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7872.8
(22)申请日 2020.04.26
(73)专利权人 安徽大学
地址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九龙路111号
(72)发明人 汪臻 陈张青 吴明启 陈祥勇
(74)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市道尔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34169
代理人 董艳玲
(51)Int.Cl.
A47B 61/04(2006.01)
A47B 97/00(2006.01)
A47L 23/20(2006.01)
A61L 2/1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包括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放置板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该智能鞋柜能够烘干鞋子,利用强风去除鞋子上的灰尘与碎屑,让用户随时都能够穿上干燥清洁的鞋子,从而改善汗脚问题,同时该鞋柜能够检测到鞋子内部由真菌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利用紫外线灯杀灭病菌,去除异味,本鞋柜功能强大,使用便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真正利用科技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212878324 U 2021.04.06
C N 212878324
U
1.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包括有两个支撑板(1),两个所述支撑板(1)之间固定连接有放置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板(2)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3),两个所述支撑板(1)之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4),所述放置板(2)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5)和压力传感器(6),所述支撑板(1)内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HX711芯片(7),所述支撑板(1)内部的一侧且位于放置板(2)的上方固定安装有风扇(8),且放置板(2)的顶部且位于风扇(8)的正面固定安装有PCT加热板(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4)顶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人机交互模块(10),所述顶板(4)底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紫外线灯
(11),所述支撑板(1)内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源(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
(12)选用了输出电压为12V直流,输出电流为12.5A,输出功率为150W的直流开关电源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其特征在于,所述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5)旨在检测鞋柜内部的温湿度以实现对于加热模块加热时长的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其特征在于,所述PCT加热板(9)采用高效半导体PTC发热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交互模块(10)选用2.8英寸电阻液晶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屏幕上能够实时显示目前鞋柜里是否有鞋子以及鞋柜的温度湿度。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12878324 U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STM32单片机技术领域,具体是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卫生理念也越来越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已成为新时代的主基调,新科技与传统物件相结合,款式各样的智能家居产品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何快速处理气味难闻的鞋子成为了汗脚、臭脚及大运动量人群的一大困扰,且目前城市住宅每天光照时间不能满足对鞋子的杀菌需求。针对此类问题,贯彻智能家居、美好生活的理念。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包括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两个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放置板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 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支撑板内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 HX711芯片,所述支撑板内部的一侧且位于放置板的上方固定安装有风扇,且放置板的顶部且位于风扇的正面固定安装有PCT加热板。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顶板顶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人机交互模块,所述顶板底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紫外线灯,所述支撑板内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源。[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电源选用了输出电压为12V直流,输出电流为12.5A,输出功率为150W的直流开关电源模块。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旨在检测鞋柜内部的温湿度以实现对于加热模块加热时长的控制。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PCT加热板采用高效半导体PTC 发热元件。[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人机交互模块选用2.8英寸电阻液晶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屏幕上能够实时显示目前鞋柜里是否有鞋子以及鞋柜的温度湿度。[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智能鞋柜能够烘干鞋子,利用强风去除鞋子上的灰尘与碎屑,让用户随时都能够穿上干燥清洁的鞋子,从而改善汗脚问题,同时该鞋柜能够检测到鞋子内部由真菌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利用紫外线灯杀灭病菌,去除异味,本鞋柜功能强大,使用便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真正利用科技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的系统工作原理图。
[0014]图中:1、支撑板;2、放置板;3、放置槽;4、顶板;5、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6、压力传感器;7、HX711芯片;8、风扇;9、PCT加热板;10、人机交互模块;11、紫外线灯;12、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16]请参阅图1‑2,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鞋柜,包括有两个支撑板1,两个支撑板1之间固定连接有放置板2,放置板2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3,两个支撑板1之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4,顶板4顶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人机交互模块10,人机交互模块10选用2.8英寸电阻液晶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屏幕上能够实时显示目前鞋柜里是否有鞋子以及鞋柜的温度湿度,顶板4底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紫外线灯11,支撑板1内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源12,电源12选用了输出电压为12V直流,输出电流为12.5A,输出功率为150W的直流开关电源模块,放置板2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5和压力传感器6,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5旨在检测鞋柜内部的温湿度以实现对于加热模块加热时长的控制,支撑板1内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HX711芯片7,支撑板1内部的一侧且位于放置板2的上方固定安装有风扇8,且放置板2的顶部且位于风扇8的正面固定安装有PCT加热板9, PCT 加热板9采用高效半导体PTC发热元件,该智能鞋柜能够烘干鞋子,利用强风去除鞋子上的灰尘与碎屑,让用户随时都能够穿上干燥清洁的鞋子,从而改善汗脚问题,同时该鞋柜能够检测到鞋子内部由真菌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利用紫外线灯杀灭病菌,去除异味,本鞋柜功能强大,使用便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真正利用科技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001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0018](1)对于压力传感器6的使用:首先我们采用平行梁称重传感器获取鞋子放进鞋柜的信号,它除了精度高以外,还具有结构紧凑,易于加工等特点,适合应用于鞋柜的制作,将应变片粘贴到受力的力敏型弹性元件上,当弹性元件受力产生变形时,应变片产生相应的应变,转化成电阻变化,力引起的电阻变化将转换为测量电路的电压变化。
[0019](2)在获得压力信号后,我们采用HX711芯片对压力信号进行AD转换,该芯片集成度高、响应速度快、抗干扰性强,且成本较低,能够提高鞋柜整体的性能和可靠性,它有两个输入选择通道,与其内部的低噪声可编程放大器相连,HX711与单片机之间的通讯过程如下:HX711与单片机的通讯由管脚 Sck和Dout组成的串行通讯模式,当Dout从高电平变成低电平后,Sck一次输入25个脉冲,将24位A/D转换数据读入单片机,并在第25个时钟脉冲选择好下次转换的输入通道和增益。
[0020](3)PCT加热板9能够恒温发热、安全系数高,从成本上考虑,小面积的恒温加热,用PTC加热器可以省掉温度控制和超温保护部分,另外PTC的体积小,安装也相对简单,经过测量,PTC加热板9在通电三分钟后即可达到表面最高温,PTC表面采用梳状铝合金进行快速散热,风扇8与加热器并联,对着加热器工作,促进空间循环流通,在环境温度15°时测试,出风口温度约为40°,既能防止损坏鞋面,又能有效的将鞋内烘干,风扇8加热模块通过三路继电器与单片机进行连接,通过单片机控制继电器来控制PTC加热板和风扇的工作状态。
[00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2]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图1
图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