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1--0817班 闫红波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张试卷既注重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重点突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检测,从而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与改革的时代精神。试题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结合。
1、题型与知识结构合理,试题容量合适。
从试卷上可以看出:(1)全卷共两大题型:选择、材料分析。两种题型的优化,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题型分配恰到好处,选择和材料各占了试题的50%,便于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便于具体掌握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真正体现了既重知识又重能力的双重功能。(2)从试题的知识难易结构上看,处理得很合理,是由易到难的一个过程,这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是总体偏难。(3)试题的容量比较合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试卷重点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课改目标。
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突出了学科重点知识的考查。(如试卷中选择题的第1、12、13、19题,要求学生熟悉所学过基础知识,才能够选择正确的选项。),注重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如试卷中选择题的第5、10、13、14、15、26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只有对课本知识掌握牢固才可答对)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如7、9、21题)等。
2、试题注意挖掘题型考查能力的功能,加强了能力的考查。
主要是:①在选择题中加强了阅读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保留了组合选择题和否定选择题等题型,加强了比较等能力的考查(如8、16、20)等。②在材料题中加强了对概括、比较、识图等能力的考查(如26、题)。
二、考试情况分析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5个共50分,非选择题4个小题26题10分,27、29题每题14分,28题12分共50分。
附表一:
| 题号 | 总分 | 平均分 | 得分率 | 失分率 | 总失分率 | |
| 选择题 | 1-25 | 50 | 34.62 | 69.24% | 30.76% | 30.76% |
| 材料分析 | 26 | 10 | 6.44 | .40% | 35.60% | 32.88% |
| 27 | 14 | 11.46 | 81.86% | 18.14% | ||
| 28 | 12 | 8.41 | 67.83% | 32.17% | ||
| 29 | 14 | 7.25 | 51.79% | 48.21% |
| 0811 | 0812 | 0813 | 0814 | 0815 | 0816 | 0817 | 总评 | |
| 人数 | 350人 | |||||||
| 平均分 | 69.27 | 70.46 | 71.90 | 68.05 | 71. | 63.81 | 62.08 | 68.18 |
| 及格率 | % | % | % | % | % | % | % | % |
| 优秀率 | % | % | % | % | % | % | % | % |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失分率 | 55.6% | 6.6% | 15.5% | 23.5% | 28.8% | 31% | 17.7% | 32.14 % | 28.9% | 37.8% | 26.7% | 33.3% | 22.2% | 40% | 15.5% |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
| 失分率 | 20% | 28.8% | 4.4% | 31.1% | 33.2% | 4.4% | 44.4% | 26.6% | 27.8% | 23.7% | 23.1% | 39.6% | 16.9% | 24.5% |
2、选择题第5、13、14、15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问题的能力,不能够准确结合课本来理解本题意图,造成只有一半的学生答对,说明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3、选择题第8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阅读及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学生理解能力,但很多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比较弱,不能够读懂题中意思,因此不能正确判断所要考察知识点造成32.14%同学失分,
4、非选择题27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阅读能力、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写出哪两次战争的胜利,共同原因是什么,一部分同学只写了几个原因但不是共因,原因就是审题不认真。
5、非选择题28、29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阅读能力,题目很活,学生普遍答的答案没有结合课本而是随意性较大,答案不够规范。
三、答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基础知识知识掌握不牢。
如第18小题:背不过关于具体时间,9题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强化记忆。
2、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5小题11题16题,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
3、学生书写太糟,乱涂乱画,错别字多。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答题,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
四、对今后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也将逐步加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
2、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① 继续稳扎稳打,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②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其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③ 学生不会答题,以后加强平时多做练习,训练答题思路。
3、注重能力培养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4、平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多总结,多长进。积极参加集体备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010-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