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截止2010年末,人口约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春秋为巴国地。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改称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名。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恩施州城
恩施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有摆手舞、撒尔嗬、铜铃舞、肉连响、耍耍等。民族戏曲有傩戏、南剧、灯戏等,还有山歌、民歌。恩施也被称为“歌舞之乡”,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的《龙船调》就诞生在我州的利川市,利川市又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灯戏表演
恩施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老区。董必武、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曾在恩施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开展武装斗争长达八年之久,成千上万的恩施儿女为国捐躯。 抗战中的贺龙元帅
著名作家马识途以恩施如火如荼的斗争背景,写出了长篇著名《清江壮歌》。
←鄂西特委旧址
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华中药库”、“烟草王国”、“鄂西林海”、“中华植物基因库”的美称。恩施的硒资源位居世界第一,恩施被称为“世界硒都”。
烟草 珙桐
恩施州是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恩施州交通图
随着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恩施州将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干,以209、318两条国道和省、州、县(市)、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安全、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沪蓉西高速风光
宜万铁路风光
●我见之恩施土家礼仪民俗
一、诞生俗
(一)添生
添生是生儿生女的事情,人们把它当作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的头等大事。
(二)逢生
第一个进添生大门的人叫“逢生人”。无论来者何人都要以礼相待,弄东西给逢生人吃。乡亲们得到添生的消息都要前来关心和捧场。
(三)报喜
添生后娃儿的爹要尽早去家家(外婆)报喜,让家家放心,俗话说:“婆家不报喜,娘家无祝米。”报喜一般要准备四样茶礼。如果生的女娃子(女孩),礼品中就要有白酒;如果生的男娃子(男孩),礼品中就应有嘎嘎儿(猪肉)。报喜后,家家定下洗三的日期。不过逢三不洗三,如日期有违,当另择吉日。
(四)洗三
洗三,又叫“吃三朝饭”。三朝是说婴儿存活三天的好兆头。洗三是对新生命的一次重大洗礼,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节日。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五)坐月子
产妇生儿后一个月为“坐月子”,必须在家修养一个月,这一个月一般不下床,不出屋,不吹风,忌生冷,不能去别人家(否则谓“热血扑门”)。不出月,陌生人不能看产妇和婴儿。
(六)打喜
生了小儿后,必须到女家报喜,互相商定日期“打喜”。到了约定日期,女方家人前来送“祝米”。物品一般有鸡蛋、面条、红糖等。
(七)吃红蛋
送祝米之日,亲戚朋友必可享用主人家的荷包蛋和甜酒,这便是“吃红蛋”。红:寄寓者吉祥喜庆、红红火火之意。所以,相亲在婴儿满月时间里,除了主人邀请外,也可主动要求去去吃红蛋以示庆祝。
(八)满月
满一个月后,必须摆酒席招待来客和打喜漏掉的宾客。做满月要为婴儿剃胎发、洗澡、穿新衣等。
(九)抓周
抓周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属传统诞生礼之一。父母事先把能代表兴趣、爱好、前程、财富的物品以及玩具等(12—14件)摆成一圈,然后把宝宝放在中间端坐,在不作任何诱导的情况下,任由宝宝自己挑选,看宝宝先拿什么、后拿什么。以此来预测宝宝的志向、前途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比如,宝宝先拿笔表示爱学习,先拿钱表示有财富,先拿官印表示能做大官,先拿吃的表示有口福……等等
(十)过童关
小孩周岁后每逢生日,母亲必煮几个鸡蛋以示庆祝。如年满12岁,就意味着度过了童年的关口而成了大人。所以,12岁这个生日亲戚朋友往往要庆祝一番。
在土家族传说中,远祖是蛋生的。古时世界处于混沌之中,一片黑烟,无天无地,昼夜不分。突然一阵狂风将黑烟吹散,随之飘来一朵白云,白云里裹着一个硕大的蛋,蛋白如天,蛋黄似地,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蛋裂开了,跳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她名叫卵玉,她就是土家族的祖先。卵玉喝虎奶,吃铁铊,她见天地相互粘连,就用箭射开,才有了世界的开端。所以,土家族崇敬蛋,认为蛋是人类之种。土家族在举行诞生礼“打三朝”和“满月酒”时,最看重的食品就是醪糟荷包蛋,凡是前来贺喜的人,每人都得吃一碗醪糟荷包蛋,这实际上就包含有纪念土家族祖先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含义。当土家姑娘出嫁时,男方总要给女方送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姑娘在出嫁前夜就用此蛋在脸上滚三下,名曰“开脸”,象征获得生育的蛋种,预示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生生不息。可见,土家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就要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光阴。
二、婚嫁礼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 。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结婚前一天新娘正式"开脸",请人扯去脸上汗毛,眉毛扯成新月形,发辫梳成“粑粑髻”。下午男方派两三乘轿子(花轿抬新娘,篷轿抬送亲的)和抬嫁奁的队伍。“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是迎亲队伍的领队,其标志是拿一把雨伞。“二嘎”即管理各项礼物的督官,其标志是背一个花背篓。当晚,女方向督官要哭嫁粑粑,厨师茶钱等礼品。迎亲队伍到达女家后,女方要举行拦门礼。然后鸣炮奏乐,将轿子停在院子里,上席吃饭。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红呢子长衣,哭拜辞别祖先后,把手中的两把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上了花娇,哭着“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听到她的哭声为止。拜堂入房后,还要进行“夺床”,男青年闹新房。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端着茶盘向前来道喜的亲友、长辈敬茶,长辈还要送茶钱,婚后三日还要“三朝回门”。
“夺床”,按照土家族婚俗,新娘跪拜天地后,新郎新娘要尽快站起来,直入新房,抢先坐在床上,叫“夺床”。夺床的规定,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常坐在界线上。这时新郎也不让步,用身子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以外。双方互不相让,难解难分。这时新郎猛地一下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羞得一笑,夺床也随之告终,据说,谁先坐床,将来由谁当家
“哭嫁”是土家婚俗的又一特色。因哭声文词巧妙,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所以人们又称为“哭嫁歌”。其内容是哭爹娘,哭兄嫂姐妹,哭祖先等,以诉离别之情。出嫁前一天晚间,姑娘和乡邻姐妹十人围着火炕同哭,称“陪十姐妹”。土家族曾把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现在,除一些偏远山寨还保留“古之遗风”外,姑娘出嫁已无须袭旧时的“照例必哭”了。就是哭,也只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惜别之情。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要在娘家又哭又唱,一连哭唱3天整。这种习俗叫做“哭嫁”。哭嫁时唱的歌叫“哭嫁歌”。一般女孩子从懂事起就得学唱“哭嫁歌”,歌词的内容包含着向父母告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向兄弟姐妹告别,表达对手足之情的留恋;向邻里告别,从此离开故里和童年朋友,将过着另一种新的生活……这些哭嫁的歌词和腔调都是世代相传的,因此也是十足传统的。父母、兄弟姐妹和邻里友好,听到将出嫁的姑娘的哭嫁歌,都要劝慰一番并相赠礼物以为纪念。 “哭嫁”变成即将出阁的姑娘对父母兄弟姐妹邻里友好以及少女时代的眷恋。
待嫁先学《哭嫁歌》
土家族以前有哭嫁的婚俗,那时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因此,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当她们还只有十一种、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地域不同,哭嫁内容也各有特色,一般有"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骂媒人"等几个部分。哭嫁时间,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是七至二十天,也有长达一个月的,"开哭"时,是在轻歌微吟中吐露悲伤。后来,离婚期愈近,其词愈恻,其声愈悲,哭得口干舌燥,嗓子嘶哑,两眼红肿,如疯如痴。如今,时代变迁,青年们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恋爱皆由自己作主。土家族姑娘出嫁也无须因袭旧时代的婚俗了。虽然一些偏远山寨还保存着这种风俗,但也不兴哭嫁,即便哭,也往往是哭个三声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不住笑了,这也算是一"哭"。
三、寿礼
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四、葬礼
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
撒尔嗬表演
土家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透:为什么用欢乐歌舞来吊唁死去的长者,用哀哀的哭嫁歌庆祝女儿出嫁的喜事?这大概是土家人认为人一生只是历史上的一个音符,人老至死只是这个音符 的终结。活着的人们用歌舞欢送死者安然归去,又用歌舞来迎接的生命的诞生;或是用歌舞来洗涤人生的悲愁,冲淡死别的痛楚,激起还在生活着的人们的勇气。因为人生之路还很漫长,人们还要战胜未来的生存磨难。一位土家学者说,跳撒尔嗬是土家族人的“死亡迪斯科”,或“死亡摇滚舞”。算是把这层道理讲绝了。
撒尔嗬表演
哭嫁
●我见之土家服饰习俗
一、女子服饰
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 、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 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哦。、
上衣---银沟;下装---八幅罗裙 绣花鞋垫
配饰 配饰
二、男子服饰
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住头发。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 ”,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底厚
三、小孩服饰
土家族的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小孩一般戴猫头尾巴帽,帽子前额用金银打就的十三个菩萨像,中间大的一个为观音坐像,两边钉有十八罗汉像,虎帽两侧至两腮前有银勾,用于小孩系帽用,帽顶两侧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上前挂银铃,虎帽用大红绸缎做面料,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胸前持有金锁银牌,上打有“福、禄、寿、禧”字样,帽后悬有金链银梁。小孩的鞋也为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土家族是崇尚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受虎的“围抚”,不敢侵害,可避邪壮威,既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伶俐威武。
四、特色服饰
西兰卡普
随着社会的发展,恩施土家族人民早已换上了方便时尚的现代服装,那些特色服饰只有在节日、演出或者那些偏远的地方才看的见吧。
●我见之恩施土家族食俗
一、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是
包谷饭
土家族季节性的包谷饭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二、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
石耳炖鸡鸭
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 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油茶汤 社饭→
三、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四、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
土家十大碗
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土家腊蹄子火锅 合渣
●我见之恩施风景区
恩施州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这里有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五彩缤纷、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州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极富特色,星斗山、七姊妹山、铁厂荒、长岭岗等自然保护区秀色宜人。八百里清江尽皆画廊,这里有"神州第一漂"--清江闯滩;中国第二大石林--恩施梭布垭风景区翠屏环绕、群峰竞秀、妙若盆景;幽深奇绝的洞穴奇观--恩施龙麟宫风景区将把您带入人间仙境;华中土司第一城--恩施土司城将带您去亲身感悟曾在恩施施行达450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及文化;国家4A级景区、"湖北十佳旅游景区"神农溪漂流如诗如画如锦;国家级森林公园坪坝营万亩古杜鹃争奇斗艳;壮丽天成的腾龙洞、黄金洞、玉龙洞等天然溶洞堪称世界地质奇观,是游客争相观览的佳景;特别是新近规划建设的恩施大峡谷景区,内有世界最美的地缝,有世界公认的第一长暗河,有举世无双的绝壁与峰林等,集雄、奇、美、幽、绝、野、秀为一体,构成一幅幅天然胜景。
恩施大峡谷 腾龙洞
●我见之恩施土家族对白虎的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司城内白虎雕像 ↑国道旁雕像
祝各位生活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