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15:28
文档

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

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打印本文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作者:王军石嫣董谦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70摘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农业区域协作是一必然进程。目前,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河北省农产品供应相对不足,品牌不强,难以满足京津城镇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专业市场和物流配置及“绿色通道”机制尚不完善;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战略规划尚未出台。建议:强化河北省农业服务于京津的协作定位;京津的都,市农业要与河北省的基地农业实现对接;利用现代营销手
推荐度:
导读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打印本文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作者:王军石嫣董谦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70摘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农业区域协作是一必然进程。目前,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河北省农产品供应相对不足,品牌不强,难以满足京津城镇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专业市场和物流配置及“绿色通道”机制尚不完善;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战略规划尚未出台。建议:强化河北省农业服务于京津的协作定位;京津的都,市农业要与河北省的基地农业实现对接;利用现代营销手
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  打印本文

      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

      作者:王军 石嫣 董谦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70

              摘 

            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农业区域协作是一必然进程。目前,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河北省农产品供应相对不足,品牌不强,难以满足京津城镇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专业市场和物流配置及“绿色通道”机制尚不完善;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战略规划尚未出台。建议:强化河北省农业服务于京津的协作定位;京津的都,市农业要与河北省的基地农业实现对接;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构建多门类有分工的现代市场体系;开通市县级绿色通道,组建农民物流协会,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发挥、民间和农民的积极性,落实协调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农业协作,协调机制 

              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对区域统筹的推进,继长三角、珠三角快速发展之后,京津冀一体化和区域协作协调发展再次成为区域统筹的焦点之一。从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2005年到2006年相继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从“大北京”到“首都地区”和新畿辅概念的提出,从以构筑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到河北省新近提出的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战略,这些多是对城市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关注。而由以32个贫困县包围首都地区的贫困带所构成的与京津巨大区域差异的农业大省——河北省,怎样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和谐发展,不但应受到河北省的重视,还应得到京津地区的关注。巩固和加强河北农业大省的地位、解决河北省三农问题而依靠的京津市场等问题,以及推进京津冀农业协作和区域协调发展,应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点课题。

              一、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1、农业是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依托。从自然条件看,河北省与京津同属华北平原暖温带性气候旱作耕作区,相同的农业自然条件是京津冀城市化进程中难以分离的自然基础。从历史看,冀北和冀南历来是“京畿重地”,不仅是军事重地而且是农产品的供应地。在明清时期,京畿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北京、保定、天津鼎足而立,形成三大中心城市,彼此互补和互动。以保定为中心的地区为北京提供经济作物和服务业劳动力,天津则是海运粮食和其他物资到jE京的重要港口。从目前京津城市的重新定位看,河北省农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是京津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的基础和保障。

              2、河北省农业在京津经济一体化中不能被边缘化。北京强大的政治集权统治以及全国服务首都的行政,使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等,要素流动不对称。历史上河北省一直处于农产品供应的从属地位,“进贡”有余而平等协作不够,难成均衡发展的市场;而河北省农业结构自成体系发展,又难享京津恩惠;京津虽有强大的需求,但对河北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这使京津冀农业关系方面产生下列问题:河北各市与京津间协作经营规模小,市场欠发育,产业化程度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不足等。其结果有二:一是农业大省大而不强;二是出现环京津贫困带。巨大的区域差异、产业失调和城乡失衡构成了京津冀都市圈的最大风险。河北省农业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与其他省份相比地位有不断下降趋势,再加上不被重视出现边缘化倾向,这些都成为京津都市圈发展中最大的外部不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非协作的本质是非协作的成本损失不足够大到等于必须协作带来的受益,以及市场机制还没有发展到在区域产权界定清晰下的经济要素平等交易的程度。因此,河北省农业要走出京津经济边缘化而走向一体化必须进行区域协作。

              3、区域统筹、新农村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是河北省农业强省的动力。“十一五”规划强调要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已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该区域广大农民对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以及解决三农问题与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这些都成为协调京津冀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可行性 

              1、一轴两厢、两环开放战略和京津城市总体规划共同关注河北的农业强省建设。河北省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和谐发展的标志,处理好京津冀农业的协作是京津冀发展的共同基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要采取差异化战略,加强北京在京津冀地区、全国和全球产业链中的协作与分工,尤其要重视在京津城镇发展走廊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强调,以天津港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加强城市对外交通联系,与北京共同构筑区域一体的双核心交通枢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河北省从1995年提出“两环开放带动”战略,2000年提出建设成首都的生态屏障、京津绿色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京津的科技转化基地和工业配套加工基地,到2004年又提出“一线两厢”战略构想,这些构想都把京津冀协作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为京津冀农业协作提供了宏观利好,显示了启动市场主导的宏观战略发展思路的不断清晰。

              2、河北省农业区位商上升,农业专业化及农业比较优势不断加强。区位商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全部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与该部门在全国部门产值中所占百分比的比值,区位商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当区位商≤1时,说明该地区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属于自给性部门,当区位商>1时,说明该地区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专业化水平高。

              河北省农业区位商呈上升趋势,并在2003年超过1,已属于农业专业化地区。但北京、天津的专业化程度都比较低,尤其是北京市的农业区位商还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京津两市的农业对外依赖性加强。河北省在京津农业专业化方面具有互补性,所以具有区域协作的可行性。

              二、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北省农产品的供应难以满足京津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近年来,城镇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偏好朝着健康、营养的食品结构转变。据统计,在京津类传统食品消费结构中,粮食消费呈下降趋势,奶及奶制品、干鲜瓜果、肉禽及其制品类消费需求增长显著,而且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上升,水产品和蔬菜类的变化不大。这种趋势为河北省农产品服务京津市场提供了结构性需求定位。据2005年统计,北京市民收入居全国第一位,人均收入为17653元,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为1822.26元,具有相当的购买力。然而河北省在京津市场供应的产品主要停留在大众化产品阶段,优质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数量不多,名牌农产品更少,特色农产品不突出,造成河北省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地位不突出。其结果是,一方面河北省农产品在京津市场份额不足,难以抵御全国各地的优质品牌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河北省农产品的低价格,影响了河北省面向京津的“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的收益,了京津冀农业的协作。

              (二)河北省的品牌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 

              农产品品牌可以树立产品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稳定和扩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更高的溢价收益。随着消费者对品牌食品、绿色食品需求愈来愈多,品牌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品牌销售。

              笔者根据对北京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表明:1993年河北省农产品在批发市场上的占有量为40%,到2005年仅上升到41.8%。尽管河北省在运输上有一定距离优势,但是,全国很多地区的特色品牌农产品借助北京市场流通快、价格高的特点,使单位运输费用的边际收益提高,这就抵消了河北省运输的优势,而河北省农产品的“名优特”产品少,市场价格低,使单位运费的收益相对较低。

              (三)京津冀农产品专业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 

              京津冀的农贸市场是保证农产品交易的基本条件,河北全省的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总数较多,但农产品专业性市场较少。根据《中国市场统计年鉴(2001)》统计资料,京津冀农产品消费和农资贸市场占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北京66.02%、天津48.29%、河北省15.87%。河北省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成熟度还比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从1994-2002年的8年间,河北蔬菜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不过10%。1996年“发展实施农业环京津菜篮子工程”启动,河北的蔬菜种植面积以每年100多万亩的速度递增,春缺秋淡成了历史。目前,河北省的六大蔬菜产区(如张家口承德错季蔬菜产区等)和果品带构成了围绕京津的资源优势,但还没有形成市场优势。

              (四)京津冀物流配置的“绿色通道”网络尚不完善 

              公路交通是京津冀农产品运输的主要途径。虽然京津冀的交通网已经建成以北京为辐射中心的交通框架,但是对于农产品便捷的运输物流体系还很不完善。“绿色通道”是指作为运输中的低收费、低运费消耗、有利于鲜活农产品的高效率流通网络的物流运输体系。虽然国家级、省级高速公路的“绿色通道”2005年基本建成,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省内各市、区及县域间的网络格局,这就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快捷,甚至造成鲜活农产晶的一定损失,使成本增加,影响了农民减负增收。从目前包围在京津与河北交界的收费站来看,运费和过路费偏高削减了河北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的价格优势,削弱了京津市场的亲和力。根据笔者调查,从保定运输蔬菜到北京和石家庄有107国道保定——涿州——北京和保定——北京高速路,收费分别为55元/车和163元/车;107国道保定——定州——石家庄和保定——石家庄高速路分别为54元/车和138元/车。由保定到北京的费用均高于到石家庄的费用,高速路运费是107国道运费的2.5—2.9倍。

              (五)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战略规划至今尚未出台 

              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制定和河北省提出“一线两厢”战略构想、2004年的“廊坊共识”和“北京倡议”到目前国家已启动的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虽然都提出了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但由于京津冀农业协作要跨行政区划,涉及首都、一个直辖市和一个相邻省的整体协调关系,要跨越多层行政区综合考虑基本的、应急的、短期的、长远的,以及部门的和区域的关系。既要解决市场建设、要素流动、价格调节、投入来源、利益分配和组织保障的内部职能,又要解决环境、合作机制和发展层次、阶段等外部职能等多方面深层问题。既要在相互协调中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建设,又要在整体利益良性互动约束下各方利益的削减和让步,其难度之大导致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战略规划尚未出台。

              三、建立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对策建议 

              区域分工协作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协作的基本驱动力;区域贸易均衡理论认为,运费对交换价格有重要影响;共生理论认为,区域协作行为分为方式的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个阶段;博弈论认为,不同主体在利益边界清晰下的长期博弈使区域双方都选择协作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根据上述理论并针对京津冀农业协作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从协作的和机制上消除障碍 

              构建京津冀协作的机制关键在于权力与利益的重新配置,应对行政区域管辖权、财税收益权和管理权按照区域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进行创新和优化,建立各种创新模式。首先,京津冀三方要打破行政规划制定协调发展的。其次,河北省各市也要打破封闭性,在服务京津的过程中克服狭隘的利益纷争,进行服务京津的农业分工协作,建立农产品大市场。再次,首都北京在观念和上要克服“官本位”,重视市场平等交易的“商本位”,构建与周边地区平等的双赢功能,实施对周边地区农产品的平等交易及合理补偿的价格和财税。第四,对农业协作中的管理、分配和收益进行跨区域统筹考虑,尤其要改变现有的税收金融,向服务京津的河北农民倾斜,使农产品价格相对其他省市有一定的优势,这样才能激发河北农民服务京津的积极性。对河北省不发达地区应以其市场潜力巨大和自然资源丰富换取京津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以有换无取长补短,变潜能优势为现实优势。

              (二)强化河北省服务于京津的战略性协作定位 

              河北省历来重视发展与京津的传统友谊和协作关系,曾多次调整与北京、天津协作的战略定位。1986年提出“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共同发展”的路线;1993年提出“依托京津、利用京津、服务京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方针;1994年提出“外向带动、两环结合、内联人手、外引突破”的对外开放方针;1995年,提出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2000年,河北省提出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努力将河北省建设成首都的生态屏障、首都的“护城河”、首都的后花园、京津绿色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京津的科技转化基地和工业配套加工基地,同时,抢抓奥运商机,大力发展奥运经济;2004年,河北省又提出了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线两厢”战略构想,把做好环渤海、环京津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2006年,提出建立沿海经济强省战略。从上述战略规划的变化看,服务京津是京津冀共同发展的基石。

              (三)强化京津冀一体化中农业协作的区域规划 

              京津冀农业协作关系应是由偏利共生发展为互惠共生的战略联盟式协作关系。京津以将环京津地区作为发展腹地,河北省应加强服务环京津的六大基地(产业带)建设,即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基地、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供应产业带、农业产业转移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劳务输入基地。而环京津地区可以把京津作为商品市场及资金、技术来源地、旅游客源地。京津冀三方都要将整个区域发展看作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发展目标、内容、协作步骤,以相互带动谋共同发展,使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将京津的都市农业与河北省的基地农业实现对接 

              第一,将京津都市农业的科技化、循环化、设施化和精品化与河北省特色农业的基地化建设,以利益为纽带实现对接,以京津农产品加工龙头公司的外移带动河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

              第二,以京津的技术转移带动河北的规模化生产,延伸和稳固农业产业链条。利用京郊科技、信息、运输与人才优势与河北省的农产品基地的土地、劳动力优势,形成“基地生产一物流运输一上市销售点规模化”的优势产业链条。在企业化运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参股、协议分成、联合物流、分散配送、就近出口等方式,形成一体化企业集团,共同拓展京津冀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第三,围绕京津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工程,通过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建设,提升京津冀农业协作的效益。

              第四,三地要携手制定统一的京津冀都市圈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预防控制规划,并根据食品安全和环保防疫要求联合布防,使京津冀协作中的农产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第五,加强以河北省为主、面向京津冀并服务全国的粮、油、肉、蛋、菜、奶制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以应对京津冀农业安全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并能延时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

              (五)开通市县级绿色通道,组建农民物流协会,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 

              第一,在省级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尽快开通市县级绿色通道,减免跨区域过路费和进入农贸市场的行政性收费,降低河北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的物流门槛,克服行政性歧视,提高京津对河北省农产品的开放程度。

              第二,为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克服分散运输的风险,应组建农民协会和行业性物流组织,发挥其组织性、联动性、标准化的优势。通过协商沟通机制,确保京津冀农产品运销中农民利益少受侵害。

              第三,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市场,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加快推广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服务方式,提高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的效率。鼓励通过委托代理加强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的协作;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

              第四,整合京津冀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面向外阜市场和国际市场,联合实施协调布局、专业生产、联合储运、整合营销、内外共盈策略。以蔬菜为例,北京的出口比重大,而河北前有保定、廊坊的暖棚菜,后有张家口、承德的锗季菜,由于没有整体谋划和市场营销策略,至今对京津仍属零散型供应,不仅影响了规模的发展,而且双方利益都受到损失。

              (六)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构建多门类有分工的市场体系 

              第一,根据京津市场需求确定河北省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培育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服务京津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推动品牌化、标准化和绿色农业科技市场建设,整合京津冀农产品共同走向国际市场。

              第三,新建市场提档升位,利用连锁农贸市场、物流配送、农业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快速发展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形成以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相结合,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为主体,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

              第四,在北京开辟和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以高品质农产品开拓日韩市场,将京津生产型企业向河北省转移,强化河北省的专业化分工,发挥京津经营流通的优势,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例如,北京的蔬菜出口依存度高、陆地菜多,河北省规模优势大、大棚菜多,二者协作可以扩大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第五,当前,抓住张承地区与北京之间生态补偿的有利机遇,优先考虑在该地区对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副产品实施规模化期货协议订购,确保张承生态服务区的农民收入增加;尽快吸纳大量经过培训的以工代“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京津劳务市场,减少当地人口对生态的压力。

              (七)发挥、民间和农民的积极性,落实协调机制 

              从职能上,第一,对而言,要转变观念,逐步消除过分的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用补贴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改造农业基础设施,重视农业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市场供需的安全评价和预警机制等各种公共服务的质量。第二,指导农户如何种植更适应市场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要扶持发展农业协作组织,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协调和服务职能,通过各类农民行业协会(如物流协会)推动一体化职能的主体建设。第四,培养能驾驭现代市场的新型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跨区域农村协作和农民的积极性,打破过去“农不言商”的旧观念,让农民商人带领农民走出去,富起来。

              从上,尽快建立和启动京津冀高层间多形式、多层次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协作突破目前仅局限在一些县级企业小规模、浅层次的协作层面。建议在建立国家级的区域职能协调机构,在京津冀内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或各区域办事机构,对于长期协作项目开展长期的高层论坛和联席会议等沟通机制,各级部门间签订区域协调的相关协议,协调三方利益。落实“廊坊共识”和“北京倡仪”的联席会议制度、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秘书长协调制度、有关部门衔接落实制度和三地专家学者的研究机制,通过联合组织展览、培训、商务会议,为地区企业界建立联系网络。通过实施制度创新,降低管理成本,逐步完善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

文档

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

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打印本文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作者:王军石嫣董谦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70摘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农业区域协作是一必然进程。目前,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河北省农产品供应相对不足,品牌不强,难以满足京津城镇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专业市场和物流配置及“绿色通道”机制尚不完善;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战略规划尚未出台。建议:强化河北省农业服务于京津的协作定位;京津的都,市农业要与河北省的基地农业实现对接;利用现代营销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