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志超,胡良龙,高刚华,王海鸥,谢焕雄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京 210014)
摘 要:粮食安全储存是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发展、提升和完善粮食仓储技术是我国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在提出粮食仓储技术内涵的基础上,首先概述总结了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及方式的发展历程;其次在分析国内储粮技术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低温储粮、气调储粮两种绿色环保型储粮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仓储上的应用;论述了我国仓储设备的整体发展现状;最后指出了我国仓储技术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艺学;粮食仓储;综述;低温储粮;气调储粮
中图分类号:S379.2;TS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88X(2007)04—0171—03
0 引言
21世纪,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与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成为难以逆转的矛盾,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粮食是有生命的活体,且其生产与消费又具有独特性,因此粮食如何安全储存成为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我国粮食年均产量在5000亿kg左右。其中,35%由国家收购,分别储存在国家储备粮库、地方粮库和粮食加工企业粮库;农户储粮约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5%。全国每年由于霉变、虫害和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约为总产的3%,折合150亿kg。其中,霉烂粮食达75亿kg,按人均每年250kg口粮计算,相当于6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因此,发展粮食仓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粮食仓储技术是集农业、生物、建筑、环境保护、化工、机械、仪器仪表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粮食仓储设施与方式、储粮技术及其支撑平台、仓储设备等。
1 我国粮食仓储设施与方式的发展历程
我国粮食仓储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建立了从到地方完备的粮仓管理,形成了比较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家粮库和地方粮库的粮仓类型主要为混凝土筒仓、混凝土房仓、砖房仓、土圆仓及粮袋垛等,民间粮仓仍以土圆仓、房仓、柜、箱及粮袋垛等为主。
改革开放后,非常注重对国有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改造,粮食仓储条件逐步改善。20世纪8O年代初,黑龙江迎春机械厂、庆安钢铁厂等相继开发了波纹板装配式金属筒仓;1984年,安阳利浦筒仓工程公司从德国引进利浦筒仓技术并开始生产与组装。从此,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两种金属储存仓型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且具备了数百个规格,累计建造仓容超过700万m3[1]。
1998年、2000年与2001年,我国利用国债资金先后3次大规模投资建设了一批设备先进与技术含量高的粮食仓储设施,使国家储备粮库总库容达500亿kg,并拥有了一批5亿kg以上仓容能力的大型库点。长期以来因仓容不足影响粮食流通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为粮食的安全储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还兴建了一批与粮库相配套的铁路专用线和铁路罩棚仓,发展了相当数量的火车散装车厢等[2]。
我国农村储粮总计约3250亿kg,如何解决农户因储粮条件简陋而造成的粮食损失,为其提供价廉物美的防霉烂、防鼠害和防虫害的新型粮仓,正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点。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新产品主要有塑料粮仓、组合粮仓与玻璃钢粮仓等。
在发展仓储设施的同时,粮食仓储方式也应尽快适应“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化流通技术的发展要求。粮食“四散”化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粮食储存和运输成本,保持和控制粮食品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除散储基本实现外,由于受粮食散运车辆及自动输送设备等因素,我国粮食“四散”系统的完善尚需时日[3,4]。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胡志超(1963-),男,西安人,研究员,(E-mail)
nfzhongzi@163.com。
DOI:10.13427/j.cnki.njyi.2007.04.0542 我国储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建国50多年来,伴随仓储设施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国不断加强同国外的技术合作交流,通过引进消化自主开发了一批先进、实用的储粮技术及配套设备,并进行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除了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粮情监测和谷物冷却等常规储藏技术进一步提升外,“十五”后期,低温储粮和气调储粮等绿色环保型技术在国家大型粮库得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其中,玉米真空干燥技术、太阳能低温储粮技术、霉菌监测技术及微生物活性快速检测技术等也都有较大的突破,储粮整体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另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粮食仓储上的成功应用为实现粮食仓储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支撑。
2.1 低温储粮技术
低温储粮技术是利用制冷机产生的冷量对自然空气进行冷却、降温与除湿,通过风机及粮仓内的通风管道使冷却后的空气穿过粮堆,使粮温降到15℃以下。这种技术在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被认为是延缓粮食劣变、保持粮食品质的最佳方法,可完全替代化学药剂熏蒸,是绿色环保型技术。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15℃为临界线,因为粮食在15℃低温条件下,大多数虫霉不能发育且呼吸缓慢,极有利于粮食品质保鲜和避免虫霉危害。一般低温仓必须控制在15℃以下,准低温仓应控制在20℃以下[5]。
低温储粮的关键在于低温库的建设和制冷设备的选用。低温库必须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密闭性,采用的制冷设备主要为谷物冷却机(粮食空调机)和空调制冷机组等。
我国低温储粮历史悠久,以前大多都利用各地的自然或地理条件进行低温储粮。1974年,上海建成粮食低温库,首次采用空调式低温储粮技术。1999年,烟台冷轮集团研制成功GL型谷物冷却机,同时国家粮食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也研制成功东孚牌谷物制冷机并投放市场,打破了国外产品独霸国内市场的局面,推动了我国低温储粮技术的发展。
2.2 气调储粮技术
气调储粮技术以人工调节储存环境的气体成分,从而消灭或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实现安全储粮,属绿色环保型技术。该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及法国等发达国家均有较快的发展。
2001年,我国开始在中储粮绵阳库、六安库、南京库、上海库以及中谷集团九江库建成了基于成都粮食储藏科研所研发的“CO2绿色储粮技术”的新型粮仓并进行实仓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明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已逐步成熟。
气调储粮需要以气密性良好的库房或气密性好的材料(如塑料薄膜)制作的密闭容器作为前提条件。国内气调储粮技术目前有3种方式:充CO2、充N2、自然密封或人工缺氧储藏。
2.3 粮食仓储计算机技术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已开始在我国粮食仓储中使用,从而大大提升了粮食仓储的综合技术平台和自动化管理水平,减少了粮食霉变和虫害损失。深圳达实智能公司研制的粮食仓储成套控制装置和哈尔滨中能集团研制的LC-2000型粮仓综合自动化系统均达国际先进水平[1]。
粮食仓储计算机系统可以对粮食仓储中各个环节的作业进行控制和动态模拟显示,并对粮情进行监测。其电气控制系统实现了粮食接收、倒仓、称重及发放等环节的自动控制;粮情测控系统可随时监测仓内粮温、气温与湿度等,并控制相应设备设施进行调节;仓容管理系统可完成作业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显示粮食的接收、发放、倒仓、称重、故障报警及报表,管理人员可输入或读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在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之间建立信息通道,方便与外界进行数据与信息交换。
3 我国粮食仓储设备的发展现状
粮食仓储设备主要指与仓储技术相配套的机械设备。我国粮食仓储设备的发展曾走过曲折的道路,后采用关键技术设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为粮食仓储作业机械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组织对仓储设备进行选型、定型、标准化工作,定型了输送、清理及烘干等24种设备的基型,并制定了相关的国标、部标和企业技术标准。
国内粮食仓储设备经过发展已初具规模,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实现仓储机械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证。目前,国内研制生产的仓储机械设备主要有刮板输送机、斗式提升机、托辊式胶带输送机、气垫式胶带输送机、螺旋清仓机、粮食干燥机、粮食清选机、大产量自平衡振动筛、液压自卸电子称重汽车衡、散粮料斗电子秤、电子称重包装机、粉尘控制设备、防爆系统设备、铁路散粮专用漏斗车、圆筒仓循环熏蒸设备以及谷物冷却机等,使国产化的粮食仓储机械(300t/h以内)基本已能够成套供应[6]。
但300t/h以上的粮食仓储设备目前只有托辊式和气垫式胶带输送机比较成熟,斗式提升机亦能生产出500t/h型和600t/h型,并研发出日处理高水分玉米500t以上的粮食烘干机;另有与仓储设备(如自动输送设备、取样和快速检验系统)相配套的设备正在研制生产当中。
据统计,目前全国平均1/4以上的粮库配置了环流熏蒸设备,2/5左右的粮库实现了自动测温,1/2以上的粮库实现了机械通风。同时,全国的粮库还配备了近千台谷物冷却机、10万多套实验用砻谷机、容重器与水分仪等检测化验仪器。先进设备的不断应用有效地保证了仓储环节的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研制生产仓储设备的企业分布较散,主要在农业、轻工与交通等行业中,加工手段、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仓储设备的技术性能(稳定性、自动化程度等)、制造质量和品种规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某些关键设备(如先进的高处理量的干燥机和清选机等)还不得不依赖进口。
4 存在的问题
我国粮食仓储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仓储设施、储粮技术、流通方式、管理理念、管理成本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
1) 目前,国内粮库仓型仍以平房仓为主。平房仓虽适于长期储存,却不利于粮食中转调运,制约着粮食流通的效率。另外,国内粮库库点分布结构不合理,形成主要依托粮食产区而建的基本格局。由于受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大量粮食不能及时运到销区,使主销区的粮食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2) 粮食储运技术发展还不平衡,相对滞后,影响着粮食仓储产业的发展。如散粮装卸运输技术还依赖跟踪模仿,原始创新能力差,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散粮装卸机械配备不足,仅有不到5%的粮库配置该设施,且具备散粮机械化作业的立筒库及浅园仓仓容比例偏小。
3) 目前,国内在气调储粮、高水分粮食处理和虫霉防治等储粮方面虽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但对这些新兴技术仍需继续探索试验,逐渐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工艺方案与技术装备。
5 结束语
21世纪,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会给我国的粮食仓储技术带来崭新的变化,使其朝着多样化、高品质、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与环保型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兆丰,沈尧烈.粮食仓储设备[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2.
[2] 李为民.我国粮食仓储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5(3):2-4.
[3] 乔文传,丁建武.浅谈储备粮仓仓储管理技术
应用和发展方向[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2,(2):
7-9.
[4] 贾小明,李可.对新形势下粮食仓储技术发展方
向的思考[J].粮油储藏,2002(3):28.
[5] 唐为民.国外的粮食储备及无公害储粮技术[J].西
部粮油科技,2003(3):44-48.
[6] 荣兰荪.我国粮食仓储机械和设备的现状与发展
[J].现代商贸工业,1999(11):34-35.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n Technique of Grain Storages in China HU Zhi-chao, HU Liang-long, GAO Gang-hua, WANG Hai-ou, XIE Huan-xiong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 Safe grain storage is a worldwide difficult problem. It is a urgent task for our government to develop, upgrade and perfect grain storage technique. So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grain storage establishment and storage modes were introduced after defining the meaning of grain storage technique. It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two kinds of green no-pollution storage techniques (low-temperature storage and modified atmosphere storage) and computer techniqu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grain storage equipment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rain storage equipment were introduced. Finally, the deficiency and trend of grain storage techniqu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agronomy; grain storage; summary; low-temperature storage; modified atmosphere sto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