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飞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36期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锥面,得到的交线就称为圆锥曲线。但严格来讲,它还包括一些退化情形。具体而言:
(1)当平面与圆锥面的母线平行,且不过圆锥顶点,结果为抛物线。
(2)当平面与圆锥面的母线平行,且过圆锥顶点,结果退化为一条直线。
(3)当平面只与圆锥面一侧相交,且不过圆锥顶点,结果为椭圆。
(4)当平面只与圆锥面一侧相交,且不过圆锥顶点,并与圆锥面的对称轴垂直,结果为圆。
(5)当平面只与圆锥面一侧相交,且过圆锥顶点,结果退化为一个点。
(6)当平面与圆锥面两侧都相交,且不过圆锥顶点,结果为双曲线的一支(另一支为此圆锥面的对顶圆锥面与平面的交线)。
(7)当平面与圆锥面两侧都相交,且过圆锥顶点,结果为两条相交直线。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在平面内,给定一点P,一条直线l以及一个非负实常数e(即我们所学的离心率),则到点P的距离与到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e的点的轨迹就是圆锥曲线,具体情况如下:
(1)e=0时,轨迹退化为P点(在此不做讨论);
(2)e=1时,轨迹为抛物线;
(3)0
(4)e>1时,轨迹为双曲线。
在此,笔者对于退化的圆锥曲线不做讨论,仅考虑对课本中所学的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在椭圆曲线中,焦半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量,与其有关的问题是的热点,故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直角坐标系中的焦半径公式(本文仅以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为例)
(1)椭圆
如图,对于中心在原点,图形关于坐标轴对称的椭圆,不妨设其标准方程为+=1(a>b>0),直线l1和l2分别为椭圆的左右准线,F1和F2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M(x0,y0)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在此,笔者先给出其焦半径公式,再加以证明。
(2)双曲线
如图,对于中心在原点,图形关于坐标轴对称的双曲线,不妨设其标准方程为-=1(a>0,b>0),直线l1和l2分别为是双曲线的左右准线,F1和F2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M1(x1,y1),M2(x2,y2)分别为双曲线左支和右支上的点。
和椭圆相同,笔者先给出焦半径公式,再加以证明。
由于e>1,则|M1F1|和|M1F2|是关于x1的减函数,|M2F1|和|M2F2|是关于x2的增函数。对于单个焦点,不妨以右焦点F2为例,左支上的点M1越靠右,它到右焦点的距离越小,反之越大;右支上的点M2越靠右,它到右焦点的距离越大,反之越小。于是就有
(3)抛物线
如图,对于焦点在坐标轴上,顶点在坐标原点的抛物线,不妨记为y2=2px(p>0),直线l是抛物线的准线,F为抛物线的焦点,M(x0,y0)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
抛物线焦半径的公式比较容易证明。
由抛物线的第一定义即可得到,故在此只给出焦半径公式:
由此可以看出|MF|是关于X0的增函数,
故抛物线上的点M越靠右,它到焦点的距离就越大。
于是就有|MF|min=(M运动到原点O处)
对于圆锥曲线而言,我们最常用的是直角坐标,然而就焦半径而言,不妨我们引入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来进一步探究焦半径的最值。
二、极坐标系中的焦半径公式(本文仅以焦点在极轴上的情况为例)
以椭圆的左焦点(双曲线的右焦点、抛物线的焦点)为极点,过点F作相应准线的垂线,垂足为K,以FK的反向延长线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统一的极坐标方程为:ρ=
其中e为离心率(e>0),θ为极角,p是定点F到定直线的距离(p>0)(下同)。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