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小说,是“介于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是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之一。
微型小说考点举隅
1、整体把握小说叙述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
2、领悟小说的内涵,把握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3、能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评判。
4、能对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内在含义、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地赏析。
5、赏析小说写作特点,评析小说人物或有关情节。
一、心灵折旧费
①20元钱,大哥受益一生。
②这是五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的东西。
③一天,夕阳沉沉地挂在天边。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皮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低档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根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他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白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汉子十分感动,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名,就匆匆地骑车走了。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④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就是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
⑤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⑥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我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懵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⑦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⑧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
⑨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
1、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写下面的空格。
| ⑴大哥借车给汉子 |
| ⑵ |
| ⑶ |
| ⑷ |
| ⑸ |
| ⑹大哥创业 |
3、第段中“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这一招”指的是
,文中与“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照应的句子是
。
4、第⑦⑧两段中加点的“甩”和“抢”好在哪里。
5、文中第⑤段“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6、第⑧段“大哥一下子明白了”,大哥明白的是
。
7、文题“心灵折旧费”的含义是
二、那一扇门
周海亮
①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被一次次放出来。某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a)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少年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面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他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吸两口清新空气,看两眼空中的飞鸟──他还是少年。人们一见着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他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脚尖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到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眼睛和耳朵。“您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眼泪。(b)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伸手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反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c)凉亭外,阳光灿烂……
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仍然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说,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摘自2009年3月10日《青年博览》)
1、文中划波浪线的a、b、c三句写阳光变化,其实是在暗示少年的心理变化,请你选用4个字的词语分别概述少年当时的心理状态。
| 阳光 | a句 | b句 | c句 |
| 心理 |
3、题目中的“门”,既是指实质的门,包括 和 ;又是虚指的门,包括 和 。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遥控
1、一件小事
她在洗衣盆旁边来回走。他说:你怎么了,巡逻呀?
她说:我感到像下岗了那样。他说:儿子在家,你忙得跟洗衣工一样,现在,你乐得清闲呀。
电话响了,她冲出卫生间,操起听筒。是儿子。
儿子说:妈,我问你一件事儿。她说:啥事?你说。儿子说:我的内衣内裤泡在脸盆里了,要放多少洗衣粉,泡多长时间?洗几遍?
她说:你吓我一跳,以为出啥事儿,别慌。她仿佛重新“上岗”,细细地回答了儿子的疑问。她关照:往后有事,可别慌,别把小事弄得大事一样。放下电话,她耳边仍响着大学宿舍嘈杂的话音,那个背景里,儿子似乎陷入窘境。
2、天气预报
她有个习惯,每天准时收看电视台的气象预报。现在,她调换了个频道,盯着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专看末尾的气象预报。那是一个遥远城市的气象预报──什么事都干扰不了她锁定那个时段的气象预报。
看罢,气温高了,她发愁;有雷阵雨了,她提心;气温下降了,她焦虑。甚至,还将那座遥远的城市和她所在的城市的气象比较……
3、自行车
周六,下午三点一刻,儿子打来电话,仍是慌里慌张不知所措的口气,说:妈,我那辆自行车丢了。
她说:在哪丢了。他说:我们一帮同学去景点游玩,自行车放在停车场,我找不到了。
她说:你锁住了吗?他说:钥匙在我兜里呢。她说:怎么会找不到呢?他说:很多自行车,有上千辆呢。她说:你摆在什么地方?想想看。他说:那么多自行车,都差不多,我看不出哪辆是我的那辆。
她说:你连自己的车子也不认识了。他说:都一样,看看都像,可钥匙开起来都不是。
她说:饿了先买面包垫垫肚子,这样吧,你等着。他说:等着干啥?你还赶过来?她说:等着别人把自己的车子都推走了,剩下的不就是你的吗?不要急,耐心等。
五点半,她守在电话机的旁边,她期待的声音响了,她抓走听筒。儿子说:妈,找着了,你的法子真灵,剩下没几辆的时候,我的钥匙找对了车锁。
4、钟点工
她准备烧晚饭,电话响起。她第一感觉,是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妈,我明天要去植树。她说:有什么不舒服?儿子说:没有。她说:你是大学生了,碰上事儿别慌,是你一个人去?
儿子说:整个系里的同学都去。她说:去哪儿植树?儿子说:郊区的林场。她说:遮阳帽、手套有吗?儿子说:妈,植半天树呢。她说:妈离你这么远,植树的时候要当心,别铲着脚了。儿子说:妈,我我们班里,有两个同学派保姆去代替植树。她说:你已是大人了,该学会自立了,在家里,还可叫个钟点工。儿子说:妈,我们这里家政服务公司很兴旺,一个电话就行了。她说:你知道电话号码吗?儿子说:我这有电话号码。她说:你就叫一个吧。
儿子说:妈,你得拨专项经费。她说:多少?儿子说:来去的时间算上,6个小时吧。
她说:一个钟头多少?儿子说:市价,50元一个钟头,我那张卡已透支了。她说:不是就一个星期前给你的卡里打进过一笔款吗?儿子说:我出资请过同学的保姆帮我整理寝室内务。她说:这个月你的开销比我的工资还高呢,嗳呀,我这边锅里的菜烧焦了,明天我会往卡里打钱噢。
1、小说以“遥控“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 ;
② 。
2、分析小说中母亲和儿子两个人物。
母亲: 。
儿子: 。
3、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出《天气预报》一节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4、父亲这一人物仅在小说的开头出现了一次(“他”),也只说了两句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5、研读《钟点工》一节的两处划线句,想想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6、读完小说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小说中的“母子”说说心里话。
对母亲说: 。
对儿子说: 。
四、军人之家
娟子的丈夫李志林离开妻子上自卫反击前线了。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信中通知说,她的丈夫李志林受了重伤,现在就住在市第一医院。
医生带娟子走进病房,指着一张靠在墙边的病床,床上的伤员盖着被单,仅露出圆圆的修剪过的后脑勺。
娟子快步奔过去,轻轻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志林、志林……”她希望看到床上的人把枯瘦的双手伸出来,她就会投向他的怀抱,可是他没有动。娟子猛然惊呆了:手呢?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连双手都没有了!床上的伤员慢慢抬起了头,娟子看到的是一张破了相并带有深红色伤疤的脸,空空的小洼坑代替了眼珠,又大又白的伤痕歪歪斜斜地穿过这可怕的面孔,她惊叫一声,便失去了知觉……
娟子醒过来后,师长和医生向她介绍了李志林受伤的全部情况:他踩响了地雷,烧伤了双目,炸没了双手,截去了双腿……他不能说话,至少是现在……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他身上没有证件,胸前内衣口袋里仅藏着一封给妻子的信,根据信,人们才确认出他的身份。
第二天她再次来到医院,把李志林运回了家, 战火毁了丈夫的容貌,但没有使她屈服,她要悉心照料丈夫,盼着丈夫的状况能够有所好转。
九月的一天,娟子正在做家务,大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啊!站在门口的不是活生生的、健壮的志林吗?
……
李志林听妻子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他激动地问妻子:“你以为他就是我?”
“当然!”
“只要他活着,你打算护理他一辈子?”
“是的。”
伤员躺在床上,脸朝着墙,娟子倾着身子温和地在他耳边说着:“我的丈夫回来了!但您别难过,您将和我们一起生活,谁也别想带走您,听见了吗?”
李志林突然想起,“你说在他身上找到一封信?给我看……”
娟子拿出了信,李志林看完后兴奋地说:“他是王强,我的战友!为防万一,战斗打响以前,我们互相交换了信。这样,如果一个牺牲了,另一个就可以把信转给他的亲人。”李志林抹了抹眼窝里的泪水,开心得像个孩子,大声对伤员说:“王强,我是李志林,你还记得吗?”
王强微微点了点头,李志林兴奋地接着说:“你就在我家里,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你听懂了吗?”
床上的王强动了一下,苍白的嘴唇颤抖着,传出了含糊不清的声音:“谢……谢,通知……我妈妈,我没有被……抛弃……”
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1、为使“伤员不是娟子的丈夫”这一情节合理,作者在小说中埋下了数处伏笔,请找出其中三处:⑴ ;⑵
;⑶ 。
2、结合小说情节说说妻子娟子和丈夫李志林各是怎样的人。
⑴妻子娟子 ;
⑵丈夫李志林 。
3、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作用是
。
五、听出心灵的杂音
去年夏天,从省医科大学毕业后,经朋友介绍,我随五六个同学一起,来到本市一家三甲医院实习。院长告诉我们,三个月实习期满,如果我们表现良好,就可以成为医院的正式人员。
实习第一天,我们来到心脏科报到。早听说心脏科主任医师吴春玉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冠心病专家,人很亲切。果然,见到我们的第一眼,他便和蔼可亲地说:“年轻人,往后,心脏科就是你们的家了。好好努力吧,这可是好多医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儿哟!”
听了吴大夫的鼓励,我们都暗暗攒足了劲儿,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应对每一个病人。终于,三个月实习期到了,我们得到了吴大夫的夸奖和赞赏。吴大夫说,我们将要应诊最后一位病人,如果不出现任何差错的话,我们便全都可以得到医院的正式聘用。
那是一位五十上下的中年人。吴大夫将我们上下打量一番,说:“这是一位心脏僧帽瓣硬化症患者,从农村来的,你们可以先听听他心脏的声音。”
关下心脏僧帽硬化症的病理知识,我们在书本中早就学过。我知道这种病的心跳规律是先有一阵清晰的强音,接着是两下微弱的杂音。
但就在我们准备取出以往都随身携带的听诊器时,才想起今天不知何故,听诊器早已按吴大夫的吩咐放在办公室了。
“用我的听诊器吧。”吴大夫笑笑说,“这是一具特制的听诊器,它可以听出任何来自心灵深处的杂音。你们要仔细地听,这个病患的心跳强音一向都很明显。”
接过那具听诊器,我们依次凑近了病患的心脏。“嗯,没错,果然他的心脏具有很重的强音!”我的同学们听过后,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是最后一个听诊的。我仔细地聆听,但半分钟后,一丝失望的表情浮在我脸上:我没有听到半点儿声音!
“怎么样?”跟那几个同学一样,吴大夫又例行地问我,“心跳强音是不是很明显?”
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我怀疑到底是我的耳朵出了问题,还是我根本就不是块做医生的料?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吴大夫又对我说:“再给你一次机会,再听一次吧。”
我又凑近了病患者的心脏,结果,依然没有一丝声音。
“怎么样?”吴大夫对我投过关切的眼光,那几个同学全都向我使眼色。
犹豫了半天,我终于实话实说了:“对不起,大夫,我什么也没听到。”同学们发出了一阵不屑的笑声,吴大夫的脸上也出现一种怪怪的表情。
我想我是彻底没希望了。一个失去听觉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做一名医师?就在我灰心地转身离去时,没想到身后传来院长的声音:“王贞虎,你被录用了。”
我惊诧地转身,不知何时,院长已站在吴大夫的身旁,两人正微笑着注视着我。
“为什么?”我讷讷地问道。
“就为这个。”吴大夫笑了关.从怀中掏出一把镊子,竟从听诊器里夹出一团棉球。
天啊,闹了半天,原来这根本就是一个没用的听诊器!
院长瞄了一眼那几个面红耳赤的同学,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跟吴大夫事先商量好的一堂特珠的听诊课,目的是想听听来自学员内心深处的杂音。也许,为了能正式留在医院,你们一个个假装清醒地撒谎,的确可以蒙过主管人员的眼睛,但在应诊的过程中,你们将要结束的,却极有可能是一个患者的生命啊!”
终于,仅我一人,成了留用在这家三甲医院的幸运儿。在往后的人生履历表上,我写下了这样一句座右铭:“做一名心无杂音的人,去听诊每一个生命!”
1、本文标题“听出心灵的杂音”有两层含义,分别是⑴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 “我的同学听过后,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指的是
;他们“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整个听诊过程,“几个同学”和吴大夫的表情,表达了丰富的“潜台词”,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全都向我使眼色”的潜台词是“还不快跟我们一样说,你太不够哥们意思”。
B、“发出了一阵不屑的笑声” 的潜台词是“你这个傻冒,榆木脑袋,你会吃亏的”。
C、“脸上也出现一种怪怪的表情”的潜台词是“人家都听到了,你耳朵肯定有问题”。
D、“面红耳赤”的潜台词是“吴大夫,你怎么骗人,我们可是为你撒慌,你害苦我们”。
4、如果你是落聘的实习生,你会喜欢吴春玉大夫吗?请谈谈对他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做一个心无杂音的人,去听诊每一个生命”一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心灵折旧费
1、
| ⑵大哥盼还车 |
| ⑶汉子还车 |
| ⑷大哥要钱 |
| ⑸大哥想要还钱 |
3、因汉子没有及时还车,向汉子索要20块钱的“车子折旧费” 一直在旁边站立的我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4、写出大哥对嫂子的不满,着急还钱的心情,对要钱的自责,表现出大哥在本质上是善良的。
5、烘托出大哥焦急(或绝望)的心情,为下文汉子还车作铺垫。
6、汉子之所以耽误了还车的时间,是在为大哥的自行车换铃、脚蹬子,给车子上油,并擦拭自行车。
7、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使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这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
二、那一扇门
1、
| 阳光 | a句 | b句 | C句 |
| 心理 | 孤独苦闷(绝望自卑) | 萌生希望(看到希望) | 重拾信心(重启心门) |
3、少年的家门:少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门; 老人的家门:老人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 少年的心门:少年因为自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别人交往; 人们的信任之门:别人厌恶他、防范他,不再信任他,对他关起一扇门。
4、示例:答案不唯一,只要能自圆其说:⑴主人公是“少年”。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⑵主人公是“老人”。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⑶“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们两个人。
三、遥控
1、①母亲通过电话照顾远在大学的儿子,儿子的衣食住行受母亲的“遥控”;②儿子的电话“遥控”着母亲,母亲的生活、情感仍然以儿子为中心。
2、母亲:勤劳能干,但溺爱孩子,忽视了培养孩子生活能力。
儿子:只知依赖父母,缺乏生活处理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孝心、爱心和一个当代大学生所应有的良好素质。
3、示例:于是,她就连夜给儿子打电话,细细地交代他什么天气该穿什么衣服(意对即可)
4、 间接地交代了儿子生活的家庭背景,说明了母亲的溺爱孩子由来已久,为下文有关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5、暗示大学里像“儿子”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揭示了现行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缺陷。
6、对母亲说:你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令人感动,但这样做,却让孩子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能力,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对儿子说:身为大学生,怎能事事依赖父母,处处只顾自己!再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四、军人之家
1、① 双眼已无眼珠,脸上有白而大的伤疤,脸以破相,失去了双手和双腿,无法辨认。② 临时不能说话。③ 身上没有证件,仅凭一封给妻子的信确认身份。
2、妻子娟子:热爱丈夫,意志坚强。“丈夫”严重残疾,战争夺去他的容貌,但她没有屈服。心地善良,心灵美好,明白伤员不是丈夫之后,仍然坚决地要他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丈夫李志林:热爱妻子,牵挂家庭。执行任务前想办法把信传回家。心地善良,心灵美好。毅然决然地让伤员王强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3、① 烘托人物心情。夫妻团圆、战友团聚使三人心情都非常兴奋。② 预示事态发展。伤员会得到很好的医治,三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③ “阳光”“艳阳”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写出其中两处即可)。
五、听出心灵的杂音
1、⑴指“几个同学”撒谎说听出病患者心脏的杂音;⑵吴大夫和院长听出“几个同学”心灵深处不诚实的杂音。 2、“这样的结论”指“这个病患者具有很重的强音”; “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原因在于吴大夫是该医院的心脏科主任医师,又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心脏病专家,她诊断的病哪会有假,因此“几个同学”不顾事实,曲意逢迎权威。 3、C 4、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基本上说,应该是会喜欢的,因为他和蔼可亲,对工作一丝不苟,具有从医的良好品德,且对后学鼓励鞭策,虽故意设置陷阱考验,只因学生迷信权威,缺乏自主精神才导致这样的。5、基本感点是: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崇尚诚信,求真务实,不妄从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