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2课典型例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33:29
文档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2课典型例题!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2课典型例题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
推荐度:
导读(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2课典型例题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2课典型例题

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人称任公子大可收起他的钓竿,不必在垂钓了,是对这个典故的反用。清代的王琦阐释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故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水无巨鱼,也就是地无巨寇,李白觉得英豪才智之士不必希望有所作为,那是因为天下太平,江河安堵,在归于一统的大唐盛世之下,不会有任何的祸乱发生,那么,即使豪杰之士怀有平定寇盗、重致太平的手段,又哪里有机会去供你施展呢?这样的说法主要表现出的,当然还是对盛世的热情歌颂,但如果结合李白的平生抱负与自我期许,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歌颂并不单纯,在这一派祥和安宁之中,隐隐透露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失落。

二、(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

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9.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三、(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D

14.D

15.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14.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

四、(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4.(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

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两个字用哪个更好,各人看法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符合要求。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在理解词义的同时,要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这首诗的大意是: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满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好客的主人啊,我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照应门户的僮仆,也不要总把院门闩上。

五、(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的冠饰。

8.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

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首联写到暮春时节作者

流落他乡,寄居旅舍之内,下了一夜的雨,早晨刚放晴,残花满地。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恍然间忆起

皇都长安。颔联两句承接首联的“残春”,描写了一幅晚春动态图景。春天将尽,残花纷纷飘落、柳

絮在水面浮动,这样的景象在暮春时节比较常见,本无新奇之处。可是作者在这里却巧妙地将这些景

物与“蜂”“鱼”联系起来,好像“花须落”“柳絮行”是“蜂抱”“鱼吹”的结果,构思十分新奇。

动词“抱”“吹”的选用也非常巧妙,有点出人意料,可仔细品味之却又显得非常自然。蜂“抱”、

鱼“吹”使得本来容易让人产生感伤情绪的暮春场景立刻变得鲜活了起来,颇显出几分生机。这让人

不由得不佩服作者锤炼词句的高超技艺。这一联深受后人推崇,被认为写得工巧。所谓“乃晚唐巧句”

见于明代许学夷的《诗源辩体》。

六、(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14.(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应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这首词在形式上,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上下片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景色清丽寓幽怀独抱;意象阔大衬悲壮情怀。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又一次展示了张元干“长于悲愤”的词风。

七、(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八、(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0.(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

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缠软,微波轻漾。(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或:“软”

字形容词用作动词,将早晨的风人格化,温软的风吹拂了江水,也柔软了江水,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

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

(2)过即是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

经过大同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开,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

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

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景物意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审题时注意要“结合全诗”来分析,逐联翻译。另外,注意要紧扣“过”字,突显景物的变化的特点,即“移步换景”。诗歌的大意是: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文档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2课典型例题!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2课典型例题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