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三地理自然知识点总结课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32:14
文档

高三地理自然知识点总结课件

1、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A、纬度(太阳高度角)B、天气与气候(云量)C、地形、地势(海拔)D、大气清洁度E、昼长时间(日照时间)2、沙尘暴原因:自然:A、气候干旱B、多大风天气(气流上升)C、植被稀疏,地标裸露人文:植被破坏影响:不利:A、摧毁建筑物和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B、沙埋造成农田、村舍、铁路、草场掩埋,对交通造成严重威胁C、土壤侵蚀使源区农田、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降低D、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E、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染加剧有利:中和酸雨,抑制全球变暖,增加降落地土壤肥力
推荐度:
导读1、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A、纬度(太阳高度角)B、天气与气候(云量)C、地形、地势(海拔)D、大气清洁度E、昼长时间(日照时间)2、沙尘暴原因:自然:A、气候干旱B、多大风天气(气流上升)C、植被稀疏,地标裸露人文:植被破坏影响:不利:A、摧毁建筑物和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B、沙埋造成农田、村舍、铁路、草场掩埋,对交通造成严重威胁C、土壤侵蚀使源区农田、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降低D、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E、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染加剧有利:中和酸雨,抑制全球变暖,增加降落地土壤肥力
1、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

A、纬度(太阳高度角)   B、天气与气候(云量)   C、地形、地势(海拔)

D、大气清洁度           E、昼长时间(日照时间)

2、沙尘暴

原因:自然:A、气候干旱   B、多大风天气(气流上升)   C、植被稀疏,地标裸露

      人文:植被破坏

影响:不利:A、摧毁建筑物和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

            B、沙埋造成农田、村舍、铁路、草场掩埋,对交通造成严重威胁

            C、土壤侵蚀使源区农田、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降低

            D、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

            E、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染加剧

      有利:中和酸雨,抑制全球变暖,增加降落地土壤肥力

措施:A、保护现有植被,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B、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立法

3、沼泽地成因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高原、中国东北)

气候:气温低,蒸发量小(纬度高或海拔影响)

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水源: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土壤:下层土壤冻结(永冻层),水分下渗

     (三江平原)

A、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河流较多,植被茂盛

C、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累过多     D、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少     B、冰川融水较多

C、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累过多     D、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A、降水多   B、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壤中水分积累过多

4、影响河流含沙量因素

A、地表植被状况,土壤疏密程度

B、降水集中程度

C、河流流速

5、影响地质灾害发生地理因素

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形:坡度较大     植被覆盖率低     地壳活动频繁,地质疏松

6、地理位置特点描述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区位置     交通位置     邻国位置(相对位置)

7、雾霾形成发展因素

气象条件:气流状况(逆温现象)

          降水状况(降水多,空气湿润,利于尘埃沉降)

污染源:冬夏季用煤差异

        植被覆盖(吸烟滞尘)

地形:谷地,盆地内污染物不易扩散

植被覆盖:植被吸烟滞尘

<解决措施>

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B、改善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费构成,减少尾气排放

C、合理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整治交通拥堵

8、沙漠中植被的作用

A、减弱风速,挡截沙尘

B、风速降低,拦截风沙中的悬浮颗粒物形成沉降

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气候:降水:降水增多,盐度下降;降水减少,盐度上升

      蒸发量:蒸发量上升,盐度上升;蒸发量下降,盐度下降

河流汇入:河流汇入,稀释河水

洋流:暖流:暖流流经,盐度上升;

      寒流:寒流流经,盐度下降。

10、荒漠化

原因:自然:气候变暖,气候异常(干旱河流改道,鼠害)

      人文:过度樵采(我国)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工矿交通改善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大水漫灌,上游大量用水,下游断流

措施:A、合理控制人口环境     B、退耕还林还草,控制耕地增加

      C、大力植树造林、种草     D、规定合理的载蓄量,划区管理

      E、加强草场建设,建设人工草场     F、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G、开发新能源(太阳能、农村小水屯、沼气)     H、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

11、地震原因

岩石圈——内力作用超过岩石承受程度——破裂——风能释放地震波——地面震动

12、向斜与背斜

背斜:沼气、隧道、石油、石场

向斜:地下水

A、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

B、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

C、向斜底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13、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流动着的物质

风化作用:相对静止对岩石起破坏作用

14、冲积扇形成过程

河流流出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15、三角洲成因

A、河流泥沙量大     B、流速减缓     C、海水顶托作用

16、断层形成过程

岩石受力超过它所承受的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置

17、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形成过程

A、地壳运动使岩石圈发生裂缝,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成花岗岩

B、地壳抬升,覆盖花岗岩的其他岩石被外力侵蚀、搬运,花岗岩露出地表

C、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18、岩石分类

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     喷出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     砂岩     页岩

变质岩:大理岩     板岩     石膏岩     片麻岩

19、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法

位置:纬度     海陆     板块——地形     气候——植被     土壤     水文——人文

Eg:简述内陆地理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地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原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制寒冷程度高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20、雪线影响因素

气候:热量:阳坡日照强,温度高,雪线高于阴坡

      降水:降水明显的山区,降水多,雪线低

地貌:山势:陡坡——雪线高     缓坡——雪线低

      坡向:阳坡——雪线高     阴坡——雪线低

            北半球:南坡——西坡雪线低     北坡——东坡雪线高

21、我国水资源基本特征

A、总量丰富,人均地均少

B、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C、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分布不匹配

22、缺水原因

自然:时空分布不均     全球真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

人为:水资源需求量大     水污染,浪费严重

23、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

开源: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B、修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C、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A、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C、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

D、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24、天气现象描述要素:

云、雨、风、温度

25、流域综合开发方向

<1>A、防洪入手,综合利用开发水资源——梯级开发,防洪发电

   B、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综合发展

   C、利用廉价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工矿业,第二产业发展

<2>A、中上游以水能开发为重点,进行流域梯级开发

   B、中下游利用优越自然条件发展商品粮基地

   C、利用矿产资源发展工矿业

   D、发展旅游业

26、南极地区利用天文观测的原因

A、气候干燥,晴天多,(终年受极高控制)

B、大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好

C、风速小,大气流动少

D、冬季极夜长,连续观测时间长

E、纬度高,星空起落变化小

27、影响日照长短因素

昼长、地势、天气、大气清洁度

28、影响太阳辐射程度因素

纬度、天气与气候、海拔与地形、日照时间

29、河流断流产生影响

A、用水紧张,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城市用水困难

B、导致气候恶化,植被减少,土地沙化严重

C、破坏动植物栖息地

D、污染加剧,生态恶化,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30、减少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措施(酸雨)

A、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B、技术革新,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并进行回收利用

C、调整产业结构,限购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D、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机动车使用效率

31、全球变暖的原因

处于间冰期,气温较高   矿物燃料燃烧和毁林导致二氧化碳增多   氟氯烃等其他温室气体

32、臭氧层的破坏

<现状>三级臭氧层破坏严重,尤其是南极

<原因>氟氯烃的大量使用

<危害>A、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白内障   B、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措施>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物质排放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全球合作

33、缓解酸雨措施

A、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B、研制煤炭中流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发展法承煤技术

C、提高能源利用率

D、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使用

34、赤潮产生原因

A、海域较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少

B、海域浅,净化能力弱

C、周边地区,生产生活污染废水排入

D、气温高,浮游生物生长快

E、河水汇入量减少

35、我国缺水(旱灾)问题

<原因>自然:A、气候特征:降水时间分布,年际变化和蒸发   B、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

C、水土不协调

       人为: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     利用不当(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措施>A、高耗能水工业发展     B、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耐旱作物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加强立法

      E、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36、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疏松   地形起伏大

      人为:开垦坡地(陡坡)   毁坏树林   过度樵采放牧   滥用土地

<危害>农业:土壤肥力降低     水资源流失     加剧干旱

      生态:降低植被覆盖率,导致生态恶化

      灾害:加剧干旱、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治理>生物措施:保护植被,退耕还草,植树造林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梯田和水库,保持水土

      解决生活能源     严禁滥砍滥伐     调整产业结构

37、湿地价值

经济:提供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旅游

生态: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保持水土

社会:牢美益智

38、湿地减少现象

<原因>自然消失   

土壤侵蚀,引水灌溉,围湖造田,环境污染,植被破坏

<措施>保护现有耕地   退耕还林,湖,调整产业结构   防治污染

39、水蚀荒漠化

<分类>A、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漠化   B、西南水土流失——石漠化

<原因>气候:降水集中   地形:坡度大   人为:植被破坏严重,能源短缺

<整治>立体农业   山区用能——沼气、水电、煤炭林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40、候鸟集聚

A、地域偏僻地区,天敌较少

B、湿地环境,水源、食物充裕

C、夏半年气候温和,适合鸟类繁衍生息

D、国家设自然保护区,人民护鸟意识强

41、环境问题

<成因>A、人口增长过快,形成庞大的人口压力

      B、经济活动增加

      C、传统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

      D、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措施>控制人口数量   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   

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2、瑞雪兆丰年的原因

A、冬季降水多,春季融水利于缓解旱情,利于春耕

B、积雪保温   C、冻死害虫   D、降雪增加土壤肥力

43、河流水系特征

源地、流程、流向、流经地区、流入海洋、河流长度、水能、

落差、支流、流域面积、河道(宽窄、曲直)

44、湖泊面积缩小

<原因>自然:气候变化,蒸发增强

      人为:围湖造田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影响>A、湖泊对河流调蓄能力降低,洪水期滞洪能力下降,增加洪涝灾害的机率

      B、调节气候功能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45、流域内土地利用不合理

<现象>坡地开垦,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影响>水土流失,湖泊淤积,湖面缩小   生物多样性减少   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46、洪涝灾害

<原因>自然: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平原地形,地势低洼     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

            上游支流多,干支流洪水采量大,下游河道弯曲,泄洪不畅

       人为:围湖造田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   城市人口密集,洪涝灾害大   滥占河道

47、河流源头保护措施

植树种草,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建立自然保护区

控制人口育田进入,严禁滥垦、滥牧、滥捕

48、生态问题成因

自然:地形(类型、地势)

      气候(热量、降水、风力、风向)

      土壤(土壤组成、肥力)

      植被(疏密、季节变化)

      河流(流量、侵蚀程度或沉积程度)

49、热带雨林破坏

<影响>全球:影响全球氧循环   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破坏水热平衡   破坏全球生物多样性

<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力度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国际协助

      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发展热带雨林观光旅游

50、土地盐碱化

<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气候干旱,降水少

      蒸发量大,内陆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全球变暖等

      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内陆入湖水量减少,湖泊萎缩,燕分析出

<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改善排灌条件

      推广耐旱优良品种   推广节水技术

51、风能(我国)

<分布>以北部或西北,地区最为丰富,东部和东南沿海次之

<成因>(北部)离冬季风源地近     地势平坦,摩擦力小     气候干旱温差大

      (南部)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     夏秋季节还受台风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海陆风的影响,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意义>可缓解能源,供应紧张   可改善环境质量   

缓解交通压力   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52、喀斯特地貌形成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广布     流水的侵蚀作用     地貌崎岖不平

降水稳定,地表径流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 

53、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上中游水量大,下游水量渐少

径流季节变化大,有明显的夏汛现象   冬春季河水封冻,有断流现象

途径地区沙化严重,河水含量(沙)较大

54、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气温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     海陆差异(温差、降水)

洋流     地形(海拔、阳坡/阴坡、闭塞、气流阻挡/通畅、迎风/背风、高/平原、山脉走向)

地表物质组成(植被、水面、冰雪、岩石、土壤

人类活动(植树造林、水库、人工降雨、城市雨岛、破坏植被、围湖造田、排于沉降)

55、黑土形成的原因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草类丰富,土壤腐殖质来源多

   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分解少

地形平坦开阔,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土壤侵蚀少,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积累丰富

56、冲积扇形成过程

   上游地势陡峻,河流流速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流至地势平缓区时,河道开阔,水流流速减慢,其搬运物质逐渐沉积,形成冲积扇

57、时令河成因

   位于内陆,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夏季气温高,水雪融水量大 / 冬季气温低,补给减少,河流下渗量大

   中上游地区过度引水

58、河流断流延续产生的问题

   用水紧张     水利设施功能丧失     风沙灾害加剧 

   土地沙化严重     生态平衡被破坏     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59、地理位置描述

   半球位置:东西 / 南北

   经纬位置:点状——具体经纬度

             面状——经纬度范围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东西岸、大洋东西侧、临海、深居内陆

   相对位置:与哪些国家接壤,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与哪些行政区相邻

             位于某地(如:山、河、城市)的什么方位

60、影响气候类型因素

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 <海陆差异 / 地形、地势 / 洋流 / 地表物质>人类活动

61、地形特征描述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分布(主要地形类型分布)   

   地势特点(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状况)

   典型地貌(特殊或典型的地貌形态)

   剖面特征(地形剖面特征)

62、水循环的意义

   联络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转换

   促进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调节水分和热量

   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并得到利用

   塑造地表形态

6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影响

A、导致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

B、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泥沙含量大

C、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大增大

D、易引发洪涝灾害

E、植被破坏,使沟谷加宽加深

F、增强河流下游沉积作用,使冲积扇和三角洲增大

、高度差值求法

   A、不定悬差         (n-1) ×d < h < (n+1) ×d        

   B、悬差             (n-1) ×d ≤ h < (n+1) ×d

65、自然带谱考虑方向

   种类、数量、雪线(单独讨论) 同一自然带高度

66、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永远取正值)+(直射点纬度)

※若“当地”与“直射点”处同一半球,则后者取正值

若“当地”与“直射点”不处同一半球,则后者取负值

67、30°N所经过的河流入海口

   30°N30°E —— 30°N45°E —— 30°N90°E≈ —— 30°N120°E —— 30°N90°W

   尼罗河河口       底格里斯河         恒河             长江入海口       密西西比河河口

                    幼发拉底河

68、“ 降水类型 ”概念

   (地形雨 / 对流雨 / 锋面雨 / 台风雨):都是发生上升运动便得降雨

   (逆温层):不会形成降水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总量))100%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50%

69、三大类岩石的转换与地壳物质循环

70、可持续发展考虑因素

   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①位置——边境贸易   ②劳动力   ③交通   

④资源(农业—第一产业  工业—第二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

                      环境:有什么自然灾害需防御

                            发展过程中注意怎样的环境问题

                      社会:——增加就业

71、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  地形  洋流  大气环流  人类活动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文档

高三地理自然知识点总结课件

1、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A、纬度(太阳高度角)B、天气与气候(云量)C、地形、地势(海拔)D、大气清洁度E、昼长时间(日照时间)2、沙尘暴原因:自然:A、气候干旱B、多大风天气(气流上升)C、植被稀疏,地标裸露人文:植被破坏影响:不利:A、摧毁建筑物和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B、沙埋造成农田、村舍、铁路、草场掩埋,对交通造成严重威胁C、土壤侵蚀使源区农田、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降低D、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E、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染加剧有利:中和酸雨,抑制全球变暖,增加降落地土壤肥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