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危险源辨识和评价表 | ||||||||||
| 单位(盖章): | 记录编号: SDGSQD-JL(5.4.3)-03 | |||||||||
| 序号 | 业务活动 | 危险源 | 风 险 |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 事故产生的后果 | 风险值 | 伤害 主体 | 现行风险控制措施/制度 | 文件 要求 |
| L | E | C | D | |||||||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13 | ||||||||||
| 14 | ||||||||||
| 15 | ||||||||||
| 16 | ||||||||||
| 17 | ||||||||||
| 18 | ||||||||||
| 19 | ||||||||||
注:1.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的评价方法采用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重点应对照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参见《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详细如下: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危险等级D值:D = L × E × C
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可以接受的范围。
| 分数值 |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 分数值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
| 10 6 3 1 0.5 0.2 0.1 |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 10 6 5 3 2 1 0.5 |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三次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
| 分数值 |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 D值 | 危险等级划分(D=L*E*C) |
| 100 60 30 15 3 1 | 灾难,3人或3人以上死亡(100000元人民币以上) 严重,1-2人死亡(100000元以下) 永久性残废(50000元以下) 重伤,住院治疗(20000元以下) 轻伤,简单治疗(5000元以下) 引人注意,需要关注(1000元以下) |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3.表格中记录编号不用填写
| 不可接受风险清单 | |||||
| 单位(盖章): | 记录编号: | ||||
| 序 号 | 危 险 源 | 风 险 | 风险值 区间 | 涉 及 部 门 | 现行风险控制措施/制度 |
| 1 | 工作面冒顶片帮,人员躲避不及 | 人员被埋 | 160-320 | 工程建设部 | 1.入井须知 2.提高安全意识; 3.佩戴安全帽等劳保用品 |
| 2 | 进入现场,发生透水事故 | 人员伤亡 | 160-320 | 工程建设部 | 1.煤矿防治水管理规定; |
| 3 | 斜巷行车时行人,车辆掉道,碰撞人员 | 人身伤亡 | 160-320 | 工程建设部 | 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 |
| 4 | 煤与瓦斯突出 ,人员被埋 | 人身伤亡 | 160-320 | 工程建设部 | 1.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2.石门揭煤技术服务方案。 |
| 5 | 吸烟未熄火,有易燃物 | 火灾,人身伤亡 | 70-160 | 工程建设部 | 1.应急预案; 2.关键场所禁止吸烟 |
| 6 | 四口五边未按规定防护,人员未系安全带, 疏忽未注意 | 人身伤害 | 70-160 | 工程建设部 | 1.四口五边做好防护 2.高处检查系好安全带 |
| 7 |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13 | |||||
| 14 | |||||
| 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