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着陆(zhuó) 载重(zǎi) 芜杂(wú) 奔小康(bèn)
B.应用(yìng) 筵席(yán) 潜伏(qián) 和稀泥(huò)
C.新鲜(xiān) 伫立(zhù) 侮辱(wú) 逮麻雀(dǎi)
D.扁舟(piān) 毗邻(pí) 祛除(qù) 住一宿(xi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度假 文字俭约 坚忍不拔 察言观色
B.抉择 徇私枉法 不寒而栗 气喘嘘嘘
C.钅容 铸 循章摘句 真知灼见 远见卓识
D.糅合 兵荒马乱 倚老卖老 各行其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 法律、行规和规定,以任何方式阻挠、干预外地
产品或工程建设类服务进入本地市场。
②正值清华大学庆祝90年华诞之际,总到该校 工作。
③新婚姻法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
弟、妹,有 的义务。
④秘鲁国内形势的 ,使藤森来不及作出判断,就匆匆逃到日本,请求庇护。
A.违犯 考察 抚养 巨变 B.违反 考察 扶养 剧变
C.违犯 考查 抚养 剧变 D.违反 考查 扶养 巨变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月的大明湖,华天丽日,殿阁巍峨,泛舟湖上,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B.他以为这样安排便万无一失了,其实是如履薄冰,稍有闪失就可能前功尽弃。
C.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不知还有多少秘密,等待我们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发现。
D.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张老师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藏书,他关于文学方面的书收藏的就有上万册。
B.中学生阅读现代散文,应多选一些美文,从中接受美的感化,美的熏陶。
C.最后复习阶段有三忌,一忌患得患失,二忌盲目攀比,三忌怨天尤人。
D.要求明明白白消费的电信用户,这次不再沉默,对新的资费标准提出质疑。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就心灵的维度来说,温柔与刚强是互为表里的。最温柔的人,往往也是最刚强的人。
温柔与刚强共同建构了契诃夫以及许许多多俄罗斯知识
分子心灵的维度。
①在那些最能够体现知识分子人格力量的关键时刻,契诃夫总是作出掷地有声的回答。
②在日常生活中,契诃夫表现出的是温柔的一面,对爱人、对亲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中
的俄罗斯百姓,他操碎了心,倾注了所有的爱。
③其实,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契诃夫是毫不含糊的。
④人们对于契诃夫温柔的一面有较多的认同,而多少忽略了他刚强的一面。
⑤从现行制度到民族文化心理,他层层深入,剥茧抽丝,堪称民族精神疾病的诊断者。
A.①②⑤④③ B.②④③⑤① C.②③④①⑤ D.④⑤①③②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国古代小说源于先秦神话,发端于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代传奇的出现
标志着它的成熟,明清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它发展到了高峰。
B.唐人乐府大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不受乐府古题的。
大体上杜甫以前一般是旧题新词,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杜甫始着力创作
新题乐府,如“三吏”“三别”等。
C.老舍是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前代表作是《茶馆》;后代表
作是《龙须沟》,并因创作此剧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D.世界名著《神曲》《悲惨世界》《浮士德》《战争与和平》《草叶集》《飞鸟集》的作者
是意大利的但丁、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歌德、的列夫·托尔斯泰、美国的惠特
曼、印度的泰戈尔。
8.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A.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一是指出离别
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中的离别;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
才会面。
B.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诗人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
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事情变化,
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C.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倾诉别情的感人场面。作者在这一联避实
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一点,来表现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前三联写“喜见”,尾联转入“言别”。“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秋山又几重”生动
地再现了分别时的环境,用“秋”修饰“山”,在点明时令的同时,又蕴含着作者
伤别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斗士·英雄 陈敬容
——悼闻一多先生
匆匆地、匆匆地行走,
过一道沟、爬一个山头,
沿途抛掉无用的珍珠,
拾来砖瓦,放在疲乏的肩头。
多少房屋得要修盖,
多少道路得要开筑,
得寻找新的图样,新的器材,
怎忍歇一歇肩,停一停步。
斗士的血迹溶入尘土,
大地上年年有新草茁生;
风刮不走,水流不去——
英雄的业绩亘古长存!
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一日于上海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节中“匆匆地、匆匆地行走”这样急促的行动和语调,起笔突兀,写出了作为
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在随大学迁徙时往来奔走的情景。
B.第一节中“沿途抛掉无用的珍珠,/拾来砖瓦,放在疲乏的肩头”,用抛掉“无用的
珍珠”,拾来“砖瓦”来暗示闻一多先生抛掉了自己的清高,开始有了工农的质朴。
C.第二节中“得寻找新的图样,新的器材”提示了者内在的崇高精神和动力。当
他看到人民身处黑暗统治、生活极端贫穷困苦时,便想到,即“寻找新的图样”;
建设就必须要有“新的器材”。
D.“怎忍歇一歇肩,停一停步”是说闻一多先生有了理想的支柱后,就不会停止。他一
直在实践着“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
进大门!”的诺言。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写作为斗士、英雄的闻一多先生时从正面落笔,撷取了他生前几个平凡却有着
不平凡意义的生活片断,暗示出一位诗人和学者所走过的复杂曲折的道路,这种写
法,从有限中写无限,使具体事物抽象化。
B.诗人惯用象征,在她的象征系统里,所有的具体事物和行为,都是通过象征的手段
来加以暗示的,比如“过一道沟、爬一个山头”,既是紧承上一句写日常生活中具
体的行动,更是一位学者在人生道路上艰苦攀登的象征。
C.第二节中“多少房屋得要修盖,/多少道路得要开筑”,既蕴含着杜甫的“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种中国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又体现了闻一
多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理想。
D.诗人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入微的观察,用日常的生活语言,像叙说自己最熟悉的
亲人的经历一样,以沉静平缓的语调,向别人谈出自己的回忆、怀念和悲哀……应
该说,这是一种表面平淡却蕴蓄着最深的哀痛的感情,正如无声的泪滴,比起嚎陶
大哭更令人感到悲戚和哀伤。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赵璧字宝臣,云中怀仁人。世祖为亲王,闻其名召见,呼秀才而不名,赐三僮,给薪水,命后亲制衣赐之,视其试服不称,辄为损益,宠遇无与为比。命驰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又令蒙古生十人,从璧受儒书。敕璧习国语,译《大学衍义》,时从马上听璧陈说,辞旨明贯,世祖嘉之。宪宗即位,召璧问曰:“天下何如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宪宗不悦。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一日,断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请于帝曰:“此先朝赐臣印也,今陛下登极,将仍用此旧印,抑易以新者耶?”时璧侍旁,质之曰:“用汝与否,取自圣裁,汝乃敢以印为请耶!”夺其印,置帝前。帝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为此也。”自是牙老瓦赤不复用。壬子,为河南经略使。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其党董主簿,尤恃势为虐,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余人,璧至,按其罪,立斩之,尽还民女。刘大惊,时天大雪,因诣璧相劳苦,且酌酒贺曰:“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瑞应将大至矣。”刘屏气不复敢出语,归卧病而卒,时人以为惧死。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视其试服不称 称:合适 B.宠遇无以为此 遇:机遇
C.因诸璧相劳苦 诸:到……去 D.敕璧习国语 国:蒙古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辞者明贯,世祖嘉之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①按其罪,立斩之
②按诛五人,曰颜佩伟、杨念如、沈扬……
C.①宪宗即位,召璧问曰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D.①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
②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13.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 ②帝为默然久之
③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 ④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呼秀才而不名——称呼他为秀才而不知道他的名字
B.时从马上听璧陈说,辞旨明贯——时常在马上听越璧陈述解释《大学衍义》,言辞和
内容明晰而有条理。
C.得所请而后行——得到所请求的地方然后才能实行
D.如董主簿比者——和董主簿接近的人
15.下面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他果敢有胆识的一组是 ( )
①驰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 ②又令蒙古生十人,从璧受儒书
③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 ④夺其印,置帝前
⑤按其罪,立斩之 ⑥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世祖做亲王时就很赏识赵璧,从日常生活到工作学习各方面都对赵璧恩宠有加。
B.宪宗即位后,向赵璧询问治国方略,赵璧答话不讲究语言艺术,宪宗和世祖都为他
捏了两手汗。
C.断事官牙老瓦赤拿着他的印来暗示宪宗要重视他,保持他的地位,结果被赵璧毫不
客气地顶了回去。
D.赵璧了解到刘万户与董主簿的罪行,先斩了董主薄,刘万户前去拜访赵璧后,知道
自己也难逃法网,回家后卧病而死。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7-20题。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给两者来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的伟大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走到一起呢?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7.第二段中列举物理学家牛顿患神经过敏症和画家梵·高患抑郁症的直接目的是( )
A.科学和艺术分道扬镳给二者带来的困窘
B.长期潜入科学深宫或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恶果
C.思维长期在脑半球内进行,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D.左脑负责的逻辑思维功能和右脑专司的形象思维功能未能接合和综合开发利用
18.对“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句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B.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C.科学和艺术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就像智慧和情感互相制约一样不可分割
D.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9.从本文看,科学和艺术能够结合的依据是什么?下列句分别编为四组,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②人的左右脑半球专司的思维功能,可以交互作用,传递信息
③有益于心灵的健康,也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④二者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感到孤寂和厌倦
⑤既能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来福音和成就,又能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出新的
前景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20.下列四项,选择本文的标题,最好的一项是 ( )
A.科学和艺术的分合 B.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意义
C.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姻缘关系 D.科学与艺术的联姻
第Ⅱ卷(共90分)
四、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21-25题。(28分)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一个秘密。
河流的秘密始终是一个秘密。“亲爱的,我永远也不会对你讲/河水为什么这么缓慢地流淌。”这是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加的诗句。这是一个热爱河流的诗人卖关子的说法,其实谁又能知道河水流得如此缓慢,是出于疲惫还是出于焦虑,是顺从的姿态还是反抗的预兆,是因为河水昏昏欲睡还是因为河水运筹帷幄?
岸是河流的桎梏。岸以为它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但河流并不这么想。它在夏季与秋季会适时地爆发一场,淹没傲慢的不可一世的河岸。这时候河与岸的关系发生了倒置,由于这种倒置关系,一切都乱套了,居住在河边的人们人心惶惶,他们习惯了做水的客人,从来没有欢迎河水来登堂做客的准备。河水与人的关系被人确立,河水并没有发表意见,许多人便产生了种种误会,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试想想,你如果经常去一个地方寻找欢乐,那么这地方的主人必将回访,回访是一种礼仪,水的性格和清贫决定了它所携带的礼物:水,仍然是水。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河边的居民们发现深秋的河流水位很高,显得容光焕发,朝气蓬勃。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海洋接纳河流,不索香火金钱,不打造十字架,不许诺天堂,它说,你来吧。于是河流就去了。河流奔向大海的时候一路高唱水的国歌,是三个字的国歌,听上去响亮而虔诚:去海洋,去海洋!
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一条瘦小的河。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它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
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就像我母亲所描述的同一条河流,也就是我们家后窗能看见的河流。那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故事:有一年冬天河水结了冰,我母亲急于赶到河对岸的工厂去,她赶时间,就冒失地把冰河当了渡桥,我母亲说她在冰上走了没几步就后悔了,冰层很脆很薄,她听见脚下发出的危险的碎冰声,她畏缩了,可是退回去更危险,于是我母亲一边祈求着河水一边向河对岸走,你猜怎么着,好顺利地过了河!对于我来说这是天方夜谭的故事,我不想信这个故事,我问母亲她当时是怎么祈求河水的,她笑着说,能怎么祈求?我求河水,让我过去,让我过去,河水就让我过去了!对于同一条河流,我母亲做了多么神奇多么瑰丽的描述!
河水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水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水最大的秘密。多少年来我一直难以忘记我老家一带流传的关于水鬼的故事,水鬼们一定看见了河水的心灵,这就是他们可以自由出入于水中不会被溺的原因,他们拿到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够打开河流的秘密之门。
水鬼如果是人类的使者,那他们一定背叛了人类,忠实于水了,他们不再上岸是为了保持河流的秘密。水鬼已经被水同化,如今他们一定潜伏在河流深处,高昂着绿色的不屈的头颅,为他们的祖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岸上的人们啊你们去征服水球,去征服太空吧,但是请记住,水是不可征服的!
21.这篇散文,(1)第三段中“你如果经常去一个地方寻找欢乐,那么这个地方的主人必将
回访”一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第五段画线句中“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是指
(2分)
22.第四段。
(1)“打造十字架”、“许诺天堂”指的是
(3分)
(2)河流一路高唱“去海洋,去海洋”,表现了河流
(3分)
23.这篇散文
(1)第六段从孩子的角度对“一条瘦小的河”进行观察,其作用是
(2分)
(2)第七段讲述母亲过冰河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加西亚的诗句“亲爱的,我永远不会对你讲/河水为什么这么缓慢地流淌”,
接着指出这是诗人卖关子的说法,其作用只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文学性。
B.作者说:“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说明作者对此
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却未能得出明确的答案。
C.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脚下的“水”,
我们的家园,保护比征服更重要。
D.水鬼“可以自由出入水中不会被溺”,是因为他们拿到了一把“能够打开河流的秘密
之门”的钥匙,对于人类来说,纵使付出不懈努力,也很难获得这把钥匙。
E.比较《河流与岸》《河流的秘密》《河流与人类》《河流的品格》《河流的追求》《河流
的反抗》等,以《河流的秘密》为本文的标题为最好。
五、(12分)
25.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补充恰当的文字。(4分)
今天当你乘坐着呼啸奔驰的现代化列车穿过高山、跨越大河的时候,当你
的时候,
当你 的时候,
你是否惊叹于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呢?
26.将下面文字的画线部分改写成整句。(4分)
在我的空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在寒冬腊月的冰天雪地里怒放,
不是开在阳春三月和花坛暖房里;是凛冽的北风,而不是和煦的春风迎接它出生;春风
秋露不滋育它成长,只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才滋育它成长。
| 改 | 为 |
中世纪的绘画,透视与比例,很不成熟。题材则多为“圣像”“圣徒行传”。这引起
了达·奇等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不满,他们的宗教题材绘画,已抹上了浓重的世俗色彩,
透视与构图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继起的“荷兰画派”干脆将现实生活作为基本母题,尤
其注重人性与性格的表现,创作了一大批巴洛党风格的伟大作品。这一趋势在后来的“现
实主义”画派中得到了强化,而“浪漫派”绘画更开拓了宣泄人类情感的新领域。尔后
的“印象派”画家们却发现他们的前辈不过是以“所知”代替“所见”,表现的并不是
视觉中的真实;在光与色的交响中,他们揭开了现代绘画的帷幕。可见
。
六、(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韩寒,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的一名学生,嗜好文学创作。读初中的那年,他的
短篇小说《弯弯的月亮》和《书店》就分别刊登在《少年文艺》(南京)1997年第7期
和第9期上。一炮打响后,他就迷恋上写作,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的另外几篇短篇
小说又相继被《少年文艺》(上海)采用。1999年,在上海《萌芽》杂志社和北京大学
等7所大合举办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一名高一
学生的韩寒,他参选的3篇文章《书店》《求医》和《杯中窥人》全部入围,并最终以
《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同年,韩寒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揭露批判他所受
的应试教育。2000年,他再次参赛,《穿着棉袄洗澡》一文以文笔流畅、思想深刻,受
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二等奖。同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万字的长篇小
说《三重门》,引起极大轰动。
韩寒迷恋上写作后,几乎很少花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1999年,因考试7门课亮红
灯,韩寒按有关规定不得不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又因期末考试7门课亮红灯,万
般无奈之下的韩寒只好办理了休学手续。休学后,他呆在家中继续干他想干的事。
韩寒代表了现今一部分特长生的另类的发展模式,请以“韩寒现象”为话题写一篇
文章。
[注意]:
1.内容只要与这个材料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济南市高三语文试题参及评分标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B 2.D 3.B 4.A 5.C 6.B 7.C 8.D 9.B 10.A
二、(18分,每小题3分)
11.B 12.C 13.A 14.B 15.D 16.B
三、(12分,每小题3分)
17.C 18.B 19.A 20.D
四、(18分)
21.(1)人类不顾客观规律,一味向大自然索取,(1分)必将招致大自然的报复(1分)。(意
思对即可)(2)人类对生存环境(水资源)的破坏形式不只是污染一种。(意思对即可)
(2分)
22.(1)在思想上设置种种束缚(或“套子”)。(“在思想上”1分,有“束缚”的意思2分)
(3分)(2)向往自由,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意思对即可)(3分)
23.(1)使人更加真切具体地(1分)认识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恶果(1分)。(意思对即可)
(2)跟第六段(或“上段”)的描写形成对照(1分),表现了河流善良的性格(1分)
24.C、E(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4分,答案超过两个的,按前两个评分,答错不倒
扣分)(4分)
五、(12分)
25.本题以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为话题,考查学生仿句能力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社
会发展的关注程度。
在内容上,补写句必须是使用高科技成果轻易完成了过去不易完成的事情;在形式
上,补写句必须与前一个分句构成排比。内容和形式各2分。答案略
26.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在花坛暖房里开放,而是在冰天雪地
里怒放;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
而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关键是选准主干句,一句1分,不通顺减1-2分)
27.一部美术史,就是不断地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历史。(陈述对象正确得2分,有“发展”
这一意思得2分)。
六、(60分)
按200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