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
近年来,党和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日益拉大,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只占28.1%;文化事业费中东中部地区占78.3%,西部地区只占21.7%。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加大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加大现有文化的改革,逐步理顺和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同时使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释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之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努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保健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通过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和水平,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