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程简介
媒介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当代媒介环境中的能力和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和应对媒体的影响。本课程将介绍多种媒介形式和技术,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媒体创造能力。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媒体的历史和发展,掌握媒体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培养对媒体信息的分析和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掌握不同媒体形式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媒体创造能力。
4.了解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
5.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大纲
1.媒体概论
1.1 媒介定义和分类
1.2 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1.3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2.媒介分析与批判
2.1 媒体效应理论
2.2 媒体内容分析方法
2.3 媒体批判的方法与技巧
3.媒介创作
3.1 文字媒体的创作与表达
3.2 图像媒体的创作与表达
3.3 音频媒体的创作与表达
3.4 视频媒体的创作与表达
4.媒体与社会
4.1 媒体和政治
4.2 媒体和经济
4.3 媒体和文化
4.4 媒体与公共领域
5.媒体与伦理
5.1 媒体道德原则
5.2 媒体伦理问题案例分析
5.3 媒体责任与社会责任
6.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
6.1 信息素养的概念和要素
6.2 媒体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6.3 提高媒体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媒介概念、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讨论和分析媒体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媒体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媒体创造能力。
4.讨论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研究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媒体相关主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五、评估方式
1.平时表现: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项目作业:包括案例分析、媒体创作和研究报告等。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媒介素养课程的整体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
1.《媒介文化与社会》 著:William L. Bennett
2.《媒介与相关领域》 著:John D.H. Downing
3.《媒体文化批判》 著:Douglas M. Kellner
七、课程注意事项
1.课程的学时分配及教学内容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技能,并配备相关的媒体创作工具。
以上为媒介素养课程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对媒介的理解和媒体素养的能力。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媒介素养的现代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