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辅良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里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诗歌中的用典确实给鉴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诗歌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强平时的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的难言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之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故事,赋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内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显然,词的立意较之于《迢迢牵牛星》,胜出了一筹。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用的是《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准备了一种屐底前后装有活动齿的木屐。李白以此,显示“梦游”中的身心放松,轻快如燕。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最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便派使者去察看他身体状况。廉颇为了显示自己尚可以用,“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而赵使为廉颇的仇人所贿赂,回去禀告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确实老了,便不再起用廉颇。词人活用此典,以廉颇自况,抒发内心的感慨,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正所谓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
“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关于“用辞”,也可以分为“借用”、“活用”和“反用”。
“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虽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新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愁绪。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她更为丰盈的内涵。“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接下来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开篇的四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的是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也昭然于笔墨。
“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辞语,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和色彩的艺术语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虚室”,语出《老子》:“虚室生白”。诗人用此辞含有双关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又暗喻无形的心房,由此,充分传达出诗人对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前者出自杜牧《赠别》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后者出自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词人话用杜牧诗句中原有的辞语,以彰显杜牧出众的才华,紧接着的“难赋深情”,则暗示了现实的扬州,就连杜牧也难摹其状,扬州之凄冷可见一斑。
“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辞语,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即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
姜夔《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援引了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原诗显示的是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凸现了扬州现状的凄凉情形,从而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此外,就是诗人所用之典,也可以是当代之事。比如,陆游《书愤》的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南宋人民为抗击异族的蹂躏所取得的两次战役的胜利,以昭示诗人收复失地的夙愿。而这两次战役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总之,典故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特别是诗人引用后,或深沉浑厚,或含蓄宛转,它蕴涵着诸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反复咀嚼,可以浮想联翩。在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中,了解这些典故的渊源,揣摩典故所赋予的新的意韵,可以体味到诗词的语言的奥妙,品尝到诗词的无穷魅力,从而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出来的艺术之境。
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例如我们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外国也是一样,提到珍珠港,提到本•拉登,就会联想到有关的事情,省去了很多解释,包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用典似乎更加重视。其原因大概是:一、古典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对信息压缩的要求更高。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典故、成语非常丰富,便于使用。
《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现在举出其中《哭玉》(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
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
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
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
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
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
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
我听你绿窗人静棋声响,
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
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
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
这一段用了多少典故?但正因为用了这些典故,才把林黛玉的性格、才华、身世等等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然,用典过多过僻,也会引起欣赏上的困难。例如李商隐的名作“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曾引起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以致有人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鲁迅先生的两首诗也曾被人歪曲过。一首是著名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 故园”,只因其中用了“神矢”一词,有人便将其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爱神之箭,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另一首是“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本来是一首猛烈抨击旧社会的诗篇,有人却故意曲解“飞光(‘飞眼’?)”、“道场(‘鬼名堂’?)”等词,把它说成一首玩笑诗,说是先生的一位朋友做家庭教师,同时受到两个女学生的追求,先生作诗笑他。但是,不能因为有的典故不易理解就拒绝用典。现在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深宫宫女失宠)
离情终日思风波。(友人离别相思)
湘江竹上痕无限,(娥皇、女英怀念虞舜)
岘首碑前洒几多?(西晋百姓怀念羊祜)
人去紫台秋入塞,(昭君出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霸王别姬)
朝来灞水桥边问,
未抵青袍送玉珂。(贫士送贵人)
用七个故事或场景(都是典故!)写泪,最后归结到对自己身为贫士而被迫去送贵人这种尴尬处境的感叹,通篇却不露“泪”字。岔曲发展了这种形式,形成了一批名为“赞某不露”的作品,现在举一首《赞竹不露》:
林落深幽,七贤同游。拂寒烟,数竿浅碧衬新秋,王禹曾向黄冈作翠楼。方动处龙蛇林外,水池园内,凤尾扶疏,枝枝清瘦。最可怜鹅黄几点伤心泪,留作潇湘万古愁。
其中用了竹林七贤、王禹 《黄冈竹楼记》、湘妃等典故来描写竹,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见,恰当的用典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但是,用典也一定要小心,避免出错。我曾经见过一位大诗人公开发表的一首诗,是赠给一位书法家的,诗前有一段按语:“书法家××乃余挚友,白头如新…”,殊不知“白头如新”是说交情很淡,直到白了头彼此还不了解的意思。还有一位更大的作家,在纪念一位前辈女作家逝世时竟用了“悼亡”这个词,而“悼亡”通常是指悼念亡妻的,这个笑话就未免太大了。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是以凝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一个典故就可以省去许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一)典故的类别
1.引用前人语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诗文句子作为自己的诗词中的句子。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②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引用神话传说。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放言》)
②暗引:功名图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汉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画于麒麟阁。
③反引: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二)分析典故的方法
1.体会诗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只用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二、关于典故的运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直用、反用、隐用、化用等。
直用典故,也就是直接引用,以此来作为正面的比喻寄托。这是用典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上面举过的例子大多是这一类。
反面典故,就是正面引来,却反其意而用之。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解。
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引用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记载:汉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时,问到鬼神的源本,贾谊作了详尽的论述,一直谈到深夜,使文帝听入了神,不自觉在向前移动坐处。原本意思是说明文帝对贾谊的重视。但李商隐引用此典却反其意而用之,加上“可怜”二字,表示叹惋遗憾。说贾谊的谈话虽然引起了汉文帝的兴趣。但感兴趣的内容只是鬼神之事,实际上他的治邦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受到文帝的重视,贾谊也并没有受到重用。李商隐反用了这个故事,借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才学不得不赏识的怀才不遇的感愤。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也是古典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作品恰当运用典故,对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处。据说,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时,三十余人同题作文:《桂枝香·金陵怀古》,写金陵旧事以抒怀古之情。比赛的结果是“惟王介甫为绝唱”。细究王安石成功的原因正是善用典故。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里澄江似练”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引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极其精炼地概括了六朝覆灭的原因。尤其是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后庭遗曲”,是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杜牧也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句。王安石没有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意在言外,另有所指: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耽溺酒色,醉生梦死。然而,如再不改弦更张,采取措施,富国强兵,必然继续六朝悲恨。此篇艺术上的成功与用典是分不开的。
用典分明用、暗用、借用、反用。明用。直接引用典故本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曹操《短歌行》(其一)是一首著名乐府,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了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显示招致人才、礼贤下士之诚心。白居易写过《放言五首》,诗中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句子。《淮南子》载:“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过,豫木章木要在生长七年才能分辨出来。白居易运用这两个典故,告诉人们,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妄下结论。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暗用。暗用也叫化用。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奢侈糜烂的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只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刺于写景,手法非常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就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借用。借典故来写与典故无关的事物,叫做借用。借事起兴,旁敲侧击,而又能起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手足相残之苦,梅尧臣借以写农夫生计之艰难。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里评述说:“农民虽然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之句,这里用了“女娲补天”的典故。女娲补天故事一般指功业伟大,志怀高迈,才德超群,对社会有所匡补。此处写李凭弹箜篌的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神,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奇特的想象表现出李凭箜篌演技之高超技巧,女娲神话也为传达音乐的美妙做出了贡献。
反用。即反旧典意而用之,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在彼。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哀怨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词中写道:“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朱熹认为,人生若能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应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让人生充满乐趣。这份乐观,和“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立意完全相反,和杜牧相比,也是语近而意殊。
诗歌用典,可使诗意精练。读诗则应根据典故本事,领会诗人用典意图。对中学课本中的常见典故,如女娲补天、五斗米折腰、马革裹尸、中流击楫、投笔从戎、苌弘化碧、李广难封、伯牙鼓琴、长风破浪、庄周梦蝶等,应该确实掌握典故内涵,理解时举一反三。同时,还要紧扣诗歌主题,结合诗歌语境,融会贯通,辨别细微差别,务求准确全面地理解诗意。譬如“中流击楫”,典出《晋书-祖逖传》:祖逖率兵北伐,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决不罢休。“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是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怀;“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刘基《题陈太初画扇》)则多了些伤感和悲凉之情。还需注意的一点是,同一个典故,同一种意思,会表现为不同的说法。仍以“中流击楫”为例,还可说成“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