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溃退(guì) 要塞(sài) 偌大(nuó) 不逊(xùn)
B.颁发(sóng) 遗嘱(zhǔ) 教诲(huǐ) 凌空(líng)
C.翘首(qiáo) 轻盈(yíng) 悄然(qiǎo) 桅杆(wéi)
D.诘责(jié) 镌刻(juàn) 绯红(fēi) 畸形(qí)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屏息敛声 眼花瞭乱 酷似 潇洒
B.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浩瀚 咆哮
C.油光可签 杳无消息 凄然 教诲
D.抑杨顿挫 惮精竭虑 宛如 轻盈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B.王明学习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C.对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的养猪户,人民群众深恶痛疾。
D.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 ) (3分)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D.湛江的亚热带城市风光迷人,还有那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5.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 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D.苏轼是宋代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6.古诗文背诵默写(10分)
(1)故渔者歌曰:( , )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
(3)其间千二百里,( , )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
(5)庭下如积水空明,( , )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除了一匹身上披着绣有一颗金星的天蓝色鞍毯的白马在河边吃草以外,只有他一个人。这个青年正在洗澡;我们走近时,他很快地跳出来,披上天蓝色的褂子,和白布的头巾,上面有一颗红星。一枝毛瑟挂在他腰际,木盒子柄上垂着一绺红缨绸带。他手按着,等着我们走近,问向导我们有什么事情。后者拿出他的路条,简单地说明了我是怎么被交给他的,那个战士好奇地看着我,等我进一步解释。
“我是来见的,”我说,“我知道他在安塞。我们还得走多远?”
“毛吗?”他慢吞吞地问。“不,他不在安塞。”接着他看了看我们的后面,问我是不是没有别人。他弄清楚确实只有我一人之后,态度才自然起来,他微笑着,好像有什么秘密的好玩的事情似的。他对我说:“我正要到安塞去。我和你一块到县去吧。”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 《红星照耀中国》 ,书中称誉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指的是 长征 。语段中的“我”指的是 埃德加· ,这段文字涉及的具体的情节是埃德加·去延安见的路上。
8.综合性学习(6分)
二十一中学正开展“墨香书法”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学校大屏幕展示的实时新闻如下:
2016年5月15日晚,嘉德“大观之夜”专场拍卖举行。“唐宋家”之一曾巩的唯一传世作品《局事帖》以2.07亿元成交。消息瞬间传遍收藏圈,也引起了大众的普遍关注。“一个字相当于167万元,真可谓天价书法!”不少网友对于疯狂的亿元书法很吃惊。其实自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火爆顶峰起,已经有多件拍品价格过亿,这也标志着中国书画步入亿元时代。
(1)热点追踪:结合材料,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创意先锋:为推动“书法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请依据前一句格式,在横线上补全宣传标语。(3分)弘扬书法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曾巩书法作品以2.07亿元天价成交(体现新闻事实,“人”+事)(2)示例:传承传统文化;彰显书法魅力(动宾结构,主题明确)
二、阅读与理解(3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高梁桥水①,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②,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梁之水。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③盖: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④挂进贤冠:挂,摘掉。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道此入玉河____________ (2)去桥可三里____________
(3)大可七八围许____________ (4)思立亦以为然____________
10.用“/”为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2分)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12.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9.经过(名词作动词) 离,距离 大约 对,正确
10.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1.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
12.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官场的鄙弃,对山水的痴情,对大自然的企慕,对个人心性解脱的追求。(意思对即可)
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河水就像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12分)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夜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子。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子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突然拧亮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 。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靠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子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子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子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泡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子。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子里的灯没有再亮起。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子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子里的灯又亮了起来。从那团黄色的灯晕中,我总觉得,那一盏灯光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子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当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打听了几户人家,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说是到成都工作的儿子那里去了。
⑾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那手里握着的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⑿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都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⒀然而那条小巷子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闪烁,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⒁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子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13、“一盏灯”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到什么作用?(2分)
14、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5、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6、请把第④段横线处老奶奶的心里活动补充完整。(3分)
13、线索
14、示例: “温暖”是指我看到那盏灯心中涌起的暖意,感受到老人对我的关爱,心生感激之情;“孤独”是指老人失去老伴,只剩下一个人.
15、示例:环境描写,渲染了小巷里寒冷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我独自走夜路害怕(恐惧、胆怯、孤单)的内心感受.
16、示例:孩子,快走,奶奶给你灯光.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11分)
思念一块月饼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17、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18、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19、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4分)
17、①吃月饼②偷月饼③思念月饼.
18、答案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19、文中刻画了一们关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相关内容: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不责怪“我”偷吃月饼,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等情节.
三、作文。(50分)
20、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却常常对自己所拥有的视而不见。冬日的暖阳,怒放的花朵,亲朋的问候。动人的文章,甚至一个小小的善举,一个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请以“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