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_省略_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_李颖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17:59
文档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_省略_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_李颖琦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问题与改进———来自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李颖琦陈春华俞俊利(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立信会计研究院201620)【摘要】本文以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试点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为样本,以财政部发布的评价指标为参考,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强制披露规范的信息披露情况。统计发现,样本公司对参考指标的遵循度不足50%,沪市公司对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两类指标的披露水平显著高于深市公司,规模越大或财务状况越好的公司,其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两类指标的
推荐度:
导读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问题与改进———来自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李颖琦陈春华俞俊利(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立信会计研究院201620)【摘要】本文以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试点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为样本,以财政部发布的评价指标为参考,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强制披露规范的信息披露情况。统计发现,样本公司对参考指标的遵循度不足50%,沪市公司对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两类指标的披露水平显著高于深市公司,规模越大或财务状况越好的公司,其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两类指标的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

信息披露:问题与改进

———来自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

李颖琦陈春华俞俊利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立信会计研究院201620)

【摘要】本文以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试点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为样本,以财政部发布的评价指标为参考,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强制披露规范的信息披露情况。统计发现,样本公司对参考指标的遵循度不足50%,沪市公司对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两类指标的披露水平显著高于深市公司,规模越大或财务状况越好的公司,其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两类指标的披露水平越高。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规范统计分析

一、引言

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及其效果是近期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内部控制规范的一项重要制度,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评价,高质量的评价报告不仅可以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增量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池国华和朱俊卿,2009;张然等,2012),而且可以敦促管理层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经历了自愿到强制、各自为政到统一规范的变迁。财政部等五部委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为《规范》)和应用、评价、审计三项配套指引(以下简称为《指引》),标志着具有统一性、公认性和权威性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形成(王军,2010),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信息披露也初步具有统一的标准与范式。按照《规范》和《指引》的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率先施行新规范。同时,另外选取了216家上市公司参加内控规范试点。这样,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内控规范试点公司成为国内首批执行内部控制评价新规范的上市公司。李维安等(2013)指出,从中国对内部控制的现实需求来看,内部控制研究应展开的方向为,研究如何落实《规范》与《指引》,以及规范实施后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两类公司执行新评价规范的首次披露,那么两类公司对评价规范的遵循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差异?原因何在?

本文以财政部发布的核心指标为评价标准,以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内控规范试点公司为研究样本,对首次按《规范》和《指引》要求披露的2011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进行统计,考察两类公司对新规范的执行情况,揭示不同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差异。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1)以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内部控制评价核心指标为标准,考察了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质量,丰富了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2)本文发现不同特征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水平存在差异,这为公司特征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提供了新证据;(3)本文发现沪深公司在披露水平上的差异,加深了对不同制度背景特征造成执行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1)立足于中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践,考察了新规范体系下两类公司内部控制评价

26*本文受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课题(13ZS136)、上海市科委软科学研究项目(12692105200)、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

才(学术类)培养项目”和上海晨光学者计划的资助。

信息披露总体水平及差异,为监管机构完善相关规范与评价体系提供了统计依据;(2)为主板上市公司更好地执行新规范、提升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质量,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以及即将开闸的IPO 公司全面施行内部控制新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3)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甄别提供了参考。

二、文献回顾: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与实务

(一)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研究

各国内部控制评价规范的相继建立与完善为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现实的环境和公开数据。国外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为源头和中心(池国华,2010),主要议题包括: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成本争议、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强制要求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虽然成本高昂(Mon-gan ,2005;Eldridge and Kealey ,2005;Ribstein and Butler ,2006;Sneller

and

Langendijk ,2007;

Krishman ,2008;

Bhamornsiri et al.,2009),但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降低了(Ogneva et al.,2007;Beneish et al.,2008;Ashbaugh -Skaife et al.,2009)。SOX 法案前,经营复杂、近期组织多变、会计风险高、审计师变更频繁、内部控制资源少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Ashbaugh -Skaife et al.,2007);SOX 法案后,经营复杂(Ge and McVay ,2005)、规模小、财务状况差、成长性高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概率更高(Doyle et al.,2007),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影响内部控制质量(Hoitash et al.,2009)。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引起市场的负面反应(Whisenant et al.,2003;Palmrose et al.,2004;Hamersley et al.,2008),不同特征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信息含量也不同,且信息含量决定于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又造成不同的市场反应(Franco et al.,2005;Hammersley et al.,2011)。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应计质量低(Bedard ,2006;Doyle et al.,2007;Ash-baugh -Skaife et al.,2008),债务融资成本较高(Dan et al.,2011),支付更高的贷款利息(Kim et al.,2011),经营越不谨慎(Goh and Li ,2011)。

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研究主要是运用经验研究方法考察SOX 法案的实施效果,而很少涉及内部控制评价本身的设计与披露问题。可能的原因是SEC 的《最终规则》并没有将COSO 框架作为管理层内部控制年度评价和报告的唯一标准,评价标准不一最终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受到质疑(Parveen ,2006)。

(二)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围绕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一是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模型(或模式)的探索;二是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及体系,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分别从管理者的视角(池国华,2010)、层次分析法(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韩传模和张士果,2009)、BP 神经网络法(朱卫东等,2005)、PDCA 循环理论(杨洁,2011)、管理熵理论(敖世友,2009)、目标导向(张兆国等,2011)、数理定量分析法(王立勇,2004)等多个理论或方法的视角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基于《规范》和《指引》的新环境,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设计了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杨有红和陈凌云(2009)对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陈艳等(2009)指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监管力度不够,评价和信息披露意识不强。关于评价信息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我国学者找到了与美国类似的经验证据,如经营复杂、会计风险高的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更高;审计师变更、财务报告重述、外聘审计质量差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田高良等,2010);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降低了资本成本(张然等,2012),但是并没有显著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于忠泊和田高良,2009)。

囿于内部控制评价规范发布较晚、缺乏环境和公开数据,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方法、指标等的讨论则较为热烈。仅有的经验研究也都是基于自我评价报告自愿披露的背景

,《规范》和《指引》下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强制披露及其效果研究还有待于公开数据的检验。

三、制度背景

由于我国不同行业、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内部控制的法规建设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陈汉文和张宜霞,2008)。2006年6月5日和9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为《上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为《深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价)报告。自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进入了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并存、各自为政与规范不一的信息披露时代。

(一)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

自2006年发布指引后,上交所和深交所对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要求开始分道扬镳。深交所延续了强制披露的要求,上交所则于2007年改为自愿披露,中国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要求一直是鼓励性的自愿披露态度。显然,评价报告的自愿披露并没有显著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效率(于忠泊和田高良,2009),强制披露是大势所趋。2008年,五部委联合发布《规范》

,规定上市公司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2010年五部委再次联合发布的《指引》和2011年公告41号均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公

3

6

司进行内部控制评价,鼓励试点公司披露评价报告,2012年起两市主板上市公司全面执行。

(二)各自为政到统一规范

《规范》颁布前,上交所和深交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规范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对于强制披露的暧昧态度,使得两市公司在评价信息披露的规范上渐行渐远。各自为政的局面最终造成了规范不一,包括评价方法、指标、内容和格式缺乏统一标准,严重影响了评价信息披露质量(朱荣恩等,2003;陈关亭和张少华,2003;周勤业和王啸,2005;杨有红和陈凌云,2009;池国华,2010)。2010年,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指引》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种类、格式和内容进行规范;同年,财政部会计司根据《指引》要求,发布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指标和评价报告内容和格式的参考;2012年1月,上交所发布年报工作备忘录第1号,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审议和披露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发布了评价报告的格式指引。自此,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有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格式。

(三)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

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是评价报告的重要内容。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要求,同样表现出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各自为政到统一规范的演变轨迹。早在2006年

,《深指引》和《上指引》已要求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改进措施,其后深交所一直延续着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强制要求,上交所则没有继续强制要求。2008年

,《规范》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及认定;2010年《指引》则更进一步明细规定了缺陷的认定标准和报告格式,首次将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进行披露。2011年公告41号和2012年上交所年报工作备忘录均对缺陷的披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11年是样本公司按《规

范》和《指引》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第一年;(2)在执行《规范》和《指引》前,沪深两市公司对评价规范的执行经验积累不同:深市公司积累了缺陷披露的经验,沪市公司则相对缺乏。

四、统计分析

(一)研究设计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试点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

,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规定实施类)共68家,自愿试点公司216家,合计为284家。截至2012年4月30日,共有276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本文最终样本即为276家。本文使用的内部控制评价相关数据来自样本公司在上交所、深交所、巨潮资讯等指定网站披露的2011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其他数据来

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2.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为财政部会计司编制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中发布的“内部控制评价核心指标”(以下简称为“财政部参考指标”

)。选择该评价指标主要基于:该指标体系参考和借鉴了国际上成熟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设计合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财政部会计司,2010),且是目前为止评价规范制定机构发布的唯一指标体系,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科学性。

财政部参考指标由内部环境(ice1)、风险评估(ice2)、控制活动(ice3)、信息与沟通(ice4)、内部监督(ice5)5个一级指标构成,每个一级指标由二级(18个)、三级(57)乃至四级(45)指标构成,共计84个明细指标。其中,内部环境的指标层级最多,5个二级指标下有17个三级和40个四级指标,指标数量几乎占整个指标体系指标总数的一半(具体参考指标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第420-424页)。

3.统计原理

本文的统计方法是将2011年度样本公司披露的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财政部参考指标进行对照,若参考指标的内容在评价报告中披露,则该项指标被记为披露1次(反之为0)。本文统计基准为84个明细指标的披露次数与频率,以此推算上级指标的披露频率,反映2011年度样本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水平。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1.各项参考指标的披露情况

总体来看,84个明细指标的平均披露比例为46.6%,平均披露家数约129家,披露遵循度近50%。其中,42个指标的披露频率超过50%,即276家样本公司中有半数以上披露了这42个评价指标,其中包括20个“内部环境”指标、8个“内部监督”指标、5个“信息与沟通”指标、5个“风险评估”指标和4个“控制活动”指标。另42个披露频率低于平均数的指标包括20个“内部环境”指标、7个“风险评估”指标、7个“信息与沟通”指标、6个“内部监督”指标和2个“控制活动”指标。

具体来看,超过80%的样本公司(220家以上)披露了ice3111、ice1111、ice511、ice1121、ice3112、ice3113、ice521,其中ice3111(是否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设立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为披露家数最多的指标(254,92%);其次为ice1111(董事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和议事规则是否明确并严格履行),246家(%)样本公司披露了该指标。再来看低频披露指标,披露家数低于10家的指标有ice233、ice1332、ice533、ice1335,其中,ice233“风险发生后负面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只有4家公司披露,ice1332、ice533、ice1335的披露家数分别为5家、6家和9家。

4

6

可以看出,高频指标大多涉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健全,是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要求,低频指标大多与企业利益相关(如ice1335“是否将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纳入企业绩效考评体系”

)、对企业造成一定影响(如ice1332“是否存在人才流失现象”、ice1433“是否有迟报、谎报、瞒报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现象”

)、涉及内部控制制度缺陷的保全措施(如ice533“对暂未建立健全的有关内部控制文档或记录,是否有证据表明已实施了有效内部控制或者替代控制措施”

)或是企业文化或风险处理等需要一定时间积累而短期内无法达到目标的指标。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有三:一是样本公司多为资质较优的大型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是披露较少的低频指标的内容可能是样本公司确实未曾发生的业务,无需披露,如未发生安全事故,则没有必要披露对安全事故的处理;三是样本公司管理层考虑到企业的声誉以及自身所承担的监督责任,“报喜不报忧”,避重就轻,进行选择性披露(由于篇幅,相关数据未列出)。

2.一级指标披露频率分析与比较

表1对一级指标的披露频率进行了统计,并描述了不同上市地、公司来源、规模和财务状况的公司披露差异。表1可知,ice3“控制活动”的披露频率最高,披露完整度达到%;ice5“内部监督”的披露频率最低,仅为28%。分析各指标的内容后发现,ice3主要是控制活动相关指标,如是否设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各项主要业务控制措施是否完整、恰当等,这些都是样本公司被要求的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方面;ice5主要是内部监督的相关指标,如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执行,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是否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等,这些都是样本公司内部控制需要弥补的不足、难以把握或成本较高的方面。

从不同特征公司一级指标披露的差异来看,沪市公司对内部监督方面(ice5)披露的频率显著高于深市公司,深市公司对控制活动方面(ice3)披露的频率显著高于沪市公司;规模大或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对控制活动(ice3)和信息与沟通(ice4)方面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规模小或财务状况差的公司。

表1

一级指标披露频率分析与比较

披露频率

按上市地

按公司来源

按规模按财务状况深沪dif 交叉试点dif 小大dif 差好dif ice10.450.4170.456-0.0380.4330.459-0.0260.4350.455-0.0190.4330.457-0.025ice20.440.4070.446-0.0390.4200.452-0.0310.4340.436-0.001

0.4280.442-0.015

ice30.0.6810.6300.052*0.6370.8-0.0100.6120.672-0.059**

0.6110.673-0.062**

ice40.430.4060.444-0.039

0.4420.4270.0150.4000.468-0.068*

0.3970.470-0.073*

ice5

0.28

0.410

0.534

-0.124*

**

0.516

0.491

0.025

0.514

0.490

0.0240.495

0.509

-0.015

注:(1)每个一级指标的披露频率根据其所属的下级指标加总平均计算求得;

(2)

*

、**、***分别代表0.1、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3.二级指标披露频率统计与比较(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ice1)由5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组织架构(ice11)、发展战略(ice12)、人力资源(ice13)、社会责任(ice14)和企业文化(ice15)。表2可以看出,内部环境指标中,ice11的披露频率最高,达72%,远高于其他内部环境指标;ice15的披露频率最低,

仅为27%。从不同特征公司的差异来看,沪市公司对ice11、ice13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深市公司;试点公司对ice14(ice11)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低于)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大规模公司对ice14、ice15(ice11)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低于)小规模公司;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对ice13、ice14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财务状况差的公司。

表2

内部环境指标(ice1)披露频率分析与比较

披露频率

按上市地

按公司来源

按规模

按财务状况深沪dif 交叉试点dif 小大dif

差好dif ice110.720.6710.737-0.066*0.7460.6960.050*0.7530.6870.065*

0.7150.725-0.009ice120.380.3610.3-0.0290.3810.384-0.0030.3990.3620.0360.30.3720.016ice130.440.4060.456-0.050*0.4300.457-0.027

0.4310.455-0.024

0.4240.462-0.039*ice140.420.3860.425-0.0390.3600.469-0.109*

0.3680.461-0.094**

0.3830.445-0.062*ice15

0.27

0.273

0.270

0.003

0.273

0.268

0.005

0.245

0.294

-0.049*

0.266

0.274

-0.008

5

6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ice2)由4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目标设定(ice21)、风险识别(ice22)、风险分析(ice23)和风险应对(ice24)。

表3可以看出,风险评估指标中,ice22的披露频率最高,达62%,ice23的披露频率最低,仅为16%;沪深两市在风险评估的4个二级指标披露上均表现出差异:沪市公司对ice22、ice24(ice21、ice23)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低于)深市公司;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对ice22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财务状况差的公司。

表3

风险评估指标(ice2)披露频率分析与比较

披露频率

按上市地

按公司来源

按规模按财务状况

深沪dif 交叉试点dif 小大dif 差好dif ice210.440.4980.4250.072*

0.4190.467-0.0480.4420.4400.0020.4440.4380.006ice220.620.5070.657-0.150***

0.6180.621-0.0040.6110.626-0.0150.5870.650-0.063*ice230.160.2510.1240.127***

0.1370.174-0.0370.1570.1510.0060.1670.1410.026ice24

0.48

0.304

0.539

-0.234*

**

0.452

0.507

-0.055

0.486

0.474

0.011

0.475

0.485

-0.011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ice3)由2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控制活动设计(ice31)和控制活动执行(ice32)。表4可以看出,控制活动的二级指标披露频率相对较高,ice31和

ice32的披露频率分别为62%和76%;沪市公司对ice31的披露频率显著低于深市公司;大规模(财务状况好)公司对控制活动指标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小规模(财务状况差)公司。

表4

控制活动指标(ice3)披露频率分析与比较

披露频率

按上市地

按公司来源

按规模按财务状况深沪dif 交叉试点dif 小大dif 差好dif

ice310.620.6610.6040.057*0.6130.623-0.010.5960.639-0.044*

0.5880.7-0.058*

ice32

0.76

0.783

0.758

0.024

0.757

0.771

-0.014

0.696

0.832

-0.137*

**

0.725

0.803

-0.078*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ice4)由4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及时、准确、适用(ice41)、反舞弊机制健全(ice42)、沟通顺畅(ice43)和利用信息化程度(ice44)。

表5可以看出,ice41的披露频率最高,达78%,ice44的披露频率最低,仅为28%;沪市公司对ice41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深市公司;大规模公司对ice43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小规模公司;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对ice42、ice43和ice44的披露频率均显著高于财务状况差的公司。

表5

信息与沟通指标(ice4)披露频率分析与比较

披露频率

按上市地

按公司来源

按规模按财务状况深沪dif 交叉试点dif 小大dif 差好dif ice410.780.7250.802-0.077*0.8010.70.0370.7680.796-0.0280.7540.810-0.057

ice420.390.3820.396-0.0140.3920.393-0.0010.3700.411-0.042

0.3480.433-0.085**

ice430.620.5940.633-0.0390.6230.624-0.0010.5680.676-0.109*

0.5720.672-0.099*

ice44

0.28

0.243

0.2

-0.045

0.293

0.263

0.030

0.243

0.311

0.0330.251

0.304

-0.053*

(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ice5)由3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内部监督能够覆盖并监控企业日常业务活动(ice51)、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科学、客观、合理,且报送机制健全(ice52)和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文档妥善保管(ice53)。

表6可以看出,内部监督指标披露中,ice51的披露频率最高,达70%,ice53的披露频率最低,仅为12%。沪市公司对ice51和ice53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深市公司;大规模公司对ice51、ice52(ice53)的披露频率显著低于(高于)小规模公司;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对ice53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财务状况差的公司。

6

6

表6内部监督指标(ice5)披露频率分析与比较

披露频率

按上市地按公司来源按规模按财务状况

深沪dif交叉试点dif小大dif差好dif

ice510.700.5510.756-0.206***0.7270.6840.0430.7270.6810.046*0.6960.712-0.017 ice520.440.4130.444-0.0310.4490.4250.0240.4530.4160.037*0.4350.4340.000 ice530.120.0770.135-0.058**0.1130.129-0.0160.0990.144-0.045**0.1060.136-0.030*

4.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统计与比较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披露及其整改情况是新规范的主要亮点之一。表7可知,216家(78.26%)样本公司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55家(19.93%)只披露了一般缺陷,2家披露了重大和重要缺陷,3家同时披露三类缺陷。从整改情况来看,披露了缺陷的样本公司均披露了整改情况,整改的结果是:9家样本公司披露了仍存在一般缺陷,1家公司存在重大、重要缺陷。

表7内部控制缺陷披露频次的统计

报告期内报告期末整改情况icw N%icw N%icw N%仅披露一般缺陷5519.93仅披露一般缺陷9 3.26一般缺陷整改5519.93仅披露重大、重要缺陷20.72仅披露重大、重要缺陷10.36重大、重要缺陷整改20.72重大、重要和一般缺陷3 1.09披露重大、重要和一般缺陷00重大、重要和一般缺陷整改3 1.09未披露缺陷21678.26未披露缺陷26696.38未披露整改21678.26合计276100合计276100合计276100

表8报告了不同特征的样本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差异。表8可知,不论是缺陷的披露还是缺陷的整改,深市公司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沪市公司(icw22除外),一般缺陷及其整改情况(icw11)的披露差异最大。试点公司一般缺陷(icw11)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大规模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icw21、icw22除外)及其整改情况(cha1、cha2)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小规模公司,财务状况差的公司对重要、重大缺陷(icw12)的披露频率显著高于财务状况好的公司,但重要、重大缺陷整改情况(cha2)的披露频率显著低于财务状况好的公司。

表8缺陷指标披露频率分析与比较

披露频率

按上市地按公司来源按规模按财务状况

深沪dif交叉试点dif小大dif差好dif

icw1121.010.3160.1070.209***0.1440.231-0.087*0.1820.231-0.049**0.1970.2170.020 icw12 1.810.0290.0070.022*0.0140.019-0.0050.0070.028-0.021*0.0070.0290.022* icw21 3.620.0590.0140.045**0.0140.043-0.0290.0290.043-0.0140.0360.0360

icw220.360.00700.00700.005-0.00500.007-0.00700.007-0.007 cha121.010.1140.3090.195***0.1590.227-0.0680.1750.239-0.0*0.1900.2240.035 cha2 1.810.0070.0290.022*0.0140.019-0.0050.0070.028-0.021*0.0070.029-0.021*注:icw11定义为报告期内披露一般缺陷的样本公司,icw12定义为报告期内披露重要、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icw21定义为报告期末披露一般缺陷的上市公司,icw22定义为报告期末披露重要、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cha1定义为一般缺陷得到整改的上市公司,cha2定义为重要、重大缺陷得到整改的上市公司。

五、结语

(一)研究结论

1.总体来看,对照财政部参考指标,样本公司2011年度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总体披露水平不高,披露频率均值不足50%,各项指标的披露频率差异较大。可能的原因有:(1)样本公司于2011年首次执行《规范》和《指引》,面对规范要求的瞬间提升,难免准备不足或不适;(2)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主要是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本文选作参照的参考指标是依据全面内部控制要求设置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标披露的不足很可能是影响总体披露水平偏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需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实施全方位的内控规范培训,做好内控规范实施的准备(王军,2010),提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认识,提升披露能力和水平;另一

76

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规范与监督,建立评价信息披露的奖惩机制。

2.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高频指标大多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健全有关,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要求,而低频指标大多与企业利益相关、对企业造成一定影响、涉及内部控制制度缺陷的保全措施或是企业文化或风险处理等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短期内无法达到目标的指标。那些可能牵涉企业薪酬等重大的制度变革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软肋,或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去健全,或一旦披露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市场影响的信息,披露的频率较低。而这些披露频率较低的指标主要集中于小规模公司或财务状况较差公司。因此在进一步研究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时,需综合考虑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收益,对评价的标准进行论证,减少冗长而无实质内容的制度描述,提高评价信息的可读性。

3.沪市公司对各项指标的披露频率高于深市公司,说明沪市公司对新规范的遵循度较高。从二级指标来看,深市公司仅对控制活动(ice3)的披露频率高于沪市公司,其余指标均低于沪市公司。两市披露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原因是执行新规范前两市公司面临的评价信息披露规范不同,即制度转换的成本不同。具体来说,沪市公司因长期游离于强制披露之外,对于《规范》和《指引》的统一要求,接受和消化的速度相对较快,制度转换的成本较低;而深市公司一直在自身的内控评价规范内进行强制披露,已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内控评价报告的格式与体系。对于《规范》和《指引》,深市公司考虑到延用原规范的便利及执行新规范的成本约束,自然会以原规范的执行为上①。鉴于两市披露差异可能给投资者和监管者带来的困惑,有必要进一步统一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加强《规范》和《指引》的执行力,提高评价信息的可比性。

4.内部控制缺陷的总体披露水平不高,样本公司中约有1/4披露了内部控制的缺陷,其中90%以上为一般缺陷,且在报告期内均完成了整改,实现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深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水平高于沪市公司,本文认为这与深市公期积累的缺陷披露经验不无关系。大规模公司内控缺陷的披露水平显著高于小规模公司,相对于小公司而言,市场对大公司的信息需求量大,且大公司披露信息的成本较低,小公司考虑到较高的披露成本会减少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往往会更加谨慎。

5.不同特征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表现出显著差异,如沪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高于深市公司;规模大的公司对控制活动和信息与沟通的披露高于规模小的公司,而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报送机制方面的披露水平低于小规模公司;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在风险识别、反舞弊机制、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披露水平高于财务状况差的公司。因此,投资者在分析评价信息时,不仅要观察披露水平的高低,还应结合公司的特征对评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研究局限

本文采用财政部颁布的核心指标为评价标准,仅考察了样本公司执行《规范》和《指引》第一年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状况,可能无法完全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真实情况;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评价的标准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对披露差异的成因和后果仍有待经验上的证据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池国华.2010.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会计研究,10:55 61

方红星,孙翯.2010.交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与市场反应———基于兖州煤业的案例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28 36

李维安,戴文涛.2013.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审计与经济研究,4:3 12

杨有红,陈凌云.2009.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会计研究,6:58

张先治,戴文涛.2011.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审计研究,1:69 78

Ashbaugh -Skaife ,H.,D.W.Collins ,W.R.Kinney ,and R.LaFond.2009.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7(1):1 43

Doyle ,

J.,W.Ge ,and S.McVay.2007.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4(1-2):193 223

Ge ,W.,and S.McVay.2005.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 -Oxley Act.Accounting Horizons ,19(3):137 158

8

6①

这从深交所发布《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的内容可见一斑。通知仅要求A +H 公司和试点公司按《规范》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而未将统一内容和格式的《指引》作为披露的规范。从2011年度深市公司发布的内部

控制评价报告来看,本文对比了同一家公司2011年与2010年或2009年的评价报告,发现内容与格式大多延用深交所指引的要求,而仍未按五部委发布的《指引》要求进行披露。

HuangRong et al.

This paper investigate how the difference of tax rate influences the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as well as how the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under the tax avoidance motivation influence the firm value.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data,we find that the more differences of tax rate between listed company and its holding subsidiary companies,the larger scale of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Moreover,the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under tax avoidance motivation pro-mote the firm value.Furthermore,it is explored that the implements of new tax law do not change the extent of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under tax avoidance motivation.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provides evidences and references to the implements of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and the tax administration.Dynamic and Synergic Selection between Economic Cycl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Working Capital

Wu Na

This paper adopts the economic cyclic theory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 theory in studying the theoretic mechanism of phase and synergic selection be-tween economic cycle,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working capital for constructing a synergic selection model betwee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in various economic cycles,and testing whether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converges toward target working capital requirement in differ-ent economic cycles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the convergence rate and whether such rate is relevant to financing constraints.The research theoretically contributes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 framework and system for the said selection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c systems,while practically contributing to find experimental evidences and policy references for related theoretic researches.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Disclosure:Issues and Improvement ———Evidence from2011EvaluationReport on Internal Control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Li Yingqi et al.

The paper takes2011evaluation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 of cross-listed companies and pilot companies as samples,uses indexes issued by Minis-try of Finance as references,and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for companies regulated by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norms for the first time.It is found that the degree that sample companies follow the reference indexes is no more than50%.Further study finds that the disclosure level of control activities and internal supervision in companies from Shanghai Marke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Shenzhen Market,and that the disclosure level of control activities and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is higher for companies,which are larger or better financed.

Analysts Forecast and Corporate Bonds Credit Spreads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Corporate Bonds in2008-2012

Lin Wanfa et al.

In the stock market,recent researches show that analysts forecast earnings of listed companies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sset prices.Taking as 2008-2012China corporate bonds for example,this study found,analysts'forecasts play the same role on asset prices in the bond market.Our findings including: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nalysts forecast dispersion and bond credit spreads;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deviation of analysts'forecasts and bond credit spreads;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analysts tracking a listed company and bond credit spreads;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ar analysts proportion of analysts tracking in the same company and bond credit spreads.This study extends the research on the analysts'forecast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bond credit spreads.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Rating Agencies on the CreditRisk

Supervision of Corporate Bonds

———Based on the Collusion betweenRating Agencies and Corporations

Zhou Hong et al.

By analyzing the collusion between rating agencies and corporatio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rating agencies on the credit risk supervision of corporate bonds.The paper establishes game model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mount of rating agencies and the collusion risk.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usion risk increases with the amount of rate agencies.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mount of rating agencies and the monopoly risk and the rent-seeking risk,and proves that the best amount of rating agencies is when the sum of the collusion risk and the monopoly risk and the rent-seeking risk minimizes.At last,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Participating,Adjusting and Decision-Making Value of BudgetReporting

Mao Hongtao et al.

As part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budget report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facilitat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This study seeks to evalu-at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budget reporting information,and determines how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ffect the decision-making value.We develop hypotheses for 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variables and use unique data from a sample of179questionnaires.This paper adopts factor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o study how reporting participation and adjustment influence decision-making value of the budget reporting.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ore participation and timely adjustment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decision-making value.In addition,when budget reporting needs to be adjusted,more participation further improves its decision-making value.

Research on Adopting Mechanism of Forensic Accounting Identification Opinion

ZhangRui&Yang Shuhuai

Accounting identification performed by CPA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forensic accounting,and its opinion belongs to expert evidence in essence.The adopting of the opinion applies to adopting rules of expert evidence.Based on the jurisprudence and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the article constructs adopting mechanism starting from adopting mechanism theory:the integration of evidence ability and proof.We point out that differ-ent in lawsuit procedure is main basis to determine the admissibility mechanism,and different in lawsuit main body is important standard to divide the ad-missibility mechanism.The admissibility,cross-examination and adopting of forensic accounting identification opinion influence each other,which con-stitute the main content of forensic accounting identification adopting mechanism.

文档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_省略_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_李颖琦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问题与改进———来自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李颖琦陈春华俞俊利(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立信会计研究院201620)【摘要】本文以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试点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为样本,以财政部发布的评价指标为参考,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强制披露规范的信息披露情况。统计发现,样本公司对参考指标的遵循度不足50%,沪市公司对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两类指标的披露水平显著高于深市公司,规模越大或财务状况越好的公司,其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两类指标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