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物理组 李锋 2012/11/22
一、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
(1)、试题范围:高中物理必修选修3-1第一章和第二章前五节知识。
(2)、考题形式:整张试题满分110分。 选择题12个题(每题4分,共48分)、填空题2个题(13题8分,14题10分,共18分)、计算题3个题(15题12分,16题14分,17题18分,共44分)。
2、试题特点:
知识点覆盖全面,难易程度适度。重点突出,突出学生基础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考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灵活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为主。特别是对重力做功、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以及动能定理应用的考查,目的在于其和电场一章教学的对比学习。尽可能渗透新课程理念,强化科学规律的应用、强化思维过程训练、强化学科方法的培养。总之,本套试题比较平和,难度把握好,无偏难怪题,题量适中,能够考查到学生掌握的多个知识层次。
二、试卷分析
从阅卷分析看,学生对高中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不注意学科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掌握。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基本技能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差、运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整体学生各题平均得分情况,统计如下:
1、2班各题得分情况:
| 题号 | 考核知识点 | 识记(A) | 理解(B) | 简单 应用(C) | 综合 应用(D) | 创新(F) | 合计 分数 | 正确率 |
| 第1题 | 库仑定律、电场能的变化 | B | 4 | 25.53% | ||||
| 第2题 | 电场强度 | B | 4 | 34.04% | ||||
| 第3题 | 电势差 | B | 4 | 97.87% | ||||
| 第4题 | 电源电动势 | A | 4 | 48.94% | ||||
| 第5题 |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 C | 4 | .36% | ||||
| 第6题 | 电功率计算 | C | 4 | 59.57% | ||||
| 第7题 | 电场强度公式 | B | 4 | 91.49% | ||||
| 第8题 | 串并联电路 | C | 4 | 21.28% | ||||
| 第9题 | 电容器 | C | 4 | 10.% | ||||
| 第10题 | 含容电路问题 | D | 4 | 59.57% | ||||
| 第11题 | 伏安法测电阻 | C | 4 | 53.19% | ||||
| 第12题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D | 4 | 21.28% |
| 小题号 | 满分 | 均分 | 难度 | 标准差 | 区分度 | 通过率 | |
| 13-14 | 13.电容器的电容 14.电表的改装问题 | 18 | 10.17 | 0.57 | 3.5 | 0.19 | 56.5% |
| 15 | 功率问题 | 12 | 4.81 | 0.4 | 4.2 | 0.46 | 40.07% |
| 16 | 动能定理在电场中的应用问题 | 14 | 0.34 | 0.02 | 1.55 | 0.1 | 2.43% |
| 17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18 | 7.7 | 0.43 | 5.46 | 0.42 | 42.79% |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均分 | 难度 | 标准差 | 区分度 | 分数段 | 人数 | 分数段 | 人数 | ||
| 88 | 24 | 49.62 | 0.45 | 13.79 | 0.31 | =110 | 0 | [50-60) | 12 | ||
| 闪光点 | 3题 | 5题 | 7题 | [100-110) | 0 | [40-50) | 14 | ||||
| 薄弱点 | 16题 | [90-100) | 0 | [30-40) | 8 | ||||||
| 等级 | 比例 | 等级 | 比例 | [80-90) | 1 | [20-30) | 3 | ||||
| 优秀 | 2.13% | 良好 | 2.13% | [70-80) | 2 | [10-20) | 0 | ||||
| 及格 | 6.38% | 低分 | .36% | [60-70) | 7 | [0-10) | 0 |
| 铁力一中2班物理_两端分布表 | |||||
| 名次 | 物理姓名 | 分数 | 名次 | 物理姓名 | 分数 |
| 前1 | 赵先鹏 | 88 | 后10 | 周科伟 | 37 |
| 前2 | 赫英明 | 79 | 后9 | 张家志 | 36 |
| 前3 | 张萌 | 73 | 后8 | 胡海成 | 35 |
| 前4 | 尚明旭 | 69 | 后7 | 徐福鑫 | 35 |
| 前5 | 陶蕊 | 67 | 后6 | 刘飞跃 | 34 |
| 前6 | 袁永粼 | 后5 | 贾文博 | 30 | |
| 前7 | 薛宇 | 63 | 后4 | 江鉴东 | 30 |
| 前8 | 姜欣 | 63 | 后3 | 何林 | 29 |
| 前9 | 邵文静 | 62 | 后2 | 刘建华 | 28 |
| 前10 | 孙悦 | 60 | 后1 | 陈聪 | 24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靠感觉。
3、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多。
四、教学改进措施:
1、严格执行学校提出的“三讲三练”得教学模式,加强备课的精度,细化课堂结构,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改善课时少、内容多之间的矛盾。
2、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优化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注重双基的训练,加强教学细节上的指导,如: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结合实际问题讨论、理解图像的含义;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及学生探究活动,要体会探究的过程和实验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的结果或实验的本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些机会表达交流,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理解内化。
3、强化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物理过程的理解,通过受力分析、有效把握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强化运动草图、从而灵活运用规律。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规范性板书。给学生做好榜样作用,保证板书的完整性,规范性。尤其是解题的板书,应重视物理过程,简化数算过程,、给学生做好示范。
5、在概念的讲解中,多用生活中的实例。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出发,先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一些对比、类比手段,把一些类似的物理概念总结起来,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