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去思考感悟化学,是教师不懈的追求,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感觉化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容易理解的,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导学案 有效教学 感悟
自去年我校实施导学案以来,一直都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亲身体验为核心,以学生快乐的、有效的学习为目的,导学案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探究知识的发生、体验知识的获得,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在实际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的。
一、巧妙的创设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实践表明:课堂上创设好的情境能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以旧导新、以简导繁、以疑导思、以形象导抽象、以生活常识导化学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享受学习化学的简单与快乐。
例如:在学习选修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时,我首先展示图片(如图),增强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感性认识,我紧接着提出一个问题:原子核外电子如何分层排布的呢?通过一张图片和一句反问的话直接引出这节课所探讨的问题,这种以旧导新的做法,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新课的欲望。
再如:学习化学2《乙醇》时 ,关于饮酒的危害我通过查阅资料用多媒体投放给学生,我用一分钟给学生播下一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会长成参天大树,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可能会忘记乙醇的性质,但是学生会永远记得饮酒的危害;我又用一分钟借助多媒体投放了李白的《月下独酌》。我在上课过程中创设的情境是通俗易懂的,学生在观看、阅读的过程中会自觉地思考,除了欣赏一代文豪李白的文采,感受他内心的悲凉之外,又对“喝酒解愁”产生了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酒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好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大脑是活跃的,思维是高涨的,心情是愉悦地,课堂自然是有效的。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网络、诗词、电视,化学史话、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等各种途径创设情境,教会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学习化学,使教学不再局限化学课本,能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与探究中奇迹的出现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化学课堂就是让学生见证奇迹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三种主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是人们研究物质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我主张探究活动应该以实验探究为主。
例如苏教版化学2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有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我并没有过多的分析,只是设置了一组实验探究:(如下表)
| 探究电极材料 | 探究液体 | 预测有无电流流 | 实验观察 有无电流 | 能否构成 原电池 |
| 铜片、铜片 | 硫酸 | |||
| 无水乙醇 | ||||
| 锌片、锌片 | 硫酸 | |||
| 无水乙醇 | ||||
| 铜片、锌片 | 硫酸 | |||
| 无水乙醇 |
再如:“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是高中阶段一个重要的实验,乙醇和乙酸分别是酒和醋的成分,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这又是一种典型的反应类型,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奠定基础,做好该实验尤其重要,因此在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性质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该实验的“分层”现象更清晰呢? 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加入紫色石蕊,也有的学生说加入无色酚酞,并各自实验探究自己的实验方案,由于颜色的变化都能观察到明显的分层现象,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感受学习化学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会因喜欢而追求,因追求而去探索,因探索而去快乐,因快乐而去热爱生活。教会学生如何在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上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来学好化学。让学生体会学好化学将会指点我们的生活。
教材中有些实验操作时间较长,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危害的演示实验。我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又可以保护环境,让学生的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氮气与氧气放电的实验。学生对于为何出现红棕色,又为何消失产生了疑问,疑最容易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思维永远由问题引起,学生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自然的得出结论。
总之,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思考什么,探究活动就是思考的线索,点燃思考的火花,问题是火种,探究材料是资源,教师和学生共同把资源引燃,播下希望的种子。
三、多样化的习题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传统课堂教学中设置的习题均为笔答解题型,单调的习题使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又惧师,特别是高考复习方法更是单一,导致很多学生化学产生了一种排斥,甚至厌恶的情绪,因此编制趣味性、多样化的习题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譬如(1)有层次性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思维循序渐进、恰到好处,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步探索;(2)开放性的习题,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能为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3)坚决杜绝题海战术,为学生设置一些典型性习题,达到学生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苏教版《化学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关系时,我设计了一张图片让学生完成:(如图)
这张可爱的娃娃脸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同时又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课堂上学生希望做教师用心编制的习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思考与创新,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成长竭尽所能。
再如:苏教版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在课堂小结时,学生很容易得到下面的提取路线,并书写学
生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及时反馈:
Al2O3 NaAlO2 Al(OH)3 Al2O3 Al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生把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简化为下列转化关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这一转化关系使这节课的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加深学生对这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学生已学过的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性,建构起更完善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赞美的语言,美国教师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说:你真棒,你的口才真好,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字写的很好等等,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何我们要吝啬自己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赞美吧。
以上的见解就是我对于有效课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我认为导学案的使用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统一,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主体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只有拒绝枯燥的课堂才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课堂,充满创新的课堂,更是张扬个性的课堂,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能感受不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吗?这样的课堂不是更有效吗?
参考文献:
谢利民 ,《论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素养》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