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05章作业答案满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28:29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05章作业答案满分
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客观真理是()。A、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3、认识的客体是()。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4、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导读 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客观真理是()。A、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3、认识的客体是()。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4、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
|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
| 2、客观真理是( )。 |
| A、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 | 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 |
| 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 | 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
| 3、认识的客体是( )。 |
|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
|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
| 4、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
| 5、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 |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
|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
|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
|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 |
| A、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 |
|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
| 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
| D、可知与被可知的关系 |
| E、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
| 2、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 |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
| 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
| 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 |
|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 |
| 3、“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
|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 |
|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
| D、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
| E、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
| 4、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的过程是( )。 |
| A、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
| B、人们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 |
| C、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
| D、人们的思想摆脱客观规律束缚的过程 |
| E、人们创造有利的客观规律的过程 |
| 5、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 )。 |
| A、自然性 |
| B、社会性 |
| C、意识性 |
| D、消极性 |
| E、实践性 |
|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
| 1、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
| 正确 | 错误 |
| 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
| 正确 | 错误 |
|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
| 正确 | 错误 |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05章作业答案满分
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客观真理是()。A、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3、认识的客体是()。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4、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