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金匮要略重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18:46
文档

金匮要略重点

绪言1.《金贵要略》是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张仲景于公元205年完成。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方剂205,用药155味.。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辩证为辩证核心,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2、王殊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
推荐度:
导读绪言1.《金贵要略》是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张仲景于公元205年完成。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方剂205,用药155味.。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辩证为辩证核心,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2、王殊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
绪言

1.《金贵要略》是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张仲景于公元205年完成。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方剂205,用药155味.。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辩证为辩证核心,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2、王殊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原文: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祥之,病由都尽。

2、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词解:

1、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2、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

3、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4、未至而至:时令未到而时令所主的气候已到

5、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6、厥阳:阳气上逆

7、下利请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

8、淸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1、夫痉脉,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2、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3、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6、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7、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8、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兼气虚证

   主证:风湿,身重,汗出,恶风,脉浮。

   病机:卫气虚弱,感受风湿。

   治法: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代表方:防己黄芪汤(防己,甘草,黄芪,白术,生姜,大枣)

9、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词解:

1、将息:养息、调养,是服药后护理之法

2、卧不着席:指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即角弓反张之意

3、齘齿:指上下牙齿相摩,切磋有声

4、中暍:即伤暑

痉病的特点:其脉紧弦、口噤、背反张。

痉病的治疗禁忌:禁大汗、禁下、禁火攻。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文:

1、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由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2、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3、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

4、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5、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6、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词解:

1、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2、中病:谓治疗方法切合病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

3、声暍:说话声音嘶哑。

 百合病

 临床表现:心神不宁之饮食异常,精神异常,行为异常,感觉异常;阴虚内热之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养心清肺,益阴清热

  代表方:百合地黄汤

.狐域病病机湿热虫毒,治法清热燥湿,杀虫解毒;药物内服甘草泻心汤,外治苦参汤,雄黄

中历节病风脉证并治第五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2、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3、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词解:

1、半身不遂:指患者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2、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

3、 僻不遂:指口眼 斜,不能随意运动

4、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5、脚肿如脱:两脚肿胀,麻木不仁,似与身体脱离

中风与历节的区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 斜为其特点,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

历节主要表现为疼痛遍历关节,甚则肿胀变形,其发病除正气亏虚外,尚与感受风寒湿邪有较密切的关系。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

1、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3、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4、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病机:肝阴不足,心血亏虚

主症:虚烦不眠,烦扰不宁,舌红脉细数等

治法: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方剂:酸枣仁汤(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词解:

1、不仁:肌肤麻木或感觉失灵

2、痹侠背行:指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虚劳病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虚劳失精:病机阴阳两虚,治法调和阴阳,潜阳固涩;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虚劳里急:病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治法建中缓急,调和阴阳;方药小建中汤

虚劳干血:大黄蜇虫丸,治法:缓中补虚(即寓补益阴血于缓消瘀血之中,使瘀血去新血)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原文

1、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2、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泻肺之峻剂)

3、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4、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5、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词解:

1、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2、目如脱状: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是呼吸困难患者常见的症状

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以多唾浊沫、短气为主症。

肺胀即肺气胀满,多由风邪外袭,水饮内停,邪实气闭,肺失宣降所致。

虚热肺痿与肺痈的区别

虚热肺痿肺痈
病机肺气阴两伤邪热壅肺,蓄结痈脓
病性
特征症多唾浊沫咳吐腥臭脓痰
脉象虚数实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泻肺
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原文: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肝郁化热(奔豚汤)

阳虚寒逆(桂枝加桂汤)

阳虚饮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原文;

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主症: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病机:痰饮壅盛,痹阻心脉

治法:通阳宣痹,温化痰饮

方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3、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4、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词解:

1、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

2、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3、心下痞:指胸中胃脘有痞塞不通之感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原文:

1、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3、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4、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5、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6、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主症:其满为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为不可触近,呕不能饮食

病机: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治法:大建中气,温中散寒

方剂: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7、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寒实内结之征)

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词解:

1、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2、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痛剧,如刀切之状

3、白汗:《医统正脉》本作“白津”,赵开美本作“自汗”

寒疝是因寒气攻冲而引起的以腹中拘急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虚寒与实热性腹痛的鉴别要点

要点虚寒证实热证
主症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腹部胀满无已时
舌诊舌淡、多尺痕,苔薄白舌红,苔黄厚
脉诊脉细虚弦迟脉滑数
腹诊按之不痛,喜按喜温按之痛,拒按
病机脾胃虚寒,气机阻滞实邪积滞胃肠,气机闭塞
治法温中寒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原文:

1、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词解;

肝著: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证。

肾著:寒湿留着于肾之外府,引起腰部沉重冷痛的病证(甘姜苓术汤)

主症:腰中冷痛,如坐水中,形如水肿,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病机:寒湿侵袭,阳气痹阻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方剂:甘姜苓术汤(甘草、白术、干姜、茯苓)

积病在脏终不移、痛有定处难治
聚病在腑痛处移动易治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1、脉偏弦者,饮也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而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4、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5、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6、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7、病者脉浮,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8、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9、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10、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11、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词解:

1、素盛今瘦:谓痰饮患者在未病之前身体很丰满,既病之后身体消瘦

2、沥沥有声:指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3、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4、伏饮:指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5、胸胁支满:指胸胁有支撑胀满感

如何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这里所指的痰饮为广义痰饮。痰饮病的形成,是因为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而成。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文:

1、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参汤主之

2、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3、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4、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消渴病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久则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

淋病是以小便淋沥涩痛为主的病证

文档

金匮要略重点

绪言1.《金贵要略》是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张仲景于公元205年完成。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方剂205,用药155味.。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辩证为辩证核心,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2、王殊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