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 年级 语文 第 6 次集体备课记录
| 备课时间 | 2017.10.17 | 备课地点 | 初二办公室 | 中心发言人 | 孙韩 | |
| 备课组长 | 张勇 | 年 级 | 初二 | 学 科 | 语文 | |
| 参加人员 | 郁汪洋 孙韩 张勇 | |||||
| 解决的 中心问题 |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等 | |||||
| 备课内容 | 9 三峡 | |||||
教材分析 | 生活在山水之间,寄情于天地万物,让性情荡漾于山水,让生命陶醉于自然,人在自然中,自然在心里。仰视群峰高插云霄,俯视流水九曲连环,雄浑壮阔处唱大江东去,低回婉转中吟风花雪月,湖光山色滋润了眼睛,青山秀水浸润着心灵,眼睛和心灵可以感悟自然之美,清纯的山水可以荡涤心中的尘垢,学习本单元,我们将同古人一起与自然亲切地交流、对话…… | |||||
学情分析 | 《野望》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一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 |||||
教学目标 |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
| 重、难点 | 重点: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 |||||
| 教学媒体 | 多谋体 | |||||
| 教学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 |||||
| 学习方法 | ||||||
教材过程 (简要) |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 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三)作者简介 王绩(约5—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四)背景探寻 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五)问题思考 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写的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同时也表明了诗人避世退隐的愿望。 (六)小结 本诗通过对山野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本诗具有诗画交融的写作特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望去,到处都是秋色。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黄鹤楼 (一)导入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他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 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 译读——理解内容 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情感 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 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 2.唱诵。 3.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 贾 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 |||||
| 作业 布置 | 1、练习册做完 2、背诵课文 | |||||
2:本记录表在集体备课结束一周内上交教科室存档。
官墩九年制学校教科室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