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目 | 高三语文下 | 课题 | ||||
| 授课教师:彭和平 | 授课日期:2012-2-6 | |||||
|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的: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
|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
| 教具准备 | 优化指导P280 | |||||
| 板书设计: 关键语句的理解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主旨归纳 审美赏析 评价探究 | ||||||
| 课后记: | ||||||
(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灯 火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实质是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判断。作者在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显示了它与作者的童年生活的关系。结合作者的解释,我们可以总结这样描写的目的,一是来表明童年生活在自己的印象中非常真实,难以忘怀。二是表明这盏灯在童年带来的温暖和温馨。三是从结构上讲,引起读者的好奇,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答案:①寄托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是作者在说明了自己在大风中保护灯火时的心态之后的一句解释性话语,表明本句的解释是要求说明作者的心态的。(2)本句中只要解释明白“我”为什么会“喃喃自语”和“迷失”就可以了,在文中要关注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
答案:(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答案: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②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综观全文,可根据以下语句解读末段:①第二段“‘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第十二段“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②第六段“祖孙两人……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③第五段“夜深的时候……读一点诗词”,第十四段“伴读的祖母……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当年的夜读促成了今天的写作。
答案: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光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光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它包括三个层级九个方面: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0年高考考查散文的全国卷Ⅰ、卷Ⅱ、湖北卷、重庆卷、四川卷、江西卷、福建卷、湖南卷、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上海卷13套卷子。考查到散文,仍以散文为主。选文多为文化散文,有关于历史人物的,有关于名胜古迹的,有关于文化传说的,十分重视文化底蕴;它们多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多为名家名篇。
《考试大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虽然设置了9项具体的考查目标,从近年来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角度其实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情况如下表:
| 套卷 | 散文类别·篇名、作者 | 考查角度 |
| 全国卷Ⅰ | 咏物散文《灯火》萧萧 | 形象;重要句子含意;表达技巧(人称);主旨 |
| 全国卷Ⅱ | 写景散文《大河家》张承志 | 文章结构;重要句子含意;文章思路;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
| 湖北卷 | 写景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 | 整合信息;文章结构;语言赏析;中心意思观点态度 |
| 重庆卷 | 咏物言志散文《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陈峻峰 | 重要句子含意;文章思路;筛选信息;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
| 套卷 | 散文类别·篇名、作者 | 考查角度 |
| 四川卷 | 写景散文《自然》(美)爱默生 | 重要句子含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重要词语内含;结构思路 |
| 江西卷 | 写景抒情散文《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 | 重要词语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变化;形象;综合分析评价 |
| 福建卷 | 写景抒情散文《春风》林斤澜 | 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表现手法;文章思路 |
| 湖南卷 | 写景抒情散文《一朵午荷》洛夫 | 标题含义;文章结构及段意概括;形象;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 |
| 北京卷 | 咏物抒情散文《海棠花》季羡林 | 综合理解文章;形象;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重要句子含意 |
| 套卷 | 散文类别·篇名、作者 | 考查角度 |
| 天津卷 | 叙事散文《寒冷的高纬度》迟子建 | 修辞手法;形象;重要句子含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
| 浙江卷 | 叙事散文《静流》李丽娟 | 表现手法;重要句子含意;归纳内容要点;个性化阅读 |
| 江苏卷 | 叙事散文《溜索》阿城 | 艺术特色;形象;表达技巧;理解文本意蕴;作者价值取向 |
| 上海卷 | 写景散文《天目山》 | 修辞;重要句子的内含;表现手法;形象;主旨 |
|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虽然千变万化,但命题的设置点或角度变化是不大的,其考查的内容也主要是对关键语句的理解、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主旨归纳、审美赏析、评价探究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