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商业银行业务、职能
1)商业银行业务有资本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表外业务
2)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数量中介;期限中介;风险中介;降低金融交易中的交易成本。
2、变收入、储蓄为资本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4、支付中介职能
5、金融服务职能
6、信用创造职能
2.银行业务、职能
1)业务:负债业务-资金来源
资产业务—资金运用
中间业务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2)职能:1.职能2. 服务职能3. 金融监管职能
3.格雷欣定律
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举例:例如金银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比价则为1:16,此时黄金的市价较高,这时,金币的持有者将会熔化金币到市场上去兑换白银,一经熔化,即可赚回1两白银,这样市场上持有金币的人越来越少,而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多,金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反过来,若市场金银比价为1:15而法定比价为1:16,白银市价高于法定比价,市场上的银币会退出流通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4.越多越多的货币和越少越少的货币的论段在现代信用制度下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只有名义价值,失去实际价值。在货币过多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下降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将日益减少的预期,从而促使公众加速出让手中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总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而在货币过少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上升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会日益提高预期,从而会促使公众推迟货币的支付,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流通中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由此,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是多时愈多,少时愈少这一现象。
5.吸烟视为违法行为将对现金漏损率有什么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现金漏损率上升→货币乘数下降→MB不变
6.如果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如何变化?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下降→MB不变→货币供应量下降
7.如果央行从公众手中买入债券,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如何变化?
MB提高→m提高→Rd下降→m提高→货币供应量提高
8商业银行从央行借入100万,并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变化?
MB提高→Re下降→m上升→Ms上升
9,若央行出售100万债券,商业银行减少100万贴现贷款,货币供应量如何变化?
MB下降→基础货币量下降→Ms下降→供应量下降
10.若经济开始繁荣,贷款需求增加对货币供给量有什么影响?
市场利率上升→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率上升→Re下降→m上升→Ms上升
11.若其他因素不变,未来20年财富持续持续增加预测现金漏损率变化对货币供应量影响?Rc下降→m上升MB不变→Ms上升
12.央行在市场利率上升时进行公开购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公开市场购买→MB上升→市场利率上升→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机会成本上升→Re下降→m上升→Ms上升
13.货币三大法宝的作用机制及优缺点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①作用机制(1)数量机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影响货币乘数
(2)价格机制(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3)具有预告效应:影响居民与企业预期,使之配合或符合银行的需要
②优点: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具有较强的控制货币和信贷规模的能力,快捷有力。
③缺点:效果影响深且巨,易造成经济的剧烈震荡和大起大落,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使用起来不太灵活,影响其效果;引起大众心理预期的强烈变化,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强制力;对各银行影响不一(超额准备金率较高的银行所受影响较小);能直接影响利率水平,但无法影响利率结构;金融脱媒现象的存在或出现;主动负债的拓展。
2)再贴现业务
①作用机制(1)数量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
(2)价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3)具有预告效应
②优点: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具有较强的预告效果和告示作用;防止金融恐慌。
③缺点:对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只能产生间接效果,能否成功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反映和配合,不能主动地影响货币和经济,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影响利率总的水平,而无法影响利率结构;不宜随时变动,伸缩性较差,不具有强制性;
3)公开市场业务
①作用机制:(1)数量机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2)价格机制: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两条渠道:货币供求与有价证券理论价格公式 买卖相同数额但期限不同的债券
②优点:控制得当,较小的规模较小的步骤,主动性操作,经常性连续性操作,伸缩性,逆转性,操作迅速,不存在延误。
③缺点:作用细微,强制影响较弱,预告效果不大,其他市场的存在会减少其影响,存在一定时滞,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的配合。
14.货币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①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菲利蒲斯曲线(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置换关系)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
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复苏伴随着国际收支逆差
④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为治理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
⑤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
⑥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集约性经济增长,机器排挤工人
计算题(5’×2)
1.贴现公式:
2.货币乘数(m):1/Rc+Re+Rd+Rt×t
简单存款乘数:存款乘数 = [[存款货币]]的总变动 / 准备金的变动=1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银行体系存款扩张总额;
论述题:(三选一 10’×1)
1.我国商业银行为什么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1. 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提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要求:假日经济(旅游经济)
2.商业银行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3.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利差缩小、优质客户分流
4.来自入世的压力:外资银行的进入(扬长避短)
5.中间业务的特点
6.银行资源的充分利用:代售保险和基金、承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优势的辨证思考)
2.影响和决定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1、平均利润率 利息来源于利润,是利润的一部分。
利率受制于利润率。
利润率有平均化的趋势。
利率受制于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资金的价格——利率决定于资金的供给与需求。
供大于求:利率下降
供不应求:利率上升
3、通货膨胀预期
利率必须高于物价水平,即必须保持一个正的实际利率。
原因:要保证资金融通行为的正常进行必须保证一个正的实际利率,即债权人通过借出资金所得到的报酬不能被物价水平的上升完全侵蚀掉。
4、银行
银行试图引导利率上升,应该在公开市场买入还是卖出国债
5、 经济运行周期
在危机阶段,生产过剩、商品滞销、物价暴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支付手段缺乏,对借贷资本的需求急剧增加,利率急剧上升达到最高限度。在萧条阶段,物价已跌到最低点,整个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借贷资本的需求减少,借贷资本供大于求,利率不断降低。在复苏阶段,投资增长、就业增加,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开始增长,但借贷资本供给充足,利率不会有明显下降,也不会出现大的回升,而是停留在低点或小幅度变动。在高涨阶段,生产迅速发展、物价稳定上升、利润急剧增长,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增大,但由于资本回流迅速、信用周转灵活,利率并不是很高。但随着生产的继续扩张,借贷资本需求日益扩大,特别是在危机前夕,利率又会不断上升。
6、国际利率水平
一国在确定本国利率水平时必须参考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
3.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本轮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010年开始)?
1. 需求拉上说 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
2. 成本推动说 工资推进型、利润推进型、间接成本推进型
3. 结构型通货膨胀说: 价格刚性;工资刚性;攀比效应 我国:煤电油运、粮食、肉价
4. 国际传导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