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图 |
| 最终效果 |
| 1、请先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在看教程 !通道扣图原理:通道有:颜色通道、ALPHA通道、和专色通道。其中ALPHA通道是用来存储选区的,ALPHA 通道是用黑到白中间的8位灰度将选取保存。相反我们可以用ALPHA通道中的黑白对比来制作我们所需要的选区。(ALPHA通道中白色是选择区域)色阶可以同过调整图象的暗调、中间调和高光调的强地级别,校正图象的色调范围和色彩平衡。我们可以通过色阶来加大图象的黑白对比 ,用此来确定选取范围 1.打开通道面版 我们首先在红、绿、蓝三个通道中选择出一个颜色对比较明显的复制这个通道,在这里我选择了蓝色通道。 |
| 2、点图象→调整→色阶,将黑色的小三角向右移动,调整暗色调的色阶,然后在将白色的小三角向左移,调整亮色调的色阶,以此来将图象中人物和背景的色调分离出来,也可以在上面输入色阶:135/1.00/195。 | ||
| 3、人物的轮廓已经基本上和背景分离出来了,然后我们用画笔工具将人物里面的白色涂抹成黑色。 |
| 4、点图象→调整→反相,将人物部分变成白色也就是选择区域。 | ||
| 5、点通道面版下面的将“通道作为选区载入” 然后回到图层面版,选择背景图层。 |
| 6、选区已经制作完成 然后用剪接粘贴的命令将人物选取出来。 |
| 蒙版在PS里的应用相当广泛,蒙版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反复修改,却不会影响到本身图层的任何构造。如果对蒙版调整的图像不满意,可以去掉蒙版原图像又会重现。真是非常神奇的工具。 我们平常老说蒙版蒙版的,实际上蒙版有好几种,我知道的有四种:一是快速蒙版;二是图层蒙版;三是矢量蒙版;四是剪切蒙版。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咱不管他。 | ||
| 我只用它建立选区,看一个实例:好多磨皮教程里要求把mm的五官留出来,只磨面部皮肤,咱就用下这个快速蒙版。它在哪?这里,按Q也行。 |
| 下面我们用它把mm的面部皮肤选出来,点那个钮,选画笔,前景色为黑色,涂你要磨的部分,涂过界的用白色画笔涂回来,来回涂是不是很方便? |
| 怎么是红色?红色就对了,默认的就是红色。下面点建立快速蒙版左边的钮,退出快速蒙版,按Q还行。 |
| 看见选区了吧,先别急,蒙版蒙版,刚才红色的部分是蒙住的,不是我们要的,反选就行了呗!复制一下看看效果。 这时要你的发挥了,刚才不是用了画笔吗,那么画笔的功能就能够用在这里,不是边界生硬吗,那我们用软笔头,还可以用不同的透明度,你甚至可以用各种图案笔刷刷出各种图案选区,另外还可以羽化呀,总之你一定做的比我的好。 | ||
图层蒙版是我们作图最最常用的工具,平常所说的蒙版一般也是指的图层蒙版(这节里所说的蒙版均指图层蒙版)。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掌握蒙版,你就别说你已经迈进了ps的门槛。
为什么开篇先引用了调侃专家的一句话,我刚接触蒙版的时候就是看了这样的教程,解释图层蒙版里,他不教你用画笔,而是让你用渐变,我的妈呀!蒙版还没明白,又多了个渐变,今天咱们就从最最菜鸟的认识说起。
有个网友说蒙版就好像橡皮,咱就从它的像橡皮的地方说起。
一、蒙版是橡皮?
| 先来认识一下它,先建一个看看:为了看出效果,我们打开一个风景和一个MM,MM在上,风景在下,给MM层添加一个蒙版: |
| 我们试着把MM融到花丛里: 首先选黑色画笔,涂抹我们想隐去的部分,是不是和橡皮一样呀?哎呀!涂过界了!不怕,这时咱选白色画笔涂回想露出的部分,这样来回涂,就不用担心过界了。你还可以用软笔头把边缘涂的尽量自然,还可以用低透明度涂出若隐若现的效果。 |
| 这里我们是不是体会到了它与橡皮的不同? 实际上它与橡皮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它只是在蒙版上操作,没有对图片造成一点破坏,而橡皮擦过后,图片的像素已经擦掉了。因此,在蒙版上如果做的不满意,我们删掉蒙版就行了,不会对图片有任何影响。 它与橡皮的不同是本质上的,蒙版建立的是选区,它与通道有内在的联系,这些咱不管他,知道怎么用就行了。 要删除蒙版可在蒙版图标上点击右键,会出现删除蒙版选项,还可以将蒙版图标拉到垃圾桶。 二、蒙版不是橡皮 我们已经知道蒙版不是橡皮了,那它就应该有其他的用途,下面我们看看它还可以怎么用? 1、渐变融图 如果您老人家对渐变还不理解,那我只有劝您先去学学渐变再往下看了。经常到网上找教程的人一定见过这个图,在理解了我们刚才的方法后再来看看用渐变就不难了。 | ||
| 对人物层添加蒙版,拉出黑白渐变,黑色部分隐藏,白色部分显示,灰色部分过度,关键是用渐变后过度非常自然,这是我们用手涂抹弄不出来的效果。 |
| 我们作图的时候,经常只想对一些局部进行调整,建立调整图层(调整图层的知识这里不涉及)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因为调整图层同时链接了一个蒙版,通过对蒙版的操作,可以让调整的效果按照我们的意愿在哪里显示或隐藏,显示多或少。请看下图: |
| 在箭头所指建立调整图层里的所有选项,都同时建立图层蒙版。 本人在最初看到这些图标时简直晕死了,但弄懂蒙版后再看这些图标,简直可爱死了,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随心所欲的对图片进行调整,下面看个例子: 假设我想把MM的脸部调亮点,而其他部分不要调,就可以建立曲线调整层,然后用黑色画笔把MM脸部擦出来。 | ||
调整层里同时建立了蒙版,不是调整层里的调整我们给它加个蒙版不是一样实现局部调整吗?
| 比如局部去色:假如我们想做出只有一朵葵花有颜色的效果。首先复制一层,将复制层去色,添加蒙版,涂出葵花就行了。 |
| 只有用不好滤镜的人”,跑题了…… 用好topaz的关键是不能看出应用痕迹,那我们就用蒙版把不想显示的部分隐藏起来不就行了吗。 |
| 4、蒙版的常识 以上想到哪说到哪,有点乱,再缕缕,缕缕………——赵本山语 a、创建蒙版——当然可以在菜单里建; b、新建显示全部——全部是白的蒙版。全部显示。刚才我们做的就是,也是默认的; c、新建隐藏全部——全部是黑的蒙版。全部隐藏。在图层调板里按着Alt键点新建蒙版就是隐藏全部蒙版。如果想调整的部分小,建立黑蒙版后,用白笔涂出要显示的那一小部分,很方便。 d、调整层建立的都是显示全部蒙版,要调整很小的一部分时,可以将蒙版填充黑色,就变成了隐藏全部蒙版。 e、你可以在蒙版上操作,也可以在图层上操作,这里就不截图了,分别试着点一下蒙版图标和图层图标,注意它们的编辑状态。 f、按着Ctrl键点击蒙版图标,可以获得在蒙版上的选区。 g、你可以使用图像调整菜单下不反白的选项对蒙版进行调整,也可以对蒙版使用几乎所有的滤镜,做出各种奇妙的效果。 h、你还可以将通道里获得的选区粘贴到蒙版上。 i、按着Shift键点击蒙版图标,可以停止使用蒙版。 j、点击箭头所指的链接按钮,可以解除蒙版与图层的链接,可以自由拖动蒙版或图层单独移动。这在做动画时用得着,下面这个动画就用到蒙版。 | ||
| 还可以新建立选区或载入储存的选区,再建立蒙版,这时建立的蒙版就是选区形状。看下图: |
| 网上还有现成的蒙版素材,可以做出各种效果。 |
| 蒙版与通道有内在联系,这里不说,我也说不好…… 蒙版在其他好多地方还有应用,比如计算,那些都是四年级的,咱弄不懂…… 三、矢量蒙版: 矢量当然和路径有关,一提路径我就头大。一个伟人说过:如果说蒙版是迈进ps的门槛,那么路径就是迈进专业选手的门槛!(偷偷的告诉你,这个伟人就是我),又走题了…… 矢量蒙版,就是在蒙版上只能进行路径操作,画笔是不能用了,给你准备了一只钢笔,这钢笔可不是好玩的,我业余的,一直玩不好。 如果要在蒙版上再添加蒙版怎么办呀,这时再加的那块版就是矢量蒙版。矢量蒙版的操作与图层蒙版一样,只是变成了路径。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四:剪切蒙版: 剪切蒙板着实不好理解呢。 创建剪切蒙版时要有两个图层,对上面的图层创建剪切蒙版后,上面的图层只显示下面的图层的形状,用下面的图层剪切上面的图层,即上面的图层只显示下面图层范围内的像素。(成绕口令了……) 剪贴蒙板只影响它的下一个图层。 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 还用这个MM,在MM层下层填充一个小一些的方形,在两个图层间按着Alt键点击,就对MM层创建了剪切蒙版,当然也可以在菜单里建。看看效果,再拖动一下方块层,再看看效果。 | ||
| 剪切蒙版的应用有好多,不能细讲了,比如抠图时修饰边缘,做一些特殊效果,如下图: |
| 现在我们按下〖B〗从工具栏选择画笔工具,如果选中了铅笔就〖SHIFT B〗切换到画笔。然后按下〖D〗,它的作用是将颜色设置为默认的前景黑色、背景白色。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颜色区的默认按钮(下左图红色箭头处)。点击蓝色箭头处将交换前景和背景色,如果现在按下前景色将变为白色而背景色变为黑色,它的快捷键是〖X〗。 然后在公共栏点击下中图红色箭头处打开画笔预设,选择 蓝色箭头处的项目即可。这样就选择了9像素大小的笔刷,模式选择正常,不透明度和流量都为100%。 也可以不通过预设,参照下图直接把笔刷的主直径设为9像素。什么叫主直径呢?因为笔刷是一个圆,因此用圆的直径来表示笔刷的粗细。硬度的意义将在稍后的内容中介绍,现在先将硬度设为100%。 如果点击下中图绿色圆圈处之后没有出现蓝色箭头处的9像素笔刷选项,那么可能是你以前更改过画笔的预设。此时点击绿色箭头处的圆形三角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复位画笔”,将出现如下右图的询问框,点击“好”即可。以后如果出现画笔预设更改的情况,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恢复。其他诸如样式、色板等调板的复位操作也与这个相同。 | ||
| 这时鼠标在图像中会变为笔刷大小的圆形,如果不是,首先确定键盘上的大小写转换键CapsLock处于关闭状态,然后从Photoshop首选项中的“显示与光标”项目中的“绘画光标”指定为“正常画笔笔尖”。如下图。 |
| 现在我们就使用这个画笔在Photoshop中画下我们的第一笔,按下鼠标左键拖动即可绘制图像,松开左键结束绘制。它的意义不亚于人类在月球表面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因此请画得好看些。如下图。 | ||
1:将鼠标移到不透明度数值上点击,输入数字。也可上下滚动鼠标滚轮(使用键盘上下方向键的效果与滚轮一致,按SHIFT键可加速,按住ALT可减速)。
2:直接按下回车键,此时不透明度数值将自动被选择,然后输入数字。注意此方法并非在任何地方都适用。
3:点击数字右边的三角箭头,在弹出的滑块上拖动。
4:把鼠标移动到公共栏“不透明度”文字上,此时按下鼠标光标会变为双向的箭头,左右拖动即可改变数值,效果与3类似。按住SHIFT键可加速,按住ALT可减速。
5:直接按键盘上的数字键。如改为80%就按8,40%就按4,100%按下0,15%就连续按下1和5。1%就连续按下0和1。这种方法最快速也最实用。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适用。
减低画笔不透明度将减淡色彩,笔画重叠处会出现加深效果。注意重叠的画笔必须是分次绘制的才会有加深效果,一次绘制的笔画即使重叠了也不会有加深效果。这里的一次指的是鼠标左键从按下到松开,这样算作一次绘制。下左图显示了一次性绘制和分次绘制的效果,位于上部的是一次性绘制的。大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不透明度以及不同的前景色来试验效果。
现在我们调出历史纪录调板,菜单【窗口 历史纪录】,会看到调板中纪录了这个图像新建以来所做过的所有操作步骤。顺序从上至下代表操作步骤的从先至今。如下右图。点击相应的步骤就可以回到那次操作之后图像的状态。就如同时光倒流般。这个历史纪录主要就是用来撤消操作的,如果对图像做了不满意的修改,可以通过这个调板来撤消。
| 可以撤消的步骤默认是20步。如果纪录的步骤超过20步,最新的步骤将取代最早的步骤。假设做了21步操作,那么下右图中位于顶部的第一步的“新建”步骤将消失。消失的历史纪录是不能找回来的。历史纪录的步骤数可从Photoshop预置〖CTRL K〗“常规”中的“历史纪录状态”修改。最多为1000。注意不要贪图太多的历史纪录,因为那将会导致运行速度逐渐变慢。大多数情况下20步已经足够了。 |
| 即使不打开历史纪录调板,也可以通过快捷键〖CTRL ALT Z〗进行逐步的撤消,按一次退一步。如同“从现在一步步地走向过去”。在历史纪录调板中就会看到步骤依次上移。“回到过去”后,在不做其操作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快捷键〖CTRL SHIFT Z〗逐步重做,如同“从过去一步步地走向现在”。 如果在早先的步骤做了其它操作的话,原来跟在后面的历史纪录会被全部清除,重新开始纪录。也就是说“回不来”了。假设你画了一个圆并且移动了几次,然后你回到移动之前把圆删除了,那么其后的移动从何而来呢?因此正如同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一样,历史纪录的前后是线性的因果关系。 现在我们撤消到新建时的一片空白(或另外新建)。把画笔的不透明度改为100%,怎么改最快呢?不要忘记了前面所说的快捷键,是按下键盘上的数字0。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画笔的“流量”是做什么用的。调出颜色调板〖F6〗或通过拾色器选择一个较为鲜艳的颜色,然后将流量改为1%,在图像中涂抹。起初会觉得降低流量和降低不透明度效果差不多,逐渐就会觉出不同了,那就是在一次绘制中,重叠的区域也会有加深的效果。多重叠几次颜色就更饱和。就如同我们用水彩画笔在纸张上绘制一样。如下左图。 更改流量的快捷键和更改不透明度快捷键类似,也是通过数字键,不同的是要先按住SHIFT键再按相应的数字键。如50%就是〖SHIFT 5〗,80%就是〖SHIFT 8〗,45%就是〖SHIFT 45〗,1%就是〖SHIFT 01〗。注意这里的数字键必须是键盘字母区上方的数字键,使用数字小键盘无效。 | ||
| 现在我们想把图像变成一片空白,就如同新建一样。这次可以不通过历史纪录。想一下,如果在整幅图像中填充白色,不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吗?填充命令在菜单【编辑 填充】〖SHIFT F5〗。在内容中使用白色,模式正常,不透明度100%,确定后即可完成对整幅图像的填充。如下图。 |
那么结合一下前面所学的几个快捷键,用白色填充的方法是:先按〖D〗将颜色设为默认的前黑后白,然后按下〖X〗把前景色变为白色,最后按下〖ALT DELETE〗完成前景色填充。其实也可以通过快捷键直接用背景色填充,它是〖CTRL DELETE〗或〖CTRL BackSpace〗,因此上面的操作实际上可以简化成〖D〗、〖CTRL DELETE〗。
0318现在来看看何谓笔刷的硬度。首先我们将笔刷直径扩大一些。扩大的方法可以像前面一样在笔刷预设中拉动滑块来改变。也可以使用快捷键〖]〗,就是右方括号。缩小笔刷直径的快捷键则是左方括号〖[〗。使用快捷键增加或减少的笔刷直径数值并非每次都是1。在10像素以内是1,10~100像素之间是10,在100~200之间是25,在200~300之间是50,300以上是100。直径最大为2500(以后版本的Photoshop可能会突破这个)。因此如果要使用12像素这样的直径大小,还是需要去拉动滑杆或输入数字。使用快捷键扩大或缩小笔刷的时候如果鼠标在图像中,那么光标也会同时放大或缩小。
现在设置笔刷直径为30,硬度为100%,用黑色在图像左部点一下,这样出现了一个圆。然后把笔刷硬度设为50%在右边些再点击一次,然后设为0%点击第三个。将会出现不同的三个圆,如下图所示。
第一个圆的边缘最为硬朗,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的画笔的话,这个就好像是把画笔大力地点下去;第三个看起来似乎只用了很小的力量,边缘看起来较虚。第二个处于两者中间状态。因此,笔刷的软硬度在效果上就表现为边缘的虚化(也称为羽化)程度。较软的笔刷由于边缘虚化,看上去会显得较小些。
更改笔刷软硬的快捷键是〖SHIFT [〗和〖SHIFT ]
| 〗,每次改变25%。注意当使用快捷键将笔刷变软的时候,鼠标光标会轻微地缩小,这不是因为直径缩小。缩小的原因在后面的课程中学习完选区的透明度后才能明白。 |
| 试过了不透明度和流量的效果后,我们来看看喷效果。在公共栏按下位于流量控制右边的喷按钮 ,这样就启动了喷。喷是一种方式而不是一个的工具(在Photoshop早期版本中曾作为工具),它是一种随着停留时间加长,逐渐增加色彩浓度的画笔使用方式。 现在我们选择一个30像素的画笔,硬度为0%,不透明度和流量都为100%。喷方式开启后,在图像左侧单击一下,然后在图像右侧按住鼠标不放约2秒。会形成类似下图的图像。 | ||
注意当喷方式开启后,流量的快捷键不再需要按SHIFT,直接输入数字即可。而不透明度的快捷键反而需要按下SHIFT了。关闭喷方式则恢复如前。这也是Photoshop体贴用户的一个设置,因为一般来说使用喷时最可能需要更改的就是流量大小而不再是不透明度。
现在我们需要画一个T字样的图形,如下左图,该怎样画才可以保持直线呢?
在绘制开始前按下SHIFT,并且在绘制过程中持续按住SHIFT键,就可以绘制一条水平或垂直的直线。注意要持续鼠标松开以后,再松开SHIFT。如果半途松开那么之后的绘制就无法保持直线了。垂直的线也是一样持续按住SHIFT绘制。
但如果大家第一笔横线方向是从左到右画完,然后按住SHIFT绘制第二笔竖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下中图的效果,第一笔的终点和第二笔的起点被连接在一起了。这是因为SHIFT键在画笔上的另外一种用法导致的,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在完成第一笔之后,先切换到其他工具再切换回来即可。也可以在终点起点连接以后按〖CTRL ALT Z〗撤消一步然后再画竖线。
| 按住SHIFT只能维持水平或者垂直的直线,如果要绘制任意角度的直线呢?可以先在起点处点击一下,然后先按住SHIFT再点击终点处,即可完成这两点间的直线连接。这也是上一个例子中出现错误的原因。连续按住SHIFT键点击即可连续绘制直线,而不需要每次都订起点和终点,因为第一条直线的终点同时也是第二条直线的起点。现在尝试把下右图的形状绘制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画笔设定(教程后面内容中将会介绍)的间距选项没有开启,则无法通过此方法绘制直线。 |
| 也可以点击新建按钮上方的 按钮后选择“新画笔预设”,将出现一个储存对话框,默认会将直径和硬度作为名称,硬度小于50%时称为柔角,大等于50%时称为尖角。也可以自己输入想要的名称。如下右图。储存后的笔刷将位于预设列表的最后。 |
| 这里要介绍的6种工具都属于绘制型操作方式,这意味着它们都可以使用Photoshop的各种笔刷。而习惯上我们将能够使用笔刷的工具称为绘制型工具或绘图工具,它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依赖于鼠标移动的轨迹产生作用,因此也被称为轨迹型绘图工具。 模糊工具是将涂抹的区域变得模糊,模糊有时候是一种表现手法,将画面中其余部分作模糊处理,就可以凸现主体。 下左图是 齿轮的摄影图片,为了突出第一个齿轮,我们将后方两个齿轮使用模糊工具涂抹,得到如下右图的效果。 注意模糊工具的操作是类似于喷的可持续作用,也就是说鼠标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越久,这个地方被模糊的程度就越大。 模糊工具的其他选项和前面的工具类似,就不再重复介绍了。 | ||
另外,锐化工具在使用中不带有类似喷的可持续作用性,在一个地方停留并不会加大锐化程度。不过在一次绘制中反复经过同一区域则会加大锐化效果。
注意锐化工具的“将模糊部分变得清晰”,这里的清晰是相对的,它并不能使拍摄模糊的照片变得清晰,大家可以尝试对上右图中已经被模糊的齿轮使用锐化工具,看看能否还原到最初的效果。说到底这还是由于点阵图像的局限性,在第一次的模糊之后,像素已经重新分布,原本不同颜色之间互相融入形成新颜色,而要再从中分离出原先的各种颜色是不可能的了。热水与冷水融合后还能在还原为各自原先的温度吗?
| 因此,大家不能将模糊工具和锐化工具当作互补工具来使用。什么叫互补呢?比如模糊太多了,就锐化一些。这种操作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达到所想要的效果,反而加倍地破坏图像。就好像我们在以前课程中说过不能将图像先减暗再加亮一样。在Photoshop众多的工具及命令中,有许多彼此间的作用是互为相反的,但绝大多数互为相反的都不能作为互补来使用。包括后面的减淡工具和加深工具也是如此。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一种操作的效果过分了,就应该撤销该操作,而不是用互为相反的操作去抵消。 |
| 涂抹工具的效果就好像在一幅未干的油画上用手指划拉一样,如下左图。如果打开“手指绘画”选项,就好比手指先蘸染一些颜料再在画面中划拉一样。如下右图。绘画的颜色就是前景色。 | ||
加深工具的效果与减淡工具相反,是将图像局部变暗,也可以选择针对高光、中间调或暗调区域,这里就不再介绍了,大家自己试验即可。
| 这两个工具曝光度设定越大则效果越明显。如果开启喷方式则在一处停留时具有持续性效果。 |
| 海绵工具的作用是改变局部的色彩饱和度,可选择减少饱和度(去色)或增加饱和度(加色)。效果如下图中的船体部分所示。 流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开启喷方式可在一处持续产生效果。注意如果在灰度模式的图像(不是RGB模式中的灰度)中操作将会产生增加或减少灰度对比度的效果。 还有要注意的是,海绵工具不会造成像素的重新分布,因此其去色和加色方式可以作为互补来使用,过度去除色彩饱和度后,可以切换到加色方式增加色彩饱和度。但无法为已经完全为灰度的像素增加上色彩。 | ||
| 其实对于PS而言,光总结,只理论是不行的,因为它是一个动手的软件,所以要求我们动手实际去做,所以,总结完成后,我们来实际练习,帖子会不断更新,直到我们把抠图练到”我的图片我做主”的水平,让我们一起学习! 也许这将会是我在经典发表的最用心的一篇教程(因为一直很惭愧,从没有给过朋友太大的帮助),也许它会给人情味很浓的经典带来一点点贡献,也许会为我是亲爱的论坛网友带来一丝丝帮助,也许……不管怎么样,反正这篇教程我写定了,因为已经酝酿好久了,憋不住了。 图片在处理的时候,大多时候都会要求我们抠图,当然,也就是做选区!而实际上,PS在抠图的时候不只局限在工具中,还有其它的N种方法,那你对抠图到底了解多少呢??知道如何具体处理吗??让我们一个一个来,先从工具说起。 首先申明,本教程是抠图大集合,有很多东西就是学习了别人的东西而总结下来的,学习的时候也许已经忘记在哪里学到的了,所以不要将我的教程和其它教程去做比较,而且,本姑娘水平有限,也许有问题解决的不到位,但是我会努力,和大家一起进步,我的图片我做主,大家一起来练手。 好了,不多说了,let’s go on……来,现在开始! 一.工具篇--------之套索工具和魔术棒工具的用法 1.矩形椭圆选框工具都可以做选区,而它做的选区是规则的,对于抠不规则形的图来说,有一定难度,那么我们又会想到套索工具组里的三个工具。 2.套索工具组里的第一个套索工具用于做任意不规则选区,套索工具组里的多边形套索工具用于做有一定规则的选区,而套索工具组里的磁性套索工具是制作边缘比较清晰,且与背景颜色相差比较大的图片的选区。而且在使用的时候注意其属性栏的设置。 各功能介绍如下图: | ||
(2)“羽化”选项:取值范围在0-250间,可羽化选区的边缘,数值越大,羽化的边缘越大。
(3) “消除锯齿”的功能是让选区更平滑。
(4)“宽度”的取值范围在1-256间,可设置一个像素宽度,一般使用的默认值10。
(5)“边对比度”的取值范围在1-100间,它可以设置“磁性套索”工具检测边缘图像灵敏度。如果选取的图像与周围图像间的颜色对比度较强,那么就应设置一个较高的百分数值。反之,输入一个较低的百分数值。
(6)“频率”的取值范围在0-100,它是用来设置在选取时关键点创建的速率的一个选项。数值越大,速率越快,关键点就越多。当图的边缘较复杂时,需要较多的关键点来确定边缘的准确性,可采用较大的频率值,一般使用默认的值57。
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退格键或“Delete”键来控制关键点。
3.也许有朋友说了。摩术棒工具也可以做选区用来抠图,的确,摩棒工具可以通过设置容差值的大小,来设置所抠图的范围的大小,“容差”的取值范围在0-255间,数值越大,选择的范围也就越大。好了,总结完毕,开始实践:贴图。
| 做图用到的素材: |
素材图1 |
素材图2 |
| 操作步骤如下: 1. 打开瀑布图片,鼠标指向,完了,怎么不能用,没关系,这里设置,先把瀑布的图改成八位,方法:图像/模式/八位通道,鼠标再指指,呵呵,能用了,好,继续操作!~(原因可以看一下赵鹏老师讲过的通道详解。) | ||
| 2. 打开小鸭子图片,选择摩术棒工具,设容差值为10,然后在小鸭子图片的空白处单击,然后点击CRTL+SHIFT+I反选,这个时候所选中的就是小鸭子了,鼠标切换到移动工具,指向小鸭子或直接按住CTRL键移动鸭子到刚才改好通道模式的瀑布图上,如图所示: |
| 3.打开山丘图片,选择多边形套索工具,将要图中要用到的蓝天部分选取,并也使用移动工具将图拖动到瀑布上方,如图所示: |
| 4.选中小鸭子图层,然后CTRL+T自由变形,调整小鸭子的大小和位置,并使用同样的方法调整蓝天图片,如图所示: | |
| 5.这个时候大家发现,蓝天和瀑布的分界线太明显,不合适,那么我们就调整一下,如果蒙版用的好,那可以用渐变蒙版来做,如例图,如果用着不顺手就没有办法了吗?当然有,选择一个经常使用的工具---------橡皮。这个时候也可以做相应的渐变,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设置好橡皮的类型和大小,这里设置成300大小边缘模糊的就好,如图所示: |
| 6.怎么样,鸭子和蓝天都调整好了吧?这个时候,有朋友一定会说,好单调,好像少点什么吧,当然,我们可以加点内容的,选中瀑布中中的河水部分,通过滤镜/扭曲/水波将小鸭子游泳时的水波做出,并选中背景层,通过滤镜/渲染/镜头光晕做出最终效果,好看多了吧? |
| 最后再补充,做选区后最后要羽化一下,羽化值小一些就好,1-2就可以 | |
|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来看待曲线:Photoshop将图像的暗调中间调和高光通过这条线段来表达。 曲线是Photoshop中最常用到的调整工具,理解了曲线就能触类旁通很多其他色彩调整命令。今天我们介绍第二部分:初识曲线。 在Photoshop中打开如下的照片。可以将它转为灰度看看亮度的分布情况(看完后可撤销转换操作)。 | |
| 调整后如下图。可以看到近处的山体属于暗调区域,天空属于高光区域,远处的山体属于中间调。 |
| 现在我们使用曲线命令【图像>调整>曲线】〖CTRL_M〗,将会看到如下图的设置框,其中有一条呈45°的线段,这就是所谓的曲线了。注意最上方有一个通道的选项,现在我们先选择默认的RGB。 |
| 我们经常在音乐播放软件中,或是组合音响调板上见到过音色调整按钮。如下图。向上移动至增强,向下是减弱。声音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一般左端控制低音部,右端控制高音部。 |
注意左方和下方有两条从黑到白的渐变条。位于下方的渐变条代表着绝对亮度的范围,所有的像素都分布在这0至255之间。渐变条中间的双向箭头作用是颠倒曲线的高光和暗调。为保持一致性我们使用图中默认的左边右白的渐变条。
| 位于左方的渐变条代表了变化的方向,对于线段上的某一个点来说,往上移动就是加亮,往下移动就是减暗。加亮的极限是255,减暗的极限是0。因此它的范围也属于绝对亮度。 |
合的字母键。
| 那么为什么这样改变会变亮呢? |
|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下图,假设线段上有abc三点,结合前面的知识可以知道a是图像中较暗的部分,c是较亮的,b位于两者中间。经过调整后都往Y轴上方移动了一段距离。由于往上移动等同于加亮,所以综合起来就是:较暗部分加亮,中间部分加亮,较亮部分加亮。图像看起来当然变亮了。 |
将思路扩展一下来看,位于中间调的b增加幅度最大,而靠近暗调的a和靠近高光的c增加的幅度相对小些。这意味着:原图中越暗或越亮的部分,加亮的幅度越小。
位于曲线两端的点并没有移动,这意味着:如果原图中有些地方是纯黑或纯白的,那么它们并没有被加亮。不过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范例图像中没有纯黑和纯白的像素。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稍后解释。
| 为了验证上面的理论,我们将改变前后的两幅图像放在一起,并且定下高光区域、暗调区域和中间调区域,如下图。12是高光,34为中间调,56为暗调。将信息调板〖F8〗切换为HSB方式,用鼠标比较一下12、34、56的亮度值,即B的数值。看看有什么变化。 |
|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我们可以使用颜色取样器工具〖I或SHIFT_I〗,在图中顺序点击1234处,就会在信息调板中看到4个取样点(也称为采样点)的颜色值。将它们都转为HSB方式,大致如下图。注意颜色取样器工具的热点在吸管的尾部,也就是光标的左下角,如果不适应,可按下大小写转换键〖Caps Lock〗切换到十字光标方式。 颜色取样器工具和吸管工具两者的图标很接近,注意区别不要混淆。吸管工具是,颜色取样器工具是。 | |
由于一次最多只能有4个取样点,如果需要其它地方的数据,可使用颜色取样器工具移动现有的取样点位置。大家可以将34点上的采样光标移动到56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大概也是8%左右的增幅。
通过上面的实际比较,验证了前面我们根据曲线变化所做的推理。即暗调和高光部分变化的幅度小,中间调变化的幅度大。
再深化一下。来看下图,其实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到abc三点变化前后大概的B数值,而不必依赖取样器。
我们知道X轴数值代表原图绝对亮度,Y轴代表调整后绝对亮度,那么观察b点在X轴和Y轴的起始位置,均为50%。这代表“原50%后50%”,就是没有变化。在加亮后b点的Y轴位置大约是71%至73%左右。这代表“原50%后71%”,换句话说,原图中50%亮度的像素,在调整后应为71%至73%左右。大家可以分别比较两图中的143,144坐标处。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c点,应该是“原75%后87%”。调整后大约位于86%至%。可以分别比较两图的253,125坐标处。
| 仔细看a点在Y轴上升的距离,其实和c点并不相等,比c略大一些。应该是“原25%后40%”,大约是39至41%左右。可分别比较两图的366,260坐标处。 |
| 我们可以将信息调板放在一个不会被其他东西遮挡的地方,然后使用曲线调整,在调整时将鼠标移到图像中,信息调板就会出现两组数值,中间用“/”分隔,左边的是调整前数值,右边的是调整后的数值。如下图。在坐标487,29处,亮度从%提升到了100%。此时如果确认曲线调整,这个地方就是纯白了。 |
当然,大部分时候都是凭眼力去判断整体效果是否合适,需要这样精准追求局部效果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了解这种方式对深化认识色彩原理还是有好处的。
虽然使用B的百分比数值来表示和对比亮度较为直观和方便,但是大家心里要记住,这个百分比基于一个亮度的基础数值,这个数值就是256。这个原理在本课第一节就已经提到过了。也就是说,我们在上面得到的那些B的百分比值,如果要对应为实际的亮度级别,就应该乘上256。如下图。
| 还要记住一个问题,色阶的总数是256级,但最高的数值是255。这个原理我们早在课程#01中就提到过了。 |
| 前面我们推理abc三点改变幅度的时候,用的单位都是百分比,那是为了和HSB中的B数值对应起来。其实曲线设置框中本身就有一个色阶数值,当鼠标在曲线框格中移动的时候,左下角就会出现一组动态数值。如下图。 |
| 当在曲线上确立一个点后,输入和输出就指示着目前所选中的点。如下图。其中的输入表示变化前色阶值,输出则表示变化后的色阶值。可以直接输入数字进行精确的调整定位。此时两个数值不再随着鼠标移动而变化,如果要恢复动态数值,可用鼠标在远离曲线的位置(如下右图鼠标处)点击一下即可。如果距离曲线太近光标会变为十字箭头,点击会增加曲线控制点。 |
大家也许不明白我为何要这样绕一个弯,而不在开始部分就引入色阶?刚才已经解释过了,是为了和HSB色彩模式中的B值对应起来。那为什么要和B值对应呢?因为在实际使用中,用信息调板来查看亮度是较为方便的。而信息调板中没有色阶方式,最好的亮度测量方式就是HSB中的B值。
| 在理解了曲线上升能够加亮图像的原理后,应该也就可以明白:如果曲线下降,将会减暗图像,这里就不再重复介绍了。 | |
| Photoshop CS提供了“照片滤镜/Photo Filter”,很多朋友对此很感兴趣却苦于不了解具体用法,这里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详细看看这个“照片滤镜/Photo Filter”到底怎么用。之前我们介绍了Photoshop CS自带的帮助文档中关于“照片滤镜/Photo Filter”的描述,以及关于“色温”的一些专业术语,本节我们来仔细看看相机和Photoshop CS的色温滤镜和色彩补偿滤镜。 一、色温滤镜 色温滤镜是专门用于调整进入镜头光线的色温,以满足彩色照片对光线色温的要求。 色温滤镜的作用是可以调整光源中的色温。根据上面的色温理论,我们已经知道了室内的灯光和室外的阳光的色温是不相同的,甚至一天当中早晨、黄昏光线的色温和中午光线的色温也是不同的。若能用合适的色温滤镜对色温加以校正,便能得到理想的照片效果。 色温滤镜有“橙色”与“蓝色”两大系列。 橙色系列用于降低色温,即暖色调降色温补偿滤镜; 蓝色系列用于提高色温,即冷色调升色温补偿滤镜。 在色温滤镜中,按其升降色温的幅度的大小,又可分为“色温转换滤镜”和“色温补偿滤镜”。 1.色温转换滤镜 指能较大幅度升降色温的色温滤镜,是为“日光型胶片”在灯光下使用和“灯光型胶片”在日光下使用设计的。 (日光型胶片,适于日光下或闪光灯下使用的彩色胶片,如若在钨丝灯下使用,照片会带明显的橙色调。灯光型胶片,适于钨丝灯下使用的彩色胶片,如若在日光下或平衡于日光的闪光灯下使用,照片会带有明显的蓝色调。) “柯达雷登色温滤镜”中的“雷登”80A、80B、85、85B就是四种常用的色温转换滤镜。(A、B、C、D指的是滤镜颜色的浓度。) 柯达雷登85号暖色调降色温转换滤镜: 85系列分A、B、C,属色温转换滤镜。85B可将色温由5500K降至3200K。该镜为琥珀色,适合在日光下使用灯光型胶片。 柯达雷登80号冷色调升色温转换滤镜: 该镜系色温转换滤镜,分A、B、C,雷登80A可将色温由3200K升至5500K,使用该镜可将日光型胶片适用于人工光源。 (1) 雷登80A:用于日光型胶片在3200K(钨丝灯)的灯光下拍摄。(光圈需加大2档) (2)“雷登”80B:用于日光型胶片在3400K(照相强光灯)的灯光下拍摄。(光圈需加大2档) (3)“雷登”85B:用于平衡色温为3200K的灯光型胶片(B型片)在5500K的日光或电子闪光灯下拍摄。(光圈需加大2/3档) (4)“雷登”85:用于平衡色温为3400K的灯光型胶片(A型片)在5500K的日光或电子闪光灯下拍摄。(光圈需加大2/3档) 2.色温补偿滤镜 指只能小幅度升降色温的色温滤镜,用于平衡色温。 “柯达雷登色温滤镜”中的“81系列”和“82系列”均属于色温补偿滤镜。 柯达雷登81号暖色调降色温补偿滤镜:“81系列”为暖色调降色温补偿滤镜,它是红色系列的滤镜,能轻微调低光源色温。雷登81是暖调光平衡滤镜,分A、B、C,其颜色为浅淡的琥珀色,可以轻微调正所摄画面中的偏蓝倾向,以求真实的色彩还原。在实际使用中,以雷登81C为多。 81系列色温补偿滤镜在光线太蓝时,也就是在色温太高时使用。是用来对付蓝光,以降低色温的。 “雷登”81C:用于日光型胶片在阴雨天(色温6800K左右)拍摄。(光圈需加大1/3档) 柯达雷登82号冷色调升色温补偿滤镜:“82系列”为冷色调升色温补偿滤镜,它是微蓝色系列的滤镜。能轻微调高光源色温。该镜是色彩平衡滤镜。淡蓝色,分A、B、C,这类滤镜特点是对色温改变幅度较小,多用于光源色温与胶片平衡色温大体一致的前提下的细微调整。 “雷登”82C:用于日光型胶片在清晨或傍晚拍摄。(光圈需加大2/3档) 82系列色温补偿滤镜在光线太红时,也就是在色温太低时使用。是用来对付红光,以提高色温的。 82系列滤光镜使用的机会不如81系列的多。 事实上,很多摄影者的经验是,尽量增加色温,而不是降低色温。 用一枚淡黄滤光镜拍摄最平常的日落现象,会产生极其壮观的效果。 Photoshop CS中“照片滤镜/Photo Filter”的对应命令 根据上面的讲解柯达雷登色温滤镜还有A、B、C、D之分。那这个Photoshop中的命令能达到吗要求吗?当然可以。有这个疑问的朋友说明你还是没有懂雷登色温滤镜。A、B、C、D的分类,只不过是浓度的数量罢了。在“照片滤镜”对话框中,有“浓度”选项,默认值是25%,我们移动滑杆浓度自然也就出来了。就这么简单。它就是A、B、C、D啊。 | |
| W arming Filcer(85),即柯达雷登(Kodak Wraccen)85号 色温滤镜。 这是一种暖色调色温转瀑镜,可以将色温由5000K降到3200K. | ||
| 这是一种暖色调色温转瀑镜,可以将色温由5000K降到3200K. Warmin Filcer(81),即柯达雷登(KodaK Wraccen)81号色温滤镜。 这是一种暖色调色温补偿滤镜,可以将色温降低100K-300K。 用于纠正轻微的偏色,或减弱暖调。 | ||
| Cooling Filcer(80),即柯达雷登(KodaK Wraccen)80号色温滤镜。 这是一种冷色调温转换滤镜,可以将色温由2250K提高到3200K, 或由3200K提高到5500K。 | ||
| Cooling Filcer(82),即柯达雷登(KodaK Wraccen)82号色温滤镜。 这是一种冷色调色温补偿滤镜,可以将色温提高100K-300K, 用于纠正轻微的偏色,或加强暖 | ||
| 二、色彩补偿滤镜 色彩补偿滤镜也是是一种常用的滤镜,户外摄影师常用于拍摄彩色幻灯片。它通过对彩色胶片的色彩还原进行轻微、精细的调整与控制,来对所摄画面进行适当色彩补偿。尽管色彩补偿滤镜没有其它滤镜那样引人注目的效果,但却很重要。 色彩补偿滤镜一般包括: 红色Red、橙色Orange、黄色Yellow、绿色Green、青色Cyan、蓝色Blue、紫色Violet、洋红色Magenta、棕褐色Sepia、深红色Deep Red、深蓝色Deep Blue、深绿色Deep Emerald、深黄色Deep Yellow、水下(青绿)Underwater。 主要用于纠正其他色彩偏差,用于精确调节照片中轻微的色彩偏差。我们只要知道色彩补偿滤镜与黑白摄影中所使用的红镜、黄镜、橙镜、绿镜、黄绿镜、蓝镜,即对比滤光镜(又叫反差滤光镜)不同和色温滤镜不同就行了。 Photoshop CS中“照片滤镜/Photo Filter”的对应命令 Photoshop CS中的这个“照片滤镜”指的是彩色摄影,所以对黑色摄影不做说明。 色彩补偿滤镜调节的幅度较小,色彩色温滤镜调节的幅度较大。 | ||
| 主要用于纠正其他色彩偏差、用于精确调节照片中轻微的色彩偏差。我们只要知道色彩 补偿滤镜与黑白摄影中所使用的红镜、黄镜、橙镜、绿镜、黄绿镜、蓝镜,即对比滤光 (又叫反差滤光镜)不同和色温滤镜也不同就行了。 Photoshop CS中的这个“照片滤镜”指的是彩色摄影,所以对黑色摄影不做说明。 色彩补偿瀑镜调节的幅度较小, 色彩色温滤镜调节的幅度较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