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2013学年(上)
本溪市第三十四中教导处
2012年9月1日
教导处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上)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基础教育工作任务为目标,以《新课程标准》的新课改精神为依托,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追求卓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开创适应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1、教学成绩比上年同时期有所提高,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平均分、A等率、D等率在全市对比学校中占中游水平。
2、积极培养各类特长生,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上年度基础上争取有所突破。
3、打造一支和谐的教师队伍,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合格率达100%,鼓励教师高学历进修。
4、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落到实处,力争开发新的校本教材。
5、规范教科研工作,注重科研工作的实效性,确保申报课题顺利结题。
三、工作重点
(一)开学初教学常规
a)认真制定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时计划。
b)各教研组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
(二)教学工作
1、抓师德、促建设。充发挥各级、各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上好骨干教师示范课和学科带头人观摩课。
2、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全面推进电子白板课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理论学习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会用电子白板授课,电教课程达标率达到85%以上。切实提升教师的课改理念,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一本理论书籍。学校将组织新课改专题讲座。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致力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很抓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抓好教研组建设。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教研组长要精心准备,细致工作,真正让教研组成为教师互助的家园,教学思想交流的阵地。备课活动要经常化、专题化,坚决摒弃单兵作战,既要相互竞争,又要共同进步,尽可能减小学科之间,班级之间的差距,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4、各教研组要适时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有计划,有评比,有交流,有总结,活跃教学氛围,调动师生积极性。
5、认真学习并执行学科教学常规,抓住备课“四个有”。即“脑中有目标,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课堂教学做到“四个一点”。即“微笑和激励多一点,教学方法手段活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活动的时间长一点。”教师要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实践反思,充分运用行动研究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积累教改经验。
6、以九年工作为重点,确保升学率达95%以上,毕业率达98%以上,巩固率达99%以上,做好中考指标分配工作。
7、开设文明礼仪、民族团结课程、人口与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人防、生命教育课程。开展好教学开放周活动。做好校本教材的研发与使用的工作。
8、加强毕业班备考工作
对“中考”备考工作,本期要突出做好“一全”“”“两课”“三研”“三考”五项工作。“一全”即全方位备考。学校与家长、学校处室之间、科任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各层面都要拧成一股劲,形成备考合力。同时还要和上级教研部门及时联系沟通信息。复习方案设计、学情诊断分析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即备考研讨会和各科备考会。会议要从整体与局部、综合与单科、观念与方法、与信息、成绩与问题、优势与不利诸方面进行分析、交流、研讨,做的情况明确,分析准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两课”即复习课和评讲课。要明确可行特点,改进“两课”,提高课效。复习课强调系统性、基础性、发展性和选择性;评讲课突出针对性、启发性、辐射性和诊断性。“三研”即研究教材、考纲和近三年的中考试题。要通过研究,深刻理解新考纲的变化,准确认识2012年试卷的命题思路,掌握教材与命题的结合点。“三考”即三次模拟考试,通过认真组织调研考试,检测教学,总结得失,剖析原因,制定对策,解决问题。
9、抓好新旧三室的管理工作,做到使用安全、高效、完备,确保通过检查验收。
10、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转变教师观念,让丰富的课堂吸住学生,加强对辍返学生的疏导教育,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
(三)教科研工作
1、抓好常规教研,上好“三课”即组内学科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和学科带头人观摩课。
2、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各学科教师积极参加本学科年会、省市评优课、观摩课、理论学习、业务培训等活动,积极同市26中做好教师互派,教研交流工作。教师要有教研内容、教研过程、心得体会等书面材料。
3、做好科研课题研讨工作。规范课题开展,做好科研成果普及和推广,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率达50%以上,鼓励教师争当科研标兵。课题组成员要开展经常性的研讨,主动查找资料,请教他人,分工合作,集体攻关,积累资料,深入分析,力争出成果。以“四个一”活动为载体,即“写一篇教学论文,搞一个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反思,上一节教学公开课”。
4、继续开展新课程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一本校本教材,本学期要形成初稿。
(四)体育、卫生、艺术、综合实践课工作
1、贯彻落实两个《条例》的具体要求。
2、保证两课两操正常开展,做好常见病防治及学生体检工作。
3、艺术课力争创特色,完成音乐学科校本教材的开发。
(五)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培训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设置心理咨询信箱。积极参加市心理学会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课、心理个案研究等评选活动。
四、具体措施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1、以学科组为单位,分散学习和集中讨论相结合,认真贯彻执行课改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争做课改有心人。
2、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的观念,要向45分钟要质量,狠抓课堂教学的效益,深刻认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作用,教学评价从偏重教师个人教学行为的评价转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3、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不断推进尝试教学法课堂改革,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育人为目的。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课堂教学的过程作为提高发展的过程,积极开展教学业务竞赛活动,学科教学要立足本校校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大胆进行教学探索,找出适应我校校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二)规范教学管理,形成良好教风
1、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全、开足、开好每门课,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教师不得私自调课、占课、缺课、乱课,做到及时通报、及时整改,教导处定期和不定期对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教师培养、教学成绩、上课批改辅导等常规工作检查考评。
2、进一步规范、完善教师百分考核,重新修订考核细则
以《细则》为指导,扎实开展好备、教、辅、批、考、评、补等每项工作的检查、监控和指导工作,对教学各环节要坚持天天抓、周周检、月月督,期期评,务求过程管理落到实处。本学期,在落实教学管理时,要力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1)加强课程计划管理。要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优化必修课,落实实践课,开必校本课,进一步规范体、音、美、思品等学科的教学工作。(2)抓实备课改革。一方面要抓实集体备课,确保时间、人员、地点、内容、流程五落实,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要抓实备课,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特点,进行“二次备课”,切实提高进行设计水平,杜绝照搬、照抄教案的现象发生。要求教师做的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的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案倡导“教师进行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学情分析”和“教后反思”等内容,以利用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课后及时反思,总结补充。(3)规范作业要求。提倡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总结规律方法的作业、拓展提升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占用学生时间多的作业。要遵循“四精四必”原则(即:精选、精练、精改、精评,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充分发挥作业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3、加大三室管理力度。加强对实验教师的管理,确保三室使用安全,高效;账目齐全;演示和分组实验要有记录,达到学科实验数量和质量。做好七年新生信息技术学科管理工作,确保结业率达到90%以上。
(三)教学质量跟踪管理
(1)反馈上学期期末成绩,年组进行质量分析。
(2)认真组织考试工作,加强平时教学质量检查,根据教学信息反馈,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3)科任教师、班主任密切配合,注重团结意识、全局意识,增强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四)教师业务档案工作,学籍管理工作。
1、为反映和评估教师工作实际,及时落实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和要求,了解教师成长状况,做好任课教师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经验材料、心得体会、各类竞赛、评优课等各种考核评估材料的归档工作。
2、做好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坚持学籍电子化管理。严格执行学生的素质评价,休、复学手续和转入、转出手续及借读手续齐全,规范操作、资料完整。
月份工作
月常规工作:推门听课、 作业检查、教案检查
9月
1、教研组工作计划2、开学初教研、教案、备课检查总结3、新生学籍管理4、上学期期末成绩反馈5、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会6、骨干教师示范课7、校本教研8、月考及质量分析9、电子白板培训
10月
1、组内学科研讨课2、校本教研3、教学月常规检查4、教师业务培训5、期中考务工作
11月
1、教学开放周2、考试成绩反馈及质量分析3、教师业务培训
12月
1、校本教研2、学生评教工作3、教科研阶段总结。
1月
1、总结材料收交2、教师百分考核3、考务安排4、档案整理。
本溪市第三十四中教导处
2012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