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温度计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
A.液体热胀冷缩 .气体热胀冷缩 .固体热胀冷缩
2.生活中遇到的下列三个现象中,哪一个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
A.摇晃汽水,气体冒出
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冒“白烟”
C.压瘪的乒乓球浸入热水中能重新鼓起来
3.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酒精灯使用完后要及时把火焰吹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把酒精加满,这样产生的热量大
C.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要用外焰加热
4.“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这一实验中,水受热后在10摄氏度至90摄氏度期间,重量和体积是怎样变化的?( )。
A.重量增大,体积减小 .重量不变,体积增大 .重量减轻,体积增大
5.观察冬季和夏季电线(见图),变化是因为( )。
A.冬季受冷体积膨胀,夏季受热体积收缩。
B.夏季电线正常,冬季受冷发生了故障。
C.冬季受冷体积收缩,夏季受热体积膨胀。
6.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加热完成后,用嘴吹灭再盖上灯帽
C.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酒精灯
7.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A.先快后慢 .均匀下降 .先慢后快
8.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是因为水结冰时体积会( )。
A.增大 .不变 .减小
9.气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 )。
A.变小 .变大 .不变
10.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物体的( )性质。
A.漂浮与下沉 .热胀冷缩 .体积膨胀
11.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
A.﹣100 .100 .0
12.小华将纸盒牛奶放入热水中加热,过了一会儿牛奶从吸管中流了出来(如下图),这是因为( )。
A.牛奶盒体积膨胀。 .牛奶受热体积膨胀。 .热水进入了牛奶盒后变多了。
二、填空题
13.夏天轮胎容易 。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的 。
14.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
15.铺设路面时,隔一段就留有一条缝隙,这是为了防止(使路面发生损坏。
16.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太紧。这是因为电线具有(的现象。
17.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__________________。
18.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水结冰时体积会(。
19.在一般情况下,当水的温度上升到(,水会(,并产生大量的(。
20.冰受热以后从(态变成(态,这种现象叫做融化。
三、判断题
21.酒精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定温度的。( )
22.酒精灯在使用时应该把被加热物体紧贴灯芯加热。( )
23.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是因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24.矿泉水瓶里的水没有完全装满是为了节约成本。( )
25.通常情况下,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 )
四、连线题
26.把水、水蒸气、冰与它们各自的特点用线连起来。
蒸发 冰变成水的过程
融化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
凝结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五、简答题
27.小明妈妈用锅烧水煮面,当水烧开时,盖在锅上的盖子动了,并有水和大量“白汽”冒出。请你解释这一现象。
28.冬天的早晨,嘉明的爸爸开车送她去学校,由于没有开空调,不久嘉明发现车窗上出现了水珠,请你帮他解释一下原因 。
六、实验题
下面是小明和同学一起完成的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实验记录表,请你根据记录表中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 |
| 温度(℃) | 10 | 6 | 3 | 1 | 0 |
30.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下降了,说明( )。
A.水释放了热量 .水吸收来热量 .水不干净
31.你认为第6分钟时,温度计的读数应该是( )。
A.1℃ .﹣1℃ .0℃
七、综合题
小红和同学们正在测量一杯温水的温度(如下图)。
32.( )读数时的操作是正确的。
A.小红 .小明 .小丽
33.小明测量一杯温水的温度是38℃,热水的温度可能是( )。
A.10℃ .0℃ .80℃
34.小华测量热水温度时(如图),( )是不正确的。
A.液泡没有浸入液体中 .液泡碰到了容器壁。 .手拿到了温度计中部。
参:
1.A
2.C
3.C
4.B
5.C
6.C
7.A
8.A
9.B
10.B
11.C
12.B
13. 爆胎 复原 太直
14.先快后慢
15.热胀冷缩
16.热胀冷缩
17.融化
18. 结冰 膨胀
19. 100 沸腾 气泡
20. 固 液
21.√
22.×
23.×
24.×
25.√
26.
27.水加热会蒸发,蒸发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出现白汽。
28.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结成小水珠。
29.B 30.A 31.C
32.B 33.C 34.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