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论谢灵运山居赋植物之美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16:29
文档

论谢灵运山居赋植物之美

论谢灵运山居赋植物之美BeautyofFlorafromXieLingyun’sShanjuFu傅志前FUZhi-qian摘要:谢灵运隐居在始宁庄园著《山居赋》以记载植物之美。他提出“贞观厥美”的观物方法即以一种中立不倚的方法来观山水之“正”以体察万物之“真”。他在山居中长期细致地观察植物极物之形、尽物之性、感物之情写出植物的美趣、生机。谢灵运将山中植物纳入审美欣趣之中使其具有一种文息;另一方面谢灵运描摹植物的自然清新之美以此体现植物的自然美与两汉园林的植物之美有质的区别。关键词:风景园林;园
推荐度:
导读论谢灵运山居赋植物之美BeautyofFlorafromXieLingyun’sShanjuFu傅志前FUZhi-qian摘要:谢灵运隐居在始宁庄园著《山居赋》以记载植物之美。他提出“贞观厥美”的观物方法即以一种中立不倚的方法来观山水之“正”以体察万物之“真”。他在山居中长期细致地观察植物极物之形、尽物之性、感物之情写出植物的美趣、生机。谢灵运将山中植物纳入审美欣趣之中使其具有一种文息;另一方面谢灵运描摹植物的自然清新之美以此体现植物的自然美与两汉园林的植物之美有质的区别。关键词:风景园林;园
论谢灵运山居赋植物之美

Beauty of Flora from Xie Lingyun’s Shanju Fu

傅志前

FU Zhi-qian

摘要:谢灵运隐居在始宁庄园著《山居赋》以记载植物之美。他提出“贞观厥美”的观物方法即以一种中立不倚的方法来观山水之“正”以体察万物之“真”。他在山居中长期细致地观察植物极物之形、尽物之性、感物之情写出植物的美趣、生机。谢灵运将山中植物纳入审美欣趣之中使其具有一种文息;另一方面谢灵运描摹植物的自然清新之美以此体现植物的自然美与两汉园林的植物之美有质的区别。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园林美学;中国园林;谢灵运;山居赋

Abstract:Xie Lingyun secluded Shining Manor House and wrote Shanju Fu to document the beauty of flora.He roosed the idea of“Zhen Guan Jue Mei”as a neutral way to observe the authenticity of natural landscaes.Xie Lingyun observed various lants during his seclusion in Shining Manor House.He documented the beauty and vitality of flora in Shanju Fu His areciation of the beauty of flora in the mountains was characterized with literati style.And his descrition of the beauty of nature illustra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al lants and garden lants in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Western Han Dynasty.Key words:Landscae Architecture;Garden lants;Garden Aesthetic; Chinese Landscae Architecture;Xie Lingyun;Shanju Fu

晋宋之前士人面对植物时儒家以“德”对自然万物把握自然美所具有的人格美的意义在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建立了一种道德联系将人的德性映射到自然万物中实现德性自然化、审美化以达到“助人伦成教化”的美育目的。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孔子以松柏经冬不凋的品质来比喻在艰难困苦中持守节义的君子使山水草木等自然万物成为道德生命的外化。道家以“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一样应顺“道”而为以此引导人们从天地万物中体“道”。魏晋士人“以玄对山水”将山水引入了审美客体舍去草木泉石、禽兽鱼虫的色彩、气味、形态等具象以此体认无形之大象。这种观物体玄的方式使得自然万物之美依附于枯燥晦涩的玄理失去事物的本色之美。晋宋之际玄学失去活力人们逐渐摆脱了“以玄对物”的观物方式使天地万物摆脱了玄理的羁绊而返回到其自身天地万物成为的审美对象。作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他以生命的真性情“贞观”山中植物。他在《山居赋》中对始宁庄园的植物描述没有采用德性的比附没有对玄学的依附而是采用真实、细腻的手法描述山中的植物不仅写出它们的美趣而且写出它们的生机表达出诗人生命中蕴含的天地大美。

1贞观厥美

东晋孝武帝太十年(385年)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出生在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上虞市)。谢灵运自幼就聪颖慧悟。他四岁时到钱塘杜明师家中寄养以求奉道长生。隆安三年(399年)为避战乱谢灵运到京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追随叔父谢混与谢氏子弟作乌衣之游。步入仕途后追随司马德文、刘毅、刘裕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好引起权臣司空徐羡之、中书监傅亮等人的疑虑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被调离京城出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景平年(423年)他“在郡一周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1]决心要过一种自由闲适的生活。在景平年至嘉三年(423-426年)期间谢灵运辞官返回故乡隐居始宁“与王弘之、孔淳之等放纵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1]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认为山水诗文创作是“研精静虑贞观厥美”[1]的结果。

他对山水等天地万物的观察采用“贞”观的方法。《乾》卦卦辞曰:“乾亨利贞。”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虞翻注:“贞正也。”[2]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注:

“《子夏易传》:‘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

[3]贞是指天之贞德以“正”待万物展现万物之本性促使万物顺性而为因而贞所体现的“是一种符合事物本性、顺应天地之变的正道”[4]。人应效法天之“贞”德“当以贞固干事使物各得其正而为‘贞’也”。成中英先生认为:“贞或正就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正直的心态。以此来体现‘天地之正’。”[4]谢灵运的“贞”观就是审美主体以“贞正”的心态观察山水以此体达山水之“真”美。他在《述祖德》诗中描述祖父谢玄隐居车骑山:“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5]诗句中表

明谢灵运的“贞”观山水的前提是抛开世情、舍弃尘物避免外界因素蒙蔽诗人个体的纯净、正大的心灵由此进入纯净而无杂念的审美状态显现天地之正。自然山

水便以清新自然之态活泼生动的呈现在诗人的眼前。魏晋时期名士清谈,以山水为媒介追求天地之道对自然山水采取“固以玄对山水”[6]的审美态度。谢灵运

提出的“贞观厥美”是对玄化山水的反思主要表达的是以合乎天地之道的审美方式观察山水赏会山水使得还原山水之本美。

2极物之美

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始宁庄园范围内的草木果蔬等植物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如绿萍浮水菱花带露修竹便娟乔竦扶疏等构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展现了锦汇绣聚的天然草木之美。在摹写山中植物时首倡莲花他对莲花的爱怜之情跃然于纸上:“水草则萍藻蕰菼雚蒲芹荪蒹菰苹蘩蕝荇菱莲。虽备物之偕美独扶渠之华鲜。播绿叶之郁茂含红敷之缤翻。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必充给而后搴岂蕙草之

空残。”[1]湖中水生植物各具其美谢灵运独爱莲花:荷叶层层叠叠蓬蓬勃勃一派

生机盎然。莲花姿色娇艳、明媚之极。缤纷的莲花绽放在浓郁、繁茂的绿叶中清新华丽而鲜美清香四溢而悠远。

通过对竹子长期细致的观察谢灵运对竹子的物性有深入研究因此描写的竹子真实、生动:“既修竦而便娟亦萧森而蓊蔚。露夕沾而凄阴风朝振而清气。捎玄云以拂杪临碧潭而挺翠。”[1]他以“修竦”摹写竹子形态修长挺立以原指人的轻盈

美好貌之“便娟”描写竹子轻盈摇晃姿态。竹高能拂掠天上的高云高云也拂掠着竹梢。竹林繁茂荫蔽幽深而静谧。清晨竹林含露吐雾凄凉阴翳风振竹林竹生清气使人有气清之感。潭水岸边之竹圆润碧绿“池塘倒影”更加显现出翠竹的挺拔秀丽水与竹相映成趣虚实一体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引人遐想。

始宁庄园中的树木则“杆合抱以隐岑杪千仞而排虚。凌冈上而乔竦荫涧下而扶疏。沿长谷以倾柯攒积石以插衢。华映水而增光气结风而回敷。当严劲而葱倩承和煦

而芬腴。送坠叶于秋晏迟含萼于春初。”[1]山中树木有合抱之围树干极阔足以遮

挡小山树梢有千仞之高直插碧空。有的高高耸立在山冈上有的树枝繁茂遮蔽谷涧沿着山谷有的树木横出岩壁树枝倾斜相互交错恰如崖壁间道相通。花木在水面映照下流光溢彩地中生气成风而在山中回敷。山中树木四时常青秋冬严寒劲风青翠繁茂;春夏风和日丽芬芳壮胜充满生机。

谢灵运描述山居“五谷”种植景象:“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蔚蔚丰秫苾苾香粳。送夏蚤秀迎秋晚成。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候时觇节递艺递孰。”

[1]始宁庄园的田间小和田界纵横交错田间沟渠支流散布田中的高粱茂密繁盛夏

末时节早早地抽穗开花;水稻香气浓郁秋初时节成熟便可以收割。山上还种植麻、麦、谷、豆类农作物根据季节和气候情况依次耕种和收割。山中蔬菜则“畦町所艺含蕊藉芳蓼蕺葼荠葑菲苏姜。绿葵眷节以怀露白薤感时而负霜。寒葱标倩以陵

阴春藿吐苕以近阳。”[1]农田所种植的蔬菜含苞而蕴藏芳香谢灵运以自身内在充

实的生命活力把对四时变化所激发的情感赋予植物写出葵、薤、葱、藿等蔬菜在不同季节呈现各异的姿态绿葵顾念时节而浸透露水白薤感应时节而披覆白霜寒葱冬冷挺翠藿香春暖开花。

山中果树则遍植在“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罗行布株迎早侯晚。猗蔚溪涧森疏崖巘。杏坛、柰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枇杷林檎带谷映

渚。椹梅流芬于回峦椑柿被实于长浦。”[1]谢灵运讲桃李在山居苑园中“所殖甚多”枣、梨产地较多有“北河、济之间淮、颍诸处”[1]。各种果树排列整齐疏

密有序远远近近地展现于眼前果实累累仿佛随时等着人们采摘喜悦之情溢于笔下。果树挺秀于峰崖果实繁盛下垂至溪涧。枇杷林檎覆盖了山谷倒映在水中。在起伏回转的山岭间飘溢着椹梅等果实的芳香椑柿铺满在曲漫长的溪水边山中果树给人以“洋洋大观”之感。这与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描述田园蔬菜之美极其相似:“园圃种植之花自数朵以至数十百朵而止矣有至盈阡溢亩令人一望无际者哉?曰:无之。无则当推菜花为盛矣。一气初盈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不诚洋洋乎大观也哉!”[7]李渔的菜花之美在于其盈阡溢亩的气势在于其洋洋大

观的气魄。谢灵运笔下的山居不仅有菜花之美还有“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的谷物之美更有“猗蔚溪涧”、“森疏崖巘”、“流芬回峦”、“带谷映渚”、“被实长浦”的果树之美山川间充盈着果实、弥漫着果香如海川充盈在天地间这是一种天地自然才能具有的气势之美一种充实之美。

谢灵运注重山中植物形成的光影变化。他写植物之光影树木利用光与影使自然光线产生了明暗对比形成优美的动景。始宁山庄中“风生浪于兰渚日倒景于椒涂”岸边长满兰草的水泊随风飘动似波浪起伏两旁密布山椒的小径洒满斑驳的日影树影的变换使时间、空间现实化使人恍若置身于椒途径上飘溢着的兰椒芳香激发人的全部感官机能。由此诗人和湖水、风浪、兰椒融为一体的景象借助光影和气味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3尽物之性

谢灵运注重对山水等自然物象的深入仔细地观察格物致知以尽物性进而顺自然之性本真地反映出自然之性将玄言诗描述景物空疏的转变为物象之真实“自然”。

他在《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中写道:“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5]如

果没有精心的观察谢灵运不可能写出新生的竹子已剥离而尚未脱落笋壳的状态不可能写出初生的水草绽放出细毛茸茸的紫色花朵。他从求物性出发观察、表达物象试图还原物之真实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讲:“览者废张、左之艳辞寻台、

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1]他废艳辞、寻深意追求“去饰取素”直寻山

居的本意——观察并记录山居的真实生活便是在山居中向“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回归的一种落实。

谢灵运居于山中对山中之竹的观察非常细致。他考察“东南会稽之竹箭鹥唯此地最富焉”[1]认为东南之竹亦以会稽为最佳上林苑和淇园的竹林都不及此处而始宁庄园的箭竹是最丰富的。他在《山居赋》中对始宁庄园中的竹子描述详尽:“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水石别谷巨细各汇。”[1]他在自注中讲:“二箭一者苦箭大叶;一者笄箭细叶。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水竹依水生甚细密吴中以为宅援。石竹本科丛大以充屋榱巨者竿挺之属细者无箐之流也。”[1]赋注中谢灵运依据箭竹的叶子形状将其分为苦箭和笄箭。笄箭箭竹竹杆细而实可为箭干。《尔雅》记载:“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8]戴凯之在《竹谱》中讲:“箭竹高者不过一丈节间三尺坚劲中矢。江南诸皆有之会稽所生最精好。”[9]苦是苦竹指“笋

味殊苦”的竹子。水竹竹身细长材质柔韧在江浙一带用作制作藩篱的材料。石竹竹身粗大、壁厚竹材坚韧、富弹性可用作屋顶的椽条。通过仔细观察竹子的状貌谢灵运极尽竹子的物性对始宁庄园中竹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非常熟悉由此他笔下的竹子才能达到“神似”境界。

山中树木种类繁多“松柏檀栎楩楠桐榆檿柘谷栋楸梓柽樗”[1]树木的生长环境

不同不同的树种对于地势的高低、土地的肥沃和贫瘠要求不一它们在山中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故它们的物性各不相同。一是山中树木刚柔性异。树木既有刚柔差异如楸树、梓树质地致密、坚硬表现出材质的刚性;而楠木木质松软、木味香浓;又有刚柔兼济的树木如柘木就是制作弓的上等好木《周礼·考工记》记载:“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

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10]二

是山中树木贞脆质殊。“贞”指坚韧耐寒经冬不凋的树木如松柏因抗旱耐寒、四季常绿的生物特性苍劲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态被视为保持本真、坚强不屈的形象代表;“脆”指脆弱易经寒易阑的树木如榖树虽花绿果红但经寒易凋。

山中植物形态美妙荷花“含红敷之缤翻”竹子“既修竦而便娟”。山中植物四季常新春有芬芳含萼待放夏有芙蕖绿叶郁茂秋有水稻香气浓郁冬有松柏苍郁葱倩。山中植物繁茂丰盛山上“椑柿被实于长浦”湖中“枝荷迭映蔚”形成山谷植物所特有的洋洋大观。谢灵运表达的山中植物是具有形、色、香、味的全有之美这是他在详尽考察物性之后的必然结果。

4感物之情

对于谢灵运来说不仅尽物之性写物之貌而且感物之情。在《山居赋》中他表达观莲之情:“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谢灵运品味莲花清香哀怨其清香难留;欣赏莲花盛荣怜惜其盛容易阑。以花香易逝、花容易残寄托生命短促的无奈感叹浮名利禄终将归于虚无。以莲花清香难留盛容易阑之“象”喻人“生”意表露出对生命的一往深情对生命短促之感伤。同时笔势一振他认为莲花“必充给而后搴岂蕙草之空残”感慨莲花具有顽强和充实的生命力鲜美的莲花开至饱满、旺盛之后才采摘岂是空、残的蕙兰等香草所能相比由此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扫诗人消沉的感伤情绪。转而诗人借江南采莲歌曲进入平淡的生活趣味隐约于淡淡的哀愁“卷《敂弦》之逸曲感《江南》之哀叹。秦筝倡而溯

游往《唐上》奏而旧爱还”[1]。《敂弦》是《采菱歌》江南采莲女婉转舒缓的歌

声表达谢灵运欣赏缓慢的生活节奏和日常劳作之审美表现出一种闲、慢的心境。谢灵运在自注中讲“秦筝倡《蒹笳篇》”蒹葭是指随风而荡的芦苇它们虽是飘零之物而止于其根飘止之间不由得激起诗人思绪无限。另外谢灵运在写山中之竹时讲:“企山阳之游践迟鸾鹥之栖托。忆昆园之悲调慨伶伦之哀龠。卫女行而思归

咏楚客放而防露作。”[1]在这里谢灵运以凤凰喻指高洁之隐士他企盼到山阳竹林

去游览希望遇见栖居竹林的高洁之隐士。

由此可见对于谢灵运而言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其荣枯的生命过程展现大化宇宙流行之生意。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讲:“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

秀媚。”[11]自然界中山水不是孤立存在的草木是山水生长出的“毛发”有了草

木山水顿时灵动起来呈现出自然天地之活泼泼的“生”趣。这种生意在诗人看来似乎是具有与人同样的生命过程与情感以此与诗人心境相通感受着诗人的欢乐与悲哀之情。同时谢灵运还将果树附会圣人之出处增加山居中果林的雅致感和神秘感以杏联想杏坛以杏坛隐喻儒家圣地《庄子·渔父》讲:“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又以奈园联想佛教圣地《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记载:“如是我闻: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

[12]由此山中植物成为谢灵运将自然环境与文人理想贯通的媒介。

5余论

魏晋时期王弼以本体论的角度来诠释“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开显“无”的美学。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讲:“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

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13]王弼认为立言、立

象都是为了尽意尽意后则言、象皆可忘。为得“意”而产生“忘”的美学即由象入而不滞于象通过忘象而得“意”。“忘”追求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由此魏晋士人便“忘”入一种精神自由境界。这种“忘”的美学过分重“意”而出现轻“象”的趋势由此造成轻视对物象的观察从而流于空疏的弊端。谢灵运游走在草木茂盛的始宁山水之间全身心地感受着植物之美。他采用“贞观厥美”的观物方式其笔下的植物符合植物之物性植物所具自然之美丰满而动人充满了活力形成始宁庄园的植物景观特色。谢灵运不仅极物之形、尽物之性达到对植物美的完整认识而且将人文之情贯注到山中的草木荷花的清香易阑引起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杏树、柰园成为诗人感通圣人传教的媒介植物的生命之美便纳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中表现出植物的人文美。

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明确植物的“自然”意义。他在《山居赋》中讲:“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於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辞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

傥值其心耳。”[1]他概述两汉苑囿园林的四个特点:京都、宫观、游猎、声色。

两汉园林是以苑囿为主选址在京都郊外范围辽阔并以宫观、游猎、声色充斥其中追求一种巨丽辉煌的形式、恣肆汪洋的气势。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载上林

苑各种树木“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葰茂”[14]。相比之下谢灵运在《山

居赋》中明确山居的四个特点:山野、草木、水石、谷稼形成极富山野趣味的水石、草木、谷稼为主体的园林。谢灵运的山居是“自然”的而不是狩猎、欢娱的“千乘之珍苑”。他在山水中“心放俗外”“去饰取素”地描摹山居中的山水草木追求“自然”之意这些都是在汉代园林记载中所未见的。可见谢灵运的山居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自然”山水园林与两汉的山水园林已经有了质的区别给园林植物注入了一股自然清新的精神表现出植物的自然美。

参考

[1][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

局,1974:1754,1770,1761-1762,1760,1769.

[2][唐]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篡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4:616.

[3]刘玉建著.周易正义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5:97-98.

[4][美]成中英.易学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6-230.

[5]李云富编注.谢灵运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9:76,188.[6][南朝宋]刘义庆,[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仕琦整理.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727.

[7][清]李渔著,杜书瀛评注.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07:249.

[8][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李传书整理,徐朝华审定.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3.

[9][刘宋]戴凯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四五册)[M].:商务印书馆,1986:177.

[10]杨天宇撰.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78-679.

[1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638.

[12]维摩诘所说经[M].大正藏,卷十四:537.

[13][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609.

[14][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67.

作者简介傅志前/男/1970年生/山东人/博士/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济南250061)

文档

论谢灵运山居赋植物之美

论谢灵运山居赋植物之美BeautyofFlorafromXieLingyun’sShanjuFu傅志前FUZhi-qian摘要:谢灵运隐居在始宁庄园著《山居赋》以记载植物之美。他提出“贞观厥美”的观物方法即以一种中立不倚的方法来观山水之“正”以体察万物之“真”。他在山居中长期细致地观察植物极物之形、尽物之性、感物之情写出植物的美趣、生机。谢灵运将山中植物纳入审美欣趣之中使其具有一种文息;另一方面谢灵运描摹植物的自然清新之美以此体现植物的自然美与两汉园林的植物之美有质的区别。关键词:风景园林;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