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服务项目
小
组
档
案
编 号 _ _ X-1
名 称 青少年沟通能力建设小组
小组时间 _ 2014年7月3日至9月4日
小组地点 _ XX社区活动室__
小组负责人 __ XXXX__
| 1.小组计划书 | |||||||||
| 小组基本信息 | 1、小组名称:青少年沟通能力建设小组 2、小组开展时间、节数:2014年7月3日—2014年9月4日,活动次数5次,原则上为每周四上午10:00-11:00,每节60分钟,根据实际情况可作调整。 3、开展地点:XX社区活动室 4、小组性质:成长型小组 5、小组人数:10人 6、小组对象:XX社区8到11岁的青少年。 | ||||||||
| 小组开展背景及理论架构 | 小组 背景 |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他们既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也逐渐开始接触社会,但生理心理不成熟、人际交往技能缺乏、认知系统不完善等,成为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阻力。该年龄段人群需要正确引导,协调处理好学习、家庭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关系,能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建立的人格和社会交往处事之道。但现有的学习模式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家长没有对孩子学习压力进行正确疏导,或者强调学业却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难以帮助青少年应对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作出有效应对。 青少年能力建设活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方法,通过小组游戏和团体活动,丰富青少年文娱生活,缓解其学习压力,启发他们感受沟通的重要性,了解沟通的本质,学习运用的技巧,增强与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成长。另外,更重要的是利用“游戏—讨论分享—引导—实训”的活动模式,使青少年养成在“娱乐中学习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激发青少年活跃的思维,提高思维能力,以便其今后能通过阅读和处事经验等形成自主的观念。 | |||||||
| 理论 架构 |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基于此理论,我们试图通过小组中组员的互动,亲自体会和学习沟通合作交际等等;与此同时,通过对小组其他组员的观察以及社工的合理引导,间接获得成长。 | ||||||||
| 小组 目标 | 1、创设和谐、信任的团队氛围,让青少年在团队中感到温馨、安全,通过游戏活动释放学习压力; 2、帮助组员了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沟通方式、优缺点,学习沟通交往技巧,提升社会沟通交往能力。 3、了解团队重要性,了解自身在团队中应尽义务,学会与团队成员配合协作,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 ||||||||
| 小组活动具体计划 | 节数 | 日期 时间 | 主题 | 目的 | 内容 | 工作者角色 | 物资 | ||
| 第一节 | 7月3日 | 快乐相识 | 相互认识 | (1)社工简介小组活动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2)通过两个游戏互相认识; (3)两个游戏后分享感受; (4)签订小组契约和规范; | 领导者、鼓励者、组织者 | 气球、纸张、笔 | |||
| 第二节 | 7月17日 | 青春构想 | 扩展学习视野,缓解学习压力 | 参观美术馆,进行艺术体验,分享感受。 | 协调者、引导者,支持者 | 链接美术馆资源 | |||
| 第三节 | 7月31日 | 有效沟通 | 了解沟通重要性,学会有效沟通 | (1)社工介绍游戏规则; (2)三个游戏并分享感受; (3)社工组织总结分享。 | 协调者、引导者,冲突调节人、支持者 | A4纸、签字笔、粉笔 | |||
| 第四节 | 8月14日 | 团结的力量 | 感受团队作用,学习团结合作 | (1)社工介绍游戏规则; (2)三个游戏并分享感受; (3)社工组织总结分享。 | 资源的提供者和联结者 | 气球,绳子,眼罩、足球、粉笔 | |||
| 第五节 | 8月28日 | 成长分享 | 成长分享,树立信心 | 1、美术院老师教大家绘画、手工; 2、每个组员选择1名组员,并送出自己的手工成品和祝愿; 3、每个组员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成长; 4、选择一首歌曲《我相信》,社工带领大家大合唱; | 引导者 | 纸、笔 | |||
| 预计困难和方法 | 预计困难:1、报名参加者少;2、中途有组员退出;3、天气因素可能改变活动安排。 解决方法:1、加大宣传力度;2、活动中注意效果评估,及时进行活动调整和人际协调,保持活动的吸引力和小组凝聚力;3、提前一天关注天气预报,如预下雨或高温,改日期并提前通知。 | ||||||||
| 评估 方法 | 运用组员出勤率情况、参加组员评估调查表、观察法、访谈法进行评估。 | ||||||||
| 资金 预算 | (明确资金总额以及资金使用明细):共计980元,明细如下: 第一节:气球、纸张、笔,预计50元; 第二节:链接美术馆资源,预计800元; 第三节:A4纸、签字笔、粉笔,预计20元; 第四节:气球,绳子,眼罩、足球、粉笔,预计80元; 第五节:纸、笔,预计30元。 | ||||||||
XXX
3.小组成员签到表
| XXX小组第N节小组聚会 | |||||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联系电话 | 备注 |
| 第 一 节小组过程记录 | |||||
| 活动名称 | 快乐相识 | 活动时间 | 2014年7月17日 | ||
| 活动地点 | XX社区活动室 | 服务对象人数 | 10人 | ||
| 本节目标 | 使组员相互认识,沟通交流 | ||||
| 过程记录 | 社工简单介绍本次小组活动的背景、目的和活动内容,组员听得较认真。 通过三个小游戏帮助互相认识,催化互动: 游戏名称 | 目的 | 时间 | 规则 | 所需物质 |
| 皮球转转转 | 活跃气氛,互相认识 | 15分钟 | 按照座位传皮球,锣声停止,参与者手里有皮球就自我介绍(名字,自己的爱好,座右铭,今天最想说的话等等),表演一个节目,其他参与者齐声喊:很高兴认识你! | 皮球、锣 | |
| 串名字 | 增进认识 | 10分钟 | 参与者依人数分组,每组5-6人。要求全组一起组成一句话或一首诗或一首歌等,但必须包含所有组员的名字。 | 纸张、笔 | |
| 青蛙跳水 | 活跃气氛,增进感情 | 10分钟 | 分成2组,打乱顺序站列,参加者一次喊“一只青蛙跳下水,呱”每个只说一个字,“两只青蛙跳下水,呱呱”,叫声依次增加,若没接上或喊错,则淘汰,最后剩余队员的组获胜。 | 无 | |
第二个游戏在社工引导下,组员把大家的名字放到情景中,串成了有趣的生活场景。
第三个游戏将气氛带入高潮,玩得很投入。
| 社工给大家一个初步的小组规则框架,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签订小组契约。 | |||
| 小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 遇到困难: (1)由于是青少年,本性活泼,所以参与度都比较高,但在第一个游戏表演环节,任凭社工和其他组员怎么鼓励,包括她妈妈、姐姐都在现场鼓励,就是不表演,耽误了比较多的时间,也引得其他组员不满。 (2)第二个游戏中,虽然说明了游戏规则,但组员还是不太清楚怎么做。 (3)第三个青蛙跳水的游戏中,由于事先没有对犯规做好说明,导致三个组员都认为不该自己被淘汰,迅速吵起来,男孩子比较激动,吼得面红耳赤的。 解决方案: (1)为控制小组活动时间,社工让大家陪该组员一起朗读了一首诗歌,并说“这次算了,下次不许耍赖”结束了这位组员的表演,继续游戏。 (2)社工先带着大家玩了一轮,让组员掌握游戏规则。 (3)社工马上让大家先安静,然后补充犯规的规则,并且充当裁判,说明该淘汰出游戏的组员,大家才平息下来。 | ||
| 社工评估及反思 | 游戏设计符合本小组成员特点,小组活动时长基本上控制在60分钟,社工基本上扮演了社工在小组初期的应有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角色,面对临时发生的情况能够灵活协调处理,保证小组成员关系和谐且活动继续。 但有的游戏由于社工自己也没玩过,不好预测效果,准备不够充分。在社工人员分工上也不是很好,最好是一名主持人,一人当助手配合并照相,一人记录过程。 | ||
| 第 二 节小组过程记录 | |||
| 活动名称 | 青春构想 | 活动时间 | 2014年7月30日 |
| 活动地点 | 碑国泰艺术中心 | 服务对象人数 | 15人 |
| 本节目标 | 感受泥土,亲近自然,以青少年对青春的理解,进行艺术品创作,放松心灵,发展学习兴趣,扩大求知欲和视野,提高学习自觉性,缓解学习压力。 | ||
| 过程记录 | 08:30-08:40 家长和孩子到XX社区院坝集合、签到。 08:40-09:30 社区社工室工作人员带队到美术馆。 09:30-11:00 到达陶艺馆,老师根据年龄段将小朋友分为2组,年龄大的8人进行陶艺制作,年龄小的7人参加手绘,2组分别在两个制作室开始活动。 11:00-11:20 美术馆工作人员带领参观美术画展、参观美术馆讲解作品。 11:20-11:35 组员分享活动感受,一是绘画组和陶艺组的组员两两分享,再是大家一起分享。 11:35-11:40 合影,活动结束。 | ||
| 小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 遇到困难: (1)组员来到装饰生动有趣的地方,看到丰富的作品,情绪高涨,纪律保持较差。 (2)由于是按照年龄段分组,出现绘画组的组员想做陶艺的情况。 解决方案: (4)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开始,强调纪律,在过程中,及时控制场面保持安静有序。 (5)为消除组员羡慕他人的情绪,告知组员另外一个组的组员也很想的画画,而且画可以带走回社工室展出,增加组员的兴趣。 | ||
| 社工评估及反思 | 此次活动走出以往的活动室,在新环境下更能让组员彻底放松,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知识,调动组员的学习探索愿望。活动时长控制在2小时,进入小组中期阶段,组员越来越熟悉,接触增加,社工新承担起协调者的角色,社工需要掌握与青少年说话的技巧,以了解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分享时间稍短,可增加分享时长,尽量对每个分享感受的组员都有回应和评价,在总结提炼中突出活动目的。 | ||
| 第 三 节小组过程记录 | |||
| 活动名称 | 有效沟通 | 活动时间 | 2014年8月7日 |
| 活动地点 | XX活动室 | 服务对象人数 | 10人 |
| 本节目标 | 帮助组员认识什么叫沟通,了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同的沟通方式及优缺点,学习沟通交往技巧。 | ||
| 过程记录 | 08:45-09:00 家长和孩子到XX活动室集合、签到。 09:00-10:00 社工开始先告诉大家要在活动中学习,采用玩一个游戏,进行一段分享的形式,首先引出当天学习的主题“沟通”,问大家是否知道沟通是什么,组员反映茫然,社工举生活中的让大家对沟通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用游戏进一步感受沟通的过程,游戏内容如下: 游戏一:信息传递 目的:了解沟通的重要性 时间:15分钟 规则:把所有人分为2组,所有参赛的组员排纵列排好,让小组的第一个队员看到图片,全过程不允许说话,后面一个队员只能够通过姿体语言向前一个队员进行表达,通过这样的传递方式层层传递,直到第一个队员将这个信息写在白纸上,看哪个组传递得快又准确。 执行情况:组员对该游戏非常喜欢,争着要当第一个比划的人,前2次组员在一旁干扰没有玩成功,一共开展了4轮。游戏结束后,社工问“这个过程大家沟通了吗”大家回答不一致,社工介绍了沟通的分类。 游戏二:撕纸 目的:平时经常出现单向沟通,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执行,结果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了解双向沟通的好处。 时间:15分钟 规则:1、给每位学员发一张纸 2、社工发出单项指令: —大家闭上眼睛 —全过程不许问问题 —把纸对折 —再对折 —再对折 —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 —争开眼睛,把纸打开,会发现各种答案。 3、这时社工可以请一位学员上来,重复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学员们可可以问问题。 执行情况:社工反复强调规则,组员很认真的执行,比较顺利。完成第一步之后社工问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大家虽然没回答出专业语言,但还是说“因为没提问”,社工接着讲述了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游戏三:走路 目的:让学员理解给其他人正确反馈的重要性。 时间:20分钟 规则:在地上贴点,社工向各学员说明: ð 请三位组员站在外面,不能看到活动室内情形 ð 请第一位组员进来,让他在点中行走,要求下面的学员没有任何反应 ð 请第二位组员进来, 当他路线走对了,其他学员鼓掌,走错了,其他学员发‘嘘’声。 ð 请第三位组员进来,当他路线走对了,其他学员发‘嘘’声,走错了,其他学员鼓掌。学员上来,重复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学员们可可以问问题。 执行情况:三次都玩得比较成功。 活动结束: | ||
| 小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 遇到困难: (1)最先设计游戏的时候,社工估计组员应该对“沟通”的概念有一定认识,但社工问的时候,发现大家都不知道,要通过几个游戏让组员有深入的认识比较困难。社工在介绍“沟通”概念时候,发现组员注意力不太集中,不怎么感兴趣。 (2)撕纸游戏没有提前做过,由于对折了几次,纸片比较厚,要求撕一个角的时候撕不下来。 解决方案: (1)由于组员对沟通完全没有概念,而且突然引入这个概念有点专业,就问大家“说话算不算沟通”类似这种简单的问题提升大家的兴趣,并举“妈妈叫你打酱油”等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大家感受下什么叫沟通。 (2)为了游戏效果,就撕了一道口子标记一下。 | ||
| 社工评估及反思 | 此次活动,选择内容时社工尽量降低讲述的难度,通过举例方面,使组员能够感兴趣并且听得懂。社工对整个活动的分享引导比较好,让组员能够初步认识沟通和沟通的过程,并启发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社工对要讲述的内容不是特别熟悉,主要靠PPT内容提醒,导致PPT上的字较多,让小朋友没有兴趣看。游戏方面,由于不是每个游戏都玩过,如果一个游戏不成功,会影响本次活动整体效果,所以最好做准备一个游戏及道具。 | ||
| 第 四 节小组过程记录 | |||
| 活动名称 | 团结的力量 | 活动时间 | 2014年8月14日 |
| 活动地点 | XX社区院坝 | 服务对象人数 | 10人 |
| 本节目标 | 了解团队的概念,感受团队重要性,学习团队合作的关键要素,学会与团队成员配合协作,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 ||
| 过程记录 | 08:40-09:00 家长和孩子到XX社区院坝集合、签到。 09:00-10:30 社工首先介绍当天的活动规则仍然是玩一个游戏,进行分享,再进入下一个游戏。然后进入活动环节: 游戏一:心心相印(背夹球) 目的:提高队友之间相互的默契度,认识团队的概念。 时间:20分钟 规则: 分2组,2人搭配,背夹一圆球,步调一致向前走,绕过转折点回到起点,下一组开始前进。向前走时,以手、臂碰球,球掉算犯规,需从起点重新开始游戏。最先完成者胜出。 执行情况:由于每组都单一个人,2名社工加入到游戏中,玩了2轮。分享阶段,组员认为“配合很重要”,社工提问“什么叫团队”,并解释“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组织。”并举例说明游戏中搭配的2人形成小团队,每个组又是一个团队,我们这个活动组又是一个大团队,所以生活中存在大大小小的团队。 游戏二:棋牌分类 目的:感受团队合作的过程和力量,掌握团队合作的关键要素。 时间:20分钟 规则:分2组,每组一副扑克,把扑克中的牌按梅花、黑桃、红心、方块进行分离,看哪个组完成得最快。给3分钟的讨论思考时间。 执行情况:两个组同时进行,第一个组大家在思考,但不怎么说话,没有人组织,结果开始时把牌洒在中间,再开始找,过程比较乱,花了4分39秒,第二组一个年级最大的男孩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大家也跟着讨论,最后把牌分成4堆,每个人负责找一堆,1个人收集整理,结果花了2分58秒。游戏结束,社工向大家提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并揭示了最佳答案,即根据游戏人数,分成N份,每人负责找自己收到一份牌,然后放到指定的分区,第2组的做法比较接近。接着社工向大家提问,为什么要让一个组来做而不是一个人?进一步让大家明白团队的力量,但是团队与个人的差别并不只是人数多少的问题,团队合作还需把握关键要素:是否目标明确,达成意见一致;分工是否明确;是否讨论制定计划、方法;执行是否顺利,并让组员根据这几个要素,比照刚才的游戏过程是否按要求,组员进行了回顾反思。 游戏三:坐地起身 目的:通过团队队员之的配合,让大家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和神奇力量。 时间:10分钟 规则:1、要求四个人一组,围成一圈,背对背的坐在地上; 2、在不用手撑地站起来; 3、随后依次增加人数,每次增加2个直至10人。 执行情况:在此过程中,社工要引导组员坚持,坚持,再坚持,但由于前一天下了雨,地面有点湿,且没掌握游戏的要领,没能站起来。 社工列举2中情况,让大家来判断哪种符合团队精神,哪种不符合,并让组员讲平时自己做得好或者不好的方面,准备怎么改进。 | ||
| 小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 遇到困难: (1)第一个游戏结束后,道具用的气球没有收好,组员对气球的兴趣明显比棋牌更大,组员有的还在弄气球,比较分心,影响组员参与度。 (2)第三个游戏中,由于前一天下了雨,地面有点湿,且没掌握游戏的要领,没能站起来,组员信心比较受打击。 解决方案: (1)社工及时找来助手,把气球等道具收好,让现场保持安静的氛围,让组员专心参与到游戏当中。 (2)因为社工也没玩过该游戏,无法演示正确做法,为了活动完整性,从网上搜了一个该游戏的视频,给组员放映了,让组员看到该游戏是可以成功的。 | ||
| 社工评估及反思 | 此次活动采用室外游戏方式,在开放的环境下,更便于组员放松心情,回归到日常生活状态。社工主持游戏方面,比前几次更熟悉流畅,对游戏的运用更灵活,如第二个棋牌分类的游戏是社工根据团队合作的关键要求并结合小组成员的特点自己设计的,只采用了简单的道具达到了较好的启发效果。 但游戏与游戏之间过渡还不够好,进行到下一个游戏时,没有及时清理现场,组员还在上个游戏讨论中,在活动环境方面,由于是室外活动,有很多居民观看参言,需助理维持环境的相对安静。另外,还是存在有游戏社工自己没掌握玩法的情况。 | ||
| 第 五 节小组过程记录 | |||
| 活动名称 | 成长分享 | 活动时间 | 2014年8月21日 |
| 活动地点 | XX社区活动室 | 服务对象人数 | 10人 |
| 本节目标 | 一起讨论内心的感受,树立信心,处理离别情绪与感受,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进行小组评估。 | ||
| 过程记录 | 09:00-09:30 孩子到XX社区活动室集合、签到。 09:30-10:00美术馆老师给组员培训绘画基本知识,冷暖色调搭配,组员发挥自己想象画画。 10:00-10:30 美术馆老师教大家做小熊、小狗气球模型,小朋友觉得作品很可爱,争着做,每人都做了1-2个,非常满足。社工问大家“在这里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啊” ,“我们学习了沟通,大家愿不愿意把小熊送给新朋友,传达我们的友谊呢?”组员开始交换自己做的气球模型。 1030-11:00 社工告诉大家,学校快开学了,我们的小组在今天即将结束了,让大家一起说说在几次活动中的心得收获。较积极的组员带动着其他组员,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 但都是说的“很好耍”“认识了很多同龄人”这些收获。于是社工引导,问大家还记不记得“第一节游戏大家在自我介绍时是怎么做的” ,“第二节沟通游戏中沟通的过程”,“第三季游戏中团队合作的要素是什么”,用这些问题和当时的场景描述来帮助组员回顾,加深印象,获得经验,如回顾团队协助时,社工列举3种情况,让大家来判断哪种符合团队精神,哪种不符合,并让组员讲平时自己做得好或者不好的方面,准备怎么改进。社工告诉大家,这些经验不仅在小组活动中,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运用和思考。 11:35-11:40 社工告诉大家,小朋友们,我们的小组活动马上就结束了,但是以后大家在社区、在学校还可以经常见到,可以一起玩,以后社区的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加。最后一起唱一首欢快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准备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 ||
| 小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 遇到困难: (1)第一个环节是由老师教大家画画,但有的小朋友对此不感兴趣。 解决方案: (1)社工让没画画的组员聚到一起,教大家折纸,避免组员觉得无聊。 | ||
| 社工评估及反思 | 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结束小组。但社工从活动一开始没有直接提出小组结束,而是带领大家画画、做游戏让大家处于比较欢快的心情中,再告诉组员,因为假期快结束,新学期快开始了,所以小组即将结束,让组员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为让组员加深活动获得经验,社工让大家分享收获,相互启发,在组员没说到关键点时,社工进行引导,带领大家回顾了每次活动的代表性游戏和所学知识。最后,再让大家从小组获得的经验带到学习生活中,将小组结束的不舍变为对新学期的憧憬。 | ||
