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福建省龙岩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26:57
文档

福建省龙岩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文

福建省龙岩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6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屈心而抑志兮,。(屈原《离骚》)(2),竞周容以为度。(屈原《离骚》)所守或匪亲,。(李白《蜀道难》)(3),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胚,。(李白《蜀道难》)(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
推荐度:
导读福建省龙岩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6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屈心而抑志兮,。(屈原《离骚》)(2),竞周容以为度。(屈原《离骚》)所守或匪亲,。(李白《蜀道难》)(3),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胚,。(李白《蜀道难》)(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
福建省龙岩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6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屈心而抑志兮,                。(屈原《离骚》)

   (2)                ,竞周容以为度。(屈原《离骚》)

所守或匪亲,                。(李白《蜀道难》)

   (3)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飞湍瀑流争喧胚,                。(李白《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宣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鞋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骼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     刀笔:文书。    

    B.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            必:假使,果真。

    C.朕诚无所爱            爱:爱护。    

    D.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    除:任命,授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太宗行赏,在殿上把长孙无忌等人酌爵位、封邑进行宣逮!让众臣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解释不能凭着私情让他的叔父李神通和功臣同赏。

    B.房玄龄等人善于谋断,因此李世民认为他们的功劳并不小于他的叔父,行赏应当在李神通的前面。

    C.唐太宗认为设立分掌职务,为的是人民,因此应该选择有才能的来用,当然,个别旧部下可在掌管国家大政的原则下让他们任职。    

    D.唐太宗以身作则,常常暗自鄙视以前的帝王弄虚作假,坚决严格要求自身,做到源清而流长。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

   (1)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4分)    

译:

   (2)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5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得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1)颈联两句,以时间的推移来分叙二景,是哪两景?(2分)

   (2)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下笔处处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有意、物有情的?(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三岁时母亲死了,被聂赫留朵夫的姑妈收养。十六岁时,她因与聂赫留朵夫发生关系并怀孕,被赶出家门。她去给人家当女仆,最后沦落到妓院。后来,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审判,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途中,她被聂赫留朵夫感动并决定与他结合。 

    B.《欧也妮·葛朗台》中,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和典型的个性化语言入木三分地塑造了著名的吝啬鬼、守财奴盼形象——葛朗台。

    C.聂赫罾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租金,面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

    D.卡秋莎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视线移到陪审员那边,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查得严肃甚至充满恼恨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 

这是在法庭上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桑夫见面的情景。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心情非常复杂。

    E.聂赫留朵夫返身回到脱下大衣,走上楼去。他在第一条走廊里就遇见了法纳林,他拦住律师,说有事要同他商量。

玛丝洛娃被判刑后,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作出的判决是不公正的。他去找律师法纳林,准备把案件告到高级。    

7.填空题。(5分)

   (1)“孩子,记住,只有在天上,在那个世界里,才有幸福。”            像秋天的落叶一样脆弱,在她临终时,对欧也妮说了上面的最后一句话。

   (2)             原是查理母亲留给他的,查理去            前把它交给欧也妮保管,有一天,欧也妮与母亲正在欣赏,被葛朗台撞见。

   (3)在审讯玛丝洛娃过程中,             心想快点结束这个案子,好赶去同他的瑞士会面。副检察长发表了扬扬洒洒的讲话,最后由           写定罪意见。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齐灭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①面举②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④,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⑤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旬,十天。②举,攻占。③天殃:天降的灾殃。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⑤运:转、转换。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人战胜了燕国后,有人劝齐宣王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他占领它,齐宣王感到有些为难。  

    B.齐宣王虽然把是否古领燕国这件事去问孟子,但他的话语之中还是透露出想占领燕国的意思。  

 C.对齐宣王的问话,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出武王与文王的例子来说明取与不取的决定权还是齐宣王自己。    

D.孟子认为,假如齐国人攻打燕国,能够受到燕国的老百姓的欢迎,那么齐国就应该去攻打并占领它。    

   (2)这一则文字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一11题。    

    ①感谢还有像陈子善、吴福辉这样的学者,在现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中打捞出了东方蝃蝀(李君维)先生的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人们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我们的文学史记忆。当我们的记忆被各种意识形态或删繁就简的历史叙述控制时。最能打破控制、祛除记忆虚假性的,不啻是史料工作所发掘、所擦亮的被遗忘的事实。尤其当几位健在的作为李君维同代人、好朋友的老先生,以各种鲜活的细节带我们进入这位张爱玲传人的生活世界时,一种久违了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海派文学的历史现场就恍惚再现了。不管沉默或开口,老人本身就是历史,一如尘封的纸页和文字,总能让我们呼吸到业已稍逝韵时光的气息。

    ②“半新不旧”这个词,是我读东方蝃蝀小说的整体感受:‘他使用的汉语是半新不旧的,描写的生活和人物是半新不旧的,流露出的生活哲学也是半新不旧的。这些印象自然隐含着后设者的感知距离。但在叙事话语层面,这“半新不旧”却意味着传统文化和摩登时尚所构成的一个矛盾的张力空间,其中当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相互拮抗的文化信息。有趣的是,动于外、静于里,东方先生的文学感知方式乃典型的东方思维,并不追随动荡不安的时间步履来为故事赋形。所以,这“半新不旧”又不表现为由“旧”到“新”的过渡,反而是亦古亦今,亦中亦洋,呈一派混和、淡定甚至有点儿怡然的文化随意状态。谁说穿长袍就不能抽雪茄呢?

    ③这里,不妨把现代海派文学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城市书写做一个简略比较。例如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程乃珊、陈丹燕等女作家j’她们所追忆、所想象的老上海生活,和东方蝃蝀那一代人所亲历的生活之间的距离到底在什么地方?我想,主观投射之强’弱大概是一道美学的分水岭,一个就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写,’决无什么“现代性”、“都市文化”之类的观念预设;另一个却要打听着前人的生活写,且不得不在重构和想象的过程中添加若许意愿成分——两相对照,至少文学真实性的成色就有了分殊。不难感到,无论生活还是笔调,东方蝃蝀都延续着传统文化的风神,而先经“文化”再经“西风洗礼”的后一代人下笔,传统文化的底蕴就少多了,韵味也不对了,甚至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带上点追昔日中产阶级神话的俗气。东方先生也写上层公馆生活,但你感觉不到有任何炫耀的地方,不会产生那种甜腻腻的感觉,读着读着,反而有一股苍凉咚东西漫洇开来。这东西才是真正的文学的东西。这种对人生的苍凉感受一旦抹去,文字格调便高下立见。王安忆的《长恨歌》之所以打动我们,在我看来,多半也是得力于弄准了王琦瑶故事的基调。   

 (节选自王鸿生《动外静里说东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东方蝃蝀(李君维)先生是张爱玲文学风格的继承者,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海派文学

的代表人物。

    B.如果东方蝃蝀的作品没有被发掘整理,那么我们对现代文学史记忆将是残缺的,甚至是虚假的。

    C.作者用“半新不旧,这个词,委婉地批评了东方蝃蝀小说亦古亦今、亦中亦洋的矛盾状态。    

    D.程乃珊、陈丹燕等女作家继承了现代海派文学的风格,表现老上海的社会生活,但经过“文化”和“西风洗礼”,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她们的文字中缺失了。

E.东方蝃蝀写上海上层公馆生活,漫洇着人生的苍凉感受,这一感受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也得到了体现,作者认为这能体现较高的文字格调。

10.根据文本,说说东方蝃蝀小说“半新不旧”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1.根据第③段的论述,概括说明东方蝃蝀那一代海派文学的作家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4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拾穗的少年

席星荃

    ①拾穗的少年,是收获季节的田野上的一道风景。

    ②少年行走于收获时节的大地之上,手握一把金色的谷穗,他不断地弯腰俯向大地,拾起沉甸甸的谷穗。太阳照着他,旷野的风吹着他,天上白云悠悠,鸟儿在草丛里啼叫。少年行走着,寻找着遗失的谷穗。也许你觉得这很有诗意,甚至有某种象征的意味包含其中

吧。    

    ③在经历了大饥荒的六十年代里,·活跃在广袤的原野上的少年拾穗者人群中,有我的身影。    

    ④其实,那时少年拾穗的动机和农民一样的具体、普通——为了吃饭。吃饭,这是最古老而永恒的欲望,少年已经懂得了这一点。他是从父亲的眼睛里懂得的,是从母亲的祈祷里懂得的,更是从刚刚经历的大饥荒里亲身体验到的。饥饿使他早早地体验到了苦难,尝到了情感的滋味。他知道,吃,管着人世的一切,牵连着人间的恩怨悲欢。少年拾起谷穗,就是拾起父辈失落的梦想、辛酸或欢乐。稚嫩的少年一穗一穗地拾起它们,稳稳地触摸到其中的沉重。

    ⑤我们这些饱受了饥饿折磨的孩子们散布在田野里,顶烈日,忍饥渴,勤勤恳恳地奔走着,心里充满了快乐。这不仅仅因为使人活命的粮食,更因为人生早春有太多的美丽;美丽伴着向往,伴着渴望,使未来如云霞绚烂。而拾穗仿佛是一个演习,以最直接的形式将人生的美丽与生命的欢乐体现出来,使生活像歌谣一样美妙。

    ⑥但是拾穗者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拾穗的少年是孤单的。他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少年的情感和思想破土而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拾穗,是少年心灵的跋涉,是他走向成熟的人生中的一段孤旅。

    ⑦我常常伫立在田野里出神,心里无名地感动着。田野被收获后,呈现着裸露的坦荡与字静,显露着疲惫的幸福感。她像生育过后的妇女,怀着安详。天格外高远,地格外广袤。山淡淡地蓝着,在远远的天边;水静静地暖着,亮着。孤立的田野之树清高脱俗,在一片裸露的土黄背景里绿得极鲜亮,像田野里举起的静止的旗。农夫和牛走了,天地静而空阔。这时候,拾穗少年缓缓而行的身影成为高天远山之间的点睛之笔,成为风景的灵魂。——不,也许正是风景塑造了乡下少年的灵魂。有谁不是在某种风景里长大的呢?只是风景塑造了乡下少年的灵魂。有谁不是在某种风景里长大的呢?只是风景不同而已。灵魂有了这样美而静、广而远、高而深、所来久远的生长天地,得了清风爱抚和艳阳暖照,它的眼睛能不格外清澈吗?骨骼能不分外挺拔吗?而心呢,必会宽容、博大、仁慈而悲悯。

    ⑧拾穗这种人类行为有一种古老的意味。让上学的少年想想古代的诗篇,他们就知道,唐代的人,汉代的人,甚至更久远朝代的人都这样在田野上走过,寻觅过,希望过,沉思过,也孤独过。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走过去,走到今天,走到他这一代。人类离不开田野,今后的人们还要在田野上走下去,一直走到永恒……  

    ⑨以上描述了我此刻的回想,其中也许有岁丹之手瘟柯的色彩。.如果真是那样,我会更高兴,因为每个拾穗少年都爱恋着田野与早期岁月。我当然知道实际的情形是艰苦的,艰苦不能使乡下孩子成为大人物,一但=样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使野孩子变成勤谨沉默的农夫。

    ⑩遭遇苦难是不幸的,然而苦难会给你一些补宣塾一特别是多艰人生的时刻,它总是成为你内在的自信与顽强。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拾穗的少年》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那就是在艰难中成长,在艰难中寻得快乐。    

    B.本文通过形象的描绘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心灵的净土和灵魂的归宿,这是作者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C.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充满诗意,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

    D.“在经历了大饥荒的六十年代里,活跃在广袤的原野上的少年拾穗者人群中,有我的身影”,说明“我”和那个拾穗的少年是同龄人。    

    E.《拾穗的少年》的优秀之处不仅仅在于其词章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它以一个拾穗的少年为基点,引申出了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13.简析第7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14.作者在文中谈到了拾穗行为对拾穗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请分条作答。(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r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韵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飞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舨—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The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奂IJ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

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在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色笔记》。    

    B.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

    C.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

    D.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13.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14.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语言不能”与“语言相通”矛盾吗?为什么?(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3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16.某市昌平门大街一处平房发生火灾,十余间平房被大火吞噬,滚滚浓烟在数公里外就能看到,消防官兵经过两个小时奋战终将大火扑灭。火灾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火灾原因正在调查中。    

    对这则新闻事件,该市的《早报》拟在头版并配上消防队救火的照片予以报道,记者送稿时拟从三个不同的新闻标题中选择:①《本市一平房区失火》②《昌平门火烧连营》③《“飞龙”救险》。请你为报社编辑选择其中的一个为标题,并简要说明选择和舍弃的理由。(7分)

    选择:

    选择的理由:

    舍弃的理由:

六、作文(70分)

1 7.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自己的亲人,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封信给最要好的朋友,.表达一下浓郁的情谊,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我们常想完成自己的一项创意,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

    很多美妙的想法就这样被搁置了。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是多么可贵的一天,要做的事就从现在开始。

    请以“就从现在开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得抄袭。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可以横绝峨眉巅  忍尤而攘诟

   (2)背绳墨以追曲兮  化为狼与豺

   (3)扪参历井仰胁息  砯崖转石万壑雷

2.C(爱:吝啬)(3分)

3.C(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唐太宗对旧部下格外开恩的一面)(3分)  

4.(1)陛下极为公正,即使对皇叔淮安王也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么敢不安本分呢。(“至”“虽”“吾侪”各1分,共4分)

   (2)朕将用至诚之心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好用权谋小计来对待臣下,常常私下觉得可鄙。(“方”“权谲”“接”“耻”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已酉日,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并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田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太宗说:“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太宗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这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j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不会吝惜爵位和田邑,但不可徇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众位将领于是相互议论道:“陛下极为公正,即使对皇叔淮安王也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么敢不安本分呢。”大家都心悦诚服。    

    房玄龄曾说:“秦王府的旧僚属未能升官的,都满腹怨言地说:‘我等跟随侍奉陛下身边,也有许多年了,现今拜官,反而都在前太子东宫、齐王府僚属的后面,”太宗说:“君主大公无私,因此能使天下人心服。朕与你们平日的衣食,都取自百姓。因此设官吏定职守都是为了百姓,理应选择贤才加以任用,怎么能以新人旧人来作为选拔人才的先后顺序呢!如果新人贤能,故旧不才,怎么可以放弃新人而只取故旧呢!现在你们不论其是否贤能而只是怨声不断,这哪里是处理国家大政的方法呢!”

    有人上书请求除去谄媚的臣下,太宗问:“谁是谄媚的大臣?”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之间,不能确知谁是谄媚之人。希望陛下您跟群臣谈话,或者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已见、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谄媚之人。”太宗说:僖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混浊了源头而去要求支流的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作假使诈,凭什么要求臣下耿直呢!朕将用至诚之心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好用权谋小计来对待臣下,常常私下觉得可鄙。你的建议虽好,朕不采用。”

    丙午,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侈浪费,减轻徭役和赋税,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这时起,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5.(1)晨景、晚景(2分)    

   (2)人有意:“忆”“怜”点出诗人对再游之地的爱怜之情,将“寺”“桥”两字提到句首,突出了游览之地,加深了情感。

    物有意:颁联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江山花柳都在等待着作者,奉献自己的美。(4分)

6.AD(A是被政治犯西蒙松感动并与之结合;D她并没有认出他来。)

7.(1)葛朗台太太(2)梳妆匣印度(3)审判长  陪审员(一处1分)(5分)

8.(1)C(举出武王与文王的例子来说明的是取与不取关键在于是否合乎民心。)(3分)

   (2)统治者应顺应,才能受到拥戴。(3分)

参考译文: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只用五十天就拿下来了,光凭人力不至于如此神速。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一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它,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如果吞并它,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 过。武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喜酒食来迎接大王的,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9.CD(C项作者用“半新不旧”这个词,并非批评,而是对东方蝃蝀小说的充分肯定。D项“程乃珊、陈丹燕等女作家继承了现代海派文学的风格”这一点在文中并无认可;而“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她们的文字中“少多了”,并非“缺失了“。)(5公)

10.①他使用的汉语、描写的生活和人物、流露出的生活哲学都是半新不旧的;②传统文化和摩登时尚所构成的一个矛盾的张力空间,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相互拮抗的文化信息;③他的作品表现得亦古亦今、亦中亦洋,呈一派混和、淡定甚至有点儿怡然的文化随意状态。(3分)

11.①他们就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写作,文学真实性强(或:作品的主观投射弱);②无论生活还是笔调都延续着传统文化的风神,作品中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文字格调高雅。(4分)

(甲)

12.CD(C不是“设问”,而是“反问”;D“拾穗的少年”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

13.答案要点:一是为了烘托拾穗少年,他们是风景的灵魂;二突出了田野与拾穗少年的关系:“美而静、广而远、高而深”的田野风光造就了“宽容、博大、仁慈而悲悯”的心灵。(4分)

14.答案示例:①可以直接感悟人生的美丽与生命的欢乐:②情感与思想受到启发,变得成熟;③得了清风爱抚和艳阳暖照,会宽容、博大、仁慈而悲悯;④艰苦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使野孩子变得勤谨沉默;⑤懂得生活的艰难,拥有内在的自信与顽强。(6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乙)

12.A C(A因果倒置;C“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绝对化,原文作者说话的语境,是一种玩笑口吻。)    

13.答案要点: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③态度诚恳,治学严谨:④爽朗大气,慷慨无私。(只要能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14.答案示例:不矛盾,“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3分)“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3分)(仅判断,不解释,不能得分)

15.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3分)

16.选择:①(1分)选择理由:新闻体裁的写作关键要告诉人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标题①平实地交代了新闻的核心,让人一目了然。(3分)舍弃理由: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标题②太夸张,故不选。新闻的标题要求平实,文学性因素的出现使标题太虚,故不选标题③。(3分)

17.参考2009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档

福建省龙岩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文

福建省龙岩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6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屈心而抑志兮,。(屈原《离骚》)(2),竞周容以为度。(屈原《离骚》)所守或匪亲,。(李白《蜀道难》)(3),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胚,。(李白《蜀道难》)(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