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34:17
文档

中国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

项目名称中国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研究报告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二零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一、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的英文表达为“GeneralEducation”早期译为“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十九世纪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最早提出并将此教学理念应用于大学教育。他认为高等教育应给学生一种人文的、科学的综合性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在进行划分越来越细的专业学习、研究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
推荐度:
导读项目名称中国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研究报告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二零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一、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的英文表达为“GeneralEducation”早期译为“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十九世纪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最早提出并将此教学理念应用于大学教育。他认为高等教育应给学生一种人文的、科学的综合性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在进行划分越来越细的专业学习、研究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
项 目 名 称

中国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

研究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零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

一、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英文表达为“General Education”早期译为“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十九世纪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最早提出并将此教学理念应用于大学教育。他认为高等教育应给学生一种人文的、科学的综合性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在进行划分越来越细的专业学习、研究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即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教育。通识教育意指对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学生个性的陶冶,品德修养的训练,公识的培养。我国著名学者李曼丽综合了各种通识教育的定义之后,对其内涵做出了初步解释:通识教育的性质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通识教育的内容即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二) “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内涵

英语国家文化课程意指介绍英、美、加、澳、新等主要英语国家在史地、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具体课程可设置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西方宗教和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国家电影赏析、英语国家文化与社会、国际关系史等。通过“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的设立丰富学生英国国家文化知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启迪思考、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使学生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达到学生掌握语言的社会文化规则并能够实际运用它们,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此外,在全球企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大环境下,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的设立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拥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理解和尊重它国文化的沟通性的国际通用人才。简而言之,英语国家文化课程是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便他们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三) 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素质调查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中,大学生的英国国家文化意识还比较薄弱,这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 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的文化意识不强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外语教育观的束缚,大学英语教师以教授语言技能为重点,课堂上运用以灌输听力、词汇、语法、阅读知识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长期忽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播。导致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语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对于课本以外的实际社会文化现象知之甚少,对于英语国家的价值观、信仰、教育和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背景知识缺乏深刻了解,对于西方国家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深层次文化知识知之更少。因此尽管教师与学生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效果却事半功倍。大学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美国语言学家Timothy Light)

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定型致使学生存在狭隘的文化思维模式

Clarke ( 1990) 在研究了许多大学英语教材后发现它们大多包含了一些片面的、模式化的、狭隘的文化定型。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常针对不同文化之间以及母语文化和目标国语言文化进行浅层次的对比, 有意识地将目标国文化特征进行宏观描述。这无疑会简化文化的丰富内涵, 并引发一些狭隘的思维模式。例如,英语教师在介绍美国人时,通常会用诸如 brash,  materialistic, task- driven ( Charles2000) 等一类的词来总结他们的个性特征。学生会笼统地认为美国人就是做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工作讲究效率;有钱就花,没有钱借钱花;法律观念强,照章办事;家庭观念淡漠,离婚率高等。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美国人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不是大一统的,也很难用所谓的美国标准来衡量。许多大学生出国后会惊奇的发现真正的美国和自己想象中的自由之国相差甚远。普通美国百姓的生活其实是平淡而简单的,与好莱坞大片里奢华、充满激情的场面是截然不同。文化是动感的、变化的、与时俱进的,不是呆板的、不变的、墨守成规的。总之,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简单定型认识导致学生在鉴别分析文化的阶级和种族方面缺乏客观和理性的心态,阻碍了学生习得鲜活真实的异域文化知识。

3. 英语国家文化课程设置缺陷使得学生习得文化知识的渠道不畅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育仍以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形式为中心,选修课作为英语教育的补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英语选修课程设置较多种类,包括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英语国家文化课程的选修课比重不大。英语国家文化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不确定性较大、结构不尽合理;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缺陷; 选修课程数量匮乏; 供选用的教材缺少。另一方面,英语国家文化课程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多数是由大学英语教师代任,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英语国家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当然学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在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和学校,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英语国家文化选修课的目的不清,态度不端正,兴趣多变。这些不利因素都影响了学生习得英国国家文化知识。

二、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 大学英语课程在“英国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中的研究与实践

英语国家文化意识培养与英语教学密不可分。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大学英语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文化知识是“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

1.重视大学英语课堂英美文化知识的导入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大学英语精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包罗万象的英语国家文化和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注入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依托教材利用文化知识对社会现象做出合理得体的分析,透彻地理解语言材料中深层次的文化含义,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四单元有这样一句话: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 许多学生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实这里面涉及到《圣经》中的上帝造人一说,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于是人就活了。文中作者将老师的工作与上帝的相类比:如上帝目睹人的成长一样,老师目睹经历着学生的发展变化,寓意老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有的放矢的讲解西方社会的神话,特别是希腊罗马神话,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深度理解。因为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知识,就很难全面地掌握语言及词汇的特殊含义,学生无法体味到英语语言的丰富多彩和无穷趣味,无法欣赏西方社会的文学艺术。总之,课堂上文化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了解英国国家社会和人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主要指英国国家文化)

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师的批判。在传授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时,教师应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题。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被动接受文化知识转变成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教师可以把任务教学法引入课堂,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系列的文化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能力的目的。教师也可布置与英国国家文化有关的小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文化专题报告、中外文化比较以及文化感悟等形式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国国家文化的差异。另外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英语国家文化的机会。具体方法就是利用直接交流法、角色扮演法、重现情景。直接交流法是鼓励学生直接接触外教、外宾、留学生等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直接参与自然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角色扮演法、重现情景这个方法是鼓励学生把语言材料中的内容生动地表演出来,重现生活中或课文故事情节中的场景。使学生真正贴近美国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把讲解的内容制作成精彩课件,给文字介绍配上图画、图片和声音,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生动、形象的背景和情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的内涵。

(二) “英语国家文化”选修课开设的研究与实践

   开设选修课是“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开设“英语国家文化”选修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英语国家文化”选修课课时有限,有些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如下。

1. 课程设置方面

各高校教务部门应该组织英语国家文化有关方面的专家, 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拟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英语国家文化选修课课程目录,避免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性、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力求课程设置系统化和规范化。精心设计选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浓缩精华,合理分配课时。保证开出的课程有数量、有质量、有效果。选用教材时既讲专业知识又重视实用原则。还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遵循英语国家文化选修课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编写符合本校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循序渐进的教材。同时教务部门也要实现人性化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开设满足学生心理要求和未来就业所需的课程。例如,英语国家电影赏析或美国文化和社会。

2. 教学实践方面

外语教师如何采用优化的教学模式来教授英国国家文化非常重要。“英语国家文化”选修课教学可以采用课堂精讲、小组讨论、公开辩论等授课形式,同时运用对比法、归纳法、启发法、实例分析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整理资料、课堂参与、课后研究,形成完整科学的授课体系,鼓励学生全程参与介入教学过程。具体教学方法:讨论法——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根据其所见所闻讨论生活中的交际困难和文化差异;分析法——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分析某一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调整能力;归纳法——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然后要求学生把从书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另外可以把学生分成3-6人的小组,通过观看中外电影、进图书馆、上网、与外教进行交谈等形式展开实践调查、讨论、学习有关中外文化的文章,归纳、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并形成书面论文。

3. 教学管理方面

教务部门规范整个课程管理,开课前教师向教学主管部门提交开课申请表、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选修课的动态相关信息。开课前,教师应该就开设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其他教学活动、答疑辅导方式、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等方面做全方位说明。教务部门应该完善听课制度以保障所开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严格课程考试制度,鼓励多种考核形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形成性考核(占30%) 和终结性考试(占70%) 相结合。总之,加强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保障英语国家文化选修课教学顺利进行。

4.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英语国家文化选修课开设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传达英语国家文化理念并传授一种认知文化的方式。教师对英国国家文化导入方式是否恰当合理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是决定英国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教师资源不足、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是英语国家文化识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加强师资力量,鼓励教学水平高, 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学校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教来校授课和培训教师。鼓励一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授等名师参加全国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定期派遣优秀教师代表出国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英语国家文化,把西方最新的流行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风土人情知识带给学生。

(三) 利用其他媒介手段辅助“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

“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不仅需要课堂教学中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 很多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完全向学生展示社会文化课程中丰富知识的内涵,还需要借用其他非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的了解。以下提供了学生获得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渠道。

1.网络教辅强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越来越为大家所熟悉并接受通讯交流手段,网络教辅的开发和投入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广博实用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目前网络论坛+SNS结合的平台方式是目前较流行网络学习方式。论坛,是一个讨论交流的平台,而SNS 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学生可以使用网络教辅平台进行课外讨论、分析、思考和总结课堂内容,并实现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教辅平台提交课外作业,教师可获得直接从中获得课堂反馈信息。教师在学生干部的协助下,对整个教学社区分层次地管理,使其方便地按照实际需要建立各类教学模块分区,发挥其强大功能。网络教辅平台将完整记录每个学生的讨论数据和学习记录。数据保存并根据所设定的布局进行清晰的规划和分类,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英语国家文化信息

大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即获得了自己需要,也对自己有帮助的文化信息,还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娱乐。大学生通过收听BBC 和VOA 等频道获得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面貌,实现提高跨文化能力。大学生广泛地接触英语国家连续剧、电影、英文歌曲的事实也反映了大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接受和认可。大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来获取西方最新资讯。尤其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china daily 等英文报纸来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和上述媒介相比,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是最频繁的,互联网的便捷快速可让信息瞬间传送到世界各地。因此它也成为年轻一代熟悉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

2.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英语国家文化导入

高校开设英语广播站在学校设置调频台, 播放内容丰富的英语文化类节目, 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娱、体育活动(如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赛,英国的温布尔网球公开赛)、时尚、电影等, 通过校园英语广播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举办英语歌咏比赛可以让学生听、唱,也可以表演唱英文歌曲, 在学习唱歌、表演时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高校定期举办英语角活动, 有组织有主题地展开英语角话题, 如谈论英语国家的人世、足球、服饰、饮食等内容。加强学生之间的英语国家文化交流活动。

各院系各班级还可以通过办外语墙、板报、宣传栏刊登英国国家文化的文章、小幽默笑话、名人名言等让学生感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文档

中国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

项目名称中国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研究报告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二零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一、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的英文表达为“GeneralEducation”早期译为“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十九世纪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最早提出并将此教学理念应用于大学教育。他认为高等教育应给学生一种人文的、科学的综合性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在进行划分越来越细的专业学习、研究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