现骑着自行车背着篮球与饭盆的学生匆匆赶到教室上课,各项活动的不便由此可见一斑。
214 缺乏师生交流场所
学生生活是一个复杂而随机的过程,这也需要我们在校园规划中能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等不同人群相互交流的空间场所,为学生生活的多样性活动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这也是许多老校区吸引师生的精华所在。
因此,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大学校园中,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分区已不适应这种情况,取而代之的是一
46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27卷
种组团式的发展方式。在每个组团中,设置一定规模的学生宿舍和教学设施,并安排相应的体育运动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学生的长距离跋涉,减少阵发性人流;另一方面,组团式的布置方式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组团生活。再者,组团式的布置方式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对未来发展的不可预见性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如图3所示的是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总体规划概念设计招标三等奖方案。设计者试图在概念设计中采用组团式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多变的地形,在教学组织上,除了中心教学区外,规划设计了A 、B 两个教学居住组团,每个教学居住组团又包括两个教学居住小组团,从而保证在大型校园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方便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
图3 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概念规划总平面
Fig .3 The concep tural p lan f or Pukou Campus of Nanjing university
3 校园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
回顾近几年的大学校园规划,就会发现校园规划中的建筑单体设计,逐渐走进了两个极端:单体设计过分追求建筑单体的韵律与统一,整体束缚局部而局部失去完整性,一些校园建筑外形不完整、功能布置不合理、采光与朝向差等;或建筑设计越来越细,有的规划设计中的建筑单体,其设计深度可达建筑单体投标时的深度,因此设计者往往过多的把注意力集中于建筑单体而忽略了规划本身所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311 校园规划的真正目的是解决校园总体布局的
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校园规划的真正目的是解决校
园总体布局的问题。它需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有:校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校园内部主要功能区的位置及各功能运作的和谐性与高效性,校园特色的塑造,学校的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但在一些校园规划中,设计者不是努力去解决校园总体布局的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建筑单体设计。更有甚者,某些设计者在进行校园规划时,首先着手的不是对用地的分析,而是建筑单体设计,然后把建筑摆到用地中,根据建筑来设计校园道路等。这种设计模式往往忽略了校园规划的真正目的,最后的设计成果仅仅是一堆设计精细的建筑物的堆砌而已。312 规划中的建筑单体设计与最后的单体设计存
在较大的差别 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单体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校园整体的风格、建筑物外部空间的围合空间、建筑内部主要功能用房的布置等问题;而建筑投标中的单体设计,则需要解决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建筑内部各功能用房的布置、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组织、建筑的造型、结构形式及建筑设计与其他工种的配合等问题。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中的单体设计与单体修建时的单体设计存在着的较大差别,这与设计者在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矛盾以及在处理同样问题时所处的角度不同有密切关系。规划设计中过细的建筑
单体设计,并不会对规划及其后的建设产生更多的
实际意义,绝大多数建筑在其后的单体设计中均需要重新设计。
当然,目前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建筑单体设计越来越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细致的单体设计,能在投标中获得良好的印象分,有的甚至在整个方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负作用是有的中标方案建筑单体设计精美,而在规划层面上一些规划本身应该要解决的问题未解决,本末倒置,不利于校园的建设发展。
313 建筑单体设计盲目求新,缺少文化传承
一些规划设计人员,在建筑单体设计中,盲目追求建筑风格的新颖与前卫。玻璃、塑铝板、花岗岩、钢材等一些在商业建筑上大量运用的材料及一些大挑檐、幕墙等商业化的处理手法均大量运用于大学校园的教育建筑。这样的建筑,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大学校园中的建筑,大多数应该是朴实的、内敛的。优美的校园空间,主要体现在各建筑之间所围
5
6 第1期叶如海等:当今大学校园规划的评析
314 高校校园中的高层建筑
为了图面上能拥有更多的绿化空间以及体现所谓的“生态校园”,一些设计人员为减少建筑密度,规划设计了许多高层建筑。但在实际使用中,教育建筑中大量采用高层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受欢迎的,特别是学生高层公寓在上下课交通高峰时期往往无法正常的运转。笔者认为,高层建筑在建筑使用效率和能耗方面等都存在着较大缺陷,它与生态校园、园林校园是背道而驰的。大学校园在用地许可的情况下应更多的建设低层及多层建筑。参考文献:
[1] 吕 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J].城市
规划,2002(5):24-28.
[2] Clair CooperMarcus,Car olyn Francis.Peop le Place:design guide2
lines f or urban open s pace[M].Ne w York:John W iley&Sons,
1998.
[3] Christ opherA lexander1The O regon Experi m ent[M]1Oxford:Uni2
versity Press,1975.
[4] 夏铸九.校园重访:反省大学1980年代的校园规划[J].
城市规划,2002(5):38-45.
[5] 黄世孟.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J].城市规划,2002
(5):46-49.
[6] Edward Hall.The H idden D i m ensi on[M]1Ne w York:Double2
day,1966.
[7]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
[8]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5.
[9]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
(5):29-32.
Rev i ew of the pl ann i n g of un i versity cam pus today
YE Ru2hai1,FANG Yao2
(1.Depart m ent of U rban and Res ources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2.College of A rchitecture and U rban Plann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Nanjing210009,China)
Abstract:Nowadays,many p lannings of university ca mpuses pursued confignrati on and visual effect excessively,and ignored their actual functi ons and hu man needs,which even lead t o f omalis m.Some vie wpoints are br ought out ac2 cording t o these p r oble m s:calling f or the elastic p lanning of ca mpuses and the devel opment Patten of community,re2 ducing the p r oporti on of the high2buildings in ca mpuses and s o on.
Key words:ca mpus p lanning;f or malis m;functi on divisi on
66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27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