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 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分子生物学阶段, 应激性 ,反射, 适应性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2.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最终能源
3. 蛋白质是生物活动的承担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 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5. 细胞有丝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保持了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6. 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7. 致癌因子是细胞癌变的外因。
8. 原癌基因激法是细胞癌病的内因。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1.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前后代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 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4. 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5.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6. 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7. 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8. 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9. 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够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10.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11.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12.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3. 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现为代代遗传。
14. 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应该禁止。
15.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16.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性状。
17. 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18. 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19.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第七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1.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 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1.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2. 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5.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6.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7.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8. 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9.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0.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食物关系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
11.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1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1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改变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14. 我们强调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