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一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共0分)
1.(2012年3月延边市质检24题)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2.(2012年3月漳州市质检1题)安德森认为“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在中国古代史上,能回答安德森这一疑问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2012年3月滨州模拟)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集权制
4.(2012年3月揭阳一模)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5.(2012年3月深圳市一模13题)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均田制
6.(2012年3月郑州市二模)“……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可发达。”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
7.(2012年3月怀化市一模)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8.(2012年3月大庆市一模)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A.集权制完善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议会制初步确立
9.(2012年3月驻马店市一模2题)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以前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人于平民政治的时代。”此“平民政治”在当时实际是指
A.分封制 B.军功授爵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10.(2012年3月威海市一模)“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 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2012年1月8口春运开始,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11.(2012年3月莆田市质检6题)福建在秦朝和元朝分别由闽中郡和江浙行省管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两者的设置都有利于加强集权
②两者的最高行政长官都不能世袭
③两者的设置都受到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④福建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2012年3月邯郸市一模)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雍正帝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B.体现了雍正帝对君主的反思
C.说明了雍正帝是一个勤于政务的皇帝 D.说明了雍正帝具有天下为公的思想
13.(2012年3月威海市一模)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突出特色的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不断发展演变, 至明清达到顶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结构图展示的是不同朝代集权制度的统治形式,其中属于元朝的是
14.(2012年3月嘉兴市一模)有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二鼎、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由该资料可以推论
①该国应是诸侯封国 ②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
③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 ④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12年3月德州模拟)“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可见,明朝内阁( )
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侍机构
C.是君主制度的产物 D.与皇帝权力相互制衡
16.(2012年3月洛阳市二模)刘文瑞教授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一书中写道:“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明淸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依据材料的观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应该是
A.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权组织 B.削除了皇帝“家仆”对皇权的戚胁
C.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17.(2012年3月驻马店市一模1题)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A.嫡长子权力日益衰落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解体
18.(2012年3月梅州质检)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阶级。”钱穆所评价的是
A.察举制维护了等级利益 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D.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19.(2012年3月安庆市二模)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20.(2012年3月肇庆模拟)举荐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举荐者与被举荐者通常都是世族大家之人,结果出现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这种现象渊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集权制
21.(2012年3月汕头市质检12题)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
C.加强了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22.(2012年3月河南六市联考)“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23.(2012年3月淮北市一模2题)“铁券”(图1)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与君主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4.(2012年3月福州市质检15题)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25.(2012年3月荆州市质检24题)《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6.(2012年3月青岛质检)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27.(2012年3月驻马店市一模3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28.(2012年3月南昌模拟)“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
A.分封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 B.摈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D.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
29.(2012年3月江门市一模14题)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30.(2012年3月潍坊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1.(2012年3月日照市一模)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32.(2012年3月聊城模拟)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
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A.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3.(2012年3月驻马店市一模5题)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圈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34.(2012年3月唐山市一模28题)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35.(2012年3月厦门市质检15题)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36.(2012年3月漳州市质检3题)西汉文帝出行时有人惊吓到他的马,此人被廷尉处以罚金。汉文帝认为处罚过轻,廷尉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据此可以认为汉初
A.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 B.官僚集团自觉守法
C.官僚和法律牵制皇权 D.法律权威高于皇权
37.(2012年3月漳州市质检5题)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
①考试内容狭隘 ②考试模式僵化 ③能力要求单一 ④考试公平性缺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8.(2012年3月衡阳市联考)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瓦解 D.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39.(2012年3月鹰潭市一模)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40.(2012年3月沈阳市质检2题)下表为秦至唐末宣城地方行政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
| 朝代 | 建置名称 | 历史沿革 | 地方 |
| 秦 | 设鄣郡 |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 |
| 汉 | 设丹阳郡 | 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辖县十七。 公元139年分设宣城郡。 | 西汉郡国并行。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 唐 | 设置宣州 | 武德三年(620年)改郡为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州。领县九。 |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
C.古代地方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D.古代政治制度变化无常曲折反复
41.(2012年3月驻马店市一模4题)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君主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42.(2012年3月莆田市质检2题)“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43.(2012年3月邯郸市一模)“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是古代官吏办理疑难案件时采用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从根本上受下列那一观念的影响
A.重义轻利观念 B.三纲五常观念 C.宗法观念 D.仁政观念
44.(2012年3月沈阳市质检1题)据考证图1是商朝武丁时期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是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映出
A.商朝神权与王权结合 B.天人感应的神权色彩
C.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 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
45.(2012年3月湖北八校联考)“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46.(2012年3月吉林市二模)(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12分)
材料二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9分)
材料三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4分)
47.(2012年3月洛阳市二模)(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鴉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清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
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现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参
一、选择题
1.B 2.B 3.B 4.A 5.B 6.D 7.C 8.B 9.D 10.B 11.A 12.A 13.D 14.A 15.C 16.C 17.C 18.C 19.D
解析:“都省”和“十省”指和地方关系,体现了加强集权。其余选项都不能体现集权的角度。
20.B 21.C 22.D 23.B 24.A 25.C 26.A 27.D 28.C 29.B 30.D 31.A 32.D 33.C 34.A 35.B 36.C 37.A 38.D 39.B 40.C 41.A 42.D 43.C 44.A 45.B
二、非选择题
46.(1)(12分,每点3分)
①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②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
③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
④体现了主义的强化。
(2)(9分,每点3分)
①用传统的儒家经典作为考试教材,有助于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进行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
②殉难的进士都是这些朝代的受益者,个人命运于这个朝代息息相关。
③儒家(理学)强调杀生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3)(4分,每点2分,学生只要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4分,若学生的答案超出本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4分。)
①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合理性;
②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③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④舍弃了对古代经典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与职位紧密相连。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