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1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 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②① D. ③②④
2.一种疾病使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兔子几乎全部死亡,首先受害的是
A.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分解者 D. 次级消费者
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形成下列几种营养结构,其中最不稳定的是
A.甲→乙→丙→丁 B. 甲→乙
C.甲→丙 D. 丙→丁
4.在一个养分充足的湖泊中,有许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荡舟游览,下列哪一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地减少这些藻类
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 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
C.大量引入吃浮游生物的鱼 D. 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从属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6.东北某林区,山顶是冷杉林,中部是红松林,山底是落叶阔叶林,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土壤
7.下表说明有一种必需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分别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混合培养,它们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
红色酵母菌与毛霉所必需的生长因子和合成的释放物质
| 生物 | 必需的生长因子 | 合成释放的物质 |
| 红色酵母菌 | 嘧啶 | 噻唑 |
| 毛霉 | 噻唑 | 嘧啶 |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纵坐标为有机物总量)。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9.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
如果有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0.谚语“一山不容二虎”,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应为
A.虎的个体太大,生活的空间也大
B.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
C.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
D.虎是营养级很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
11.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能量金字塔应是
A B C D
1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泄物中的能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1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螳螂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千焦,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螳螂体内的约有
A.0 kJ B. 106 kJ C. 2×106 kJ D. 106~2×106 kJ
14.肉类和鸡蛋的价格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由于
A.动物饲养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B. 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 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15.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 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 > ③+④
16.下图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宇塔,下图B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 组成A和B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因素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流经A或B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A或B生态系统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C. B生态系统可以对A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D.人类活动均对A或B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17.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 碳酸盐 C. 碳酸 D. 碳水化合物
18.与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生命活动是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交换吸附与主动运输 D. 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
1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随着下列哪项而进行的
A.生物群落 B. 种群 C. 分解者 D. 物质循环
20.在南极工作的人员,形成的生活垃圾必须及时带走,主要是因为
A.生产者少 B. 消费者少 C. 分解者少 D. 人类活动少
2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22.日本水俣湾鱼体内甲基汞含量高达50 ppm,比周围水体内含量大3000 倍,甲基汞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
A.通过饮水 B. 通过鳃交换气体
C.通过皮肤的主动运输 D. 通过食物链
23.下列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有二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24.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
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
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25.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 )
26.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2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包括
A.遗传信息 B. 物理信息 C. 化学信息 D. 行为信息
28.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
① 呼吸作用 ② 光合作用 ③ 摄食作用
④ 化能合成作用 ⑤ 硝化作用 ⑥ 反硝化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⑤⑥
29.在动物园里,经常可以见到孔雀开屏,这属于一种什么信息
A.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说不清
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草原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B.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
C.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D.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只限于同种生物
31.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于声波
B.某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C.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也需光信息刺激
D.生物种群的繁衍无需信息传递
3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B.可以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种群密度
D.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太差
33.美国科学家用浸有甲基丁香酚的纸挂在柑橘园里,三天诱来大量雄性柑橘东方果蝇,这种药物属于
A.外激素 B. 性引诱剂 C. 信息激素 D. 脑激素
34.下列属于利用信息传递作用对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的是
A.喷洒农药 B. 利用天敌防治
C.认为驱赶 D. 在田间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雄虫
35.运用信息传递作用防治害虫的优点是
1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 ② 防止环境污染 ③防治效果肯定好于化学防治 ④容易操作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6.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
A.生产者 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7.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3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温带针叶阔叶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一旦消失,原有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39.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 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40.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具备的特征是
① 该系统处于幼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 ② 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 ③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 有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 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 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A.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④⑤⑥
41.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建立了高产稳产的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从而获得稻、鱼、桑三丰收。与该生态系统不符的叙述是
A.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B. 使物质能够更好地循环
C.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 提高了能量传递的效率
4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
A.抵抗力稳定性 B. 恢复力稳定性
C.食物网的结构可以改变 D. 受气候更替的影响
43.1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错误叙述是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44.江苏省农林厅于2004年12月9日向全省下达了紧急“剿杀令”——《关于切实做好加拿大“一技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将可能使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
B.“一枝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
45.(5分)海洋水域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加速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假如开发过度,将会导致海洋生物资源的枯竭。
(1)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A.藻类 B.虾类 C.鱼类 D.哺乳类
(2)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其中紫菜、海带等各种不同的藻类植物所组成的是( )
A.种群 B.生态系统 C.群落 D.食物网
(3)右图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功能是( )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信息传递 D.物质更新
(4)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4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
47.当前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请就下列表格问题的叙述,选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 自然增长率(%) | 0.5 | 2.4 |
|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 21.0 | 39.0 |
| 老年人口比重(%) | 12.0 | 47.0 |
B.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构成年轻
C.发达国家应鼓励生育,而发展中国家应实施计划生育
D.发达国家应接纳移民,而发展中国家应鼓励移民
48.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 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C.环境污染 D. 外来物种的入侵
4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三个层次(水平),指出以下不是的一个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 生态效率多样性
50.工业和城市污水中含有磷,家用洗涤剂就是污水中磷的一个重要来源(洗涤剂中含有三种磷酸钠),处理污水时要不要去除磷,有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磷是生物体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不必除去
C.过量的含磷污水会导致水体藻类增殖,水质恶化,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毒,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51、下列是几种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你认为哪一种较为稳定?( )
A、食物链较长 B、食物链中消费者较多
C、生物种类较少 D、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5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池塘生态系统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53.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
图1 图2
2 上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请回答: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kJ。
(2)从A到B和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欲使C增加3kg,至少需A __________kg。
(4)调够保证此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地化循环正常进行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
3.根据图10-29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形式贮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存在形式是____。
(3)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_______性质,属于_______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_。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
(6)太阳能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_______形式再辐射,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_______效应。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第一,______;第二,______,______。
(8)若图4中②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10-30,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5.8×109千焦;B种群干物质量为1.3×108千焦;则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值至少是_______。若D的总能量为1.5×108kJ,且A只捕食C,则A的能量在_______千焦和_______千焦之间。
图10-30
(9)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__________,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下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由________条食物链组成。
(2)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
(3)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种。
(4)对图中蜘蛛与青蛙的种间关系的描述应包括________。
(5)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另两种成分是________。
图3 图4
5.图10-25是生态系统4种成分组成的关系图解,图中的C是分解者。据图回答:
(1)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图中,A→B的过程是通过______实现的;B→A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3)图中能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是(填字母)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A→D的过程中,能量流动是通过________作用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随着_______而进行的。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的。
图5 图6
6.图6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的种间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_________为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本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_______个营养级。
(4)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物受到破坏。停止围捕几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生态系统又恢复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能力
7.图7示对某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状况的调查,请据图回答:(计算保留一位小数)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2)根据图中的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由B到C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______作用以________形式散失。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图7
(3)图中的D表示________,主要是指营________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的________、排泄物、残留物中的________分解,其中的碳以________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8.图8为生态系统内碳循环示意图,请回答:(括号内填写图中的代号和字母)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 ]________进行的[ ]________过程。
(2)图中的A和C分别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和________。
(3)碳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是依靠[ ]________。
(4)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使积存在古代动植物体内的碳素在短时间内以______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导致气温升高,形成________。
图8 图9
9.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这是 元素的循环,它在无机自然界中以 形式存在,该元素在[B]________和[A] 之间流动形式是 。
(2)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 ] 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归大气中主要依靠[ ] 。
(3)由图可知,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和 。
10.某温带草原里有鸟、昆虫、猫头鹰、蟾蜍、鼠和蛇等动物,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①猫头鹰捕食蛇、鼠、鸟;②昆虫、鸟、鼠以植物的各个器官为食物;③蟾蜍和鸟捕食昆虫;④蛇吞噬蟾蜍和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
(2)此生态系统有________条食物链。
(3)占有2个或3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
(4)在猫头鹰获得能量的渠道中,能量损失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
(5)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上述生物外,还应有________和________。
(6)由于某种原因,鼠大量减少,但猫头鹰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这说明________。
(7)人类在草原的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的严重退化,生物种类、数量都急剧减少,这是因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较________,对外来干扰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的缘故。当停止了人类干扰之后,草原会较快地得以恢复,这是因为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高。
13.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请据图回答:
(1)这个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属于生产者的是 ,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2)图中的草属于第 营养级,昆虫属于第 营养级,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有 ,猫头鹰占有 个营养级,分别是第 营养级。
(3)蜘蛛和蟾蜍既是 关系,又是 关系。
(4)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数目将会 。
(5)此图说明生态系统的 和 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