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标题: 级部班级:
教 学
|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 |||
| 过程与方法 |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 |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把握作者的人生感悟 |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 |||
| 难点 | 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做更深层次的把握。 | ||||
| 时 间 分 配 | 教师行为(引导、讲解和提问的内容) | 技能要素 | 学生行为(参与的活动,预想的回答) | 媒体准备和板书内容 | |
| 3分钟 | 导语设计 在上课文之前,同学们知道哪些写“绿”的诗句或句子?如我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现在是走飘落的路了。(巴金《谈秋》) 艾青 《绿》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从古到今,有那么多名家写过“绿”,那么今天我将带大家进入现代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的散文《囚绿记》,让我们来看一下,他,又是怎样来写“绿” 的,他写的“绿”和别人写的“绿”有什么独特之处。 | 设置情景,情感导入。 | 和老师一起回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宋·苏东坡) | 多媒体课件 板书: 课题和作者 | |
| 8分钟 | 学习小组分享预习成果 1、学习目标如下: 1、诵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质朴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3、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 自主学习,明确文学常识和语言基础。 |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笔名。 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曾负责吴朗西、巴金创立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主编《少年科学》、《文学丛刊》。翻译的作品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长期从事抗日活动,因在其主编的刊物书籍中涉及抗日内容,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7月英勇就业,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烈士。 陆蠡(lǐ ) 瞥见(piē) 移徙(xǐ) 猗郁(yī ):茂盛的样子。 蕈菌(xùn jūn):蘑菇。 急不暇(xiá)择 :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揠(y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淅沥(xī lì) 涸辙(hé zhé):水干了的车辙,形容极度饥渴。 婆娑(pó suō):盘旋舞蹈的样子。 | ||
| 15分钟 | 快速阅读课文,(1).“绿”是一种色彩,作者是如何囚住“绿”的? 提示:“绿”原本是一种色彩,而这里的“绿”则是指绿色的藤蔓,囚住的是真实的物件。 (2).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就是记述“囚绿”的经过,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8-12自然段,囚绿前欣赏绿、观望绿,囚绿后又释放绿、怀念绿。 (3).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找出文章“绿”的一个发展经过。 提示:择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 圈划出关键、喜欢及有质疑的句子,并思考下列问题 | “绿”原本是一种色彩,而这里的“绿”则是指绿色的藤蔓,囚住的是真实的物件。 囚绿前欣赏绿、观望绿,囚绿后又释放绿、怀念绿。 择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 择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念绿 | |
| 分钟 | 1.刚才的阅读中,已经划出了关键、喜欢及有质疑的句子,现在,我们好好的来读一下,并品味句子蕴含的意义。同学们自读、圈划、批注、思考。(联系上下文内容和写作背景)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怀念、渴望绿色?绿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提示:。 (2).“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大自然色彩缤纷、多姿多彩,作者为什么偏要说绿是自然的颜色? (3).“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用绿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及猗郁的年华,可为什么他还要把绿囚住呢? (4).“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为什么它会比在外边生长得还快呢?是什么促使它生长得如此快? (5).“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窗外有什么?为什么它总朝着窗外呢?原来的方向指的是什么? 提示:阳光、自由。渴望阳光与自由,坚持不懈、永不屈服。自由生长的方向。 (6).“植物是多固执啊!”“固执”在这里是贬义的吗?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固执?(7).“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为什么会病了呢?是什么造成了它失去了生命的色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病了的仅仅是常春藤吗? (8).“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单指常春藤吗?常春藤有什么象征意义? | 作者处于动荡、危难的年代,而绿色给作者带来了希望,绿色代表了自由与希望 忘记困倦和不快、快活 留恋、欢喜等。绿叶和我对语、伸开柔软的卷须、渐渐变青、渐渐变老、婆娑的摆舞等。 处于孤独,犹如被囚的作者,举得绿给他了希望与信心,看见绿,便会有希望。 渴望阳光与自由,只有长得更快,才可更早看见阳光。 褒义。“固执”是指它永远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永不屈服,只朝着原来的方向。 失去阳光与自由。拟人,更真实、形象。烽烟四逼的情况下,作者与整个中华民族被压迫,失去了自由,处于危难中。 | |||
| " 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人写绿给人一种愉悦与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 象征坚贞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赋予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 ||||
| 板书设计 | |||||
| 作业设计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不少于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 ||||
| 教后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