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30:40
文档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商业发展2.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激化阶级矛盾B.打压商人群体C.削弱实力D.阻碍经济
推荐度:
导读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商业发展2.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激化阶级矛盾B.打压商人群体C.削弱实力D.阻碍经济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

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古代重视户籍管理

D.统治者商业发展

2.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激化阶级矛盾

B.打压商人群体

C.削弱实力

D.阻碍经济进步

3.《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指开发山林水泽行业的人),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认为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商业行为

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4.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

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

5.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

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

D.大力提倡实物交易

6.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意识

D.工商食官了商品经济发展

7.唐朝时的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况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外。每科场文人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当时

A.注重调动商人积极性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开始形成的风气D.对商人压制和歧视

8.唐代多有严禁各级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较为宽松

9.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以上材料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东京是北宋时的一个大商业都会

②东京的商品交易规模大

③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上的

④东京有热闹的娱乐场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0.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B.宋朝已放弃抑商

C.放宽市场管理

D.不再征收商业税

11.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南北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13.“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14.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

①从明代开始出现

②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

③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

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统治

B.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

二、非选择题

16.在中国古代,商业不断调整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通商惠工的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的调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1.【答案解析】D

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对商人严格管理,实质上反映了统治者商业发展,故选D;ABC只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

2.【答案解析】B

根据材料中对经商之人,或与之有关的人都征发到边疆服役可知,秦汉打压商人,是其推行重农抑商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材料并不能体现实力被削弱,故排除C项。材料所涉不能说明会阻碍经济进步,故排除D项。

3.【答案解析】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司马迁认为,对于商业发展问题,最好是不管不问,无为而治;其次是利益引导;再次是教育规劝;然后是出面直接管理干预;最不济的是直接与他人争利。分析四个选项,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故本题选C项。AB项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没有体现。

4.【答案解析】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只是次要原因,故D选项正确;人口的自然集中也不是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属于农业方面,与封建城市形成没有直接的联系,故B选项错误;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样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故选D。

5.【答案解析】B

依据题干“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是导致货币频繁变化,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因此出现材料的现象,故B项正确;A、C、D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6.【答案解析】B

题干中“剥削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在货币地租时代,农民为了用货币缴纳租税,不得不把手中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农民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自己无力生产的产品如食盐、铁器等生活生产必需品必须从市场上购买,这都是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服务的商业活动,故选B;A是原因,不是对题干现象的说明,故排除;C不符合史实,D是在夏商周时期才有的现象,而且也不是说的古代中国农民,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D。

7.【答案解析】B

依据材料“唐朝时的富商……各以延纳四方多士……时人目之为豪友”并结合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材料反映了这一史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商人的态度以及官商之间的关系,故ACD项排除。

8.【答案解析】D

9.【答案解析】C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相关信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反映出交易的商品种类;“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反映交易的规模大;根据材料出处和整个材料可知反映的东京商业繁荣的情况;“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反映了东京有热闹的娱乐场所;故此题选择C。

10.【答案解析】C

“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每日凌晨”“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说明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对于市的管理不再像过去那么严格,故C项正确;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宋代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北宋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商业税,故D项错误。

11.【答案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及其以前的“市”,对其严格控制,故①②③正确;宋代“市”突破原先空间、时间上的,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

12.【答案解析】C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A;材料无关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排除B;由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得出贱商观念有所转变,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排除D。

13.【答案解析】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朝贡贸易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项“双方地位的平等”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14.【答案解析】D

根据所学可知,商帮是从明朝开始出现,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的群体;晋是山西的简称,晋商就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他们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15.【答案解析】B

徽商不把资金投入市场扩大再经营,而是“大兴土木”,修豪宅,显然不利于资本扩大再生产,压抑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B;封建统治直到建国之后土地改革才得以消灭,排除A;C是从社会风气角度阐述,题干主要从经济角度设问,排除;材料主要涉及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

16.【答案解析】

(1):农商并重。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

(2)主张:重农抑商。原因:农业是经济基础;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国家收入,危及政权统治。

(3)措施:立税则,规范商税征收;严惩侵商、扰商行为。影响: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是农商并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目的是富国强兵(建立霸业)。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知道主张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结合农业的地位和原因归纳分析。

(3)根据材料“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等归纳措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通商惠工的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归纳。

文档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商业发展2.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激化阶级矛盾B.打压商人群体C.削弱实力D.阻碍经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