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延安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圣地;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延安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延安市和西部地区许多城市一样,正在延续着一场城市化。在实践中大胆开拓, 逐渐走出一条使延安经济、社会、文化产业不断前进、有序升级的发展道路。同时延安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回顾探讨延安市经济发展历程,不仅对于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推动西部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延安; 发展现状; 经济改革; 对外开放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是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她是中国著名的圣地,是中国胜利的起点。延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全市土地总面积5556万亩,人均29亩,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一、经济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进外资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2.初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布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延安市着力发展的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骨干产业对于带动区域发展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
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延安机场经过扩建,火车站整修以及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延安与外界的联系、沟通。改善了投资环境,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延安经济的迅速发展
4.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宝山区,北京石景山区,深圳龙岗区等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了建立友好市区意向。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世行资金实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
5.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教文卫各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
二、影响延安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有利因素
1. 土地资源丰富。延安土地面积3. 7 万平方公里, 人均29 亩, 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 发展林果业、草畜业空间广阔。
2. 光热资源充足。延安属高原性季风气候。年均日照2300—2700 小时, 年均无霜期170 天左右。发展设施农业前景看好。
3. 多种农作物最佳优生区。延安是世界上苹果、土豆、红枣、杏等农作物最佳优生区之一, 发展苹果、土豆、红枣、杏等农作物的优势显著。
4. 原材料供应充足。延安农副产品等原材料供应充足, 价格低廉, 且可就地取材, 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前景广阔。
5. 劳动力价廉物美。延安劳动力价格水平不仅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 而且远低于我国东部、中部甚至西部部分地区, 且延安劳动力为人质朴, 吃苦耐劳,举世有名。
6. 名城优势突出。延安拥有悠久的文化, 优良的传统, 享誉世界的延安精神, 特别是“两圣( 民族圣地、圣地) 两黄( 黄土风情文化、黄河壶口瀑布) ”,既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是潜在的品牌资源。
7. 矿藏资源丰富。延安已探明的矿藏有10 多种, 其中煤炭储量71 亿吨, 石油储量7. 5 亿吨( 不含长庆油田储量) , 天然气储量33 亿立方米。
8. 区位优势显著。延安地处晋、宁、甘及陕西关中等经济区的交汇处, 是西部南北铁路大动脉上的重镇,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中心, 具有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
9. 因素利好。国家实施的一系列中长期对于促进延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把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作为重点。这势必给延安争取国家投资,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可能。二是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 对加快延安山川秀美工程建设, 改善延安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 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三是“入世”后, 所有世贸成员将向我国开放市场, 从而有利于使延安的林果业、畜草业、设施农业、石化工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好处, 加快发展。
( 二) 不利因素
1. 观念陈旧。由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 加之改革开放滞后, 导致延安人的观念迄今十分落后。如重农轻商; 重官轻民; 重公有制, 轻非公有制; 重亲情、友情, 轻法制、信用; 小富即安; 求稳怕变; 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等。这些观念与市场规则和法制社会格格不入, 直接影响延安经济发展。
2. 环境恶劣。延安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山大沟深, 土地贫瘠, 水土流失严重; 延安虽然土地资源丰富, 但非耕地资源占91% 以上, 且耕地大部分为山地和坡地; 延安是有名的干旱和半干旱区, 号称“十年九旱”,此外冰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较为多见。
3. 基础设施落后。一是交通道路的等级差、路况差, 至今没有形成健全的网络; 二是大型水利设施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 三是公用事业发展滞后, 城市功能差。
三、延安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小生产与大市场是当前延安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要不断培育和壮大农村主导产业, 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要大力扶植和发展农村龙头企业,正确处理号农村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双赢。同时要改善和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管理。
2. 切实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增大城镇容量, 改变城镇面貌,重视小城镇的市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实现乡镇企业的集约化经营。
3. 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片面倚重粮食生产的误区中走出来, 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草业。在继续把石油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旅游业。
4. 切实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要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5. 切实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要树立“越是封闭越要开放”的意识, 不断提部和群众的开放意识与信心,加大延安对外宣传与推销力度,同时,要改善延安吸引境内外资金的硬环境,优化延安吸引境内外资金的软环境,实行“走出去”战略, 扩大农副产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以及劳务的出口。
6.坚持绿色环保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使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达到节约与绿色排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加大环保监管力度, 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