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纬度(太阳高度角) B、天气与气候(云量) C、地形、地势(海拔)
D、大气清洁度 E、昼长时间(日照时间)
2、沙尘暴
原因:自然:A、气候干旱 B、多大风天气(气流上升) C、植被稀疏,地标裸露
人文:植被破坏
影响:不利:A、摧毁建筑物和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
B、沙埋造成农田、村舍、铁路、草场掩埋,对交通造成严重威胁
C、土壤侵蚀使源区农田、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降低
D、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
E、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染加剧
有利:中和酸雨,抑制全球变暖,增加降落地土壤肥力
措施:A、保护现有植被,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B、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立法
3、沼泽地成因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高原、中国东北)
气候:气温低,蒸发量小(纬度高或海拔影响)
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水源: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土壤:下层土壤冻结(永冻层),水分下渗
(三江平原)
A、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河流较多,植被茂盛
C、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累过多 D、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少 B、冰川融水较多
C、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累过多 D、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A、降水多 B、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壤中水分积累过多
4、影响河流含沙量因素
A、地表植被状况,土壤疏密程度
B、降水集中程度
C、河流流速
5、影响地质灾害发生地理因素
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形:坡度较大 植被覆盖率低 地壳活动频繁,地质疏松
6、地理位置特点描述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区位置 交通位置 邻国位置(相对位置)
7、雾霾形成发展因素
气象条件:气流状况(逆温现象)
降水状况(降水多,空气湿润,利于尘埃沉降)
污染源:冬夏季用煤差异
植被覆盖(吸烟滞尘)
地形:谷地,盆地内污染物不易扩散
植被覆盖:植被吸烟滞尘
<解决措施>
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B、改善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费构成,减少尾气排放
C、合理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整治交通拥堵
8、沙漠中植被的作用
A、减弱风速,挡截沙尘
B、风速降低,拦截风沙中的悬浮颗粒物形成沉降
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气候:降水:降水增多,盐度下降;降水减少,盐度上升
蒸发量:蒸发量上升,盐度上升;蒸发量下降,盐度下降
河流汇入:河流汇入,稀释河水
洋流:暖流:暖流流经,盐度上升;
寒流:寒流流经,盐度下降。
10、荒漠化
原因:自然:气候变暖,气候异常(干旱河流改道,鼠害)
人文:过度樵采(我国)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工矿交通改善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大水漫灌,上游大量用水,下游断流
措施:A、合理控制人口环境 B、退耕还林还草,控制耕地增加
C、大力植树造林、种草 D、规定合理的载蓄量,划区管理
E、加强草场建设,建设人工草场 F、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G、开发新能源(太阳能、农村小水屯、沼气) H、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
11、地震原因
岩石圈——内力作用超过岩石承受程度——破裂——风能释放地震波——地面震动
12、向斜与背斜
背斜:沼气、隧道、石油、石场
向斜:地下水
A、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
B、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
C、向斜底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13、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流动着的物质
风化作用:相对静止对岩石起破坏作用
14、冲积扇形成过程
河流流出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15、三角洲成因
A、河流泥沙量大 B、流速减缓 C、海水顶托作用
16、断层形成过程
岩石受力超过它所承受的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置
17、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形成过程
A、地壳运动使岩石圈发生裂缝,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成花岗岩
B、地壳抬升,覆盖花岗岩的其他岩石被外力侵蚀、搬运,花岗岩露出地表
C、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18、岩石分类
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 喷出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 砂岩 页岩
变质岩:大理岩 板岩 石膏岩 片麻岩
19、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法
位置:纬度 海陆 板块——地形 气候——植被 土壤 水文——人文
Eg:简述内陆地理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地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原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制寒冷程度高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20、雪线影响因素
气候:热量:阳坡日照强,温度高,雪线高于阴坡
降水:降水明显的山区,降水多,雪线低
地貌:山势:陡坡——雪线高 缓坡——雪线低
坡向:阳坡——雪线高 阴坡——雪线低
北半球:南坡——西坡雪线低 北坡——东坡雪线高
21、我国水资源基本特征
A、总量丰富,人均地均少
B、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C、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分布不匹配
22、缺水原因
自然:时空分布不均 全球真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
人为:水资源需求量大 水污染,浪费严重
23、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
开源: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B、修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C、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A、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C、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
D、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24、天气现象描述要素:
云、雨、风、温度
25、流域综合开发方向
<1>A、防洪入手,综合利用开发水资源——梯级开发,防洪发电
B、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综合发展
C、利用廉价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工矿业,第二产业发展
<2>A、中上游以水能开发为重点,进行流域梯级开发
B、中下游利用优越自然条件发展商品粮基地
C、利用矿产资源发展工矿业
D、发展旅游业
26、南极地区利用天文观测的原因
A、气候干燥,晴天多,(终年受极高控制)
B、大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好
C、风速小,大气流动少
D、冬季极夜长,连续观测时间长
E、纬度高,星空起落变化小
27、影响日照长短因素
昼长、地势、天气、大气清洁度
28、影响太阳辐射程度因素
纬度、天气与气候、海拔与地形、日照时间
29、河流断流产生影响
A、用水紧张,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城市用水困难
B、导致气候恶化,植被减少,土地沙化严重
C、破坏动植物栖息地
D、污染加剧,生态恶化,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30、减少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措施(酸雨)
A、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B、技术革新,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并进行回收利用
C、调整产业结构,限购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D、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机动车使用效率
31、全球变暖的原因
处于间冰期,气温较高 矿物燃料燃烧和毁林导致二氧化碳增多 氟氯烃等其他温室气体
32、臭氧层的破坏
<现状>三级臭氧层破坏严重,尤其是南极
<原因>氟氯烃的大量使用
<危害>A、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白内障 B、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措施>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物质排放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全球合作
33、缓解酸雨措施
A、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B、研制煤炭中流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发展法承煤技术
C、提高能源利用率
D、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使用
34、赤潮产生原因
A、海域较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少
B、海域浅,净化能力弱
C、周边地区,生产生活污染废水排入
D、气温高,浮游生物生长快
E、河水汇入量减少
35、我国缺水(旱灾)问题
<原因>自然:A、气候特征:降水时间分布,年际变化和蒸发 B、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
C、水土不协调
人为: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 利用不当(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措施>A、高耗能水工业发展 B、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耐旱作物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加强立法
E、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36、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疏松 地形起伏大
人为:开垦坡地(陡坡) 毁坏树林 过度樵采放牧 滥用土地
<危害>农业:土壤肥力降低 水资源流失 加剧干旱
生态:降低植被覆盖率,导致生态恶化
灾害:加剧干旱、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治理>生物措施:保护植被,退耕还草,植树造林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梯田和水库,保持水土
解决生活能源 严禁滥砍滥伐 调整产业结构
37、湿地价值
经济:提供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旅游
生态: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保持水土
社会:牢美益智
38、湿地减少现象
<原因>自然消失
土壤侵蚀,引水灌溉,围湖造田,环境污染,植被破坏
<措施>保护现有耕地 退耕还林,湖,调整产业结构 防治污染
39、水蚀荒漠化
<分类>A、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漠化 B、西南水土流失——石漠化
<原因>气候:降水集中 地形:坡度大 人为:植被破坏严重,能源短缺
<整治>立体农业 山区用能——沼气、水电、煤炭林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40、候鸟集聚
A、地域偏僻地区,天敌较少
B、湿地环境,水源、食物充裕
C、夏半年气候温和,适合鸟类繁衍生息
D、国家设自然保护区,人民护鸟意识强
41、环境问题
<成因>A、人口增长过快,形成庞大的人口压力
B、经济活动增加
C、传统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
D、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措施>控制人口数量 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
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2、瑞雪兆丰年的原因
A、冬季降水多,春季融水利于缓解旱情,利于春耕
B、积雪保温 C、冻死害虫 D、降雪增加土壤肥力
43、河流水系特征
源地、流程、流向、流经地区、流入海洋、河流长度、水能、
落差、支流、流域面积、河道(宽窄、曲直)
44、湖泊面积缩小
<原因>自然:气候变化,蒸发增强
人为:围湖造田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影响>A、湖泊对河流调蓄能力降低,洪水期滞洪能力下降,增加洪涝灾害的机率
B、调节气候功能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45、流域内土地利用不合理
<现象>坡地开垦,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影响>水土流失,湖泊淤积,湖面缩小 生物多样性减少 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46、洪涝灾害
<原因>自然: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平原地形,地势低洼 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
上游支流多,干支流洪水采量大,下游河道弯曲,泄洪不畅
人为:围湖造田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 城市人口密集,洪涝灾害大 滥占河道
47、河流源头保护措施
植树种草,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建立自然保护区
控制人口育田进入,严禁滥垦、滥牧、滥捕
48、生态问题成因
自然:地形(类型、地势)
气候(热量、降水、风力、风向)
土壤(土壤组成、肥力)
植被(疏密、季节变化)
河流(流量、侵蚀程度或沉积程度)
49、热带雨林破坏
<影响>全球:影响全球氧循环 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破坏水热平衡 破坏全球生物多样性
<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力度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国际协助
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发展热带雨林观光旅游
50、土地盐碱化
<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气候干旱,降水少
蒸发量大,内陆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全球变暖等
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内陆入湖水量减少,湖泊萎缩,燕分析出
<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改善排灌条件
推广耐旱优良品种 推广节水技术
51、风能(我国)
<分布>以北部或西北,地区最为丰富,东部和东南沿海次之
<成因>(北部)离冬季风源地近 地势平坦,摩擦力小 气候干旱温差大
(南部)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 夏秋季节还受台风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海陆风的影响,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意义>可缓解能源,供应紧张 可改善环境质量
缓解交通压力 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52、喀斯特地貌形成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广布 流水的侵蚀作用 地貌崎岖不平
降水稳定,地表径流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
53、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上中游水量大,下游水量渐少
径流季节变化大,有明显的夏汛现象 冬春季河水封冻,有断流现象
途径地区沙化严重,河水含量(沙)较大
54、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气温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 海陆差异(温差、降水)
洋流 地形(海拔、阳坡/阴坡、闭塞、气流阻挡/通畅、迎风/背风、高/平原、山脉走向)
地表物质组成(植被、水面、冰雪、岩石、土壤
人类活动(植树造林、水库、人工降雨、城市雨岛、破坏植被、围湖造田、排于沉降)
55、黑土形成的原因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草类丰富,土壤腐殖质来源多
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分解少
地形平坦开阔,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土壤侵蚀少,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积累丰富
56、冲积扇形成过程
上游地势陡峻,河流流速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流至地势平缓区时,河道开阔,水流流速减慢,其搬运物质逐渐沉积,形成冲积扇
57、时令河成因
位于内陆,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夏季气温高,水雪融水量大 / 冬季气温低,补给减少,河流下渗量大
中上游地区过度引水
58、河流断流延续产生的问题
用水紧张 水利设施功能丧失 风沙灾害加剧
土地沙化严重 生态平衡被破坏 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59、地理位置描述
半球位置:东西 / 南北
经纬位置:点状——具体经纬度
面状——经纬度范围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东西岸、大洋东西侧、临海、深居内陆
相对位置:与哪些国家接壤,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与哪些行政区相邻
位于某地(如:山、河、城市)的什么方位
60、影响气候类型因素
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 <海陆差异 / 地形、地势 / 洋流 / 地表物质>人类活动
61、地形特征描述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分布(主要地形类型分布)
地势特点(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状况)
典型地貌(特殊或典型的地貌形态)
剖面特征(地形剖面特征)
62、水循环的意义
联络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转换
促进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调节水分和热量
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并得到利用
塑造地表形态
6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影响
A、导致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
B、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泥沙含量大
C、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大增大
D、易引发洪涝灾害
E、植被破坏,使沟谷加宽加深
F、增强河流下游沉积作用,使冲积扇和三角洲增大
、高度差值求法
A、不定悬差 (n-1) ×d < h < (n+1) ×d
B、悬差 (n-1) ×d ≤ h < (n+1) ×d
65、自然带谱考虑方向
种类、数量、雪线(单独讨论) 同一自然带高度
66、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永远取正值)+(直射点纬度)
※若“当地”与“直射点”处同一半球,则后者取正值
若“当地”与“直射点”不处同一半球,则后者取负值
67、30°N所经过的河流入海口
30°N30°E —— 30°N45°E —— 30°N90°E≈ —— 30°N120°E —— 30°N90°W
尼罗河河口 底格里斯河 恒河 长江入海口 密西西比河河口
幼发拉底河
68、“ 降水类型 ”概念
(地形雨 / 对流雨 / 锋面雨 / 台风雨):都是发生上升运动便得降雨
(逆温层):不会形成降水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总量))100%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50%
69、三大类岩石的转换与地壳物质循环
70、可持续发展考虑因素
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①位置——边境贸易 ②劳动力 ③交通
④资源(农业—第一产业 工业—第二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
环境:有什么自然灾害需防御
发展过程中注意怎样的环境问题
社会:——增加就业
71、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 地形 洋流 大气环流 人类活动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