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33:41
文档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分析摘要: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已不是什么稀有的事情,因为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而又恐惧的经济现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即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及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虚假繁荣,导致企业无节制地扩大生产,同时人们盲目跟风纷纷投机股市,最终导致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至此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
推荐度:
导读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分析摘要: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已不是什么稀有的事情,因为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而又恐惧的经济现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即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及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虚假繁荣,导致企业无节制地扩大生产,同时人们盲目跟风纷纷投机股市,最终导致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至此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分析

摘要: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已不是什么稀有的事情,因为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而又恐惧的经济现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即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及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虚假繁荣,导致企业无节制地扩大生产,同时人们盲目跟风纷纷投机股市,最终导致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至此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1、什么是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2、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的自由放任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和萧条。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三、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供需矛盾,生产相对过剩(表现:差距过大,股票投机活动过度,分期付款的过度膨胀。)

直接原因:股市崩溃,股价狂跌。

四、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

  这次大危机的明显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渗透各个领域、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它不仅影响生产领域,而且波及分配、流通等领域的经济和政治全面危机。以往经济危机周期的过程,是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相继的, 这次在大危机的谷底结束后并未出现繁荣, 而是持续萧条, 到了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经济危机。

5、本次经济危机在美国的表现

  1929年11月2日,美国《商业及财政记事报》说:“本周发生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股票市场灾难”。这时,“各地谣言四起:所有的银行都已崩溃!已下令封闭一切股票交易所!20个银行家已自杀!愤怒的群众已向华尔街进攻”。美国钢铁大王许华勃说:“我害怕,每个人都害怕”。从10月24日到12月底, 纽约市场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左右。美钢股票1929年最高点是261,1932年跌到21。从1929-1932年间,由于跌价而造成的证券贬值, 美国为840亿美元。危机期间, 股票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达51%。1928年美国发行的有价证券共13亿美元, 到1933年只有160万美元。1929-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共10 500家, 占银行总数的49%。个别大资本家也难逃破产的厄运。芝加哥的英萨尔当时身兼85家公司的董事,65家公司董事长,11家公司经理,拥有150家共用事业企业,雇员5万人,掌握证券高达30亿美元,破产后逃亡法、意、希、土等地。

  大危机使失业人数达有史以来的创记录水平,失业率高达24.9%。大危机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企业倒闭, 大量工人失业。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与1929年相比, 下降了46.2%。危机期间美国的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0%, 生铁下降了79.4%(倒退了37年), 钢铁下降了75.8%(倒退了28年), 汽车下降了74.6%, 采煤量下降了40.9%。最严重时汽车的开工率只有5%。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大危机迅速蔓延成为世界规模的农业危机, 它涉及到谷物、畜牧、林业等技术作业部门, 造成生产大破坏, 大批农民破产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由于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的交织, 工业对农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减少和城乡居民购买力急剧下降, 加深了农业的慢性危机。农业危机造成的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减少,又反过来使工业危机深化。大危机期间, 美国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下降了56%,  农民总收入下降了57%。农业生产力的严重过剩引起了生产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坏, 许多农场手工劳动取代了机器操作, 农田管理质量急剧下降, 谷物、棉花等农作物烂在地里或被当作燃料, 牛奶、咖啡等饮料被倒入江海、牲畜被宰杀。在大危机的打击下,国民收入大幅度下降,美国减少了54.69%。就全世界来说,大危机期间,整个工业生产水平下降了40%以上。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缩小到1919年前的水平。全失业和失业工人总数在4500万人左右。各国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和资源战。资本主义世界大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国际支付和资本输出几乎停顿。世界性大危机不仅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而且蔓延到所有的农业部门。农业生产严重过剩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坏,农业收入减少了1/4到3/5。出现了如斯大林所说的“以销售‘剩余’商品和焚毁‘多余’农产品来保持高昂价格,保证高额利润被认为是完全正常的”现象。他还说:“如果一种经济制度竟不知道怎样处置自己社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而在群众普遍遭到贫困、失业、饥饿和破产的时候却不得不把它们焚毁掉,那么这种经济制度本身就给自己宣判了死刑。”

6、本次经济危机的影响

(1)美国大萧条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影响,使德国、英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数以百万计的劳工失业。由于经济大萧条,美国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在国外的短期贷款,影响所及,1931年5月,维也纳最大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从而在欧洲引起恐慌。7月,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停业;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在大萧条的影响下,到了1932年,世界贸易总值减少了一半以上,下降幅度惊人。

(2)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44%,社会生产大约倒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万。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无法维持生计,200万人到处流浪,平均每三个可以工作的人中,就有一个失业者,致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3)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结束了2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危机给各国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灾难,激起了劳动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使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情绪高涨。资本主义国家内罢工运动、群众示威和农动重新高涨起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斗争,出现了新的反帝高潮。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内迅速蔓延,法西斯组织相继出现。各国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在经济和政治上普遍加强了国家干预和专横统治,日本开始实行武力扩张,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4)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税率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美、法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摒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证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

7、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解决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

(2)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4)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扩大消费需求。

8、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

英法: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关系,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帝国特惠制;法国调整劳资关系,改革税收制度等。

北欧国家: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权的,实行被称为中间道路的福利国家,实行保障就业,调整扩大社会保险,多种合作。

德意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行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9、总结

  30年代的大危机给世界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发人深省,给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它告诉人们,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要居安思危,与时并进。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不同制度的国家要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并不断协调好国际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3)经济发展要和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要规范股市和信贷,防范金融投机。

(4)经济和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各国和各国组织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地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扩展和延续。各国和国际组织要从根本上摒弃以邻为壑的自保和转嫁手段,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显重要。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既是社会化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的表现,又是强调性地重新建立社会化大生产比例关系的途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经济资源和社会劳动周期性地被破坏和浪费。尽管当代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但由于他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从而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经济危机本身虽然并不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解体,但是它也确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绝对形式,它最终必然会被一种更先进的、能够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无限空间的社会生产方式所代替。

目录

1、什么是经济危机?

                                      

2、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

3、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4、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

5、本次经济危机在美国的表现

6、本次经济危机的影响

7、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解决措施

8、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

9、总结

1929

1933

                                    112094239

                                     邓洋

文档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分析摘要: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已不是什么稀有的事情,因为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而又恐惧的经济现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即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及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虚假繁荣,导致企业无节制地扩大生产,同时人们盲目跟风纷纷投机股市,最终导致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至此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